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0137发布日期:2023-10-22 04:4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样品回收,尤其是有毒有害液体样品的回收,特别是一种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人员中毒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环氯行业中,一些中间体或者成品样品很多都属于易燃有毒的液体物质,一般易燃有毒液体物质的样品通常采用透明玻璃取样瓶。现场人员取样检测后,样品一般采用销毁的方式或者回收到系统,但是将样品回到到系统时,一般是将样品直接倒入粗样品中间储槽,由于该中间储槽采用氮封密闭系统,打开粗中间储罐的阀门,易燃有毒尾气外排,不仅存在燃烧爆炸的风险,还有污染环境,人员中毒等问题;此外,样品取样频次高,需要监测的点也较多,所以样品总量较多,因此通过开发一套易燃有毒液体样品回收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样品回收过程中燃烧爆炸环境污染人员中毒等问题的发生。现有的技术:存在无组织气体排放,物料喷溅,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中毒等问题,而且下料后采用单向阀,部分料液残余在单向阀上等问题。因此需要解决样品回收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目前存在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人员中毒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的装置包括样品回收杯、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粗中间储罐,所述的样品回收杯位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上方,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底部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相连通,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顶部设置密封盖,所述的第一管路设置阀门,所述的粗中间储罐配置有氮封。

3、较佳地,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封容器的内部设置浮盘、以及位于所述的浮盘上方的隔板,所述的第一管路的下端穿过所述的隔板并位于所述的浮盘的上方,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封容器的内部中位于所述的隔板上方的空间连通氮气。

4、较佳地,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位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上方,且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底部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内部相连通。

5、较佳地,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顶部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顶部通过第三管路相连通。

6、较佳地,所述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通过第四管路相连通。

7、较佳地,所述的密封盖为螺纹式密封盖。

8、较佳地,所述的粗中间储罐设置尾气排放口。

9、本实用新型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通过浮盘式密闭容器回收样品避免了无组织气体排放,消除了爆炸、环境污染以及人员中毒等问题;通过设置浮盘上的空腔,避免了物料的喷溅;避免了将样品排放至污水中,提高了原辅料的利用率等。



技术特征:

1.一种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样品回收杯、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粗中间储罐,所述的样品回收杯位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上方,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底部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相连通,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顶部设置密封盖,所述的第一管路设置阀门,所述的粗中间储罐配置有氮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封容器的内部设置浮盘、以及位于所述的浮盘上方的隔板,所述的第一管路的下端穿过所述的隔板并位于所述的浮盘的上方,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封容器的内部中位于所述的隔板上方的空间连通氮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位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上方,且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底部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内部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顶部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的顶部通过第三管路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通过第四管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盖为螺纹式密封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设置尾气排放口。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样品回收杯、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粗中间储罐,所述的样品回收杯位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上方,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底部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的浮盘式样品密闭容器与所述的粗中间储罐相连通,所述的样品回收杯的顶部设置密封盖,所述的第一管路设置阀门,所述的粗中间储罐配置有氮封。本技术的浮盘式密闭样品回收装置,通过浮盘式密闭容器回收样品避免了无组织气体排放,消除了爆炸、环境污染以及人员中毒等问题;通过设置浮盘上的空腔,避免了物料的喷溅;避免了将样品排放至污水中,提高了原辅料的利用率等。

技术研发人员:骆杨庆,马元腾,殷伟杰,周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益表面活性材料(连云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