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5161发布日期:2022-11-03 03:07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滑阀泵配套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


背景技术:

2.滑阀泵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真空度高,高真空区间抽气量大,可广应用于电力工业的变压器、电线电缆、电容器的真空浸渍、真空干燥工艺中,是真空镀膜、真空冶炼、真空热处理、真空滤油、冷冻干燥,航空模拟试验比较理想的真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气体从滑阀泵排气孔排出,排出的气体中会含粉尘状小颗粒杂质,且带有刺激性气味,造成环境污染,无法得到环保标准。
3.通过检索,现有装配在滑阀泵上的过滤器,如中国专利专利号为:“1821111726.2”,授权公告号为:cn208632475u所述的深度气液分离过滤器,其具体结构为:包括底座,底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分离筒,分离筒的内壁沿着竖直方向一次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和隔板,隔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螺旋导向板,分离筒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螺纹配合连接有出口接头,出口接头的下表面活动套接有滤芯,滤芯的底端与支撑板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夹紧机构,分离筒的侧壁固定连通有进气接管,分离筒的下表面开设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排液管的内壁固定设有电动阀门,排液管远离分离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箱,过滤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过滤箱远离排液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管,过滤箱的下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的孔壁活动连接有封口塞,封口塞的左右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的下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螺纹配节连接有螺栓,过滤箱的下表面开设有与螺栓相匹配的螺纹盲孔。
4.上述的结构中,该隔板的侧壁固设有螺旋导向板,该气流随着螺旋导向板进行螺旋运动,该气流在螺旋导向板的外壁以及分离筒的内壁上会进行吸附分离,但气流的离心分离效果较差,随气流的流量的增大,该气流很快就会从圆筒状容器的气相出口管流出,其气相和液相的分离效果较差,使用不方便;在滑阀泵大排气工段,一般过滤器工作时所造成的压力损失大,过滤器内油液向滑阀泵油箱回油困难,甚至会发生油液倒流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气流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分离较为彻底的滑阀泵用的过滤器。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所述的下壳体上设置有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延伸至下壳体内并与下壳体之间形成积液池,所述的上壳体上设置有排气管道,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连接形成用于气液过滤分离的容腔,所述的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通过容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之间的容腔内的进气管道上设置有过滤芯,所述的过滤芯和下壳体之间设置有气流环形流动的离心导向装置,处于离心导向装置上方的过滤芯和下壳体之间还
设置气流折流流动的流阻导向装置,该气流由进气管道流进,通过离心导向装置使气流环形离心流动并利用离心力形成气液分离,液体流入积液池,剩余气流流向流阻导向装置并通过流阻导向装置使气流碰撞再次形成气液分离,液体流入积液池、气体经过上壳体的排气管道排出。
7.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主要是通过离心导向装置、流阻导向装置来削弱气流的能量,最终使气流能挟带的油液越来越少,通过离心导向装置、流阻导向装置改变气流内的油液与油蒸汽的状态,使其达不到被挟带的要求,从而使气流内的油液与油蒸汽不断析出,达到过滤的目的。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特用于滑阀泵大排气工段,流道通畅,压力损失小,可确保回油;气流通过离心导向装置时利用离心分离作用,过滤掉气流中的绝大部分的油液;同时半封闭空间内的环形气团能挤压积液池,会增加积液池与滑阀泵油箱之间的油压差,提高回油效率。
8.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过滤芯包括下内管和带有圆形盖板的上内管,所述的上内管、下内管同一轴向间隔分布,该上内管和下内管之间套设有外管套且上内管和外管套的上端固连,下内管和外管套的下端固连,该外管套和上内管、下内管间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的下内管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进气管道上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下内管下端的内螺纹螺旋连接在进气管道上端的外螺纹上。下内管和进气管道同一轴向连接,该上内管、下内管同一轴向间隔分布,使气流从上内管、下内管的轴向间隔处流动,上内管在气流同一轴向高速直冲的作用下,上内管和圆形盖板内形成气流缓冲区,该上内管和圆形盖板之间的气流缓冲区逐渐积累油液形成缓冲油池,并最终形成弧形的液面,缓冲油池会对气流中的油液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削弱油液的动能。
9.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离心导向装置包括外管套的下端部外壁上周向均布的离心通道,各离心通道均呈弧形且离心通道趋向出口的口径逐渐增大。气流从外管套的离心通道中切向喷出,受下壳体内壁约束,气流沿下壳体的内壁环形运动,随着气流的不断增加,从而形成环形气团。由于气流的速度、质量越大,气流所受的离心力就越大,因此环形气团中气流的速度沿径向从外到内不断变小。排气气流冲出过滤芯进入环形气团后,此时排气气流的速度必定比周边环形气流的速度大,排气气流会在相对较大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继续向外侧移动,最终在最外侧运动,而后融入环形气团;而液体质量较大,更是在环形气团的外侧运动,在下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油膜,油膜厚度受泵排气量影响,相对稳定,当油液继续增多,油膜会沿轴向向上、下两侧扩散,向上受流阻导向装置的限制,油液在环形气团与离心力的作用下只能螺旋向下流入积液池。
10.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流阻导向装置包括外管套的外壁上沿外管套的轴向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所述的下内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底板,所述的下壳体的内壁上轴向间隔分布有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该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环形底板与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轴向轴向错位分布。该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环形底板、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形成迷宫结构,迫使气流转向,增加气流碰撞次数,并确保所有部位的气流均会与其流过的内壁进行碰撞,提高气流分离效果,增加气流分离时的捕捉面积,提高捕捉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可以根据气流量的大小增加外环形板、内环形板的配对数量;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两者的外径以及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两者的内径按安装位置从上到下逐次减小,并确保气流折流通道不透光;外环形
板一、外环形板二两者的外径以及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两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折流深度(即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两者的外径以及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两者的径向宽度)可限制气流贴壁部分的运动强度,避免影响外管套外壁以及下壳体内壁的下油效率;在实际制造时,该下壳体的内壁上轴向间隔分布的内环形板一、内环形板二两者的内边缘周向间隔均布有过油孔,该过油孔用于下壳体的内壁下油,处于内环形板二下方位置还设置有斜挡板,该斜挡板沿气流方向倾斜向下,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内环形板二上的下油孔与环形气团接触,确保下壳体的内壁的下油效果。
11.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离心通道位于环形底板和外环形板二之间,该离心通道包括周向均布在外管套下端部外壁上的轴向弧形挡板,该轴向弧形挡板垂直固连于环形底板上且轴向弧形挡板的上边缘垂直翻折延伸至外管套外壁并与外管套之间形成的弧形通道,该弧形通道和外管套的内腔连通,所述的下内管的外壁上还周向间隔分布有弧形挡位板,该弧形挡位板轴向分隔于下内管、外管套之间且使弧形通道以下内管为中心形成螺旋弧形开口形状。轴向弧形挡板用于气流导向流动方向,使气流从外管套内排出时能切向进入环形气团,避免对环形气团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气流可保留较大的圆周速度,有利于加强环形气团的气液分离效果。
12.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之间的外管套外壁上周向间隔均布有呈径向设置的分隔板,该分隔板的上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一,该分隔板的下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二,所述的外环形板二的内边缘周向间隔均布有过油孔。在实际设计时,该过油孔的数量和分隔板的数量相对应,且该过油孔均对应位于分隔板的下方。
13.该分隔板可限制气流的流动,便于汇聚油液,集中下油,提高下油效率;该分隔板还可使附近的气流速度下降,有利于稳定下油效果;分隔板的上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一,该分隔板的下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二,能有效防止外环形板一、外环形板二受气流的冲击而形变。
14.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上内管的上管口处具有密封连接的圆形盖板,该圆形盖板的外直径大于上内管的外直径,该圆形盖板和外环形板一轴向间隔配合形成环形缓冲凹位。圆形盖板的外直径大于上内管的外直径形成管帽顶使上壳体内下行气流在经过外环形板一上方时,气流中的油液比重大,不易转变方向,油液易冲击、进而沉积在外环形板一的上表面,凸出外环形板一的上内管可以阻止油液向中心汇聚,能避免油液与强烈上升气流接触,消除油液被挟带排出的动力;圆形盖板形成管帽檐(即向气流运动方向反向凸出延伸)从而切断油液向上爬行到能接触到上升气流的圆形盖板上平面的路径。
15.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下内管的外壁上周向间隔分布有呈轴向设置的下油管,各下油管的下管口延伸至积液池内,各下油管的上管口延伸至所述的外环形板一处且与环形缓冲凹位连通。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一是可以在外环形板一下方积累油液,提高缓冲效果,减少油液冲击飞溅;二是通过油液积累形成油池,并利用气流冲击提高局部油位和油压,确保下油效率;外环形板一形成一定的突出高度,可明显增加外围环形通道截面面积,使气流速度降低,降低气流的挟带能力,有利于提高油液沉积效率,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圆形盖板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油液沉积率。
16.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排气管道内沿排气管道的轴线方向左、右交替设置有若干张半月板,相邻的两半月板之间轴向间隔配合,所述的排气管道的内通道口还设置有外翻沿,该外翻沿和排气管道之间形成回转凹位。排气管道内置多张半月板用于气流挡位,回转凹位能满足气流排气的需求,并可明显增大有效冷却面积;利用气流和半月板的碰撞,使气流整体冷却效果好,同时气流会与排气管道的管壁以及半月板发生多次碰撞,冷凝后的油液动能损失大、接触次数多,极易被捕捉,从而获得较好的过滤效果。
17.在上述的一种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所述的上壳体内设置有冷却腔一,位于上壳体内的排气管道上设置有冷却腔二,该冷却腔一、冷却腔二相连通,所述的上壳体上还设置有进水接头、出水接头,该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均和冷却腔一连通。在上壳体的排气管道上气流中的油液含量很少,但富含油的饱和蒸汽,通过冷却腔一、冷却腔二进行冷却,用降低气流的温度,从而使气流中的油蒸汽在液化后可被半月板和排气管道的管壁捕捉,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减少油气排放。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的优点为:结构设计合理、简单,能有效的逐渐削弱气流的流动,使气流在上壳体、下壳体内流动时达不到被气流挟带的要求,从而使气流内的油液与油蒸汽不断析出,形成气液分离,到达过滤的目的,过滤效果较好,结构稳定,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中下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3、进气管道;4、积液池;5、排气管道;6、下内管;6a、弧形挡位板;7、圆形盖板;8、上内管;9、外管套;10、离心通道;11、外环形板一;12、外环形板二;13、环形底板;14、内环形板一;15、内环形板二;16、轴向弧形挡板;17、分隔板;18、环形缓冲凹位;19、下油管;20、半月板;21、外翻沿;22、回转凹位;23、冷却腔一;24、冷却腔二;25、进水接头;26、出水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6.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滑阀泵用的过滤器主要由下壳体1和上壳体2组成,下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管道3,该进气管道3延伸至下壳体1内并与下壳体1之间形成积液池4,(该积液池4的作用是:用于捕捉、存放油液,有利于油液向滑阀泵油箱内回油)上壳体2上设置有排气管道5,上壳体2和下壳体1相对连接形成用于气液过滤分离的容腔,进气管道3和排气管道5通过容腔连通,进气管道3和排气管道5之间的容腔内的进气管道3上设置有过滤芯,过滤芯和下壳体1之间设置有气流环形流动的离心导向装置,处于离心导向装置上方的过滤芯和下壳体1之间还设置气流折流流动的流阻导向装置,该气流由进气管道3流
进,通过离心导向装置使气流环形离心流动并利用离心力形成气液分离,液体流入积液池4,剩余气流流向流阻导向装置并通过流阻导向装置使气流碰撞再次形成气液分离,液体流入积液池4、气体经过上壳体2的排气管道5排出。
27.如图1、图2所示,在实际制造时,该过滤芯主要由下内管6和带有圆形盖板7的上内管8组成,
28.上内管8、下内管6同一轴向间隔分布,该上内管8和下内管6之间套设有外管套9且上内管8和外管套9的上端固连,下内管6和外管套9的下端固连,该外管套9和上内管8、下内管6间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下内管6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进气管道3上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下内管6下端的内螺纹螺旋连接在进气管道3上端的外螺纹上;该外管套9和上内管8、下内管6两者的径向间隔处形成气流流动的缓冲空间,该缓冲空间可使气流中的油液产生分流,并在缓冲空间内和外管套9的内壁以及上内管8和下内管6两者的外壁经多次碰撞后削弱部分气流的动能。在实际制造时,该离心导向装置主要由外管套9的下端部外壁上周向均布的离心通道10组成,各离心通道10均呈弧形且离心通道10趋向出口的口径逐渐增大;该流阻导向装置主要由外管套9的外壁上沿外管套9的轴向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外环形板一11、外环形板二12组成,下内管6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底板13,下壳体1的内壁上轴向间隔分布有内环形板一14、内环形板二15,该外环形板一11、外环形板二12、环形底板13与内环形板一14、内环形板二15轴向轴向错位分布;圆形盖板7的外直径大于上内管8的外直径,该圆形盖板7和外环形板一11轴向间隔配合形成环形缓冲凹位18;下内管6的外壁上周向间隔分布有呈轴向设置的下油管19,各下油管19的下管口延伸至积液池4内,各下油管19的上管口延伸至外环形板一11处且与环形缓冲凹位18连通;下油管19的下端延伸至积液池4内的目的是通过油液密封下油管19的下端的管口,避免排气气流与油液接触,影响下油管19的上管口油液向下流到积液池4。
29.具体的说:该离心通道10位于环形底板13和外环形板二12之间,该离心通道10包括周向均布在外管套9下端部外壁上的轴向弧形挡板(16),该轴向弧形挡板(16)垂直固连于环形底板(13)上且轴向弧形挡板(16)的上边缘垂直翻折延伸至外管套(9)外壁并与外管套(9)之间形成的弧形通道,该弧形通道和外管套(9)的内腔连通,所述的下内管(6)的外壁上还周向间隔分布有弧形挡位板(6a),该弧形挡位板(6a)轴向分隔于下内管(6)、外管套(9)之间且使弧形通道以下内管(6)为中心形成螺旋弧形开口形状。如图3、图4所示,轴向弧形挡板16的外侧区域会形成缓流区域,受离心力作用,环形气团中切向速度最慢的气流被挤压到此,再受到轴向弧形挡板16的阻挡,切向运动速度进一步下降,形成缓流区域,然后在周边气流的挤压下向上排出(因向下会受到环形底板13的阻挡)
30.在实际制造时,该外环形板一11、外环形板二12之间的外管套9外壁上周向间隔均布有呈径向设置的分隔板17,该分隔板17的上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一11,该分隔板17的上边缘延伸至外环形板二12,外环形板二12的内边缘周向间隔均布有过油孔。
31.在实际制造时,该排气管道5内沿排气管道5的轴线方向左、右交替设置有四张半月板20,相邻的两半月板20之间轴向间隔配合,排气管道5的内通道口还设置有外翻沿21,该外翻沿21和排气管道5之间形成回转凹位22;在上壳体2内设置有冷却腔一23,位于上壳体2内的排气管道5上设置有冷却腔二24,该冷却腔一23、冷却腔二24相连通,所述的上壳体2上还设置有进水接头25、出水接头26,该进水接头25、出水接头26均和冷却腔一23连通。
32.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