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4067发布日期:2022-11-02 23:0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


背景技术:

2.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原材料浆料涂覆在箔材上形成极片,然后通过烘干箱烘干,烘干箱内布置多个吹气结构对极片吹气,再通过烘干箱内的风机将吹出的气体循环使用,以实现将极片加热使浆料中的溶剂气化。
3.现有技术中,会在吹气结构与风机进风口之间设置风道,在吹气结构对极片吹出气体后,使气体通过设置的风道导入风机的进风口进行循环利用,但是由于吹气结构的数量多且吹出的气体会自由扩散,因此,只能将部分吹出的气体导入风道中,造成气体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并且为提高气体的循环量,风道往往会设计的很复杂,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增加了风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烘干箱回风通道容易产生风阻的缺陷,能够提高烘干箱内气体循环效率,提高对极片的烘干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设有风机;
7.烘干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设置,所述烘干区设置有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设置有风腔,所述风腔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将所述风机形成的气流导向风腔;
8.所述烘干区对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一侧设置为敞开式结构。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还包括集风腔,所述集风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区域,所述集风腔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容纳所述风机吹出的气体;所述集风腔的一侧与所述风腔连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所述集风腔中,所述加热器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对应,用于对所述风机形成的气流加热。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还包括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导风腔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器对应,所述导风腔的第二端的端口面积大于所述导风腔的第一端的端口面积。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风腔包括:
13.第一风腔,所述第一风腔的底部设有第一吹气结构;
14.第二风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风腔的下方,所述第二风腔的顶部设有第二吹气结构,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之间形成用于极片行进的通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第一风腔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集风腔连通;所述第二风腔通过第二软管与所述集风腔连通。
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第一吹气结构与所述第二吹气结构均包括沿所述极片行进方向等间距设置的多个风嘴或多个吹气口。
1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第一风腔的风嘴与所述第二风腔的风嘴交错排布。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壳体为立方体结构。
1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所述加热器为电加热器。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通过在壳体内部空间的相对的两个区域分别设置风机和烘干区,且烘干区对应风机进风口的一侧为敞开式结构,相对于现有烘干区设置风道与风机进风口连通的方式,气体经烘干区吹出后可自由汇聚在烘干区与风机进风口之间,无阻碍的进入风机的进风口,提高了烘干箱内部气体的循环效率和烘干效率,消除了由于风道存在容易出现风阻的现象,而且精简了结构,降低了制作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内部的俯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腔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箱剖视图。
26.附图标记:
27.1:壳体;11:风机;12:烘干区;13:风腔;14:集风腔;15:加热器;16:导风腔;17:第一软管;18:第二软管;131:第一风腔;132:第二风腔;1311:第一吹气结构;1321:第二吹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极片的烘干机。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烘干极片的烘干箱,包括:壳体1,壳体1内的第一区域设有风机11;烘干区12设置于壳体1内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烘干区12设置有烘干装置,烘干装置设置于风腔13,风腔13与风机11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将风机11形成的气流导向风腔13;烘干区12对应风机11的进风口的一侧设置为敞开式结构,也就是说,在壳体1内,除风机11与烘干区12之外的区域为自由回风区,风腔13吹出的气体
不通过任何通道进入到风机11的进风口中,减少了风阻的影响。
31.本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箱,在使用时,在壳体1内部空间相对的两个区域分别设置风机11和烘干区12,风机11出风口吹出的气体进入烘干区12的风腔13内,通过风腔13将气体吹向极片对极片表面涂覆的浆料烘干,由于烘干区12对应风机11的进风口的一侧设置为敞开式结构,使风腔13吹出的气体无阻碍的进入风机11的进风口,相对于烘干区12通过设置风道与风机11进风口连通的方式,减少了风阻的影响,提高了烘干箱内气体循环的效率,也提高了对极片的烘干效果。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采用但不限于形状规则的立方体结构,风机11和烘干区12相对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两个区域,最大程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减少烘干箱所占用的空间。
33.参考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集风腔14,集风腔14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区域,集风腔14的一端与风机11的出风口连通,用于容纳风机11吹出的气体;集风腔14的一侧与风腔13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腔为具有进口和出口的密闭通道,进口开设在集风腔14对应风机11的一端,出口开设在对应烘干区的一侧,实现将风机11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由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导入,应理解,图1仅为便于展示壳体1内部结构,为去掉端板和顶板的状态。
34.如此设置,通过在壳体1内第一区域设置集风腔14,有利于将风机11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全部收集其中,气体将集风腔14收集后再导入烘干区12的风腔13内,可避免气体外溢,提高对气体的利用。
35.参考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器15,加热器15设置于集风腔14中,加热器15与风机11的出风口对应,用于对风机11形成的气流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15采用电加热器,可以是电磁式加热器或电阻式加热器,安装于集风腔14中,对经风机11出风口吹出的气体进行加热,向风腔13提供高温气体,提高对极片的烘干效率。
36.参考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导风腔16,导风腔16的第一端与风机11的出风口连接,导风腔16的第二端与加热器15对应,导风腔16的第二端的端口面积大于导风腔16的第一端的端口面积。由于风机11的出风口小于加热器的端面,在这种情况下,风机11吹出的气体并不能对整个加热器有效利用,通过增添导风腔,使风机11吹出的气体经过导风腔16后能全部吹到加热器的表面,实现对气体的均匀快速加热。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有过滤器(图中未示出),过滤器设置于集风腔14中,可以是设置在加热器15与导风腔16之间,也可以是将加热器15设置在导风腔16与过滤器之间;目的是为了过滤掉气体中的灰尘碎屑等异物,防止异物进入风腔13内随气体吹出黏附于极片表面影响成品质量。
38.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腔13包括:第一风腔131和第二风腔132,其中,第一风腔131的底部设有第一吹气结构1311;第二风腔132设置于第一风腔131的下方,第二风腔132的顶部设有第二吹气结构1321,第一风腔131与第二风腔132之间形成用于极片行进的通道。如此,通过设置第一风腔131和第二风腔132可同时对极片的上下表面进行烘干,提高烘干效率。
3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风腔131通过第一软管17与集风腔14连通;第二风腔132通过第二软管18与集风腔14连通。如此,利用软管良好的形变能力和延展性,
可以减少安装应力,并可根据壳体1内部空间的大小作适当的形变,不影响气体的传输。
40.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吹气结构1311与第二吹气结构1321均包括沿极片行进方向设置的多个风嘴或多个吹气口,作为优选地,多个风嘴或多个吹气口等间距布置。如此,由于等间距设置,相邻风嘴之间不会相互干涉,并且能保证极片表面受风的均匀性,提高烘干效率。
41.参考图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风腔131的风嘴与第二风腔132的风嘴交错排布。如此设置,位于极片上方和下方的风嘴交错排布,使极片表面各处受气体作用力均匀,不会导致浆料的流动,并且极片弯曲幅度小。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