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72306发布日期:2023-09-24 08:26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化工行业环己酮精馏系统的一种干燥处理,主要涉及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1、环己酮生产工艺是气相环己醇在微正压条件下经过催化剂作用生成环己酮和氢气,由于为有机反应,收率较低,脱氢产物中主要成分为氢气、环己酮、未反应的环己醇及少量的轻组分、重组分,通过深度冷凝后分离出气相氢气,剩余的液相主要为20℃左右的环己酮、未反应的环己醇及少量的轻组分、重组分。

2、为了提高环己酮的收率,需要对该液相进行干燥,如图1所示,传统的干燥系统工艺为20℃左右的环己酮反应产物进入反应产物缓冲罐,由进料泵输送至干燥塔进行精馏,120℃左右的反应产物中的沸点比水轻的苯、环己烯、环己烷等轻组分及水通过塔顶冷凝器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器中,油相返回反应产物缓冲罐;除去水分的160℃左右的反应产物在干燥塔通过干燥塔塔釜泵进入轻塔,在轻塔塔顶除去轻组分。此工艺存在的不足为:反应产物中的水分及低于水分沸点的轻组分在干燥塔塔顶被蒸出,通过循环水换热,浪费循环水;冷凝后的轻组分油相又返回反应产物缓冲罐,造成轻组分油相在系统内的循环累积,既需要系统提供冷凝冷却介质,还需系统提供热源和动力,浪费大量的能源介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将反应混合物先利用系统内热源加热后再进入干燥塔,油水分离器分离出的低温轻组分介质不再返回返回反应产物缓冲罐,减少干燥塔的用热量。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包括反应产物缓冲罐、油水分离器、干燥塔和轻组分塔,还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反应产物缓冲罐的出口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管程和干燥塔的进料口,所述干燥塔的底部液相出口连通所述轻组分塔的进料口;

4、所述干燥塔的顶部气相出口依次连通第一冷凝器的壳程、第二冷凝器的壳程和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相出口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管程和轻组分塔。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油水分离器之间还设有循环水冷凝器。

6、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塔的下段连接有干燥塔再沸器,所述轻组分塔的下段连接有轻塔再沸器。

7、进一步的,所述反应产物缓冲罐的出口设置有反应产物进料泵,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相出口设置有轻组分出料泵,所述轻组分塔的进料口设置有干燥塔塔釜泵。

8、进一步的,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水相出口连通至工艺水回收系统。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10、1、利用现系统内设备,改变工艺路线,将反应混合物先利用干燥塔的气相热流体的热源加热后再进入干燥塔,减少干燥塔的用热量;

11、油水分离器分离出的低温轻组分介质不再返回反应产物缓冲罐,节省干燥塔加热量,通过与干燥塔的塔顶气相热流体换热后进入轻组分塔,提高了进入轻组分塔的介质温度,节省了轻组分塔的用热量;

12、2、在第二冷凝器与油水分离器之间还设有循环水冷凝器,当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能够达到冷却效果时,循环水冷凝器充当管线通道使用,当达不到冷却效果时,循环水冷凝器通入循环冷水进行降温,如此设计节省循环水使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包括反应产物缓冲罐、油水分离器、干燥塔和轻组分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反应产物缓冲罐的出口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管程和干燥塔的进料口,所述干燥塔的底部液相出口连通所述轻组分塔的进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油水分离器之间还设有循环水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塔的下段连接有干燥塔再沸器,所述轻组分塔的下段连接有轻塔再沸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产物缓冲罐的出口设置有反应产物进料泵,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相出口设置有轻组分出料泵,所述轻组分塔的进料口设置有干燥塔塔釜泵。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水相出口连通至工艺水回收系统。


技术总结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环己酮干燥系统,将反应混合物先利用系统内热源加热后再进入干燥塔,油水分离器分离出的低温轻组分介质不再返回返回反应产物缓冲罐,减少干燥塔的用热量,其包括反应产物缓冲罐、油水分离器、干燥塔和轻组分塔,还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反应产物缓冲罐的出口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管程和干燥塔的进料口,所述干燥塔的底部液相出口连通所述轻组分塔的进料口;所述干燥塔的顶部气相出口依次连通第一冷凝器的壳程、第二冷凝器的壳程和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相出口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管程和轻组分塔。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丁凡,常凤超,吕绪悦,王震堂,李祥羽,曹华刚,张恒浩,刘吉利,常正坤,任友康,陈冉修,韩桂刚,迟国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聊城鲁西聚酰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