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5754发布日期:2021-12-08 11:0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印刷有防伪标签的装置在出厂前需要验证该防伪标签有没有被录入系统中,以及客户能不能验证到验证信息,因此在出厂前,印刷有防伪标签的装置需要经过检测。
3.在检测过程中,通常是人工将待检测装置放置在检测器下侧,一方面人工放置的方式导致检测效率低下、增加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放置具有主观性,容易使装置与检测器之间具有距离差,使检测器不易照射至装置上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6.一种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包括机座,所述的机座上设有若干个运输带,每一运输带上设有检测入口和检测出口,每一运输带的检测出口均连接有一个已识别通道和未识别通道,已识别通道和未识别通道靠近运输带的端部均具有设置在机座内的挑选杆,若干个运输带的上方具有滑动在机座上的检测器。
7.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若干个已识别通道和未识别通道依次交替设置,每两个相邻的运输带共同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或未识别通道。
8.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机座上设有斜面,若干个已识别通道和未识别通道均设置在斜面上,相邻的已识别通道和未识别通道通过分隔块间隔设置。
9.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挑选杆连接有挑选电机且与机座转动连接,所述的挑选杆远离运输带的端部能摆动至与分隔块靠近运输带的端部相抵,从而关闭其中一个已识别通道或未识别通道。
10.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分隔块靠近运输带的端部呈尖端状,所述的挑选杆远离运输带的端部也成尖端状。
11.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运输带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板。
12.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运输带连接有,所述的运输带呈倾斜设置,运输带的检测出口的高度大于检测入口的高度。
13.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所述的机座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竖块,两个竖块之间连接有横移杆,所述的检测器与横移杆滑动连接。
14.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两个竖块之间还连接有横移轴,所述的横移轴的其中一端连接有横移电机,所述的横移轴与检测器螺接。
15.在上述的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中,若干个运输带等间距依次设置。
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检测器移动对若干个运输带上的装置依次进行检测,在运输带运输装置的过程中,检测器移动至另一运输带上的检测出口处从而检测另一运输带上的装置,从而能够有序且快速的检测装置上的防伪信息,代替人工放置的方式,不用人工将装置准确的放置在检测器的正下方,不仅提高效率还减少劳动成本。
18.2、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每一运输带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和一个未识别通道的情况下,使每两个相邻的运输带共同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或未识别通道,从而能够减少检测部件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20.图2是图1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横截面的示意图;
22.图4是运输带的示意图。
23.图中:机座10、运输带11、已识别通道12、未识别通道13、挑选杆14、检测器15、斜面16、分隔块17、挑选电机18、间隔板19、竖块20、横移杆21、横移轴22、横移电机23。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结合图1

4所示,一种数字印刷防伪标签的智能检测设备,包括机座10,所述的机座10上设有若干个运输带11,每一运输带11上设有检测入口和检测出口,每一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均连接有一个已识别通道12和未识别通道13,已识别通道12和未识别通道13靠近运输带11的端部均具有设置在机座10内的挑选杆14,若干个运输带11的上方具有滑动在机座10上的检测器15。
26.在本实施例中,印刷有防伪标签的装置在出厂前需要验证该防伪标签有没有被录入系统中,以及客户能不能验证到验证信息,因此在出厂前,印刷有防伪标签的装置需要经过检测。在检测前,每一运输带11上放置有若干个装置,使每一个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处具有一个装置,且若干个运输带11检测出口处的若干个装置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并位于检测器15的下方。在检测时,检测器15位于其中一个装置的正上方并检测该装置,检测完毕后该运输带11运行使被检测的装置移动至对应的挑选杆14上,并使下一个装置移动至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处,且在该运输带11运输装置的过程中,检测器15移动至另一运输带11上的检测出口处从而检测另一运输带11上的装置,从而能够有序且快速的检测装置上的防伪信息,代替人工放置的方式,不用人工将装置准确的放置在检测器15的正下方,不仅提高效率还减少劳动成本。若检测出防伪信息,则对应的挑选杆14将装置掉落至已识别通道12内,而未检测防伪信息的情况下挑选杆14将装置掉落至未识别通道13。
27.若干个已识别通道12和未识别通道13依次交替设置,每两个相邻的运输带11共同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12或未识别通道13。
28.在本实施例中,在不影响每一运输带11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12和一个未识别通道
13的情况下,使每两个相邻的运输带11共同连接一个已识别通道12或未识别通道13,从而能够减少检测部件的制造成本。
29.所述的机座10上设有斜面16,若干个已识别通道12和未识别通道13均设置在斜面16上,相邻的已识别通道12和未识别通道13通过分隔块17间隔设置。
30.在本实施例中,在检测完装置后,装置在运输带11的带动下移动至斜面16上,在斜面16的导向下能够直接向下滑动,并在对应的挑选杆14的拨动下移动进已识别通道12或未识别通道13内。不需要下一个装置的推动也不需要人工推动。
31.所述的挑选杆14连接有挑选电机18且与机座10转动连接,所述的挑选杆14远离运输带11的端部能摆动至与分隔块17靠近运输带11的端部相抵,从而关闭其中一个已识别通道12或未识别通道13。
32.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能识别到装置上的防伪信息后,对应的挑选杆14在挑选电机18的工作下摆动,使该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与已识别通道12连通且与未识别通道13断开连通,装置在斜面16的作用下以及在对应的挑选杆14的阻挡下移动至已识别通道12内。当检测未能别到装置上的防伪信息后,对应的挑选杆14在挑选电机18的工作下摆动,使该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与未识别通道13连通且与已识别通道12断开连通,装置在斜面16的作用下以及在对应的挑选杆14的阻挡下移动至未识别通道13。
33.所述的分隔块17靠近运输带11的端部呈尖端状,所述的挑选杆14远离运输带11的端部也成尖端状。
34.在本实施例中,在挑选杆14摆动至与分隔块17相抵时,所述的分隔块17和挑选杆14之间不会形成凸出的部分导致装置卡在该凸出部分上。
35.所述的运输带11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板19。
36.在本实施例中,使运输带11每次运输移动大概在两个相邻的间隔板19之间的距离长度,使每次运输带11的移动都能使装置移动至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处。
37.所述的运输带11连接有,所述的运输带11呈倾斜设置,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的高度大于检测入口的高度。
38.在本实施例中,使装置在向上运输的过程中,装置能抵在间隔板19上,使每次运输带11的移动都能使装置移动至检测器15的正下方。
39.所述的机座10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竖块20,两个竖块20之间连接有横移杆21,所述的检测器15与横移杆21滑动连接。
40.两个竖块20之间还连接有横移轴22,所述的横移轴22的其中一端连接有横移电机23,所述的横移轴22与检测器15螺接。
41.在本实施例中,横移电机23工作使横移轴22转动,通过螺接使检测器15移动,相比于油缸或气缸的推动方式,螺接的方式使检测器15的移动更加精确。
42.若干个运输带11等间距依次设置。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检测时,检测器15位于其中一个装置的正上方并检测该装置,检测完毕后该运输带11运行使被检测的装置移动至对应的挑选杆14上,并使下一个装置移动至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处,且在该运输带11运输装置的过程中,横移电机23工作使横移轴22转动,通过螺接使检测器15移动,使检测器15移动至另一运输带11上的检测出口处从而检测另一运输带11上的装置。
44.当检测能识别到装置上的防伪信息后,对应的挑选杆14在挑选电机18的工作下摆动,使该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与已识别通道12连通且与未识别通道13断开连通,装置在斜面16的作用下以及在对应的挑选杆14的阻挡下移动至已识别通道12内。当检测未能别到装置上的防伪信息后,对应的挑选杆14在挑选电机18的工作下摆动,使该运输带11的检测出口与未识别通道13连通且与已识别通道12断开连通,装置在斜面16的作用下以及在对应的挑选杆14的阻挡下移动至未识别通道13。
4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46.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座10、运输带11、已识别通道12、未识别通道13、挑选杆14、检测器15、斜面16、分隔块17、挑选电机18、间隔板19、竖块20、横移杆21、横移轴22、横移电机23等,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