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竹炭制取竹沥的方法及采用的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2254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烧竹炭制取竹沥的方法及采用的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竹子中获取竹沥水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所采用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砖窑。
竹沥,又名竹酸液,竹醋,其气味为甘,大寒,无毒,无色泽为淡红黄色透明液体,呈酸性。据医书记载,竹沥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中风失音不语,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由于竹沥的药用功效,民间中已有取竹沥治病的习惯。本草纲目第三十七卷记载“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灸出其沥,以盘承取”。还有“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围以炭火逼之,其油沥于器下也”。由此可见,获取竹沥的方法,均是用火逼取。但传统制取竹沥的方法,只能少量获取竹沥,也不能同时获取同样具有很高使用价值的竹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大批量制取竹沥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在制取竹沥的同时,还能生产出竹炭。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基本构思是采用砖窑烧制竹炭并同时从烟囱收集排出的烟气经冷却凝滴后回收得竹沥。具体工艺步骤如下a.将窑顶制成圆弧顶锅盖状高出窑身15-50cm,在窑体底部开有排废坑,坑内堆放碎石以封堵坑口又能排放窑内焦油等废物,排废坑口上方窑体装有烟囱,烟囱口与循环冷却装置连接;b.将竹子截段或再劈块后,从窑尾向窑口以秩叠紧排列,不留空隙,装置到离窑口50-200cm处时,用砖紧靠窑内竹子砌隔火墙,隔火墙至窑口空间为炉灶,隔火墙与窑顶间留5-20cm间缝为引火口,供炉灶明火高温进入窑体内沤竹出沥和使竹炭化,但又不引起明火烧竹;c.在窑口处用砖封口,仅留通风口和火口,使隔火墙至窑口之间形成炉灶;d.从炉灶火口投入燃料燃烧,至烟囱开始冒烟气时,调小炉灶通风口,此时烟气从烟囱经由循环冷却装置冷凝成滴即为竹沥,8-15小时后,窑内竹子引着时,封死排废口和炉灶火口,调小炉灶通风口,并保持烟囱口温度80-100度,继续提取竹沥;e.竹沥提取完毕时,封死炉灶通风口、火口和烟囱口,火熄灭并冷却后出窑,获取竹炭。
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取竹沥和竹炭,对所采用的砖窑具有以下特殊的结构要求该砖窑夹层,外墙平面方或圆形,内墙平面为圆或椭圆形窑身,夹层间填充泥土,窑顶圆弧锅盖状,弧心高出窑身15-50cm,窑身内有隔火墙将其一分为二分隔成窑体和炉灶,隔火墙与窑顶间留有5-20cm的间缝为引火口,炉灶留有火口和通风口,窑尾底面开有排废坑并伸向窑外连接排废管,坑内堆放碎石,排废坑上方窑体开孔外接烟囱,烟囱口与一循环冷却装置连接。
在生产的过程中,当窑内达到一定高温时,竹子会排出一定数量的焦油,沉积于窑底,如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竹沥和竹炭质量。设置排废坑堆放碎石,既能排放焦油,还能阻止窑内通风吐气产生明水。由于焦油沉积于窑底地面时较难清除,本发明除了铺设窑底地面向排废坑口倾斜外,再在窑底地面上铺一层细沙,沙上履坭充实。在每次取出竹炭后,将含有焦油的细沙一同铲出清理。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发明砖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砖窑A-A剖视图。
如图所示,砖窑夹层,外墙17方形平面结构,内墙18为椭圆形平面结构构成窑身,夹层19内填充泥土。窑身内长3米,宽2.4米,高1.8米。窑顶盖6圆弧形,圆弧心最高点高出窑身30cm。窑身内有隔火墙9将其一分为二分隔成窑体7和炉灶10,隔火墙9与窑顶间留有10cm间隔的引火口8,炉灶10处留有火口11和通风口12。窑底部挖有一个排废坑2并接通排废管1,排废坑2内堆满碎石16。在窑尾部排废坑2上方的窑体7开洞与烟囱3接通,烟囱3口装有烟罩4,以使窑内烟气从烟囱3进入烟罩4内循环冷却,为提取竹沥创造条件。烟罩4上方再接通烟管5,该烟管5作两次90度直角和一次30度斜角弯曲,以利于烟气从烟置4进入烟管5内进一步冷却并凝固成滴。烟管5上接有出液口20供提取竹沥流出。窑内地面13向排废坑2倾斜,地面13上铺一层油沙石15,细砂石15上再复盖一层坭土14。
操作实例将砍回的生竹截段劈成竹片后从窑尾向窑口以秩排列装竹,装时要叠紧插稳,不留空隙,待装到距窑口70cm处时,用耐火砖和耐火泥紧靠窑内竹片砌隔火墙19,在隔火墙19与窑顶盖6间留出10cm间缝的引火口8。之后将窑口封口,仅留出长宽均20cm的通风口12和长宽均40cm的火口11。装窑完毕后,从火口11处投入燃料,使引火口8倒灌火苗入窑体7内,引竹沤沥。4-6小时后,烟囱3开始冒烟,烟气从烟囱3源源不断地进入烟罩4和烟管5,并冷凝成滴,此时调小通风口12约1/5,并定期测试烟囱3口温度,达到70℃时开始获取竹沥。8-15小时后,窑内竹片引着火时,将排废坑2口和火口11封死,并进一步调小通风口12,保持烟囱3口温度80-100℃。此时从烟罩4和烟管5处不断获取竹沥。约经90小时,竹沥提取完毕时,封死通风口12、火口11和烟囱3口,再隔72小时后即可开窑获取竹炭。
权利要求
1.一种烧竹炭制取竹沥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砖窑烧制竹炭并同时从烟囱收集排出的烟气经冷凝成滴后回收得竹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烧竹炭制取竹沥的方法,其特征是按以下工艺步骤进行a.将窑顶制成圆弧顶锅盖状高出窑身15-50cm,在窑体底部挖有排废坑,坑内堆放碎石,排废坑上方窑体装有烟囱,烟囱口与循环冷却装置连接;b.将竹子截段或再劈块后,从窑尾向窑口以秩叠紧排列,不留空隙,装置到离窑口50-200cm处时,用砖紧靠窑内竹子砌隔火墙,隔火墙至窑口空间为炉灶,隔火墙与窑顶间留5-20cm间缝为引火口,供炉灶明火高温进入窑体沤竹出沥和使竹炭化,但又不引起明火烧竹;c.在窑口处用砖封口,仅留通风口和火口;d.从炉灶火口投入燃料燃烧,至烟囱开始冒烟气时,调小炉灶通风口,此时烟气从烟囱经由循环冷却装置冷凝成滴即为竹沥,当窑内竹子引着火时,封死排废口和炉灶口,调小炉灶通风口,并保持烟囱口温度80-100℃,继续提取竹沥;e.竹沥提取完毕时,封死炉灶通风口、火口和烟囱口,火熄灭并冷却后出窑,获取竹炭。
3.一种烧竹炭制取竹沥所采用的窑,砖窑夹层,外墙(17)平面方或圆形,内墙(18)平面圆或椭圆形构成窑身,夹层(19)间填充泥土,其特征在于窑顶(6)圆弧锅盖状,圆弧弧心高出窑身15-50cm,窑身内有隔火墙(9)将其一分为二分隔成窑体(7)和炉灶(10),隔火墙(9)与窑顶(6)间留有5-20cm的间缝为引火口(8),炉灶(10)留有火口(11)和通风口(12),窑尾底面(13)开有排废坑(2),排废坑(2)内堆放碎石(16),排废坑(2)上方窑体(7)开孔外接烟囱(3),烟囱(3)口与一循环冷却装置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循环冷却装置是在烟囱(3)口装入烟罩(4),烟罩(4)上方再接入烟管(5),该烟管(5)作两次90度直角和一次30度斜角弯曲向上伸延。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窑底面(13)向排废坑(2)倾斜,并分层铺有细沙石(15)和黄土坭(14),排废坑(2)向外接通排废管(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从竹子提取竹沥和烧取竹炭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改造后的传统砖窑烧制竹炭,在烧炭的同时收集从烟囱中排出的烟气经冷凝成滴后回收得竹沥。本发明方法尤其适合大规模生产化生产竹沥和竹炭。
文档编号C10C5/00GK1298919SQ0013122
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5日
发明者黄世松, 程正忠, 罗宇, 罗晓春 申请人:黄世松, 程正忠, 罗宇, 罗晓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