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769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底安装结构,尤其是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属于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气发生炉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低,建设周期短,适用范围广,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但是,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受结构影响,存在几个缺点1、需要保持一定的空层高度,而空层高度大加煤时落差产生大量的煤粉随煤气带出,浪费能源,堵塞管路;2、一段式煤气炉操作时需要扎钎、平炉,不仅产生煤粉,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产气量不稳定;3、布煤不均匀,易偏炉、漏炉;4、不便于远距离输送,因此在运输及使用上受到限制。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是在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土建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干馏段,将煤的低温干馏和气化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炉体内分段进行,然后将气化段产生的煤气一部分从下段出口导出,另一部分用于干馏炉煤料,并汇同煤料低温干馏产生的煤气一起从上段出口导出。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工艺繁琐,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操作复杂。但是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生产的煤气热值高,焦油含量少,煤气转换效率高,能完全汽化,节省能源,而且便于长距离输送,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使用两段煤气发生炉。但是要满足锻造、碳素、化工、轧钢等领域企业要求投入低,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并且还需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的标准,显然上述现有的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煤气发生炉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所述炉底的外圈设有水夹套,所述水夹套通过蒸汽盘管与集气包相连;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所述灰盘内通过炉篦底座安装有炉篦,所述炉篦能在灰盘内转动,且炉篦的一端与炉篦底座相连,另一端伸入炉底内;所述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的端部外壁上设有碎渣圈,所述碎渣圈沿炉底的外部分布;灰盘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大灰刀,灰盘外壁上通过灰槽支架安装有出灰槽;炉篦对应于伸入炉底的另一端设有风管,所述风管通过炉篦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 所述炉底的上方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体,所述炉体对应于与炉底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炉体内加煤料的加煤机。所述加煤机通过上缓冲煤仓及下缓冲煤仓与炉体相连,上缓冲煤仓及下缓冲煤仓内设有煤位探测器。[0009]所述炉体对应设置加煤机的一端端部设有炉盖,所述炉盖上设有上段煤气出口,炉体的外壁上设有下段煤气出口,所述下段煤气出口及上段煤气出口均与炉体内的炉体腔体相连通。所述炉体上对应于邻近炉底的端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探火装置。所述炉底通过若干均匀对称分布的立柱安装于土建基础上,土建基础上设有用于驱动炉篦转动的清灰传动装置,所述清灰传动装置与清灰机液压站相连。所述水夹套上设有水夹套人孔,所述水夹套人孔上设有人孔盖,水夹套人孔采用 耐火砖砌成。所述炉体内壁设有干馏段砌砖,所述干馏段砌砖沿炉体的长度分布。所述土建基础内形成进风箱,风管的一端与炉篦相连,另一端伸入进风箱内;风管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进风箱上的进风通道相对应,且进风口与进风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炉体的顶端设有加煤机及煤位探测器,通过煤位探测器能够使得加煤机自动向炉体内加入煤料;炉体的下部设置炉底,炉底的外圈设有水夹套,炉底与炉底的结合部设有水冷箱;炉底内设有炉篦,所述炉篦通过炉篦底座安装于灰盘内,并通过清灰传动装置及清灰机液压站驱动炉篦在灰盘内转动;炉篦上设置风管,风管与进风箱相连,通过风管向炉底及炉体内鼓入所需的空气和蒸汽,煤料在空气和蒸汽作用下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煤气通过上段煤气出口及下段煤气出口输出;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气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去除加煤机后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广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煤机I、上缓冲煤仓2、煤位探测器3、下缓冲煤仓4、上段煤气出口 5、下段煤气出口 6、干馏段砌砖7、探火装置8、水夹套9、炉底10、炉篦底座11、碎渣圈12、灰盘13、进风箱14、进风通道15、进风口 16、风管17、土建基础18、出灰槽19、水夹套人孔20、水冷箱21、炉体腔体22、集气包23、蒸汽盘管24、进水盘管25、清灰机液压站26、炉盖27、水冷箱进口 28、大灰刀29、立柱30、清灰传动装置31、探火蒸汽入口32、炉体33及炉篦34。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用于形成干馏段的炉体33及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10,所述炉底10位于炉体33的下端,炉体33的顶端设有加煤机1,通过加煤机I能够向炉体33及炉底10内加入煤粉。所述加煤机I通过上缓冲煤仓2及下缓冲煤仓4安装于炉体33上,炉体33的顶端设有炉盖27,所述炉盖27与炉体33相匹配。上缓冲煤仓2及下缓冲煤仓4内设有煤位探测器3及分煤器,通过煤位探测器3能够测量上缓冲煤仓2及下缓冲煤仓4内的煤粉剩余量,当煤粉剩余量较少时,通过加煤机I能够向炉体33内加入煤粉。[0020]炉盖27上设有上段煤气出口 5,所述上段煤气出口 5与炉体33内的炉体腔体22相连通。炉体33的内壁设置干馏段砌砖7,通过干馏段砌砖7能够提高炉体33的耐火性能。炉体33的侧壁上设有下段煤气出口 6,所述下段煤气出口 6与炉体腔体22相连通,通过下段煤气出口 6能够将产生的煤气输送到所需要的加热设备处。炉体33与炉底10的结合部设有水冷箱21,所述水冷箱21的下方设有水夹套9,所述水夹套9环绕于炉底10的外圈。水冷箱21上设有水冷箱进口 28,通过水冷箱进口 28能够向水冷箱21内加入所需的冷水。炉体33对应于邻近炉底10的端部设有探火装置8,通过探火装置8能够观测到炉体33内的燃烧情况,探火装置8包括探火孔及探火蒸汽入口32,探火装置8位于水冷箱21的上方。水夹套9的外壁上设有水夹套人孔20,所述水夹套人孔20上设有人孔盖,水夹套人孔20通过耐火砖砌成。水夹套9与水冷箱21与集气包23相连,所述集气包23上设有蒸汽盘管24及进水盘管25,集气包23通过近水盘管25与水冷箱21的水冷箱进口 28相连,集气包23的蒸汽盘管24与水夹套9相连。在炉底10及炉体 33产生的热量能够使得水冷箱21内的冷水受热蒸发,从而产生蒸汽,蒸汽能够与探火装置8的探火蒸汽入口 28相连,提供探火所需的蒸汽。炉底10的下方设有灰盘13,所述灰盘13的中心区通过炉篦底座11安装有炉篦34,且炉篦34能够在灰盘13内转动。炉篦34呈圆形宝塔状,炉篦34对应于与炉篦底座11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10内,当炉篦34转动时,燃烧后产生的煤灰在炉篦34作用下甩向外圈,并落入灰盘13内。炉底10对应于伸入灰盘13内的端部设有碎渣圈12,所述碎渣圈12沿炉底10上分布。当炉篦34转动时,煤灰在甩向外圈过程中与碎渣圈12相接触,通过碎渣圈12能够对煤灰打碎,避免煤灰聚集产生较大颗粒。灰盘13上通过灰槽支架安装有出灰槽19,所述出灰槽19位于灰盘13的外壁上,灰盘13通过灰盘支架安装于灰盘13下方的土建基础18上。为了能够驱动炉篦34转动,土建基础18上设有清灰传动装置31,所述清灰传动装置31与清灰机液压站26相连,通过清灰机液压站26与清灰转动装置31的对应配合,能够使得炉篦34在灰盘13内转动。为了提高清灰效果,灰盘13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大灰刀29,所述大灰刀29呈月牙状,当炉篦34与灰盘13相对转动时,大灰刀29能够松散聚聚在灰盘13内的煤灰,并随着炉篦34的不断转动,灰盘13内的煤灰能够进入出灰槽19内,从而将产生的煤灰清理出炉体外。为了提高炉底10及炉体33的安装可靠性,炉底10通过若干均匀分布的立柱30与土建基础18相连,通过立柱30与土建基础18的相互配合,能够对炉底10及炉体33进行有效支撑。为了能够对炉底10及炉体33燃烧所需的气流及气化剂,炉篦34对应于伸入炉底10的另一端设有风管17,所述风管17的轴线与炉体33及炉底10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风管17通过炉篦34与炉底10及炉体33相连通,风管17对应于与炉篦34相连的另一端伸入位于土建基础18内的进风箱14,所述风管17与进风箱14相连通。具体地,风管17上设有进风口 16,所述进风口 16与土建基础18内的进风通道15相对应分布,且进风口 16与进风通道15相连通。在进风通道15与进风口 16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及风管17能够向炉底10及炉体33内吹入所需的风。如图广图3所示使用时,炉底10通过对称分布的立柱30安装于土建基础18上,灰盘底座同时安装于土建基础18上,并在土建基础18内产生进风箱14,所述进风箱14上的进风通道15与风管17上的进风口 16相对应。工作时,煤料通过加煤机I加入煤气发生炉,通过煤位探测器3检测是否缺煤,当缺煤时,通过加煤机I向炉体33内加入所需的煤料。煤料自上而下依次从炉体33落入炉底10内,整个过程经过1(T12个小时,并在炉体33内经历干馏段,在炉底10进行气化段。在炉底10内煤料与炉底10鼓入的空气和蒸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气化煤气。气化煤气从炉底10气化引出温度约为550飞00度,气化煤气上行进入炉体33的干馏段。对干馏段的煤料进行8 10小时的低温干馏,干馏出煤料中的焦油、干馏煤气,同时干燥出煤料中的水分。作为干馏热源的气化煤气与干馏后产出的干馏煤气同时从上段煤气出口 5及下段煤气出口 6引出,焦油呈气态随煤气引出。产生煤气后产生煤灰,所述煤灰通过炉底10落入炉篦34内。炉篦34通过清灰传动装置31及清灰机液压站26驱动后转动,炉篦34转动后,煤灰在炉篦34转动作用下甩向外圈,经碎渣圈12作用下避免产生大颗粒煤灰。且随着炉篦34的转动,大灰刀29能够松散灰盘13内的煤灰,并将煤灰送入出灰槽19内,通过清理出灰槽19能够方便清理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煤灰。整个过程重复进行,直至煤气发生过程的结束。本实用新型炉体33的顶端设有加煤机I及煤位探测器3,通过煤位探测器3能够使得加煤机I自动向炉体33内加入煤料;炉体33的下部设置炉底10,炉底10的外圈设有水夹套9,炉底10与炉底33的结合部设有水冷箱21 ;炉底10内设有炉篦34,所述炉篦34通过炉篦底座11安装于灰盘13内,并通过清灰传动装置31及清灰机液压站26驱动炉篦 34在灰盘13内转动;炉篦34上设置风管17,风管17与进风箱14相连,通过风管17向炉底10及炉体33内鼓入所需的空气和蒸汽,煤料在空气和蒸汽作用下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煤气通过上段煤气出口 5及下段煤气出口 6输出;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1.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10);其特征是所述炉底(10 )的外圈设有水夹套(9 ),所述水夹套(9 )通过蒸汽盘管(24 )与集气包(23 )相连;炉底(10)的下方设有灰盘(13),所述灰盘(33)内通过炉篦底座(11)安装有炉篦(34),所述炉篦(34)能在灰盘(13)内转动,且炉篦(34)的一端与炉篦底座(11)相连,另一端伸入炉底(10)内;所述炉底(10)对应于伸入灰盘(13)的端部外壁上设有碎渣圈(12),所述碎渣圈(12)沿炉底(10)的外部分布;灰盘(13)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大灰刀(29),灰盘(13)外壁上通过灰槽支架安装有出灰槽(19);炉篦(34)对应于伸入炉底(10)的另一端设有风管(18),所述风管(18)通过炉篦(34)与炉底(10)及炉体(3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炉底(10)的上方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体(33),所述炉体(33)对应于与炉底(10)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炉体(33 )内加煤料的加煤机(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煤机(I)通过上缓冲煤仓(2)及下缓冲煤仓(4)与炉体(33)相连,上缓冲煤仓(2)及下缓冲煤仓(4)内设有煤位探测器(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炉体(33)对应设置加煤机(I)的一端端部设有炉盖(27),所述炉盖(27)上设有上段煤气出口(5),炉体(33)的外壁上设有下段煤气出口(6),所述下段煤气出口(6)及上段煤气出口(5)均与炉体(33)内的炉体腔体(2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炉体(33)上对应于邻近炉底(10 )的端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探火装置(8 )。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炉底(10)通过若干均匀对称分布的立柱(30)安装于土建基础(18)上,土建基础(18)上设有用于驱动炉篦(34 )转动的清灰传动装置(31),所述清灰传动装置(31)与清灰机液压站(26 )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水夹套(9)上设有水夹套人孔(20 ),所述水夹套人孔(20 )上设有人孔盖,水夹套人孔(20 )采用耐火砖砌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炉体(33)内壁设有干馏段砌砖(7),所述干馏段砌砖(7)沿炉体(33)的长度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土建基础(18)内形成进风箱(14),风管(17)的一端与炉篦(34)相连,另一端伸入进风箱(14)内;风管(17 )上设有进风口( 16 ),所述进风口( 16 )与进风箱(14)上的进风通道(15 )相对应,且进风口(16)与进风通道(15)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包括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所述炉底的外圈设有水夹套,所述水夹套通过蒸汽盘管与集气包相连;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所述灰盘内通过炉篦底座安装有炉篦,所述炉篦能在灰盘内转动,且炉篦对应于炉篦底座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内;所述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的端部外壁上设有碎渣圈,所述碎渣圈沿炉底的外部分布;灰盘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大灰刀,灰盘外壁上通过灰槽支架安装有出灰槽;炉篦对应于伸入炉底的另一端设有风管,所述风管通过炉篦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C10J3/30GK202415492SQ20112044400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1日
发明者俞凯, 俞雪峰, 吴敏峰, 曹文明 申请人:无锡市莱达热工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