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04787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解气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进行植物秸秆热解气化的生物质气化炉。
中国专利ZL99247259.8公开了一种秸秆气化炉,将冷却夹套、水冷排结构、快开上出灰口、炉体和进料口密封盖等零部件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有效地提高了气化炉的操作使用功能,使气化炉的总体性能得到了改善,产生了较好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这种气化炉仍然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问题,导致产气分布不均匀,局部易产生偏吸现象,尤其炉体内料斗下部的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集存的残留物热解反应较差,导致产气热值偏低,连续控制操作稳定性较差,而且由于炉体结构上的缺陷,炉体下部的检查维护难度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结构应较为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能够使气化炉中的生物质较好地干燥、热解、氧化和还原,使来自热解区富含焦油的气体在高温下被裂解为可燃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涉及有炉体、下出灰口、冷却水内循环夹套、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切向出气管、活动式内水冷炉排、快开式炉排清灰口、炉料斗下部喉道和外喷式空气喷嘴组成。所述的炉体,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主体件,炉体的内部即作为集存秸秆的装料仓,同时也作为热解气化过程的反应室。炉体分为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所说的装料仓和反应室,是在炉体的上炉体部分。炉体的下炉体部分设置有冷却水内循环夹套,炉体的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形成一个牢固的、封闭的整体。炉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和操作观察口,在进料口和观察口上均设置有活动式盖板,便于气化炉的操作和正常运行。进料口上设置有现有技术的导料斗,但导料斗的设置形式为可移动的形式,当气化炉内需要添装秸秆时,或者说是气化炉内需要上料时,将导料斗移动至可与进料口相吻合的位置,实施进料。上料结束后,将导料斗移开,即可将进料口用活动式盖板盖上,以提高生物质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在炉体的上炉体下部,或者说是在炉排的上面,设置有炉料斗下部喉道,用以提高进料和气化的效果。可随时通过观察口,了解进料、布料及炉内秸秆热解气化反应的情况,以便控制气化过程,按气化反应的原理及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活动式内水冷炉排设置在炉体的中间靠下的位置,即在炉体的上炉体和下炉体的结合处,作炉排使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采用蛇形管内水冷循环的形式,水循环流动均匀,无死角,可使热解气体通过炉排后得到冷却,气体进入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重新布气,再经稳流后通过冷却水内循环夹套的再次冷却降温,由切向方位的两个出气管导出,进入净化系统。在炉体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使气化炉内的秸秆能够充分燃烧,提高产气效率和产气品质,降低所产气体中的焦油和灰分含量。在热解气化的过程中,气流夹带的残灰要在炉体下部得到沉降,逐渐积存,在需要时由下出灰口排出。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的上面,会积存少量的未燃透的块状秸秆木炭,待积存较多时,可由快开式炉排清灰口排出。炉体的下炉体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之下,涉及有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冷却水内循环夹套和切向出气管组成,它们的相互组合,可以使热解气体的温度稳定,有利于加速还原反应过程的相对稳定性,提高产气的质量及效率。同时能够使进入炉下部的热解气体布气均匀,使气流速度降低,使残灰沉降,避免偏吸,使气化炉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本使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整体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维护简单,操作稳定。尤其在炉体的上炉体的下部设置有炉料斗下喉道,在炉料斗下部喉道的上面,或者说是在炉体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这两部分改进,使得秸秆在燃烧气化的过程中,由干燥区至热解区的秸秆物质,能够定向地均匀沉落,提高了气化还原区的密实性,由气流外喷式空气喷嘴将新鲜空气均匀地导入秸秆燃烧的氧化区内,产生的热量用以支持热解区的裂解反应。同时,使氧化区燃烧的物料与空气充分混合,氧化完全,又能提供足够的热量,支持还原区的裂解还原反应。这样,可以将氧化区上部的热解区的生物质中的挥发成份,如裂解气、焦油、水分等经由氧化区的燃烧,经还原区的裂解反应,生成可燃气体,从而使整个气化过程达到按气化原理进行的稳定导向作用。
附图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结构示意图。1—下出灰口 2—冷却水内循环夹套 3—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 4—切向出气管 5—活动式内水冷炉排 6—快开式炉排清灰口 7—炉料斗下部喉道 8—外喷式空气喷嘴9—炉体现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涉及有炉体9、下出灰口1、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3、切向出气管4、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快开式炉排清灰口6、炉料斗下部喉道7和外喷式空气喷嘴8组成。所述的炉体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主体件,炉体9的内部即作为集存秸秆的装料仓,同时也作为热解气化过程的反应室。炉体9分为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所说的装料仓和反应室,是在炉体9的上炉体部分。炉体9的下炉体部分设置有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炉体9的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形成一个牢固的、封闭的整体。炉体9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和操作观察口,在进料口和观察口上均设置有活动式盖板,便于气化炉的操作和正常运行。进料口上设置有现有技术的导料斗,但导料斗的设置形式为可移动的形式,当气化炉内需要充装秸秆时,或者说是气化炉内需要上料时,将导料斗移动至可与进料口相吻合的位置,实施进料。上料结束后,将导料斗移开,即可将进料口用活动式盖板盖上,以提高生物质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在炉体9的上炉体下部,或者说是在炉排的上面,设置有炉料斗下部喉道7,用以提高进料和气化的效果。可随时通过观察口,了解进料、布料及炉内秸秆热解气化反应的情况,以便控制气化过程,按气化反应的原理及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设置在炉体9的中间靠下的位置,即在上炉体和下炉体的结合处,作炉排使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采用蛇形管内水冷循环的形式,水循环流动均匀,无死角,可使热解气体通过炉排后得到冷却,气体进入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重新布气,再经稳流后通过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的再次冷却降温,由切向方位的两个出气管导出,进入净化系统。在炉体9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8,使气化炉内的秸秆能够充分燃烧,提高产气效率和产气品质,降低所产气体中的焦油和灰分含量。在热解气化的过程中,气流夹带的残灰要在炉体下部得到沉降,逐渐积存,在需要时由出灰口排出。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的上面,会积存少量的未燃透的块状木炭,待积存较多时,可由快开式炉排清灰口6排出。炉体的下炉体在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之下,涉及有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3、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和切向出气管4组成,它们的相互组合,可以使热解气体的温度稳定,有利于加速还原反应过程的相对稳定性,提高产气的质量及效率。同时能够使进入炉下部的热解气体布气均匀,使气流速度降低,使残灰沉降,避免偏吸,使气化炉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本使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整体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维护简单,操作稳定。尤其在炉体9的上炉体的下部设置有炉料斗下部喉道7,在炉料斗下部喉道7的上面,或者说是在炉体9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8,这两部分改进,使得秸秆在燃烧气化的过程中,由干燥区至热解区的秸秆物质,能够定向地均匀沉落,提高了气化还原区的密实性,由外喷式空气喷嘴将新鲜空气均匀地导入秸秆燃烧的氧化区内,产生的热量用以支持热解区的裂解反应。同时,使氧化区燃烧的物料与空气充分混合,氧化完全,又能提供足够的热量,支持还原区的裂解还原反应。这样,可以将氧化区上部的热解区的生物质中的挥发成份,如裂解气、焦油、水分等经由氧化区的燃烧,经还原区的裂解反应,生成可燃气体,从而使整个气化过程达到按气化原理进行的稳定导向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涉及有下出灰口(1)、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3)、切向出气管(4)、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快开式炉排清灰口(6)、炉料斗下部喉道(7)、炉体外喷式空气喷嘴(8)和炉体(9)组成,所述的炉体(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主体件,炉体(9)的内部即作为集存秸秆的装料仓,同时也作为热解气化过程的反应室,炉体(9)分为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所说的装料仓和反应室,是在炉体(9)的上炉体部分,其特征在于炉体(9)的下炉体部分设置有冷却水内循环夹套(2),炉体(9)的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形成一个牢固的、封闭的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其特征在于炉体(9)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和操作观察口,在进料口和观察口上均设置有活动式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其特征在于炉体(9)的上炉体下部,或者说是在炉排的上面,设置有用以提高进料和气化效果的炉料斗下部喉道(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其特征在于活动式内水冷炉排(5)设置在炉体(9)的中间靠下的位置,即在炉体(9)的上炉体和下炉体的结合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其特征在于在炉体(9)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8)。
专利摘要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涉及有炉体、下出灰口、冷却水内循环夹套、炉下部布气环状挡板、切向出气管、活动式内水冷炉排、快开式炉排清灰口、炉料斗下部喉道和外喷式空气喷嘴组成。炉体的内部即作为集存秸秆的装料仓,同时也作为热解气化过程的反应室。炉体分为上炉体和下炉体两个部分,炉体的下炉体部分设置有冷却水内循环夹套,炉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料口和操作观察口,在进料口和观察口上均设置有活动式盖板。在炉体的上炉体下部,或者说是在炉排的上面,设置有炉料斗下喉道。在炉体的中部,设置有外喷式空气喷嘴,保证了气化炉的安全运行。
文档编号C10B53/00GK2477953SQ0123658
公开日2002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3日
发明者周建亚, 王保林, 郭保君, 刘磊 申请人:王保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