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81005发布日期:2023-04-26 23:15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专利涉及一种新型烟气脱硫塔用两级高效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具体涉及在炭素煅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进行湿法脱硫过程所用装置。


背景技术:

1、炭素煅烧过程中排出的烟气中含少量so2等酸性气体,同时还有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杂质,根据环保排放及生产要求需对该部分尾气进行净化处理。现一般烟气脱硫塔采用fgd石灰-石膏法进行脱硫,以石灰浆液作为脱硫剂在吸收塔内进行喷淋,与烟气逆向接触反应,除去烟气中的酸性气体。此种方法一般采用增大接触时间或者增大接触空间或增大脱硫剂浆液量来提高传质处理量。增大接触时间或空间需要将塔体直径增大或者高度加高,造成投入成本增加;增大脱硫剂浆液喷淋量会造成烟气阻力增加现象,影响工艺正常生产,但随着塔径或者塔高的增加又会造成实际的传质效率较低,达不到高效传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在烟气脱硫塔内采用两级高效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在脱硫塔内进行传质,通过该装置在塔内建立了两级高效逆湍喷流传质场,形成均相乳化层,强制增大气液的比表面积,充分加大气液的传质系数,从而达到更高的除尘脱硫效率。

2、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散流装置和下部散流装置,每个散流装置均包括多个湍流折板,多个湍流折板由装置中心点向四周呈辐射状均匀布置,上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与下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相互交错布置。

3、优选的,所述湍流折板为沿中心轴自下向上延伸的弧形。

4、优选的,所述湍流折板的底部与顶部不在同一平面内。

5、优选的,所述湍流折板的幅面设置有多个通孔。

6、优选的,所述通孔的轴线与竖直面呈设定角度倾斜设置。

7、优选的,所述湍流折板的边缘处厚度大于湍流折板的中心处厚度。

8、两级高效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安装在脱硫塔内部,两装置上下两层垂直布置。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直径与烟气脱硫塔通径一致,湍流折板根据流体动力学旋转倾斜布置,脱硫浆液流经湍流折板喷流后,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分扩散雾化,与逆流而上的烟气充分反应,较大的流体水滴则经过下级湍流折板逆湍喷流继续深度雾化扩散,使得烟气与脱硫浆液在此空间内进行气液固三相充分乳化传质,达到更高的脱硫效率。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0、1、可大幅度提高洗涤液循环量:洗涤液循环量大,吸收效率高,脱硫效率可达到99.9%以上。外排烟气so2的含量低甚至可达到“零"的排放要求;

11、2、可大幅降低前期设备成本投入及后续生产投入,减少脱硫塔塔体直径、高度,减少占地面积,减少脱硫剂的投放量;增设该装置后可采用特定规格的大口径喷头,不易堵塞,运行周期长;

12、3、两级高效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和循环槽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可在烟气处理的同时实现排液cod达标,废水量很低,一般在1m3/小时以内;

13、4、操作弹性较大,可在30-130%的烟气波动范围保证排烟达标;

14、5、可在上游装置开停工条件或其他特殊工况下达到环保排放要求,可处理so2浓度波动到20000-30000mg/nm3的工况到达标排放。



技术特征:

1.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散流装置和下部散流装置,每个散流装置均包括多个湍流折板,多个湍流折板由装置中心点向四周呈辐射状均匀布置,上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与下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相互交错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折板为沿中心轴自下向上延伸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折板的底部与顶部不在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折板的幅面设置有多个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轴线与竖直面呈设定角度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折板的边缘处厚度大于湍流折板的中心处厚度。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烟气脱硫塔用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散流装置和下部散流装置,每个散流装置均包括多个湍流折板,多个湍流折板由装置中心点向四周呈辐射状均匀布置,上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与下部散流装置的湍流折板相互交错布置。本技术在烟气脱硫塔内采用两级高效涡轮增压逆湍喷流装置在脱硫塔内进行传质,通过该装置在塔内建立了两级高效逆湍喷流传质场,形成均相乳化层,强制增大气液的比表面积,充分加大气液的传质系数,从而达到更高的除尘脱硫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民,李法军,原东杰,王康,张珊珊,王新志,毛振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1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