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47095发布日期:2023-02-17 23:37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将可溶性固体肥料与水配兑成的肥液,再通过管道系统供水,在施肥器的作用下,使水、肥液相融后,通过滴灌施用,形成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的目的,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
3.水肥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把肥料先溶解成肥液,溶解方式采用在肥液筒中加入可溶性固体肥料和水,通过搅拌将可溶性固体肥料与水充分的混合,现有的技术问题是:搅拌方式最常用的是搅拌器,但是使用搅拌器需要用电,而我国北方偏远山村,田地与村庄距离较远,用电不方便,所以目前是人工使用搅拌棍搅拌,一天下来需要配兑大量的肥液,造成人员劳动强度大、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
5.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其包括有肥液筒、支撑架、搅拌装置;
6.所述肥液筒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所述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中部固定有所述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有壳体、转轴、搅拌轴、驱动叶片、搅拌叶片,所述壳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所述转轴,所述转轴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若干驱动叶片,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所述壳体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上固定有所述搅拌叶片;
7.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壳体的远离所述进水管一侧的底壁固定连通有出水管。
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叶片的顶端与所述壳体的顶壁活动接触,所述驱动叶片的底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活动接触,所述驱动叶片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活动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肥液筒的筒壁夹持装置。
10.进一步的,所述筒壁夹持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锁紧螺栓,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外筒内部滑动连接有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接有所述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的底端与所述内筒的外壁活动抵接,所述内筒上固定有第一夹头,所述外筒上固定有与所述第一夹头相配合的第二夹头。
11.进一步的,所述肥液筒呈圆柱形。
12.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的朝向与所述壳体的切线方向平行。
13.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施肥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施肥器的进水端固定连通,所述出
水管通过快速接头与所述施肥器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施肥器的吸肥管活动设置在所述肥液筒内。
14.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截止阀,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止回阀。
15.进一步的,所述吸肥管为伸缩管。
1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筒,所述过滤筒中固定有滤网。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该装置结构简单,用于溶解固体肥料的高压水先进入搅拌装置驱动搅拌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同时做功后的水经出水管进入肥液筒中,再与固体肥料混合,即节省了人力劳动,同时适用于偏远用电不方便的田地;高压水直接冲击驱动叶片,在高压水的冲击作用下,促使驱动叶片转动,驱动叶片转动带动转轴及搅拌轴转动,进入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当载有水的注水腔转动至出水管处时,内部的水外排至肥液筒内,用于溶解固体肥料,在搅拌叶片的作用下,固体肥料与水均匀混合。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该实用新型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该实用新型中壳体的俯视截面图;
23.图中:肥液筒1、支撑架2、搅拌装置3、壳体31、转轴32、搅拌轴33、驱动叶片34、搅拌叶片35、进水管36、出水管37、注水腔38、筒壁夹持装置4、内筒41、外筒42、锁紧螺栓43、第一夹头44、第二夹头45、施肥器5、进水端51、吸肥管52、出水端53、快速接头54、截止阀6、止回阀7、轴承8、过滤筒9、滤网91。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如图1-4所示,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其包括有肥液筒1、支撑架2、搅拌装置3;
26.肥液筒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中部固定有搅拌装置3,搅拌装置3包括有壳体31、转轴32、搅拌轴33、驱动叶片34、搅拌叶片35,壳体3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32,转轴32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若干驱动叶片34,转轴32的底端贯穿壳体31与搅拌轴33固定连接,搅拌轴33上固定有搅拌叶片35;壳体3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进水管36,进水管36与壳体31的内部连通,壳体31的远离进水管36一侧的底壁固定连通有出水管37。
27.工作原理:首先,在肥液筒1中加入适量的可溶性固体肥料;其次,通过进水管36向
壳体31的内部注入高压水,壳体31内相邻的两个驱动叶片34之间形成注水腔38,高压水直接冲击驱动叶片34,在高压水的冲击作用下,促使驱动叶片34转动,驱动叶片34转动带动转轴32及搅拌轴33转动,进入带动搅拌叶片35转动,当载有水的注水腔38转动至出水管37处时,内部的水外排至肥液筒1内,用于溶解固体肥料,在搅拌叶片35的作用下,固体肥料与水均匀混合,该装置结构简单,用于溶解固体肥料的高压水先进入搅拌装置3驱动搅拌轴33带动搅拌叶片35转动,同时做功后的水经出水管37进入肥液筒1中,再与固体肥料混合,即节省了人力劳动,同时适用于偏远用电不方便的田地,节约了电能的使用。
28.驱动叶片34的顶端与壳体31的顶壁活动接触,驱动叶片34的底端与壳体31的底壁活动接触,驱动叶片34远离转轴32的一侧与壳体31的侧壁活动接触,壳体31的内壁和驱动叶片34的边端足够光滑,保证驱动叶片34的转动的过程中与壳体31的内壁呈滑动配合,形成较封闭的注水腔38,保证了水对驱动叶片34的冲击力。
29.支撑架2的两侧分别设有肥液筒1的筒壁夹持装置4,支撑架2通过筒壁夹持装置4与肥液筒1的外壁夹持固定,保证了整个搅拌过程的稳定性。
30.筒壁夹持装置4包括内筒41、外筒42和锁紧螺栓43,外筒42与支撑架2固定连接,外筒42内部滑动连接有内筒41,外筒42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螺接有锁紧螺栓43,锁紧螺栓43的底端与内筒41的外壁活动抵接,内筒41上固定有第一夹头44,外筒42上固定有与第一夹头44相配合的第二夹头45,通过锁紧螺栓43、内筒41和外筒42的配合能对第一夹头44与第二夹头45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对肥液筒1不同的筒壁厚度具有适应性。
31.肥液筒1呈圆柱形,进水管36的朝向与壳体31的切线方向平行,切向进水能更好的冲击到驱动叶片34,给驱动叶片34推力,使得驱动叶片34转动。
32.作为优选,还包括有施肥器5,施肥器为现有产品,该方案搭配施肥器使用效果更加,进水管36与施肥器5的进水端51固定连通,施肥器5的吸肥管52活动设置在肥液筒1内,吸肥管52为伸缩管,当肥液筒1中的肥液充分的溶解后,将吸肥管52伸进肥液筒1中,将肥液筒1中的肥液在文丘里管的作用下抽至施肥器5,施肥器5是将肥液筒1中的肥液抽出,然后与施肥器5进水端51的水充分的混合稀释后从施肥器5的出水端53排出,再利用滴灌的方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当肥液筒1内的水量与固体肥料相适配后,出水管37不再向肥液筒1进水,转而将壳体31中的水引至施肥器5,与肥液混合滴灌使用,具体的将出水管37的末端连接到施肥器5的出水端53,出水管37通过快速接头54与施肥器5的出水端53可拆卸连接。
33.进水管36上设有截止阀6,出水管37上设有止回阀7。
34.转轴3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8与壳体31的顶端、底端转动连接。
35.进水管36上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筒9,过滤筒9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进水管36螺接,过滤筒9中固定有滤网91,滤网91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泥沙等,能减小驱动叶片34与壳体31内壁之间的卡顿。
36.该实施例具体的操作过程:
37.通过筒壁夹持装置4将支撑架2固定在肥液筒1的筒壁上,然后利用施肥器5,将施肥器5进水端51的水经进水管36打至壳体31内,高压水进入壳体31中带动壳体31内的驱动叶片34转动,驱动叶片34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转轴32和搅拌轴33转动,搅拌轴33转动带动搅拌叶片35转动,同时壳体31内的水经出水管37排至肥液筒1内与肥液筒1内的固体肥料混合
溶解;
38.搅拌一段时间后,肥液筒1中的水达到溶解固体肥料的标准水量后,将出水管37从肥液筒1中取出,然后将出水管37接至施肥器5的出水端53,不再像肥液筒1中注水,壳体31的进水管36可以持续向壳体31中注水,持续搅拌;
39.搅拌均匀后,施肥器5的吸肥管52伸进肥液筒1内,在施肥器5文丘里的作用下,将肥液筒1中的肥液抽至施肥器5,与施肥器5中的水混合后,再利用滴灌的方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
40.当不需要对肥液筒1内的肥液搅拌时,关闭进水管36上的截止阀6即可。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