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7060发布日期:2023-03-07 19:2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过滤器,通常采用结构较为简单的“死端过滤”。死端过滤是指液体垂直流到过滤介质表面,这种流向使被拦截的固体颗粒全部堆积在介质表面。但“死端过滤”在固含量较高的情况时,过滤介质的通量会在短时间内减少而过滤器的压差快速升高,直至过滤介质完全阻塞。并且部分精密过滤器需要人为拆开设备人工清理滤芯,既浪费人力,又影响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渗透装置,在错流过滤与无机膜渗透过滤的基础上,实现过滤、清洗、排污自动化运行,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产能。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过滤渗透装置,包括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滤壳和设置在所述滤壳内部的膜管;所述滤壳一端设置有进液口、滤后口和反洗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原液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滤壳,流向与所述膜管表面相切,进入所述膜管后的滤后液从所述滤后口流出所述滤壳,其余原液从出液口流出所述滤壳;反洗介质从所述反洗口进入所述膜管,冲洗杂质从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滤壳。
5.本实用新型使用错流过滤技术,使得过滤通道不易堵塞。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壳呈长管状,内部同向设置有多个并列的所述膜管,多个所述膜管之间互不接触;所述膜管以耐腐蚀的无机材料制成,呈管状且两端敞开;所述膜管一端被所述滤壳的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端封住,另一端分别汇总至所述滤后口和所述反洗口。本实用新型使用无机膜过滤技术,同时提供一种领先的产品结构功能设计,结构紧凑,纳污量高。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进液管、滤后管、出液管和反洗管;该装置并联设置有多个所述过滤单元,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所述进液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液管连通,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所述出液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出液管连通,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所述滤后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滤后管连通,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所述反洗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反洗管连通。由此实现一种模块化的设计,多组并联使用更使得该设备维修性强、安装拆卸简便易行。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进液阀、滤后阀、出液阀和反洗阀;所述进液口处设置所述进液阀,所述滤后口处设置所述滤后阀,所述出液口处设置所述出液阀,所述反洗口处设置所述反洗阀;所述进液阀、所述滤后阀、所述出液阀和所述反洗阀均为程控阀。由此可以分别且独立的控制滤壳和膜管的各个出入口。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阀、所述滤后阀、所述出液阀和所述反洗阀均电连接有plc。本实用新型通过可靠的plc智能化控制,使得过滤、清洗、排污自动化运行,实现无人
看守,运行不间断;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上分别设置有压力表,该压力表用于监测管口压力。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差压控制器,所述差压控制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所述差压控制器与所述plc电连接,用于监测管口压力,到达预设值时,plc将会自动控制该装置进行反洗。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4.标号:1-进液管,2-滤后管,3-出液管,4-反洗管,5-过滤单元,51-滤壳,511-进液口,512-滤后口,513-出液口,514-反洗口,52-膜管,53-进液阀,54-滤后阀,55-出液阀,56-反洗阀,6-压力表,7-差压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
16.如图1所示的一种过滤渗透装置,包括进液管1、滤后管2、出液管3、反洗管4和过滤单元5,如图2所示,过滤单元5包括滤壳51和滤壳51内部同向设置的多个并列的膜管52。滤壳51呈长管状,有四个进出口,分别为进液口511、滤后口512、出液口513和反洗口514。进液管1连接进液口511,滤后管2连接滤后口512,出液管3连接出液口513,反洗管4与连接反洗口514。
17.在实际使用中,该过滤设备的滤壳51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因此将滤壳51两端按照竖直位置的上高下低分为顶部和底部,其中进液口511设置于顶部旁侧,滤后口512和反洗口514设置于顶部,并且使用同一开孔,出液口513设置于底部旁侧。
18.膜管52是一种以耐腐蚀的无机材料制成的固定形状的渗透膜,膜管52呈管状且两端敞开,管壁密布微孔。膜管52一端被滤壳51的靠近出液口513的一端封住,另一端分别连通滤后口512和反洗口514。膜管52用于分离进入滤壳51后的原液中的固体颗粒,多个膜管52之间互不接触。为了达到理想的过滤效果,设计采用多孔的无机渗透膜,该渗透膜有充足的空隙,通过控制单位过滤面积的适当流量,将大于孔径尺寸的颗粒拦截在膜管52表面,而脱固后的液体透过膜管52,完成过滤过程;渗透膜的开孔大小也就是过滤精度可以随原液固体颗粒的大小而调整。
19.原液从进液口511进入滤壳51,流向与膜管52表面相切,进入膜管52后的滤后液从滤后口512流出滤壳51,其余原液从出液口513流出滤壳51;反洗介质从反洗口514进入膜管52,冲洗杂质从出液口513流出滤壳51。
20.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并联使用四个过滤单元5,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并联数量。其中每个过滤单元5的进液口511均通过管道与进液管1连通,每个过滤单元5的出液口513均通过管道与出液管3连通,每个过滤单元5的滤后口512均通过管道与滤后管2连通,每个过滤单元5的反洗口514均通过管道与反洗管4连通。
21.该装置还使用可程序化逻辑控制器(以下简称plc),实现自动化:在进液口511处设置进液阀53,在滤后口512处设置滤后阀54,在出液口513处设置出液阀55,在反洗口514处设置反洗阀;进液阀53、滤后阀54、出液阀55和反洗阀均为程控阀,与plc电连接,被plc控制。进液管1和出液管3的管口处均设置有压力表6,同时还设置有差压控制器7连接进液管1和出液管3,差压控制器7与plc电连接;当两处的压力差达到差压控制器7的预设值时,plc控制开始反洗。
2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23.原液自分离器来,进液管1将原液输送至各过滤单元5,原液从进液口511进入滤壳51后自上而下流动,原液在与膜管52接触时,由于膜外压力高于膜内压力,部分液体透过渗透膜,由膜管52表面截留固体颗粒,滤后液体即净化后液体在膜管52内汇集后从过滤单元5的滤后管2流出,最后汇入滤后管2进行汇总收集。
24.随着原液持续在膜管52外表面流动,对膜管52外表面截留的固体颗粒形成流体剪切力,不断地将外表面上滞留的颗粒带走,使膜外液体不断浓缩,最终夹杂着固体颗粒的浓缩液从过滤单元5底部旁侧的出液管3流出,进行相关收集沉淀,最后通过泵的形式打回原液罐或者原系统装置。
25.当膜管52外表面的沉积物附着力大于原液的流体剪切力时,会使膜通量降低,此时采用反洗方式来恢复无机渗透膜也就是膜管52的性能,此时使用反洗管4。反洗开始前,先将当前过滤单元5切出该装置,再从反洗管4导入溶剂或压缩气体作为反洗介质,反洗介质从反洗口514进入膜管52,在反洗介质的自身压力下,反洗介质穿过膜管52,使膜管52外表面的附着物脱离,并通过出液管3排出滤壳51。反洗结束后,该过滤单元5恢复过滤状态,接入该装置。
26.综上,本实用新型采用错流过滤技术和无机膜过滤技术,过滤通道不易堵塞;通过可靠的智能化控制,使得过滤、清洗、排污自动化运行,实现无人看守,运行不间断;同时该过滤设备拥有领先的产品结构功能设计,结构紧凑,纳污量高,管路压损小,电源能耗低,维修性强、安装拆卸简便易行。
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