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80852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它包括膜分离系统、滤液管、过滤网管、污水出料管、排污管、出样管、出样阀和容器,膜分离系统的滤液出口经过泵与滤液管的进口端连通,滤液管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经过泵与污水出料管的进口连通,滤液管的进口与过滤网管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过滤网管置于滤液管的内部,过滤网管的出口下部穿过滤液管的管道经过泵直接与出样管连通,出样管的下部与出样阀的进口端连通,出样阀的出口端通入容器中,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经过泵与排污管的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在膜分离系统清洗再生或更换的过程中,能够回收部分产品并使管道内排污充分,并保证工作环境清洁。
【专利说明】
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膜分离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膜分离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尤其是食品和生物领域,利用膜系统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等,但是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培养的后期仍会有部分的残留,同时微生物本身在培养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代谢物,这些物质在使用膜系统清洗过程中会逐渐堆积在膜分离系统中膜组件的膜丝中,这时候就需要停下来对膜组件进行清洗再生或者更换。加之,目前工业上使用的膜分离系统的滤液出口与滤液管进口之间的连接大都采用口径较大的管道相连,而这些出口与管道连接处多为管道的中上部,因此当对膜分离系统进行清洗再生或者更换时,常常会造成管道的下半部仍积留有大量的清洗水以及产品的残留,不仅浪费清洗水、造成工作环境的污染,还会使部分产品无法回收导致浪费。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该装置在膜分离系统清洗再生或更换的过程中,能够回收部分产品并使管道内部中下位置排污充分,保证工作环境清洁。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它包括膜分离系统、滤液管、过滤网管、污水出料管、排污管、出样管、出样阀和容器,所述膜分离系统的滤液出口经过栗与滤液管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滤液管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经过栗与污水出料管的进口连通,所述滤液管的进口与过滤网管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过滤网管置于滤液管的内部,所述过滤网管的出口下部穿过滤液管的外侧管道经过栗直接与出样管连通,所述出样管的下部与出样阀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出样阀的出口端通入容器中,所述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经过栗与排污管的进口连通。
[0005]作为优选,所述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与排污管的进口之间的管道还设有第一排污阀、第二排污阀和第三排污阀,所述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与第一排污阀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污阀的出口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第二排污阀的入口端和第三排污阀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排污阀的出口端与排污管连通。
[0006]作为优选,所述膜分离系统的滤液出口位于膜分离系统管道的下部。
[0007]作为优选,所述滤液管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与污水出料管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
[0008]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网管的出口下部与出样管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
[0009]作为优选,所述容器是活动型轻质桶体。
[0010]作为优选,所述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的管道设置为透明可观察的视镜管。
[0011]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2]1.该装置在原有膜分离系统中增加了排污和产品的部分回收装置,而且滤液管的进口与膜分离系统的管道底部的滤液出口连接、滤液管的出口端的底部开口经过栗与污水出料管的进口连接、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的底部开口与第一排污阀的进口端连接,这样使得在对膜分离系统进行清洗排污或更换时,滤液管或污水出料管的中下部一半左右无法排出的污水可以分别通过排污总管彻底排出,保证了周围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且不影响各管道的正常操作使用;
[0013]2.过滤网管的出口下部与出样管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并通过活动型轻质桶体回收收集部分产品;
[0014]3.本实用新型多处使用法兰结构,增肌了管道系统的强度和严密度;
[0015]4.污水出料管的出口端设置为透明可观察的视镜管,便于观察污水出料管道内的水位情况,以判断污水的排出情况。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过滤网管的A向放大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B-B的局部剖视图。
[0019]其中,1、膜分离系统,2、滤液管、21、过滤网管,3、污水出料管,4、第一排污阀,5、第二排污阀,6、第三排污阀,7、排污管,8、出样管,9、出样阀,10、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它包括膜分离系统1、滤液管2、过滤网管21、污水出料管3、排污管7、出样管8、出样阀9和容器10,所述膜分离系统I的滤液出口经过栗与滤液管2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滤液管2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经过栗与污水出料管3的进口连通,所述滤液管2的进口与过滤网管21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过滤网管21置于滤液管2的内部,所述过滤网管21的出口下部穿过滤液管的外侧管道经过栗直接与出样管8连通,所述出样管8的下部与出样阀9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出样阀9的出口端通入容器10中,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经过栗与排污管7的进口连通。
[0022]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与排污管7的进口之间的管道还设有第一排污阀4、第二排污阀5和第三排污阀6,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与第一排污阀4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污阀4的出口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第二排污阀5的入口端和第三排污阀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排污阀6的出口端与排污管7连通。
[0023]所述膜分离系统I的滤液出口位于膜分离系统I管道的下部。
[0024]所述滤液管2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与污水出料管3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0
[0025]所述过滤网管21的出口下部与出样管8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
[0026]所述容器10是活动型轻质桶体。
[0027]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的管道设置为透明可观察的视镜管。
[0028]其工作原理是:在膜分离系统I进行排污时,首先通过开启第一排污阀4和第三排污阀6进行排污,一段时间后,关闭第三排污阀6,并打开第二排污阀5,通过第二排污阀5中排出污水量的多少来判断污水的排净情况,当第二排污阀5中的污水排净时,关闭第一排污阀4和第二排污阀5,此时打开出样阀9并通过桶10收集回收样品。
[0029]另,说明当使用类似膜分离系统I进行微生物和产品分离时,排污管7内为所需产品,而出样管8内为回收的微生物,仍可以使膜分离系统排净所含的微生物和所需产品,同时保证产品的浓度不发生偏移。
[0030]以上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膜分离系统(I)、滤液管(2)、过滤网管(21)、污水出料管(3)、排污管(7)、出样管(8)、出样阀(9)和容器(10),所述膜分离系统(I)的滤液出口经过栗与滤液管(2)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滤液管(2)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经过栗与污水出料管(3)的进口连通,所述滤液管(2)的进口与过滤网管(21)的进口固定连接,且过滤网管(21)置于滤液管(2)的内部,所述过滤网管(21)的出口下部穿过滤液管的管道经过栗直接与出样管(8)连通,所述出样管(8)的下部与出样阀(9)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出样阀(9)的出口端通入容器(10)中,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经过栗与排污管(7)的进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与排污管(7)的进口之间的管道还设有第一排污阀(4)、第二排污阀(5)和第三排污阀(6),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与第一排污阀(4)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污阀(4)的出口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第二排污阀(5)的入口端和第三排污阀(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排污阀(6)的出口端与排污管(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分离系统(I)的滤液出口位于膜分离系统(I)管道的下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液管(2)的出口端的下部开口与污水出料管(3)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管(21)的出口下部与出样管(8)进口之间的连通管道设有法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是活动型轻质桶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系统排污和产品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出料管(3)的出口端的管道设置为透明可观察的视镜管。
【文档编号】B01D65/00GK205672793SQ201620647891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3日 公开号201620647891.4, CN 201620647891, CN 205672793 U, CN 205672793U, CN-U-205672793, CN201620647891, CN201620647891.4, CN205672793 U, CN205672793U
【发明人】张虎寅, 吴丛伟, 张文宇
【申请人】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