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9283发布日期:2022-09-30 22:1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水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废水过滤装置,是对生活中或其它污水进行过滤的一种废水净化设备,其可去除废水中的颗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可实现废水的再次利用,有利于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现有的废水过滤装置,通常利用静置法完成废水的自动过滤,该过程比较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废水过滤的速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加速废水过滤的装置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废水过滤速度的废水过滤装置。
5.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包括
6.收集箱,其上固定有多个支架的一端,所述收集箱底部与排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
7.过滤层,其安装在所述收集箱内部,所述过滤层内部配置有进水管的出水口,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
8.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
9.所述过滤层通过转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收集箱内部,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电机、输出轴、第一齿轮、第一齿圈、第一圆环、第一通孔、过滤孔、第一圆盘、第二圆环、第二通孔;
10.所述支架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圆环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圆环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同轴开设在所述收集箱的上端,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过滤层的上端同轴固定,所述过滤层的侧面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所述过滤孔,所述过滤层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圆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盘与所述第二圆环同轴固定,所述第二圆环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同轴开设在所述收集箱的底部。
11.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层侧壁的内表面沿其周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弧形板。
12.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层内部还同轴固定有缓流桶,所述缓流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圆盘固定连接,所述缓流桶内部配置有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述缓流桶上部的侧壁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筛孔。
13.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层的外形形状为球形。
14.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弧形板竖直配置。
15.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进水管出水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
述缓流桶的底面,低于所述筛孔的下端面。
16.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其中所述弧形板的数量为10个。
17.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能够实现污水的快速过滤,与传统的污水过滤相比效率更高;
19.2、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采用分层次过滤的方式对污水进行过滤,一方面方便残渣的清理,另一方面使得过滤过程整洁、安静。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的立体图;
22.图2是图1所示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的俯视图;
23.图3是沿着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24.图4是图1第一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是图1第二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式废水过滤装置包括
27.收集箱101,其上固定有多个支架102的一端,所述收集箱101底部与排水管104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
28.过滤层207,其安装在所述收集箱101内部,所述过滤层207内部配置有进水管103的出水口,所述进水管103与所述收集箱101固定连接。
29.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进水管103将待处理的废水传输至所述过滤层207 内部,经过所述过滤层207的过滤,将残渣阻挡在所述过滤层207内部,过滤之后的水收集在所述收集箱101内,并通过所述收集箱101底部的所述排水管104排出,从而完成废水的过滤处理。
30.其中,所述收集箱101能够放置在地面或桌面等水平面上。
31.其中,所述支架102的数量能够是3个、4个、5个、6个、7个或多个。
32.其中,所述过滤层207与所述收集箱101固定连接。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参见图2、3,
34.所述过滤层207通过转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收集箱101内部,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电机201、输出轴202、第一齿轮203、第一齿圈204、第一圆环205、第一通孔206、过滤孔208、第一圆盘209、第二圆环210、第二通孔211;
35.所述支架102与所述电机20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201的输出轴202与所述第一齿轮203同轴固定,所述第一齿轮203与所述第一齿圈204啮合,所述第一齿圈204与所述第一圆环205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圆环205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206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通孔206同轴开设在所述收集箱101的上端,所述第一圆环205与所述过滤层207的上端同轴固定,所述过滤层207的侧面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所述过滤孔 208,所述过滤层20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圆盘20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盘 209与所述第二圆环210同轴固定,所述第二圆环210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通孔211同轴开设在所述收集箱101的底部。
36.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电机201带动了所述过滤层207在所述收集箱101 内部的转动,所述过滤层207的转动使得所述过滤层207内部的污水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实现快速过滤。
37.其中,所述电机201的输出轴202带动了所述第一齿轮203的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203与所述第一齿圈204的啮合,进一步带动了所述第一齿圈204、所述第一圆环205、所述过滤层207、所述第一圆盘209和所述第二圆环210的同步传动,并通过所述过滤层207的转动带动所述过滤层207 内部污水的转动,使得所述过滤层207内部的污水在离心力作用下更加贴紧所述过滤层207的侧壁,进一步使得污水能够快速穿过所述过滤孔208实现过滤。
38.其中,所述电机201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池、电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用户终端无线连接。
39.本发明通过上述无线通信模块,可让用户直接控制所述电机201的旋转速度和转动方向,从而控制所述过滤层207的转动速度和转动方向。
40.其中,所述第一圆环205的外圆周面通过轴承和密封圈与所述第一通孔 206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圆环205的外圆周面与密封圈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密封圈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206的内圆周面密封搭接,轴承的下端面与密封圈的上端面搭接,轴承的内圆周面与所述第一圆环205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206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
41.其中,所述第二圆环210的外圆周面通过轴承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通孔 211的内圆周面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圆环210的外圆周面与密封圈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密封圈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内圆周面密封搭接,轴承的上端面与密封圈的下端面搭接,轴承的内圆周面与所述第二圆环210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
4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参见图4,
43.所述过滤层207侧壁的内表面沿其周向均匀固定有多个弧形板301。
4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所述弧形板301,使得所述过滤层207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带动所述过滤层207内部的污水同步转动,避免所述过滤层207内部污水的无序化流动导致的过滤效率降低。
4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参见图3、5,
46.所述过滤层207内部还同轴固定有缓流桶401,所述缓流桶40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圆盘209固定连接,所述缓流桶401内部配置有所述进水管103 的出水口,所述缓流桶401上部的侧壁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筛孔402。
47.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缓流桶401实现污水的初步过滤,并同时实现所述进水管103内的污水能够以缓流的方式进入所述过滤层207内腔,避免发生溅射或产生较大噪音,另外所述进水管103内的污水从所述缓流桶401底部流经所述缓流桶401上部的所述筛孔402进入所述过滤层207内腔,方便污水中的杂物集中上浮于所述缓流桶401的上表面,方便收集和清理。
48.其中,所述筛孔402的数量能够是6个、7个、8个、9个、10个或多个。
4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参见图1~5,
50.所述过滤层207的外形形状为球形。
51.本实用新型利用球形具有较大表面积的特点,将过滤层207的外形形状设置为球形,从而增大了废水和所述过滤层207的接触面积,使过滤速度更快。
52.所述弧形板301竖直配置。
53.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弧形板301竖直配置在所述过滤层207内表面,使得所述过滤层207在带动其内部的污水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弧形板301与污水转动的方向相互垂直,从而有效的阻挡污水相对于所述过滤层207的流动。
54.所述进水管103出水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缓流桶401的底面,低于所述筛孔402的下端面。
55.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所述进水管103内的污水以回流的方式先流至所述缓流桶401底部,然后经过所述筛孔402流入所述过滤层207内腔。
56.所述弧形板301的数量为10个。
57.其中,所述弧形板301的数量能够是4个、5个、6个、7个、8个、9 个、10个或多个,优选10个。
5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