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835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系统领域,尤其为一种空气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高浓度悬浮颗粒的空气(以下,″脏空气″)会对呼吸脏空气的生命带来健康危害。脏空气还会引起沉淀悬浮颗粒(如,灰尘)的较高的沉积速率,因此导致需要更频繁地清洁期望保持清洁的表面(如,家庭内的表面)。

常规空气净化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从空气中去除颗粒:即,将颗粒捕获在诸如过滤空气净化器(fac)的过滤器中,或者通过将颗粒收集在诸如静电除尘空气净化器(espac)的极板上。过滤器或极板随后可以被丢弃、清洗或更换。

由于离子发生器在颗粒和离子离开净化器时将电荷施加在颗粒和离子上,如此带电的离子必须向后行进至常规静电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入口以被收集起来。这带来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因为如此电离的一些颗粒可能不会返回至空气入口,并且确实返回至空气入口的颗粒可能会在返回之前失去其电荷中的一些或全部。除非静电空气净化器在密闭空间中运行,否则很少由带有足够多的电荷的离子可以返回至空气入口。因此,存在对更有效的静电空气净化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空气过滤装置,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外向内布置的前置过滤器、电离区、收集区和后置过滤器,所示前置过滤器由两层纱网结构组成,分别为粗级纱网和细级纱网,所述电离区由几块间隔布置的极性电离板构成,相邻两块极性电离板之间形成电离场,所述收集区由多块具有不同极性的极性收集板构成,用于电离区将颗粒电离后的离子吸附在极性收集板上,所述后置过滤器由空气过滤膜构成。

优选地,所述粗级纱网的孔径为10000-15000nm,细级纱网的孔径为5000-8000nm。

优选地,空气过滤膜上设置有孔径为0.2-0.5μm的小孔,所述小孔在空气过滤膜的整个面积上所占用的面积比率即孔隙率为90%-9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增加了空气电离技术,使颗粒物带电分离,并通过带电收集板将电离后的颗粒进行收集,前、后置过滤器能有效隔离不同直径大小的颗粒,有效提高了空气的过滤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前置过滤器1、电离区2、收集区3、后置过滤器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包括由外向内布置的前置过滤器1、电离区2、收集区3和后置过滤器4,所示前置过滤器1由两层纱网结构组成,分别为粗级纱网和细级纱网,粗级纱网的孔径为10000-15000nm,细级纱网的孔径为5000-8000nm,空气中的大部分直径较大的颗粒物质经过前置过滤器后被挡在室外,所述电离区2由几块间隔布置的极性电离板构成,相邻两块极性板之间形成电离场,将通过前置过滤器1的细小颗粒在电离区2进行电离,分解成不同极性的离子,所述收集区3由多块具有不同极性的极性收集板构成,用于电离区2将颗粒电离后的离子吸附在极性收集板上,所述后置过滤器4由空气过滤膜构成,空气过滤膜上设置有孔径为0.2-0.5μm的小孔,所述小孔在空气过滤膜的整个面积上所占用的面积比率即孔隙率为90%-9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现方案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原则范围内所做的非根本性修改、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外向内布置的前置过滤器(1)、电离区(2)、收集区(3)和后置过滤器(4),所示前置过滤器(1)由两层纱网结构组成,分别为粗级纱网和细级纱网,所述电离区(2)由几块间隔布置的极性电离板构成,相邻两块极性电离板之间形成电离场,所述收集区(3)由多块具有不同极性的极性收集板构成,用于电离区(2)将颗粒电离后的离子吸附在极性收集板上,所述后置过滤器(4)由空气过滤膜构成。本发明增加了空气电离技术,使颗粒物带电分离,并通过带电收集板将电离后的颗粒进行收集,前、后置过滤器能有效隔离不同直径大小的颗粒,有效提高了空气的过滤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焦佳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聚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7.26
技术公布日:2018.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