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1017发布日期:2019-04-29 14:3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物流货物分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产业分散化,使得现在的工业和民用物品在各地之间流通在所难免,随之而来的,就是物流业的大力发展,如:民航公司物流配送中心、邮政、速递、烟草业、啤酒等产业主要是以物流为主的产业,物流产业中,由于多个批次及不同产品的流向不同,在最后物流配送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产品分拣,这样就使得物品的分拣在物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号为cn20634540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物流分拣系统,包括皮带输送轨道、分拣推动装置、射频阅读器、输出轨道、分拣控制器、分拣升降装置,位于所述皮带输送轨道和输出轨道之间,通过皮带输送轨道带动货物向前输送,射频阅读器能够远距离捕捉并识别货物,通过分拣控制器控制输送电机和推动气缸,将需要分拣的货物通过分拣升降装置分到输出轨道上,通过射频阅读器对货物上的射频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将货物信息输入分拣控制器,对相应的货物进行分类。

上述的自动物流分拣设备,虽然能够连续、大批量的分析所需货物,但是在使用推动气缸推动货物,使货物落入升降分拣装置上时,需要较大的推出力,特别容易破坏货品包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其具有能够避免货物包装在分拣时被损坏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主传送带,所述机架两侧分别间隔设置有出料口,所述机架的一端为投入口,所述投入口处设置有扫码器,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用于推动货物的推板,所述推板背离出料口一侧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推板之间连接有若干缓冲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货物进行分拣前,货物上会贴着相应的物流单,将货物放置到投入口处时,扫码器对货物进行扫码,根据扫码信息,扫码器会控制相应的气缸开启。货物在被放置到传送带上后,会在传送带的带动下沿传送带传送方向运动,当货物移动到对应出料口处时,气缸伸出,带动推板移动,并将货物推动到出料口,当推板与货物接触时,缓冲器发生作用,减小气缸传递给推板的力,从而降低推板对货物的冲击力,避免货物的包装受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器包括套筒、两个分别滑移连接在套筒内两端的活塞以及固定连接在套筒两端的挡环,所述活塞相互背离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复式弹簧,所述复式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塞和挡环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套筒内的两个活塞头之间留有空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推板与货物接触时,缓冲器中的活塞会相对套筒小幅度滑动,在活塞相对套筒滑动的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气缸传递给推板的力,从而使推板可以更加轻柔的推动货物,避免货物的包装受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伸出套筒的部分固定连接有防止位于同一套筒内的两个活塞相互抵接的卡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环的设置可以防止两个活塞头相互抵接,避免缓冲器在使用时,两个活塞头不断撞击,从而造成活塞头结构上的损坏的情况产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背离活塞的一端加工有螺纹,所述推板和固定板分别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缓冲器两端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通过卡环以及与连接杆螺纹配合的螺母固定连接到推板和固定板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缓冲器时,可先将缓冲器两端的连接杆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再通过螺母和对应的卡环将推板和固定板固定连接到缓冲器两端;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稳定性较强,同时组合安装方便,易于实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板朝向出料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垫的设置可以减小推板初与货物包装接触时,传递到货物上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避免货物包装受损,而且海绵垫还可以避免固定板上的连接杆直接与货物包装接触,刺破货物包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海绵垫外包裹有一层无纺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无纺布包裹在海绵垫外侧,可以避免海绵垫长期与货物包装摩擦接触,导致海绵垫被损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投入口两侧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顶端之间设置有横梁,所述扫码器设置有三个,所述扫码器分别设置在两个立柱和横梁上,所述立柱上的扫码器相对设置,所述横梁上的扫码器朝向主传送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若扫码器只设置一侧,每次需要将物流单面向扫码器,若未对准,则需手动调整,降低效率,影响分拣。设置三个扫码器,货物放置到传送带上时,只需将快递单面向其中一侧扫码器即可,扫码器扫描快递单的信息,然后控制相应的气缸开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向下向背离出料口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出料通道两侧分别固定有挡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料通道倾斜设置,有利于分拣物快速滑落,设置的挡板,避免分拣物滑出出料通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通道下端设置有分支传送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支传送带可以将分拣完成的货物,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下一步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推板在气缸的作用下与货物接触时,缓冲器发生作用,减小气缸传递给推板的力,从而降低推板对货物的冲击力,以起到避免货物包装在分拣时被损坏的效果。

2、设置三个扫码器,货物放置到传送带上时,只需将快递单面向其中一侧扫码器即可,提高分拣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体现缓冲器的结构所做的剖视图。

图中,1、机架;11、出料口;111、出料通道;112、挡板;113、分支传送带;12、投入口;2、主传送带;3、扫码器;31、立柱;32、横梁;4、推板;41、第一通孔;42、海绵垫;43、无纺布;5、气缸;6、固定板;61、第二通孔;7、缓冲器;71、套筒;72、活塞;73、挡环;74、连接杆;75、复式弹簧;76、卡环;77、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物料,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主传送带2。

机架1的一端为投入口12,投入口1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立柱31,在两根立柱31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梁32,主传送带2设置在两个立柱31之间。在两个立柱31以及横梁32上均固定有扫码器3,立柱31上的扫码器3相向设置,横梁32上的扫码器3朝向主传送带2设置。

参照图1,在机架1两侧分别间隔设置有出料口11,机架1两侧的出料口11交错设置,在出料口11处设置有出料通道111,出料通道111一端与机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向背离出料口11方向倾斜设置;在出料通道111两侧分别固定有挡板112,以避免货物从出料通道111两侧掉落。在出料通道111下端设置有分支传送带113,以将货物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下一步工作。

参照图1和图2,在每个出料口11处均设置有推板4,且在常态下推板4位于主传送带2上远离出料口11的一侧,在推板4背离出料口11的一侧设置有气缸5,在气缸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架,在气缸5的活塞72杆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在固定板6与推板4之间连接有若干缓冲器7,以在推板4与货物接触时,缓冲器7可以吸收一部分气缸5的动能,从而减少气缸5传递到推板4上的力和能量,从而降低推板4对货物的冲击力,避免货物包装受损。

上述的气缸5与扫码器3电连接,扫码器3可以根据货物上的物流信息,控制不同位置的气缸5开启,当货物在传送带的作用下运动到对应气缸5所在位置处时,气缸5伸长,通过推板4推动货物转向,从而使货物可以精准落入到出料口11。

参照图1和图2,缓冲器7包括套筒71、两个分别滑移连接在套筒71内两端的活塞72以及固定连接在套筒71两端的挡环73,位于同一套筒71内的两个活塞72头之间留有空隙,在活塞72相互背离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4,连接杆74背离活塞72的一端穿过挡环73暴露在套筒71外,在连接杆74上套设有复式弹簧75,复式弹簧75的一端与活塞7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挡环73固定连接;在连接杆74伸出套筒71的部分固定连接有防止位于同一套筒71内的两个活塞72相互碰撞的卡环76,卡环76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

在连接杆74背离活塞72的一端加工有螺纹,在推板4和固定板6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供连接杆74穿过的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61,缓冲器7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61,并通过卡环76以及连接杆74螺纹配合的螺母77固定连接到推板4和固定板6之间。

为了避免连接杆74穿过第一通孔41的部分在推板4推动货物时,与货物包装直接接触,将货物包装刺破,在推板4朝向出料口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42。为了避免海绵垫4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摩擦损坏,在海绵垫42外包裹有一层无纺布4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货物放置到投入口12,货物上会贴着相应的物流单,扫码器3对货物上的物流单进行扫码,根据扫码信息,扫码器3可以在货物运输到对应出料口11处时,控制相应气缸5伸长,从而使推板4将货物推动到相应的出料口11处,随后货物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料通道111滑到分支传送带113上,并由分支传送带113将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下一步工作。当气缸5在扫码器3的控制下伸长时,推板4上的无纺布43会先与货物包装接触,由于海绵垫42的设置,海绵垫42会首先吸收一部分推板4传递到货物上的冲击力,随着气缸5的继续伸长,在缓冲器7中的复式弹簧75会吸收一部分来自于气缸5的动能,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在分拣货物的过程中,损坏货物的包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