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5023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化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净化工作台,属于乳制品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净化工作台是一种提供局部洁净、无菌工作环境的空气净化设备,在食品行业通常用检测食品微生物的辅助设备,也广泛应用于生物实验室、医疗卫生、生物制药等相关行业,对改善工艺条件、保护操作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率均有良好的效果。
[0003]在UHT乳制品行业微生物检验员在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时总会没有规律地检出霉菌和细菌,但每次针对该批次样品进行复检又均为合格。经过相关实验已明确以上现象为检测误差。经过对单次检测样品数量对比发现,单次检样量< 15个检样时结果准确、正常(检样无菌检测结果无菌)。当单次检样量增多时,结果会出现0-11.66%的检测误差(检样无菌检测结果显示有菌)。
[0004]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T19-1999洁净台检验标准》发现:目前我国所用净化工作台可以提供的洁净程度为100级,即对于> 0.5 μ m的粒子必须< 3.5粒/U3500个/m3),而微生物最大允许数为:沉降菌I个/皿/30min。因此净化工作台并非绝对无菌,只是提供一个相对洁净的区域或空间,并且存在沉降菌I个/皿/30min的现象。
[0005]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检测15个检样/次的误差出现率是0%,而检测60个检样/次误差率就会上升至0-11.66%,原因就是目前传统净化工作台的洁净风走向是上进下出,其结构如图1所示,而这样的上进风设计会引导粒子、菌落、微粒等,落在洁净工作台的洁净区域内。在检测样品时,首先样品必须置于工作台上面,其次还需将样品取出并移入无菌的培养皿中,之后往培养皿中倾倒无菌并富含微生物所需营养素的培养基。进行上述操作时,检样及相关试剂均会在净化工作台内暴露一定的时间,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污染待检测的样品,而且沉降菌I个/皿/30min (每30分钟允许I个菌落落在净化工作台上面)是符合相关标准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检测误差。
[0006]目前传统净化工作台为了减少上述误差,应对的方法是,缩短净化工作台的单次使用时间,即单次使用时间控制在<30min/次。但是,单次检测样品数量受限,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工作台,该净化工作台可以有效地降低检测误差,且净化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净化工作台,包括本体、进风口、粗效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电机、驱动叶轮、多孔台面、工作窗口、出风口、隔板,其中:
[0009]所述隔板将所述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顶部分隔、底部连通的形状;
[0010]所述隔板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进风口,另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出风口 ;
[0011]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粗效空气过滤器,所述粗效空气过滤器下部设有电机和驱动叶轮,所述电机与所述驱动叶轮连接,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驱动叶轮下方;
[0012]所述出风口的下部设有多孔台面,所述多孔台面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部侧壁连接;
[0013]所述多孔台面上部一侧的本体侧壁上设有工作窗口。
[0014]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优选的,所述多孔台面为多孔不锈钢台面。
[0015]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优选的,所述多孔台面的一端与所述隔板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部侧壁连接。
[0016]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优选的,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区域与所述本体内部的其他区域之间相互密封,以使空气只能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进入本体内部。
[0017]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优选的,所述本体为长方体形。
[0018]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优选的,所述多孔台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
[0019]上述净化工作台在进行工作时,电机带动驱动叶轮进行转动,将空气从进风口抽入,空气依次经过粗效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形成洁净空气,进入净化工作台的本体中,洁净空气沿着隔板、本体的一侧向下流动,在本体底部的连通区域转向,穿过多孔台面上的通孔进入多孔台面上部,为放置在多孔台面上的样品提供洁净空间,然后再继续向上通过出风口流出。由于在样品处,洁净空气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因此,不会有霉菌、细菌、粒子等掉落。
[0020]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所述粗效空气过滤器的作用是首先将大的尘埃及颗粒进行初步过滤以减轻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工作负担及延长高效空气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0021]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隔板将本体内部分割为两个部分,为洁净空气在净化工作台本体中提供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
[0022]在上述净化工作台中,工作窗口用于放置和取出多孔台面上的样品。
[0023]本发明所提供的净化工作台与现有的净化工作台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24]1、由于采用下进风设计避免了菌落微粒沉降现象的发生,使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程度提高了数倍,改善了传统净化工作台进风、出风设计的不合理及不科学性;
[0025]2、解决了单次检测时间必须控制在30min以内的弊端,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6]3、解决了以往单次检测样品数量增加后出现的检测误差的发生,即提高了检测结果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现有的净化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实施例1的净化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9]主要附图符号说明:
[0030]本体I 进风口 2 粗效空气过滤器3 高效空气过滤器4 电机5驱动叶轮6多孔不锈钢台面7工作窗口 8出风口 9隔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工作台,其结构如图2所示。该净化工作台包括:长方形的本体1、进风口 2、粗效空气过滤器3、高效空气过滤器4、电机5、驱动叶轮6、多孔不锈钢台面7、工作窗口 8、出风口 9、隔板10,其中:
[0034]隔板10将本体I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顶部分隔、底部连通的形状,为洁净空气在净化工作台本体I中提供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
[0035]隔板10 —侧的本体I顶部设有进风口 2,另一侧的本体I顶部设有出风口 9 ;
[0036]进风口 2内设有粗效空气过滤器3,用于对空气进行初步的过滤;
[0037]粗效空气过滤器3下部设有电机5和驱动叶轮6,电机5与驱动叶轮6连接,电机5用于带动驱动叶轮6转动,以便引入空气;
[0038]高效空气过滤器4设于驱动叶轮6下方,用于对空气进行进一步的过滤;
[0039]出风口 9的下部设有多孔不锈钢台面7 ;
[0040]多孔不锈钢台面7的一端与隔板10底端连接,而且多孔不锈钢台面7的位置低于高效空气过滤器4,另一端与本体I的内部侧壁连接;
[0041]多孔不锈钢台面7上部一侧的本体I侧壁上设有工作窗口 8。
[0042]在上述净化工作台进行工作时,电机5带动驱动叶轮6转动,将空气从进风口 2引入,依次经过粗效空气过滤器3、高效空气过滤器4形成洁净空气,进入净化工作台的本体I中,洁净空气沿着高效空气过滤器4、隔板10、本体I的一侧、多孔不锈钢台面7形成的空间由上而下,然后在本体I内部空间底部的连通区域转向,穿过多孔不锈钢台面7的通孔向上流动,为放置在多孔不锈钢台面7上的样品提供洁净空间,再沿着隔板10、本体I的另一侦U、多孔不锈钢台面7、出风口 9形成的空间由下而上由顶部出风口 9流出。
【主权项】
1.一种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该净化工作台包括本体、进风口、粗效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电机、驱动叶轮、多孔台面、工作窗口、出风口、隔板,其中: 所述隔板将所述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顶部分隔、底部连通的形状; 所述隔板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进风口,另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出风口 ; 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粗效空气过滤器,所述粗效空气过滤器下部设有电机和驱动叶轮,所述电机与所述驱动叶轮连接,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驱动叶轮下方; 所述出风口的下部设有多孔台面,所述多孔台面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部侧壁连接; 所述多孔台面上部一侧的本体侧壁上设有工作窗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台面为多孔不锈钢台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台面的一端与所述隔板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部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区域与所述本体内部的其他区域之间相互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长方体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台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高效空气过滤器。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净化工作台。该净化工作台包括本体、进风口、粗效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电机、驱动叶轮、多孔台面、工作窗口、出风口、隔板,其中,隔板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顶部分隔、底部连通的形状;隔板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进风口,另一侧的本体顶部设有出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粗效空气过滤器,粗效空气过滤器下部设有电机和驱动叶轮,电机与驱动叶轮连接,高效空气过滤器设于驱动叶轮下方;出风口的下部设有多孔台面,多孔台面的一侧与隔板连接,另一侧与本体的内部连接;多孔台面上部一侧的本体侧壁上设有工作窗口。本发明所提供的净化工作台可以有效的降低检测误差,提高了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程度,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IPC分类】B01L1-04, B01L9-02
【公开号】CN104668000
【申请号】CN201310642007
【发明人】金磊, 巴根纳
【申请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