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7966发布日期:2019-04-29 13:1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机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



背景技术:

离心机是一种机械,可借由电动机或其他机械的带动而高速转动,产生数千倍于重力的离心力,以加快液体中颗粒的沉降速度,把样品中不同沉降系数和密度质量的物质分离。离心力的大与小,转动速度、旋转半径岱以及物质的融质量而决定。离心机广泛运用于化学工程、石油、食品加工、制药、选矿工程、炭、水处理、核能工业和船舶等部门。

离心机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需要满足GMP的要求,需要确保离心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可重复性、一致性、安全性。现有的制药用离心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需要提供无菌的生产环境,无论是非无菌还是无菌药,是药品中间体还是成品药,其生产环境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离心机的工作噪音大和震动强度大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本实用新型具有高稳定性、降低噪音以及高效灭菌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包括进料口、离心转子、蒸汽发生器、蒸汽管、电机、支撑台、传动带、转轴、支脚、排液管、外壳、转鼓以及排空口;所述支撑台上表面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上表面开设有所述排空口,所述进料口贯穿所述外壳开设于所述转鼓,所述蒸汽发生器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上表面,所述蒸汽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相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壳延伸入转鼓内部,所述排液管一端连接于所述转鼓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侧面,所述转鼓底部设置有所述离心转子,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离心转子同轴连接,另一端透过所述支撑台与所述传动带相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台上表面,所述传动带传动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转子,所述支脚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与所述转鼓之间的空间为真空,真空隔层能有效阻隔离心机工作时产生的大部分噪音,改善工作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设置有弹簧结构,弹簧结构能有效减缓收离心机工作时的震动,减少因震动造成的机械磨损。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的数量为4个。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通过排空口对外壳与转鼓之间的夹层进行抽真空处理,将物料从进料口投入转鼓内,打开电机,电机通过连接在其转子上的传动带将动力传递到转轴上,带动离心转子转动,进行离心处理,被离心的液体通过排液管导出,离心完成后取出剩余物料,打开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管向转鼓内注入高温蒸汽,对转鼓内进行高温杀菌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蒸汽发生器,可以通过产生高温蒸汽对转鼓内进行杀菌处理,以满足药物生产过程中对无菌环境的需要。

(2)、本实用新型外壳与转鼓之间的空间为真空,真空隔层能有效阻隔离心机工作时产生的大部分噪音,改善工作环境。

(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弹簧机构的支脚,在离心机工作时能有效减缓收离心机工作时的震动,减少因震动造成的机械磨损。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口,2-离心转子,3-蒸汽发生器,4-蒸汽管,5-电机,6-支撑台,7-传动带,8-转轴,9-支脚,10-排液管,11-外壳,12-转鼓,13-排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制药业的高效离心机,包括进料口1、离心转子2、蒸汽发生器3、蒸汽管4、电机5、支撑台6、传动带7、转轴8、支脚9、排液管10、外壳11、转鼓12以及排空口13;所述支撑台6上表面与所述外壳11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1上表面开设有所述排空口13,所述进料口1贯穿所述外壳11开设于所述转鼓12,所述蒸汽发生器3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11上表面,所述蒸汽管4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3相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壳11延伸入转鼓12内部,所述排液管10一端连接于所述转鼓12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11的侧面,所述转鼓13底部设置有所述离心转子2,所述转轴8一端与所述离心转子2同轴连接,另一端透过所述支撑台6与所述传动带7相连接,所述电机5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台6上表面,所述传动带7传动连接所述转轴8与所述电机5的转子,所述支脚9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台6的下表面。

具体地,所述外壳11与所述转鼓12之间的空间为真空。

具体地,所述支脚9设置有弹簧结构。

具体地,所述支脚9的数量为4个。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