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自动检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6308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精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乌龙茶上的自动检梗机。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茶叶中,乌龙茶属于比较特别的一种,乌龙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茶叶,其是釆用一芽配四五叶的茶青进行加工而成的,由茎产生梗,因此乌龙茶是属于茶梗较多的一种茶,加工好后的乌龙茶的茶叶呈圆形,即一片片叶子是卷起来成一个圆形状的,而茶梗则是呈原来的条状,因此两者之间的形态完全不一样,很容易区分,因茶梗味涩,须去除,提高乌龙茶品质。在乌龙茶叶包装前,要进行挑茶梗,即把茶梗筛选出来,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筛选茶梗工作都是由人工进行的,虽然筛选的会比较精细,但是效率很低,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乌龙茶挑茶硬中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乌龙茶自动检梗机。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包括一个支架,在支架的侧边设有一下料机构,在靠近下料机构处设有一自动送料梯,自动送料梯上设有若干装料斗,所述装料斗均匀分布在一循环输送带上,自动送料梯下端与下料机构相配合,自动送料梯上端与螺旋传料筒相配合;螺旋传料筒下端设置一个第一叶梗分离装置,第一叶梗分离装置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第一叶梗分离装置包括一框体,框体内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蜂窝滚筒设置在毛刷滚筒下方位置,蜂窝滚筒上均匀分布有蜂窝状通孔,而毛刷滚筒而均匀分布有毛刷,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相配合,蜂窝滚筒与毛刷滚筒之间的间距比毛刷的长度短,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均通过转轴两端定位在支架上,并由转轴带动旋转,所述的蜂窝滚筒内呈中空状态,两个蜂窝滚筒在水平位置较低一端设置一出料孔并通向框体处引出一出料斗,出料斗配合一螺旋传料筒,所述的框体在水平位置较低一端设置一出料管;在螺旋传料筒下端设有一出料振动装置,出料振动装置再配合一个第二叶梗分离装置,所述的第二叶梗分离装置只设有一个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其余结构与第一叶梗分离装置相同,在第二叶梗分离装置的出料斗下端正对着一送料带,送料带将分离好的乌龙茶输送至其它工序。

所述的下料机构包括一个进料漏斗,进料漏斗下端配合一送料管,所述送料管一端上侧开口、一端下侧开口,送料管上侧开口与进料漏斗相衔接,送料管下侧开口处配合着下端一传料斗,传料斗固定在支架上,传料斗的出口对着自动送料梯上的装料斗。

所述的自动送料梯由一固定架组成,固定架固定在支架上,在固定架的上下两端设有转轴,在两转轴之间连接循环输送带,循环输送带上分布着若干装料斗,循环输送带和装料斗由转轴带动进行循环运动,装料斗在下端与下料机构的传料斗相配合使用,装料斗在上端与螺旋传料筒的一伸出传料斗相配合使用。

所述的螺旋传料筒上端大、下端小且呈螺旋状结果,螺旋传料筒上端为进料口、下端为出料口,螺旋传料筒通过一中间固定轴连接一连接板固定在支架上。

所述的出料振动装置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摆放,出料振动装置包括传料板,所述的传料板下端由四组弹簧支撑连接,传料板上端与螺旋传料筒的出料口相衔接,传料板下端与第二叶梗分离装置的进料口相衔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包括等部件,毛茶由第一叶梗分离装置和第二叶梗分离装置中的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的滚压,使茶叶和茶梗自动剥离,使茶叶落入蜂窝滚筒中,而茶梗落入到框体内,从而达到茶叶和茶梗的挑选分离,检出茶梗后的乌龙茶,色香味更佳,与传统的人工作业对比,大大提高了挑选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挑选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包括支架10、下料机构20、自动送料梯30、螺旋传料筒40、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出料振动装置60、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和送料带80,支架10对整个乌龙茶自动检梗机起到一个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如图1所示,下料机构20设置在支架10的侧边。下料机构20包括一个进料漏斗21,进料漏斗21用于毛茶的进料,进料漏斗21下端配合一送料管22,送料管22一端上侧开口23,上侧开口23与进料漏斗21相衔接,即毛茶从进料漏斗21进入后再从上侧开口23进入到送料管22中,送料管22另一端设有下侧开口24,下侧开口24处配合着下端一传料斗25,即毛茶从下侧开口24入被挤压至传料斗25上,传料斗25固定在支架10上,传料斗25的出口对着自动送料梯30上的一装料斗31上,即毛茶从传料斗25被输送至装料斗31上。

如图1所示,自动送料梯30由一固定架32组成,固定架32固定在支架10上,在固定架32的上下两端设有转轴33,转轴33由电机带动旋转。在两转轴33之间连接循环输送带34,装料斗31均匀分布在循环输送带34上,循环输送带34和装料斗31由转轴33带动进行循环运动,装料斗31在下端与下料机构20的传料斗25相配合使用,装料斗31在上端与一伸出传料斗35相配合使用,即装料斗31将从下料机构20处的毛茶通过循环输送带34运送至螺旋传料筒40的伸出传料斗35处。

如图1所示,螺旋传料筒40上端大、下端小且呈螺旋状结果,螺旋传料筒40上端为进料口41、下端为出料口42,螺旋传料筒40通过一中间固定轴43连接一连接板44固定在支架10上。螺旋传料筒40设有两个。在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与自动送料梯30之间一个,螺旋传料筒40通过伸出传料斗35将自动送料梯30内的毛茶运送至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内。第二个螺旋传料筒40设置在出料振动装置60与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之间,经由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初步分离的茶叶由进料口41进入到螺旋传料筒40,再由下端的出料口42运送至出料振动装置60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设置在第一个螺旋传料筒40的下方。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固定在支架10上,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有利于茶叶从高的一侧滚落至低的一侧。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包括一框体51,框体51内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蜂窝滚筒52和毛刷滚筒53,蜂窝滚筒52设置在毛刷滚筒53下方位置,这样有利于叶梗分离,蜂窝滚筒52上均匀分布有蜂窝状通孔54,蜂窝滚筒52内呈中空状态,蜂窝状通孔54的直径与茶叶的直径大小相配合,而毛刷滚筒53而均匀分布有毛刷55,蜂窝滚筒5和毛刷滚筒53相配合,蜂窝滚筒52与毛刷滚筒53之间的间距比毛刷55的长度略短,这样经过,蜂窝滚筒52与毛刷滚筒53之间的毛茶会在毛刷55的滚压下使茶叶和茶梗快速分离,同时,圆形状的茶叶掉入蜂窝状通孔54内,并掉进蜂窝滚筒52内,由蜂窝滚筒52内从水平高一侧滚落到水平低的一侧,而条形状的茶梗则由毛刷55刷走并从两侧掉入了框体51内的下部,并在框体51内从水平高一侧滚落到水平低的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蜂窝滚筒52和毛刷滚筒53均通过转轴56两端定位在支架10上,蜂窝滚筒52和毛刷滚筒53由转轴56带动旋转,两个蜂窝滚筒52在水平位置较低一端设置一出料孔57并通向框体51处引出一出料斗58,出料斗58配合螺旋传料筒40,出料斗58用于运送已经初步挑选过的两个蜂窝滚筒52内的茶叶。框体51在水平位置较低一端设置一出料管59,而出料管59则用于运送挑选剩下的框体51底端的茶梗,并且从出料管59运送至其它地方。毛茶从第一个螺旋传料筒40经出料口42引出后,从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上方的进料口进入到框体51内,在框体51内由两个蜂窝滚筒52和两个毛刷滚筒53进行滚压和分离,使茶叶进入到两个蜂窝滚筒52内部,并从一侧的出料孔57运送至出料斗58上,并从出料斗58运送至第二个螺旋传料筒40内。而茶梗则被毛刷55刷走并从两侧掉入了框体51内的下部,并从框体51底端的出料管59运送至其它地方。

如图1所示,出料振动装置60设置在第二个螺旋传料筒40的下方,出料振动装置60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摆放,出料振动装置60包括传料板61,传料板61下端由四组弹簧62支撑连接,传料板61上端与螺旋传料筒40的出料口42相衔接,传料板61下端与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的进料口71相衔接。初步挑选后的茶叶从第二个螺旋传料筒40的出料口42引出后掉落进传料板61上,传料板61经过四组弹簧62进行振动,使传料板61上的茶叶加速滑落进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的进料口71内。

如图1所示,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也设有进料口71、出料斗72和出料管73,进料口71用于茶叶的进料用,而出料斗72则将挑选好后的茶叶由蜂窝滚筒52内部运出,而出料管73则由于运送挑选后的茶梗。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与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时,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只设有一个蜂窝滚筒74和毛刷滚筒75,即只有一对蜂窝滚筒74和毛刷滚筒75进行筛选工作,其余结构与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相同。因为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用于初步筛选,因此所要求的蜂窝滚筒52和毛刷滚筒53较多,而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则用于筛选经第一叶梗分离装置50筛选后的茶叶,上面的茶梗实际上已经很少,只是为了挑选漏掉的茶梗,因此只需要设置一对蜂窝滚筒74和毛刷滚筒75即可。在第二叶梗分离装置70的出料斗72下端正对着一送料带80,送料带80将分离好的乌龙茶输送至其它工序。从而完成一个乌龙茶茶叶和茶梗的分离和筛选过程。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乌龙茶自动检梗机包括支架、下料机构、自动送料梯、螺旋传料筒、第一叶梗分离装置、出料振动装置、第二叶梗分离装置等部件,毛茶由第一叶梗分离装置和第二叶梗分离装置中的蜂窝滚筒和毛刷滚筒的滚压,使茶叶和茶梗自动剥离,使茶叶落入蜂窝滚筒中,而茶梗落入到框体内,从而达到茶叶和茶梗的挑选分离,检出茶梗后的乌龙茶,色香味更佳,与传统的人工作业对比,大大提高了挑选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挑选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已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描述,但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相关保护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变更和/或修改,并且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