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7939发布日期:2022-05-18 19:53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针对工件进行检测时,一般需要人工将产品放置至待检测位置,并对产品的放置位置进行调整,直至满足检测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位要求;并且检测完成后,需要人工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致使检测过程耗费时间长,检测效率低。
3.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工件的检测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工件的自动上、下料,并且检测完成后,可以自动对工件进行分拣,实现了工件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检测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检测设备,包括:
7.固定组件,
8.传输组件,设于所述固定组件,用于放置并传输待检测的工件;
9.转移组件,设于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传输组件的一侧,用于放置并传输检测完成的所述工件;
10.升降模组,设于所述固定组件;
11.检测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升降模组上,用于对所述传输组件上的所述工件进行检测;
12.分拣组件,设置于所述升降模组,且与所述传输组件相对设置,用于将所述工件由所述传输组件转移至所述转移组件。
13.可选地,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第一运动组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运动组件上的定位工装,所述定位工装用于放置所述工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用于传输所述定位工装。
14.可选地,所述定位工装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工件的存放部,所述存放部内设置有用于吸合并固定所述工件的吸盘。
15.可选地,所述转移组件包括第二运动组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运动组件上的缓存工装,所述缓存工装用于放置待分拣的所述工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用于传输所述缓存工装。
16.可选地,所述缓存工装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用于容纳待分拣的所述工件的若干个容纳槽。
17.可选地,所述分拣组件包括吸嘴和气缸,
18.所述吸嘴用于吸取待分拣的所述工件,所述气缸与所述吸嘴连接,所述吸嘴和所述气缸均通过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升降模组。
19.可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分
拣组件和所述升降模组;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升降模组;
20.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有沿所述升降模组升降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吸嘴设置有与所述滑槽配合、并沿所述滑槽延伸方向可升降的滑块。
21.可选地,所述升降模组通过第三运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组件;
22.所述第三运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升降模组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和所述升降模组的升降方向。
23.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底座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固定件;
24.所述传输组件和所述转移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分拣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固定件。
25.可选地,所述传输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转移组件的两侧,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升降模组也均为两个,且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升降模组分别与所述传输组件一一对应设置。
26.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检测设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控制传输组件移动至上料位,并将待检测的工件放置至传输组件,接着控制传输组件移动至检测位;控制检测装置移动至待检测的位置,然后控制检测装置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对工件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检测结果将工件进行区分,并确定需要分拣出的工件;控制升降模组带动分拣组件动作,通过分拣组件将不合格的工件由传输组件转移至转移组件;然后控制传输组件带动检测合格的工件移动至下料位,并将合格的工件进行下料;控制转移组件移动至下料位,将不合格工件进行下料,完成一个上下料循环。
2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检测设备可以实现工件的自动化检测,并且检测完成后,可以自动对工件进行分拣,将待分拣的工件分拣至转移组件,实现了工件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检测设备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升降模组、检测装置、分拣组件组合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分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转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4中缓存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图6中定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图7中:
37.1为固定组件、11为底座、12为固定件、2为传输组件、21为第一运动组件、22为定位工装、221为第一主体部、222为吸盘、223为存放部、3为转移组件、31为第二运动组件、32为缓存工装、321为第二主体部、322为容纳槽、4为检测装置、5为分拣组件、51为吸嘴、511为滑
块、52为气缸、6为升降模组、7为第三运动组件、8为工件、9为连接板、91为第一连接板、911为滑槽、92为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工件的自动上、下料,并且检测完成后,可以自动对工件进行分拣,将不合格的工件分拣至转移组件,实现了工件段差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检测效率。
40.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工件8可以是玻璃件,也可以是其它材质的结构件,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此不做赘述。
41.请参考图1至图7。
42.本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检测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
43.固定组件1,
44.传输组件2,设于固定组件1,用于放置并传输待检测的工件8;
45.转移组件3,设于固定组件1,位于传输组件2的一侧,用于放置并传输检测完成的工件8;
46.升降模组6,设于固定组件1;
47.检测装置4,可移动地设置于升降模组6上,用于对传输组件2上的工件8进行检测;
48.分拣组件5,设置于升降模组6,且与传输组件2相对设置,用于将工件8由传输组件2转移至转移组件3。
49.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中提到的检测装置4可以包括图像获取设备,通过扫描获取工件8的图像,并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工件8的检测结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检测结果可以是工件8的外观检测结果,也可以是工件8的段差检测结果,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当然,检测装置4还可以是其它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0.分拣组件5与传输组件2相对设置,方便分拣组件5将待分拣的工件8拣出。分拣组件5通过上下升降以及水平移动等,可以实现将工件8由传输组件2转移至转移组件3。
51.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传输组件2移动至上料位,并将待检测的工件8放置至传输组件2,接着传输组件2带动待检测的工件8移动至检测位;检测装置4移动至待检测的位置,然后检测装置4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对工件8进行检测以将工件进行区分,并确定需要分拣出的工件8;升降模组6带动分拣组件5动作,通过分拣组件5将不合格的工件8由传输组件2转移至转移组件3;然后传输组件2带动检测合格的工件8移动至下料位,并将合格的工件进行下料;转移组件3移动至下料位,将不合格工件8进行下料,完成一个上下料循环。
5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可以实现工件8的自动化检测,并且检测完成后,可以自动对工件8进行分拣,将待分拣的工件8分拣至转移组件3,实现了工件8的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检测效率。
5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6、7所示,传输组件2包括第一运动组件21和设置在第一运动组件21上的定位工装22,定位工装22用于放置工件8,第一运动组件21用于传输定位工装22。
54.第一运动组件21可以是运动模组,也可以是单轴运动组合结构,或者其它符合要求的设备,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5.定位工装22包括第一主体部221,第一主体部221设有用于容纳工件8的存放部223,存放部223内设置有用于吸合并固定工件8的吸盘222。
56.单个定位工装22中存放部2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7.如图7所示,单个定位工装22中设置有沿同一直线设置的5个存放部223,当然,存放部223的设置形式还可以是沿圆周、阵列设置等其它形式;存放部223的设置数量还可以是其它满足要求的数量,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存放部223为与工件8的外形匹配的凹槽,吸盘222设置于对应的存放部223内,并且吸盘222与存放部223一一对应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工件8放置于存放部223内,将吸盘222接通气管,对工件8产生吸力,从而将工件8固定;当需要将工件8由存放部223取下时,断开吸盘222的气路,解除吸盘222对工件8的吸力,便可将工件8取下,比如当需要对手机摄像头的玻璃进行检测时,即可通过吸盘222对存放部223内的玻璃片进行吸附放取。
58.具体的,可以在存放部223的边缘处设置导向锥面,在吸盘222吸取工件8的过程中,可以使工件8沿导向锥面移动至被吸盘222吸合,从而对工件8进行定位。
59.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定位工装22由第一运动组件21带动移动,工件8放置于定位工装22后位置被固定,可以避免工件8在输送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提高定位精度,方便检测装置4对工件8进行检测。并且定位工装22通过吸盘222与存放部223的配合将工件8进行定位,可以有效提高定位效果,避免工件8在输送过程中位置出现偏移。
6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5所示,转移组件3包括第二运动组件31和设置在第二运动组件31上的缓存工装32,缓存工装32用于放置待分拣的工件8,第二运动组件31用于传输缓存工装32。
61.第二运动组件31可以是运动模组,也可以是单轴运动组合结构,或者其它符合要求的设备,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2.缓存工装32包括第二主体部321,第二主体部321设有用于容纳待分拣的工件8的若干个容纳槽322。
63.如图5所示,同一缓存工装32的第二主体部321沿横向和纵向阵列设置有多个容纳槽322,容纳槽322的形状与工件8的外形匹配;容纳槽322的设置形式还可以是沿圆周、直线设置等其它形式;容纳槽322的设置数量还可以是其它满足要求的数量,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当需要对手机摄像头的玻璃进行检测时,玻璃片即可逐个放置在对应的圆形的容纳槽322内,既可以对玻璃片进行保护,又可以使得玻璃片的排列有序。
64.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运动组件31可以带动缓存工装32移动,以便将缓存工装32移动至方便分拣组件5将工件8放入的位置,或者,待需要将分拣出的工件8下料时,通过第二运动组件31将缓存工装32转移至下料位。
65.缓存工装32用于缓存分拣出的工件8,避免了人工分拣的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
6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分拣组件5包括吸嘴51和气缸52,吸嘴51用于吸取待分拣的工件8,气缸52与吸嘴51连接,吸嘴51和气缸52均通过连接板9连接于升降模组6。
67.如图2所示,连接板9包括第一连接板91和第二连接板92,第一连接板91连接分拣组件5和升降模组6;第二连接板92连接检测装置4和升降模组6;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91设置有沿升降模组6升降方向延伸的滑槽911;吸嘴51设置有与滑槽91配合、并沿滑槽91延伸方向可升降的滑块511。
68.在分拣工件8的过程中,当吸嘴51碰到工件8之后继续下降时,滑块511相对于滑槽91向上移动,避免对工件8造成挤压或损坏吸嘴51,具有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69.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91设置于检测装置4的前侧,并且第一连接板91的宽度小于检测装置4的宽度,以避免影响检测装置4的正常检测;分拣组件5的下端设置有吸嘴51,在安装检测装置4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者的相对位置高度,避免检测装置4影响吸嘴51的正常工作。
70.在使用的过程中,升降模组6可同时带动检测装置4和分拣组件5升降,并且升降模组6通过第三运动组件7安装于固定组件1;第三运动组件7用于带动升降模组6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传输组件2的传输方向和升降模组6的升降方向。第三运动组件7带动升降模组6移动的过程中,可同时带动分拣组件5和检测装置4移动。
71.当需要将定位工装22内的工件8拣出时,需要通过第三运动组件7带动分拣组件5移动至与待分拣的工件8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升降模组6控制分拣组件5下降至与待分拣的工件8的上表面贴合或接近贴合的位置,接通吸嘴51与气缸52之间的气路,使吸嘴51产生吸力,将待分拣的工件8吸起,通过升降模组6控制分拣组件5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通过第三运动组件7带动分拣组件5移动至与缓存工装32中空的容纳槽322对应的位置,通过升降模组6控制分拣组件5下降至工件8与容纳槽322的边缘接触或接近贴合的位置;断开吸嘴51与气缸52之间的气路,解除吸嘴51的吸力,工件8被放置进容纳槽322内,实现待分拣工件8的转移。
72.当需要对传输组件2中的工件8进行检测时,首先,需要传输组件2带动工件8移动至检测位,通过升降模组6带动检测装置4移动至合适的检测高度,第三运动组件7带动检测装置4移动,对工件8进行检测。
7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使工件8的转移过程更加方便,并且转移路径简单,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另外,分拣组件5与检测装置4安装于同一升降模组6,可以有效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设备成本。
7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组件1包括底座11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座11的固定件12;传输组件2和转移组件3均安装于底座11,检测装置4和分拣组件5均安装于固定件12。
75.如图1所示,传输组件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转移组件3的两侧,检测装置4和升降模组6也均为两个,且检测装置4和升降模组6分别与传输组件2一一对应设置。
76.此具体实施例中,传输组件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以更好的匹配上下料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77.可以将分拣组件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个升降模组6,其中一个分拣
组件5用于将一个传输组件2中的工件8转移至转移组件3,另一个分拣组件5用于将另一个传输组件2中的工件8转移至转移组件3。
78.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第一主体部221和第二主体部321,第一运动组件21、第二运动组件31和第三运动组件7,第一连接板91和第二连接板92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7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技术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80.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检测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