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sup>6</sup>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

文档序号:5124810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sup>6</sup>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10年第18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发表了封面文章《发现天然氧核冷裂 变与冷核聚变形成油气藏共生矿——高能超分子微腔光子学导论》。许驭科研组宣称, 历经十七年的研究,成功地破解了 “水变万物(水变油)”的机理,其水中“氧核冷核 裂变油气成因”原始创新理论,已经得到资助合作者(张廷金)及有关试验人员的重现实 验与严格的检测验证。许驭在该文中指出,巧妙接收高能宇宙射线引发链式冷核反应技术为主的21世 纪新产业革命,是以“氧核冷裂变“新能源技术革命为主导,包括1高密度氦-3磁流 体微型高能电机;(以前有记者误报为“永动机”。)2.极低成本海水转化成透明原油与 天然气新技术;……6.有毒有机物“天然冷核聚变”转化成沙子(二氧化硅)等低成本 污水净化新技术;……9.节能照明与图像显示超分子微腔增光放大新技术;……以上十 大新兴产业链,等等。2010年7月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公开了本发明人上报的、与本发明紧密相 关的“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200810243312.Χ)”。此外,本发明人 上报的、与本发明紧密相关的“一种燃油添加剂76Br的采集和使用方法(200910212044. X)”和“通过高密度6He、3He与4He团簇使水变油的方法(201010017184.4)”,尚处于
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它 可以高效地将水转变为油。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检索采用一种或数种高效采集产生多种(石油)卟啉的方法,使用某种 有机溶剂制备高浓度的、无水的卟啉溶液,卟啉溶液中必须富含二价铁离子和二价镁离 子,必须保证卟啉铁、卟啉镁具备正常的生化功能,即稀释在水中时具有与氧分子相结 合的功能;步骤二,采用“一种燃油添加剂76Br的采集和使用方法(200910212044.Χ)”
必须能够高效地产生含有两个晕核子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6Br ;或者用粉末状的单质砷75As 替代200910212044.Χ中粉末状的单质硒76Se,必须能够高效地产生含有两个晕中子的超 变形晕原子核采用上述制备的76Br液,或者是液,或者是和75Br的混合 液;步骤三,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掺入步骤二的溴:Br液中,钽与溴的原子比Ta/:Br一般不超过0.5;或者将粉末状的单质钨W掺入步骤二的溴:Br液中,钨与溴的原子比W/ & 一般不超过0.5 ;或者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与单质钨W以一定的比例(如1比1)混 合,同时掺入步骤二的溴Br液中,钽钨与溴的原子比Ta-W/Br —般不超过0.5 ;步骤四,选取能够混合使用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粉末状的强氧化剂,其中 至少有一种强氧化剂A发生水合反应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其中至少有一种强氧化 剂B加热时能够发生释放出氧的化学反应;步骤五,选取能够导致“水包油型”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例如 OP-IO和肥皂,其中必须含有或主动地掺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锶Sr(OH)2 ;步骤六,将步骤三、步骤四和步骤五中制备选取的材料先后均勻地掺入步骤一 的卟啉溶液中,稍加搅拌后静置备用,约定称之为卟啉Heli前液;步骤七,检索采用一种高效的除氧装置,必须将等待转化的水中含氧量,降至 常温常压下正常值的五分之一以内;步骤八,将步骤六中制备的卟啉Heli前液盛放在嵌套式敞开的内玻璃器皿中; 在内玻璃器皿上方的小器皿中,盛放含氘为5%的双氧水;在外玻璃器皿中盛放水,其 中4He处于超饱和状态;三者放置完备后,密封外玻璃器皿上方能够高效地阻止卟啉渗 漏的舱盖,后者对水和油(柴油等)具有完全的通透性;步骤九,从大容器的底部快速地注入步骤七处理过的水,水首先由上方快速地 淹进步骤八的外玻璃器皿中,其次以更快的速度淹进内玻璃器皿上方的小器皿中,并且 将其中的双氧水冲入到下方的卟啉Heli前液中,之后淹没整个嵌套式玻璃器皿,迅速地 降低水的注入速度,调节水的注入和油的输出速度;步骤十,定期地用密封的皮管向步骤八中嵌套式玻璃器皿内补充步骤六制备的 卟啉Heli前液,同时用密封的皮管注入相应数量的、含氘为5%的双氧水,使得卟啉 He,液恢复正常的水变油催化功能。所述单质钽Ta为181Ta。所述单质W中,必须将钨183W的含量比例增加至一半 以上,其他同位素182w、184W、186W和18°w的相对比例可以保持不变。所述强氧化剂混合物和双氧水的数量选择,必须保证它们与水接触后,发生化 学反应时不会发生爆炸,不会影响卟啉铁、卟啉镁的稳定性和正常的生化功能,必须保 证水油催化转换系统能够平稳地运行。本发明步骤九中,水必须是快速地注入,当淹没水油催化转换系统时,必须注 意调节水的注入方式和注入速度,不能主要因为水的注入而在水油催化转换系统内产生 明显的漩涡。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地球上为数众多的小型油气藏(已发现3万多个油田) 形成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模拟古地球油气藏形成的技术方案,能够高效 地生产μ子和μ子6He原子,高效地将水转变为油。
具体实施例方式因为“水变油是伪科学”在我国科学界和社会(各种媒体)上依然占据主流地 位,所以完全有必要阐述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事实证据。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在本发明步骤三中选择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掺入步骤二溴&液 中,钽与溴的原子比Ta/:Br —般不超过0.5。步骤六中,将步骤三、步骤四和步骤五中制备选取的材料先后均勻地掺入步骤 一的卟啉溶液中,稍加搅拌后静置备用,约定称之为卟啉Heli前液。这里,卟啉Heli前液中主要成份的生化特性(如卟啉铁、卟啉镁与氧分子配位 结合的功能)、化学特性(如强氧化剂A和B的功能)和原子核特征(如75Br和76&具有 晕原子核)必须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诸成份在相互混合时尽可能不发生化学反应, 反之则寻找相应的替代物;卟啉Heli前液中诸成份的比例根据选取材料的不同而相应地 变化,其中步骤三中制备的材料所占质量比不能低于0.1,步骤四和步骤五选取的材料所 占质量比则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本发明步骤四中强氧化剂A的使用,其目的是利用其水合反应,释热产 生一定频率范围的光子——与光电效应一样,激发步骤二中超变形晕核75&和76Br 发生——以两个晕中子为媒介——规则的三分裂Y +75Br — 54Fe+15N+4He+2n和 Y +76Br — 56Fe+14N+4He+2n。这里,75:Br、76Br冷核裂变释放出的核能是次要的,释放出关联态双中子2η是至 关重要的,后者被181Ta原子核俘获并且成为其晕中子,同时核芯181Ta存在巨大的形变 183Ta就象一个分成三段有两个藕结的莲藕,是由“129Sb+48Ca+4He”稀松地组合而成(注 意这里的形象化描述仅仅是为了便于叙述与理解,并非是指——违反量子力学基本原 理——超变形晕原子核183Ta中真的存在或者可以辨认48Ca等,以下完全相同),两个晕中 子主要围绕"48Ca核区”。在宇宙低能中微子^口背景下,晕原子核183Ta中处于高能激发态的"129Sb核 区”内一个高能中子与发生υμ+η —ρ+μ (弱相互作用),"129Sb核区”嬗变为
"129Te核区”,同时释放出一个μ子;在两晕中子辅助催化作用下,晕原子核183W发生 规则的三分裂183W —129Te+48Ca+6He(强相互作用);低能μ子在极短时间内就被后出 现的6He原子俘获,形成6He1^(含有一个μ子和一个电子)。在“通过高密度6He、3He与4He团簇使水变油的方法(201010017184.4)”中,
本发明人详细地阐述了,由包含二个μ子和一个μ子的He原子、He分子构成的高密度 团簇物质——Heli薄膜——与卟啉铁、卟啉镁相互结合和协同运作,催化诱导H2O分子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冷核反应,以氧核为中介,两氢原子蕴含的质能被重新分 配,过渡性母原子核18O冷核裂变产物主要为14C+4He,合理地解释了水基燃料中“氧” 的去向和“碳”的来源。本发明步骤四中强氧化剂B和步骤八中双氧水的使用,主要目的是通过其产生 的氧,与晕核溴Br裂变产物铁Fe (激发态)和晕核钨W裂变产物钙Ca(激发态)反应生 成氧化铁FeO、三氧化二铁Fe2O3和氧化钙CaO,及时地保护溶液中卟啉铁的生化功能, 保证二价铁离子不会被三价铁离子取代。显而易见,氧化钙CaO的出现是必然的,上述 释热的氧化反应与强氧化剂A的水合反应一起,使得晕核溴:Br与晕核钨W的冷核裂变相 辅相成地自续进行,确保6Heli液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同时成功地与卟啉铁或卟 啉镁结合成为6Heli薄膜。
在“通过高密度6He、3He与4He团簇使水变油的方法(201010017184.4)”中,
本发明人指出富含氢的地球原始大气层(与现代大气层相比较)在宇宙射线轰击下能够 簇射产生数量级更大的μ子束,后者射入富含4He(3He)的物质中极易形成数量众多的、 微小的Heli液滴(Heli薄膜),所以在一些彗星(富含卟啉等)撞击地球古海洋或古大陆 后形成的局部区域内,大量的Heli液滴在水中能够实现与卟啉相结合,后者决定了古代 油气藏的大量出现。现代地球大气层非常稠密,以氮和氧为主要成份,大气层产生的μ子绝大部分 很快地发生衰变μ — υμ+ε+υ 到达海平面的(因为相对论效应)μ子流量只有数百 个每平方米每秒。本发明人认为,因为前述原始地球油气藏中大量的14C嬗变为14N, 因为原始生命的出现,尤其是蓝藻制造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诸多因素使得大气构成成份 (原子核的大小是决定μ子产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及比例不断地演变,古地球大气层逐 渐变得稠密,导致宇宙射线轰击大气层簇射产生的μ子数量以及抵达海平面的μ子数量 急剧地变小,再有游离态氧分子对卟啉Heli系统运行的抑制等因素,在地质史上的某一 时期,维系于大气层μ子的卟啉Heli系统终于消失殆尽,特大规模的油气藏创生现象从 此消失了。2010年7月7日审查公开的“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 200810243312.Χ”指出氦气4He扩散通过铜砷合金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将来自太 阳核心的高能中微子汇聚为太阳中微子脉冲波,后者能够将砷75As的原子核激发成为含 晕中子的高能态晕核。显而易见,制备和获取本发明步骤二中所述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5Br 与76&,是配制卟啉Heli前液的前提条件,藉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对宇宙射线、大气层 μ子的依赖。本发明技术方案模拟了古地球小型油气藏形成的主要要素①卟啉铁和卟啉 镁,为有机成因,是由生物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的。②含有超变形晕原子核的 75As, 75Se, 和等,因为氦气4He在少数铜砷矿藏中的扩散而自然产生。氦气是铜 砷矿藏所在区域内自然存在的,也可以来源于前述第一代油气藏。地壳的运动变化(板 块学说)尤其是火山喷发、造山运动等,能够频繁地将铜砷矿藏与氦气联系在一起。③钨W或钼Mo、铜Cu和砷As,是一些生物存活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铜 砷矿藏中高能态75As和75Br等衰变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所在区域内的物候异常,大量 的生物生存繁殖、聚集活动在其中,非常有利于卟啉铁和卟啉镁的沉积——部分地采纳 石油有机成因说中的证据,同理,主要是由一些微生物(例如蓝藻与叠层石的关系)促成 了钨W的富集与沉积,这在铜砷矿藏附近存在或共生铜钨等矿藏情形下尤其明显。④水 的来源和大小,一般为缺氧的地下水等,决定了油气藏形成(H2(W80 —14C+4He,H2O 16O+Y - 12C+4He)与转化(14C—…一12C以及12C—…一14C—…一12C)的时间长短以及 矿藏的大小。解释说明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激发下,基态的75As原子核能够被激发成为含 有两个晕中子的超变形晕核75As。对超变形晕核75As的核芯而言,摩勒和尼科斯(1981 年)提出的变形幻数38 (质子数或者中子数)是由Mayer和Jenson提出的原子核壳层模型 成功解释的幻数2、8与28组合而成即2+8+28,73As核芯就象是由“4He+180+51V”稀松 地组合,两个晕中子主要围绕"51V核区”,“180核区”的两个中子也为"51V核区”共享——也可以认为是晕核子。在两晕中子的催化作用下,75As以较小的概率发生三分 裂75As — 51V+180+4He+2n,这里解释了 “有机成因说”认为形成机理不明的、含量最 多的原油卟啉钒中钒的来源。超变形晕核75As以较大的概率嬗变为同样含两个晕中子的超变形晕核75Se, 并且释放出能量。同理,超变形晕核75Se以比较小的概率发生规则的三分裂 75Se - 52Cr+170+4He+2n,以较大的概率嬗变为同样含两个晕中子的超变形晕核75Br。 超变形晕核在一定频率范围的光子激发下即能大概率地发生规则的三分裂 Y+75Br—54Fe+15N+4He+2n。在没有外来因素参与的情况下,超变形晕核大概率地嬗 变为含有一个晕中子的晕核75Se,后者的核芯没有巨大的形变。一般情况下,含有一个 晕中子的普通晕原子核75Se嬗变为基态的75As原子核。上述的能量依序释放循环链可以写为超变形晕核75As —超变形晕核75Se —超 变形晕核75Br—晕核75Se —基态的75As;因为完全可以发生75As、75Se和中的质子或 中子,与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中微子再次发生碰撞从而获得能量,所以原子核嬗变的箭 头能够调转方向,这意味着所讨论的铜砷矿藏能够长时期地保持活力,如同火山一样, 存在“休眠期”与“活动期”之分,等等。这里,只有75:Br、76Br原子与分子才能从铜砷矿藏中散逸而出,与沉积在铜砷矿 藏四周的钨W、卟啉和水等要素汇聚在一起。因为超变形晕核75As、75Se和75Br发生三 分裂时释放出双中子,后者中的大部分因为一个中子β _衰变而聚变产生氘2H,所以少量 的溴是以溴化氢的形式从铜砷矿藏中离析出来。因为上述三分裂产生的双中子能够被附近的原子核有选择地俘获,所以在所讨 论的铜砷矿藏中产生少量的超变形晕原子核等,必须注意,超变形晕原子核存 在两种三分裂方式Y+76Br—56Fe+14N+4He+2n和 γ— 56Fe+14C+4He+2H,倘若实验 证明确实是以释放出氘的裂变方式为主,则本发明方案中必须少量地使用、乃至于放弃 使用超变形晕原子核76:Br。类比于摩勒和尼科斯提出的变形幻数38,本发明人认为质子数为2+20+50附近 的原子核(20和50均是幻数)被激发时同样发生较大的变形,同理能够激发产生或者俘 获产生两个晕中子——1996年RCHB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晕核中“对关联”的重要性,同 样能够在晕核子的辅助催化作用下发生规则的三分裂。在前述183W— 129Te+48Ca+6He中, 129Te嬗变为129Xe,解释了油气藏中氙的起源。实施例二,在本发明步骤三中选择将粉末状的单质钨W掺入步骤二溴&液 中,钨与溴的原子比W/:Br—般不超过0.5;所述单质W中,必须将钨183W的含量比例 增加至一半以上,其他同位素182W、186W等的相对比例可以保持不变。这里,使用同位素182W等的目的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水油催化转换系统 能够持续地产生6Heli。理论分析与前文一致,182W、184W俘获双中子后,其超变形核芯 182W、184W通过发射中子嬗变为核芯181W和183W,然后分别发生三分裂,综合反应式简 写为2n+181W — 129I+48Ca+6He,和 2n+183W — 131I+48Ca+6He,。131I 很快地嬗变为 131Xe。 注意,129I嬗变为129Xe,其半衰期长达1.57X 107年,这意味着产生于新生代新近纪的油 气藏中必然富含1291。186W俘获双中子后,其超变形核芯186W通过α衰变嬗变为核芯 182Hf,然后发生规则的三分裂2n+182Hf—13°Sb+48Ca+6HeiJ,13°Sb再嬗变为13°Te,即油气藏中必然富含13°Te。在“通过高密度6He、3He与4He团簇使水变油的方法(201010017184.4)”中已 经指出致密的Heli薄膜能够将水分子H2O中的H2催化转变为“松散的关联态双中子 2η”,后者中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一个中子发生β _衰变而聚变产生氘2H;在致密的Heli 薄膜中,水分子HDO中的氢与氘能够冷聚变为“氦3He”。这里补充说明的是,在致密的Heli薄膜中,“氦3He”与“松散的关联态双中 子2η”能够发生极其重要的冷核反应2n+3He — 4He+n,产生的中子将获得ISMeV左右 的动能。本发明人认为,这些高能中子绝大多数未能逸离Heli薄膜,就与Heli薄膜内μ 子衰变产生的或者大气层μ子衰变产生的高能中微子υ μ发生υ μ+η —ρ+μ,从而实现 了 “μ子的再生”,甚至于“μ子的扩增”。必须强调指出,太阳中微子、宇宙低能 中微子υ μ背景、宇宙射线和大气层μ子衰变产生的高能中微子υ μ等外来因素,在本 发明技术方案各个实施运行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密的Heli薄膜内,在晕中子、μ子的双重催化作用下,还能发生 6He-6Li+e+u 6Li+6Li - 12C,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些获得上述部分能量的4He 成功地俘获由水分子而来的“松散的关联态双中子2η”,从而实现了 "6He的再生”, 甚至于"6He的扩增”。上述“2n+4He — 6He、6He — 6Li+e+ υ ~ 和 6Li+6Li — 12C ” 是 4He 和 6He 的主
要转化方式,释放的大部分能量促使Heli薄膜发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质子群(产生电流 和磁场,因此在本发明中附加(王洪成发现的)电解过程或放置在(地)磁场中是有益 的),不断地轰击最初产生的、主要由12C和14C构成的碳氢化合物,类比于大恒星核 心发生的CNO循环,这里主要是将14C转化为12C。至关重要的是,CNO循环中释放 的高能光子 Y O1H — 150+Y+7.35MeV> 13C1H — 14N+ Y +7.54MeV)轰击 H2O 分子 中的氧核16O发生16O+Y / — 12C+4He,水变油中12C多数来源于此氧核裂变反应H2O 16O+ Y — 12C+4He,其次来源于 H2Oa18O — 14C+4He 与 CNO 循环中 14C —…一12C 转化。 此外,CNO II循环、OF循环等机制生成油气藏中含量较高的氟F、氖Ne和最多的卟啉 镍中的镍,等等。本发明技术方案充分地借鉴了王洪成披露的“水变油”实验配方。1984年3月 25日哈尔滨市科委哈科字198414号文件附录的1984年3月20日王洪成的报告中写 道添加剂中有5种材料需要缓慢的“发酵”处理,“发酵”时间约600小时。另外 两种物质需要电击处理。本发明人认为①王洪成所述的5种材料需要缓慢的“发酵”处理,对应于本 发明技术方案中步骤一卟啉液的制备、步骤二掺入含有超变形晕原子核的Br液和步骤三 加入钨W(电灯丝)。②王洪成所述需要电击处理的两种物质,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步 骤四中强氧化剂的选择及其使用,可能就是后来王洪成在其公开的专利说明书中一再提 到的“硝化棉”和“硝基胍”。93年6月,王洪成报告原来在兑制膨化燃料中为加速反应还须电解,经过我 的进一步摸索和改变部分药物成分配比,现在已完全摆脱了电解程序,在常温常压条件 下稍加搅拌就能完成,其工艺相当简单。本发明人认为,王洪成后来采用“高锰酸钾” 替代了比较危险的“硝基胍”等,从而摆脱了电解程序。
必须强调指出,只有在电解条件下,氦气才能在铜砷合金中产生太阳中微子脉 冲波,太阳中微子脉冲波激发基态的75As成为超变形晕原子核。根据李政道、杨振宁提 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前述的能量依序释放循环链“超变形晕核75As —超变形 晕核75Se —超变形晕核75Br —晕核75Se —基态的75As”自然地给出电流的存在(“超变 形晕核晕核75Se—基态的75As”解释了 “洪成电机”的能量来源),因此铜砷矿 藏中氦的扩散(产生电流)和超变形晕原子核75As的产生和嬗变(产生电流)等物理过程 是自洽自续的,完全能够长期地存在。除“洪成电机”外,发明家王洪成还发现了其“水变油”实验配方具有净化污 水功能(见其公开的专利说明书CN87101825)和激光全息放大功能(见其公开的专利说 明书CN87103000和CN87103061)。本发明人认为,由超变形晕原子核75Br等冷核裂变 产物Fe与H2O化学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Fe (OH) 2胶体是净化污水的功能材料,产生微激 光的功能材料则是纳米级二氧化硒SeO2颗粒,两者与“洪成电机”在水变油中的作用是 次要的,是可以忽略的,这与许驭的诠释完全不同。综上所述,绝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水中的卟啉Heli薄膜系统,"6He的再生与扩 增”、“μ子的再生与扩增”和“卟啉的产生与扩增”等表明其具有“新陈代谢、自我 修复与繁殖扩增”等生物系统特征,不是一般的物理化学系统,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 杂系统,通过在水中、在太阳中微子、宇宙射线和大气层中微子υ μ背景中不断地吃进 负熵(食物),维持自组织团簇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复杂功能。如同一个生物的寿命不是由其体内一个细胞的寿命所决定的,水中的卟啉Heli 薄膜系统并不因为单个孤立静止的μ子(2.2微秒)和6He(0.8秒)的寿命太短而不能形 成或者迅速地瓦解。如同物种的生存繁衍时间不是单纯由生物个体的寿命所决定的,自 身原因与外来因素如食物来源等共同决定了物种的生死存亡。卟啉Heli薄膜群落通过自 身生产的有机分子中出现卟啉能够实现扩增,但是当水源、所讨论的铜砷矿藏处钨W或 者晕原子核75:Br、(宇宙射线)大气层中微子υ μ (μ子)等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或者枯竭 时,特别是所在区域发生地质剧变时,水中的卟啉Heli薄膜群落快速地瓦解消失,这就 决定了只能形成小型油气藏。地壳运动与生命活动共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小型油气藏,使得地球演化史变得 更加绚丽多彩。模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完全能够克服能源危机。水变油新能源技 术革命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复兴,其革命性意义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权利要求
1 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检索采用一种或数种高效采集产生多种(石油)卟啉的方法,使用某种有机 溶剂制备高浓度的、无水的卟啉溶液,卟啉溶液中必须富含二价铁离子和二价镁离子, 必须保证卟啉铁、卟啉镁具备正常的生化功能,即稀释在水中时具有与氧分子相结合的 功能;步骤二,采用“一种燃油添加剂76:Br的采集和使用方法(200910212044.Χ)” 必须 能够高效地产生含有两个晕核子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6Br ;或者用粉末状的单质砷75As替 代200910212044.X中粉末状的单质硒76Se,必须能够高效地产生含有两个晕中子的超变 形晕原子核75Br;采用上述制备的75Br液,或者是液,或者是和的混合液; 步骤三,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掺入步骤二的溴Br液中,钽与溴的原子比Ta/:Br—般 不超过0.5;或者将粉末状的单质钨W掺入步骤二的溴Br液中,钨与溴的原子比W/:Br 一般不超过0.5 ;或者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与单质钨W以一定的比例(如1比1)混合, 同时掺入步骤二的溴&液中,钽钨与溴的原子比Ta_W/:Br —般不超过0.5 ;步骤四,选取能够混合使用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粉末状的强氧化剂,其中至少 有一种强氧化剂A发生水合反应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其中至少有一种强氧化剂B 加热时能够发生释放出氧的化学反应;步骤五,选取能够导致“水包油型”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例如OP-IO 和肥皂,其中必须含有或主动地掺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锶Sr(OH)2 ;步骤六,将步骤三、步骤四和步骤五中制备选取的材料先后均勻地掺入步骤一的卟 啉溶液中,稍加搅拌后静置备用,约定称之为卟啉Heli前液;步骤七,检索采用一种高效的除氧装置,必须将等待转化的水中含氧量,降至常温 常压下正常值的五分之一以内;步骤八,将步骤六中制备的卟啉Heli前液盛放在嵌套式敞开的内玻璃器皿中;在内 玻璃器皿上方的小器皿中,盛放含氘为5%的双氧水H2O2 ;在外玻璃器皿中盛放水,其 中4He处于超饱和状态;三者放置完备后,密封外玻璃器皿上方能够高效地阻止卟啉渗 漏的舱盖,后者对水和油(柴油等)具有完全的通透性;步骤九,从大容器的底部快速地注入步骤七处理过的水,水首先由上方快速地淹进 步骤八的外玻璃器皿中,其次以更快的速度淹进内玻璃器皿上方的小器皿中,并且将其 中的双氧水冲入到下方的卟啉Heli前液中,之后淹没整个嵌套式玻璃器皿,迅速地降低 水的注入速度,调节水的注入和油的输出速度;步骤十,定期地用密封的皮管向步骤八中嵌套式玻璃器皿内补充步骤六制备的卟啉 Heli前液,同时用密封的皮管注入相应数量的、含氘为5%的双氧水,使得卟啉Heli液恢 复正常的水变油催化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使用有机溶剂制备无水的高浓度的卟啉铁、卟啉镁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采用含有两个晕中子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5Br制备溴Br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将粉末状的单质钽181Ta掺入溴&液中,钽与溴的原子比Ta/Br—般不超过(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 方法,其特征是将粉末状的单质钨W掺入溴Br液中,钨与溴的原子比W/:Br—般不超过 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将粉末状的单质钽Ta与单质钨W以一定的比例(如1比1)混合,同时掺 入溴&液中,钽钨与溴的原子比Ta-W/Br —般不超过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 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单质W中,必须将钨183W的含量比例增加至一半以上,其他同位素 182W、184W、186W和18°W的相对比例可以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选取能够混合使用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粉末状的强氧化剂,其中至少 有一种强氧化剂A发生水合反应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其中至少有一种强氧化剂B 加热时能够发生释放出氧的化学反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 法,其特征是采用上述无水的卟啉溶液、Ta-Br混合液或W-Br混合液或Ta-W-Br混合 液、强氧化剂A与B、水包油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氢氧化锶Sr(OH)2混合配制卟啉Heli前 液。卟啉Heli前液中上述主要成份的生化特性(稀释在水中时卟啉铁、卟啉镁与氧分子 配位结合的功能)、化学特性(强氧化剂A和B的功能)和原子核特征(75&具有晕原子 核)必须基本保持不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 方法,其特征是让水浸没盛放卟啉Heli前液的容器,定期地补充卟啉Heli前液,同时补 充相应数量的、含氘为5%的双氧水,使得卟啉Heli液恢复正常的水变油催化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产生μ子和μ子6He原子并且使水转变为油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一,制备无水的卟啉溶液;二,制备或者在我国特定的铜砷矿藏中采取含有两个晕中子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5Br和76Br的特殊溴液;三,将钽粉掺入溴液中;或将钨粉掺入溴液中;或将钽钨粉掺入溴液中;四,选取可混合使用的两种强氧化剂;五,选取表面活性剂;六,将步骤一、三、四和五中制备选取的材料混合配制卟啉Heμ前液;七,将待转化的水除氧;八,将卟啉Heμ前液放在能够高效阻止卟啉渗漏的容器中;九,让水浸没盛放卟啉Heμ前液的容器;十,定期补充卟啉Heμ前液和双氧水,使得卟啉Heμ液恢复正常的水变油催化功能。
文档编号C10L1/04GK102010763SQ20101027516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日
发明者张建国, 张建新 申请人:张建国, 张建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