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6657发布日期:2023-02-21 17:2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液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各种工业生产中,经常会涉及液体匀质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液体匀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回流返混和搅拌。其中,搅拌方式主要是依靠搅拌产生漩涡,以使得液体中各部位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达到匀质的效果。但是,对于体积较大、液体量较多的液体时,搅拌动力的扭矩将成几何级数增长,不仅能耗较高,而且对设备的强度要求也大大增加。同时,搅拌转速的上限将逐渐下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回流返混方式可以化整为零,大大降低能耗,而且对设备的强度要求也不会随体积增长而有明显变化。但是,由于该方式在进行返混时,回流液体与原有液体之间的绝对压力差不变,导致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力差的相对值逐渐减小,而造成远离回流入口的液体基本不动,形成“死体积”,从而影响匀质效果。尤其是当液体粘度较低时,由于上层新进入的液体很容易流平,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匀质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罐体、液体输送装置、紊流器和管路;
7.所述罐体用于容纳液体;所述罐体中设置有隔板,将所述罐体分隔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
8.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所述隔板的上端,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位于所述隔板的下端;
9.所述罐体的第一容纳腔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出口;每个出口处设置有一个液体输送装置;所述罐体的第二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回流口;
10.所述紊流器,用于将流入紊流器中的液体进行混匀后输出;所述紊流器的输入端通过管路与每一个液体输送装置分别连接;所述紊流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罐体上的回流口连接。
11.较佳的,所述隔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挡板;
12.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挡板滑动的滑动装置;所述挡板滑动的方向与所述隔板的底边平行。
13.较佳的,所述滑动装置为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一侧的滑槽。
14.较佳的,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一侧的上端和/或下端。
15.较佳的,所述装置中还包括:传感器和滑动控制器;
16.所述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第二容纳腔中的液面高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发送
给所述滑动控制器;
17.所述滑动控制器,用于根据监测结果驱动所述挡板在所述滑动装置上滑动到指定位置。
18.较佳的,所述液体输送装置上设置有传输控制器;
19.所述传输控制器用于根据流量控制指令控制通过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的流量。
20.较佳的,所述传输控制器还用于根据开关控制指令开启或关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
21.较佳的,所述罐体上的多个出口从上至下按照预设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侧。
22.较佳的,所述液体输送装置为泵。
23.如上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中,由于在罐体中设置了隔板,因此可以将罐体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而且,由于在隔板上设置了通孔,因此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可以发生混合。当紊流器和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开始工作时,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可以将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从第一容纳腔一侧的出口抽出,并通过管路输出至紊流器中。紊流器可以对各个液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液体进行混匀,然后将混匀后的液体通过管路输出至罐体的第二容纳腔的顶部的回流口,并从回流口流入罐体的第二容纳腔中。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又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流入第一容纳腔中,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另外,由于上述通孔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一条直角边位于隔板的下端,因此该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深度越大,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就越大。随着液体的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力也将随之变大,而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越大,因此,通孔随着深度增加而越来越大的横截面积正好可以抵消掉由于深度增加导致液体压力变大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各个不同深度的液体的流量基本相同,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死体积”。因此,通过上述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增加回流液体与本体的混合方式,有效地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死体积”问题,增强匀质效果。而且,回流的液体还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在不同的深度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因而可以基本等量地混入原有液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匀质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未遮挡通孔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半遮挡通孔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全遮挡通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罐体11、液体输送装置12、紊流器13和管路14;
32.所述罐体11用于容纳液体;所述罐体11中设置有隔板15,将所述罐体11分隔为第一容纳腔21和第二容纳腔22;
33.所述隔板15上设置有通孔51;所述通孔51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所述隔板15的上端,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位于所述隔板15的下端;
34.所述罐体11的第一容纳腔21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出口31;每个出口31处设置有一个液体输送装置12;所述罐体11的第二容纳腔22的顶部设置有回流口32;
35.所述紊流器13,用于将流入紊流器13中的液体进行混匀后输出;所述紊流器13的输入端通过管路14与每一个液体输送装置13分别连接;所述紊流器1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14与所述罐体11上的回流口32连接。
36.在上述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中,由于在罐体中设置了隔板,因此可以将罐体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而且,由于在隔板上设置了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通孔,因此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可以发生混合。当紊流器和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开始工作时,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可以将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从第一容纳腔一侧的出口抽出,并通过管路输出至紊流器中。紊流器可以对各个液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液体进行混匀,然后将混匀后的液体通过管路输出至罐体的第二容纳腔的顶部的回流口,并从回流口流入罐体的第二容纳腔中。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又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流入第一容纳腔中,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另外,由于上述通孔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一条直角边位于隔板的下端,因此该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深度越大,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就越大。随着液体的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力也将随之变大,而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越大,因此,通孔随着深度增加而越来越大的横截面积正好可以抵消掉由于深度增加导致液体压力变大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各个不同深度的液体的流量基本相同,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死体积”。因此,通过上述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增加回流液体与本体的混合方式,有效地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死体积”问题,增强匀质效果。而且,回流到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还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在不同的深度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因而可以基本等量地混入原有液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匀质效果。
37.另外,较佳的,如图1、图3~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5的一侧还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通孔51对应的挡板52;所述隔板15上设置有供所述挡板52滑动的滑动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挡板52滑动的方向与所述隔板15的底边平行。
38.当第二容纳腔22中的液面高度下降时,可以让挡板52在滑动装置进行滑动,对通孔51进行相应的遮挡(如图4和图5所示,阴影部分即为通孔51被遮挡的部分),使得未被遮挡的通孔部分的顶部总是略高于第二容纳腔中的液面高度,使得未被遮挡的通孔部分的通
过面积(即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仍然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从而使得各个不同深度的液体的流量基本相同,以有效地消除“死体积”。
39.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装置可以是设置在所述隔板15的一侧的滑槽。当然,所述滑动装置也可以是其他的可以供所述挡板52滑动的装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0.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槽可以设置在所述隔板15的一侧的上端和/或下端;即,所述滑槽可以设置在所述隔板15的一侧的上端;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隔板15的一侧的下端;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隔板15的一侧的上端和下端。
41.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传感器和滑动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42.所述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第二容纳腔中的液面高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发送给所述滑动控制器;
43.所述滑动控制器,用于根据监测结果驱动所述挡板在所述滑动装置上滑动到指定位置。
44.通过上述的传感器和滑动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二容纳腔中的液面高度来控制挡板在滑动装置上滑动,自动地对通孔进行相应的遮挡。
45.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21的体积大于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
46.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因此,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力也越大,液体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流入第一容纳腔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所以,可以进一步使得第一容纳腔21的体积大于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使得从回流口32流入第二容纳腔22的液体更容易垂直运动到第二容纳腔的底部之后再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流入第一容纳腔,进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可能在第二容纳腔的底部角落(例如,图1中所示的第二容纳腔的右下角)形成的“死体积”,有效提高匀质效果。
47.因此,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预先设置上述第一容纳腔21和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
48.例如,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21的体积为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的2倍。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倍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9.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可以是泵,也可以是其他可以用于输送液体的装置。
50.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上可以设置有传输控制器,所述传输控制器用于根据流量控制指令控制通过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的流量,从而可以保证罐体的第一容纳腔的各个出口的液体流量基本相同。
51.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控制器还可用于根据开关控制指令开启或关闭所述液体输送装置。
5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的情况,预先设置罐体上的出口的数量和液体输送装置的数量。
53.例如,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罐体上的出口的数量和液体输送装置的数量均为3个、4个或5个。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数量,在此不再一一列
举。
54.另外,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罐体上的多个出口从上至下按照预设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21的外侧。
55.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罐体中设置了隔板,因此可以将罐体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而且,由于在隔板上设置了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通孔,因此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可以发生混合。当紊流器和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开始工作时,各个液体输送装置可以将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从第一容纳腔一侧的出口抽出,并通过管路输出至紊流器中。紊流器可以对各个液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液体进行混匀,然后将混匀后的液体通过管路输出至罐体的第二容纳腔的顶部的回流口,并从回流口流入罐体的第二容纳腔中。而第二容纳腔中的液体又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流入第一容纳腔中,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另外,由于上述通孔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一条直角边位于隔板的下端,因此该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深度越大,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就越大。随着液体的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力也将随之变大,而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也越大,因此,通孔随着深度增加而越来越大的横截面积正好可以抵消掉由于深度增加导致液体压力变大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各个不同深度的液体的流量基本相同,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死体积”。因此,通过上述的循环匀质流量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增加回流液体与本体的混合方式,有效地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死体积”问题,增强匀质效果。而且,回流的液体还可以通过隔板上的通孔,在不同的深度与第一容纳腔中的液体混合,因而可以基本等量地混入原有液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匀质效果。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