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集尘清净机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0796发布日期:2020-02-04 09:58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静电集尘清净机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创作与静电集尘清净机有关,更详而言之,是关于该静电集尘清净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i623354的发明专利揭露了一种使用于室内用以提升空气质量的静电除尘机,主要结构包括外管、内管、若干放电电极及收集电极。外管由导电材料制成,内管由绝缘材料制成,外管与内管同心且其间具有供气流通道;放电电极被间隔排列地设于内管外表面,收集电极设于该外管中,且位于放电电极的下风处。放电电极被通以高工作电压,部分收集电极被通以较低但同极性的电压,另一部分的收集电极则接地;空气通过气流通道时因放电电极的作用使空气中的微粒带电,带电微粒被吸附在接地的收集电极,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且上述发明案的臭氧浓度提升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i623354发明专利具有产业利用性并具有商品化的前景。然而需克服的问题是如何提供模块化组装方案,使组装作业准确进行并确保组合稳固;此外,亦需让使用者以简便方式取放收集电极以便清理及组回。

本创作技术方案:

一种静电集尘清净机的组合结构,包含:

一底座;

组合于该底座外部的一外壳,该外壳的底部设有至少一进风口;

组合于该外壳顶部的一风扇组;

组合于该外壳内部且位于该底座之上的一内筒,该内筒是上下开口的筒状结构,该内筒的内壁设有纵向的数个导槽;该内筒与该进风口连通;

组合于该底座且位于该内筒中的一高压放电模块;

组合于该高压放电模块上的一配电模块;以及

组合于该内筒中并与该配电模块电性耦合的一集尘模块;该集尘模块包含数个筒状且同心排设的收集电极,数个该收集电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由一上支架和一下支架套接固定;该上支架和该下支架分别包含一中心部,该上支架由该中心部径向延伸数个延伸部,该下支架由该中心部径向延伸数个套接部;该延伸部和该套接部分别设置数个供该数个收集电极的顶端和底端嵌接的嵌接口,该嵌接口使该数个收集电极之间保持预定间距;一顶端附有一持拿件的中心轴杆穿过该上支架和该下支架的该中心部,锁固于该下支架的该中心部;该延伸部和该套接部的开放端缘沿着该内筒的该导槽移动,该集尘模块即可轴向的进出该内筒;该集尘模块组合于该内筒时,该数个收集电极与该配电模块电性耦合。

较佳的,该底座的该中心部设一筒心;该高压放电模块包含一电极托架、一电极承架、以及一挡风环,该电极承架和该挡风环分别组合于该电极托架的上、下位;该电极托架和该电极承架之间定位数个放电电极;该挡风环对应该放电电极的位置设数个挡风板;该挡风环组合于该筒心。

较佳的,该挡风环包括数个向下延伸的勾扣,用以和该筒心内壁的数个扣环扣合。

较佳的,该配电模块包含一配电支架和一固定支架;该配电支架包含数个供该下支架的该套接部套接的衔接脚,直线相对的二衔接脚的其中之一设一高电压电极,另一设一接地电极;该衔接脚上设有数个供该数个收集电极的底端伸入且接触该高电压电极和该接地电极的插口;相邻的二该收集电极的其中之一接触该高电压电极,另一接触该接地电极;该配电支架通过该固定支架而固定于该电极承架。

较佳的,该高电压电极包括一高压电极板和数个与该高压电极板接触的导电弹簧;该接地电极包括一接地电极板和数个与该接地电极板接触的接地弹簧;该数个导电弹簧及该数个接地弹簧一一对应伸入该数个嵌口中并接触该收集电极。

较佳的,该风扇组是以一枢轴结构及一弹性扣合件组合于该外壳顶部。

较佳的,该外壳包含一前壳盖和一后壳盖,该前壳盖和该后壳盖底端均具有数个插脚,分别插置于该底座的数个插槽中并锁固。

较佳的,该内筒是锁附固定于该后壳盖。

本创作有益功效:

本创作将静电集尘清净机实现为一便于组装的商品。

本创作将静电集尘清净机的集尘模块实现为模块化结构,使组装作业准确进行并确保组合稳固。此外,模块化的集尘模块亦方便让用户可以简便的方式将集尘模块取出清洗并重新组回。

本创作以内筒及其导槽导引集尘模块的取放方向,并且,当集尘模块被组回静电集尘清净机内部时,通过该内筒及其导槽的导引可以很顺利的与高压放电模块结合,完成集应模块的高压电导通和接地导通。

本创作将静电集尘清净机的高压放电模块亦实现为模块化结构,使组装作业准确进行并确保组合稳固。

高压放电模块和集尘模块被整合在模块化的外壳、底座、和内筒中,整体成为模块化的静电集尘清净机,简化组装作业的麻烦和困难性,并确保组合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创作静电集尘清净机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创作静电集尘清净机呈启开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创作静电集尘清净机与集尘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创作集尘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创作集尘模块的组合剖面图。

图6为本创作底座、外壳、内筒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创作底座与高压放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创作第一高压放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创作第一高压放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创作第二高压放电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创作第一高压放电模块与第二高压放电模块的勾扣与扣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创作配电支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创作配电支架及高压放电模块的组合剖面图。

图14为本创作集尘模块与配电支架的组合剖面图。

图15为图14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各标记对应的名称:

1-底座47-套接部67-电极承架

11-插槽471-嵌接口671-承槽

12-筒心48-中心轴杆68-挡风环

13-扣环49-持拿件681-挡风板

2-外壳5-内筒682-勾扣

21-前壳盖51-导槽683-锁配孔

22-后壳盖6-高压放电模块684-螺丝

23-插脚60-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9-放电电极

24-进风口61-电极托架7-配电模块

25-开盖面板611-托槽70-配电支架

3-风扇组62-电极承架71-衔接脚

31-枢轴结构621-承槽711-插口

33-弹性勾扣622-扣环72高电压电极

34-扣孔63-挡风环72高压电极板

4-集尘模块631-挡风板722-导电弹簧

40-收集电极632-勾扣73-接地电极

41-上支架633-锁配孔73接地电极板

42-中心部634-螺丝732接地弹簧

43-延伸部64-放电电极74-固定支架

431-嵌接口65-第二高压放电模块

45-下支架66-电极托架

46-中心部661-托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创作于上述创作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对象是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绘,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合先叙明。且以下的说明中,相同和对称配置的组件是以相同的标记来表示。

图1,本创作静电集尘清净机,从其外观可见一底座1、一组合于该底座1的外壳2、以及一组合于该外壳2顶部的风扇组3。

图2,该风扇组3是以一枢轴结构31及一弹性扣合件组合于该外壳2顶部。该弹性扣合件包含设于该风扇组3的一弹性勾扣33和设于该外壳2顶部开盖面板25的一扣孔34。按压该弹性勾扣33使其脱离该扣孔34,该风扇组3以该枢轴结构31枢转而掀开。掀开该风扇组3可见该外壳2内部包含一内筒5和一集尘模块4。

图3,该集尘模块4可被用户抽出进行清理并重新组回。

图3、4、5,该集尘模块4包含数个筒状且同心排设的收集电极40,数个收集电极40的顶端和底端分别由一上支架41和一下支架45套接固定,数个收集电极40之间具预定间距供空气流通。该上支架41和下支架45分别包含一中心部42,46,该上支架41由该中心部42径向延伸的数个延伸部43,该下支架45由该中心部46径向延伸数个套接部47;该延伸部43和该套接部47分别设置供该数个收集电极40的顶端和底端嵌接的嵌接口431,471。一顶端附有一持拿件49的中心轴杆48穿过该两个中心部42,46的中心,该中心轴杆48底部锁固于该下支架45的中心部46。使用者可手持该持拿件49而取放该集尘模块4。

复如图3,该外壳2中设有用以容纳该集尘模块4的一内筒5,该内筒5的内壁和该开盖面板25的内缘均设有纵向的数个导槽51,该延伸部43和该套接部47的开放端缘沿着该导槽51移动,该集尘模块4即可轴向的进出该内筒5。而置于该内筒5时,通过该导槽51的限制,该集尘模块4无任意转动或位移之虞。该导槽51亦帮助该集尘模块4进入该内筒5时可与组合于该底座1上的一配电模块7准确套接并产生电性耦合(于后详述)。

图6,该内筒5是上下开口的筒状结构。该外壳2分为前壳盖21和后壳盖22,其底端均具有数个插脚23,插置于该底座1的数个插槽11中并锁固。该内筒5位于该前壳盖21和该后壳盖22之间的空间;该内筒5锁附于该后壳盖22。上述的开盖面板25亦锁附于该前壳盖21和该后壳盖22的顶端。

图6、7,该底座1的中心部位设一筒心12,一高压放电模块6与该筒心12组合,一配电模块7组合于该高压放电模块6之上。该高压放电模块6及该配电模块7均位于该内筒5中。

图7、8、9,该高压放电模块6包括:一电极托架61、一电极承架62、以及一挡风环63,三者均为同心组合的环状结构,该电极承架62和该挡风环63分别组合于该电极托架61的上、下位。该电极托架61、该电极承架62、以及该挡风环63的内环面均设有数个锁配孔633,供数个螺丝634锁配固定。该电极托架61和该电极承架62的外环面分别设有数个半槽型的托槽611和承槽621,该电极托架61和该电极承架62锁配结合时,每一相对应该托槽611和该承槽621之间定位一放电电极64。该挡风环63对应该放电电极64的位置设数个径向延伸的挡风板631。该挡风环63还包括数个向下延伸的勾扣632,用以和该筒心12内壁的数个扣环13(图7)扣合,将高压放电模块6组合在筒心12上。

图8、9、10、13,在实施例中,本创作的高压放电模块有两组,为便于说明将其区分为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和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图9为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的分解图,图10为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的分解图。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与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的主要结构相同,包括电极托架66、电极承架67、挡风环68、锁配孔683、螺丝684、托槽661、承槽671、放电电极69、挡风板681、勾扣682。为便于在图例上所有区别,故将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和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付予不同的组件符号。该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的数个勾扣682和该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的该电极承架62的数个扣环622相扣合,使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组合于该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之上,且该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和该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的放电电极64,69位置交错(图7)。

图11,以局部剖面图示意上述勾扣与扣环的结合态样。图例虽以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和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的勾扣682与扣环622示意,但此示意亦适用于第一高压放电模块60与筒心12的勾扣632与扣环13。

图12、13,该配电模块7包含一配电支架70和一固定支架74。该配电支架70包含数个供该下支架45的该套接部47套接的衔接脚71,直线相对的两个衔接脚71的其中之一设高电压电极72,另一设一接地电极73;高电压电极72包括一高压电极板721和数个与该高压电极板721接触的导电弹簧722,该接地电极73包括一接地电极板731和数个与该接地电极板731接触的接地弹簧732,该衔接脚71对应每一该导电弹簧722和每一该接地弹簧732分别设一向上开放的插口711。该固定支架74锁固于该配电支架70的底部,并遮闭该高电压电极72和该接地电极73。该固定支架74再锁固于该第二高压放电模块65的电极承架67。

图14、15,该集尘模块4被置定于该内筒5中,该集尘模块4的该套接部47套合于该配电模块7的该衔接脚71,该数个收集电极40逐一对应嵌插在该衔接脚71的插口711中,相邻两个收集电极40的其中之一与导电弹簧722接触,另一个则与接地弹簧732接触;换言之,相邻两个收集电极40的其中之一与高压电极板721导通,另一则与接地电极板731导通。该导电弹簧722与接地弹簧732除了导通该收集电极40之外,更具有稳定支撑该收集电极40的作用。

藉由已知的配电技术,将该高压放电模块的放电电极64,69以及该高电压电极72通以同极性的高压电(例如同为正电),将接地电极73接地,据此使相邻两个收集电极40的其中之一带高压正电,另一收集电极40(接地)因受高压正电的影响而带负电。

综上所述,静电集尘清净机运作时,需将风扇组3启动,气流从该外壳2的底部进风口24由下而上被汲入该内筒5中,挡风板681因设于该放电电极64,69的下方,是为了尽可能的挡住由下而上的气流中的微粒直接接触放电电极64。通过该高压放电模块6以及该集尘模块4后,由风扇组3释出。在该内筒5中的气流,其内含的微粒受到放电电极64的作用而带正电,带正电微粒被吸附在接地的收集电极40(带负电),因此,从风扇组3释出的空气已被净化。

以上所述说明,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意在明确本创作的特征,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实施例的范围,本技术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创作所作的均等变化,以及本领域内技术人员熟知的改变,仍应属本创作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