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719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裂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线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IT技术大爆炸以来,电子产品在民用市场井喷式的增长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垃圾,与传统的白色家电为代表的电子废弃物相比,这些电子垃圾集成了强大的功能的同时也蕴藏着储量丰富,但繁杂多样的各种物质,尤其是各种线路板,如果可以合理回收,那么这些电子垃圾对于人类而言是富集的金矿、银矿、稀有矿藏,但处理不善也将认为人类手中的定时炸弹,势必释放出各种有害物质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在现有线路板热解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线路板上材料繁杂导致难以完整的分离和清除线路板上的各种物质,比如焊锡在线路板上分布较多,连接紧密经常因前期处理不彻底二混杂在后续的处理流程当中,影响产出物的纯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彻底分离回收线路板中各种物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预处理机构、热解机构、烟气处理机构、余热锅炉和尾气处理机构,所述预处理机构包括进料管、外壳、转筒、加热组件、筛板、滑槽、氮气管道和第一出料管道;所述转筒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转筒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进料管设置在所述转筒的进料端,所述转筒内填充有砂砾,所述筛板与所述转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筛板孔径大于砂砾,所述筛板孔径小于破碎后线路板,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转筒内部,所述滑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料管道连接,所述氮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转筒内部,所述第一出料管道的出料端与所述热解机构连接;所述热解机构用于完成对破碎后线路板的热解;所述烟气处理机构用于处理裂解线路板产生的烟气;所述余热锅炉用于转移烟气处理产生的热量;所述尾气处理机构用于处理烟气处理后剩余尾气。

所述预处理机构还包括筛网和砂石出口,所述第一出料管道设置有弯折,所述砂石出口设置在所述弯折处,所述砂石出口沟通所述第一出料管道与外界,所述筛网设置在所述弯折处,所述筛网分隔所述砂石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料管道的出料端。

所述热解机构包括热解炉、第一电机、推进螺杆、烟气通道、第二出料管道,所述第一出料管道的出料端与所述热解炉进料端连接,所述推进螺杆设置在所述热解炉当中,所述推进螺杆通过减速器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固定连接,所述氮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热解炉内部,所述烟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热解炉的出料端,所述烟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热解炉上部,所述第二出料管道设置在所述热解炉出料端,所述第二出料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裂解炉下部。

所述烟气处理机构包括沉降室、第一引风机和燃烧炉,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沉降室依次连接,所述沉降室的进料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出料管道连接,所述沉降室的出料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燃烧炉进料端连接,所述燃烧炉的出料端与所述余热锅炉的热交换腔连接,所述第一引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料管道与所述沉降室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烟气处理机构还包括氮化硅过滤器,所述氮化硅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燃烧炉与所述余热锅炉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尾气处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换热器、布袋除尘组件、除酸组件、活性炭吸附组件和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二引风机沟通所述活性炭吸附组件与外界,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锅炉管路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氮气管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破碎后的线路板进行预处理清除了残留的焊锡,使得这种熔点低的金属不会影响到后续对塑料的裂解和分离,提升产品的纯度,增强了线路板裂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电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示意图。

图2为预处理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热解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预处理机构、101——进料管、102——外壳、103——转筒、104——筛板、105——滑槽、106——氮气管道、107——第一出料管道、108——筛网、 109——砂石出口、2——热解机构、201——热解炉、202——第一电机、203——推进螺杆、204——烟气通道、205——第二出料管道、3——烟气处理机构、——4余热锅炉、5——尾气处理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所示,一种线路板回收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预处理机构1、热解机构 2、烟气处理机构3、余热锅炉4和尾气处理机构5,所述预处理机构1包括进料管101、外壳102、转筒103、加热组件、筛板104、滑槽105、氮气管道106 和第一出料管道107;所述转筒103道设置在所述外壳102内部,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转筒103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所述进料管101设置在所述转筒103 的进料端,所述筛板104设置在所述转筒103内部,所述筛板104与所述转筒 10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筒103内填充有砂砾,所述筛板104孔径大于砂砾,所述筛板104孔径小于破碎后线路板,所述滑槽105设置在所述转筒103内部,所述滑槽10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连接,所述氮气管道106的一端设置在转筒103内部,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的出料端与所述热解机构2连接,所述热解机构2用于完成对破碎后线路板的热解,所述烟气处理机构3用于处理裂解线路板产生的烟气,所述余热锅炉4用于转移烟气处理产生的热量,所述尾气处理机构5用于处理烟气处理后剩余尾气。

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机构1还包括筛网108和砂石出口109,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设置有弯折,所述筛网108设置在所述弯折处,所述砂石出口109 设置在所述弯折处,所述砂石出口109沟通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与外界,所述筛网108分隔所述砂石出口109与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的出料端。

进一步的,所述热解机构2包括热解炉201、第一电机202、推进螺杆203、烟气通道204、第二出料管道205,所述第一出料管道107的出料端与所述热解炉201进料端连接,所述推进螺杆203设置在所述热解炉201当中,所述推进螺杆203通过减速器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固定连接,所述氮气管道106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热解炉201内部,所述烟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热解炉201的出料端,所述烟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热解炉201上部,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5设置在所述热解炉201出料端,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裂解炉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处理机构3包括沉降室、第一引风机和燃烧炉,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沉降室依次连接,所述沉降室的进料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5连接,所述沉降室的出料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燃烧炉进料端连接,所述燃烧炉的出料端与所述余热锅炉4的热交换腔连接,所述第一引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料管道205与所述沉降室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处理机构3还包括氮化硅过滤器,所述氮化硅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燃烧炉与所述余热锅炉4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处理机构5包括依次连接的换热器、布袋除尘组件、除酸组件、活性炭吸附组件和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二引风机沟通所述活性炭吸附组件与外界,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锅炉4管路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氮气管道106连接。

具体的,所述线路板经预先取出元器件并经过破碎,将破碎后的线路板从所述进料管101投入所述转筒103,所述转筒103在加热组件的加热下保持在 230摄氏度到260设施度的范围内,所述转筒103带动线路板与砂砾转动,砂砾在低温加热环境下保持高于主流焊锡但低于塑料裂解的温度,所述筛板104在所述转筒103的带动下推动砂砾与所述线路板转动,砂砾被所述筛板104滤过,在砂砾被滤过的过程中,砂砾与线路板上的焊点与插针针眼充分接触,熔化焊锡,焊锡与线路板分离,同时通入热氮气,加速焊锡的脱落并且,作为保护气不会产生任何隐患,熔化的焊锡与砂砾滞留在所述转筒103的底部,线路板被所述筛板104扬起,直至通过重力掉落在所述滑槽105内,所述线路板通过滑槽105第一出料管道107,残余的砂砾通过筛网108经所述砂石出口109被收集。

线路板通过管路传输至热解炉201,所述推进螺杆203在所述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动推动线路板分批次向前运动,同时通入热氮气,热氮气与裂解中的线路板充分接触,防止线路板裂解产生胶质粘连在所述热解炉201内壁,裂解完成的线路板废渣通过第二出料管道205后冷却收集,经清洗即完成无害化处理,裂解后产生的烟气在第一引风机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烟气管道进入所述沉降室,烟气持续降温,烟气中的油气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凝结出清油和重油,并在不同的沉降室沉降后被收集,完成油气的分离,剩余烟气包含大量的碳粉与二噁英等有害气体,剩余烟气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燃烧炉进行高温燃烧,消除碳粉及二噁英等有害气体,产生的高温尾气通过氮化硅过滤器进一步清除有害气体,之后通过余热锅炉4与余热锅炉4中的热工质在热交换腔中发生热交换产生裂解过程中需要的热蒸汽,初步降温后的尾气经管路传输至所述换热器快速降温,所述换热器与氮气管道106中的氮气做热交换,提升通入转筒103和热解炉201 内氮气的温度。

降温后的尾气在第二引风机的带动下通过布袋除尘组件收集固体颗粒,除酸组件调整ph值以及活性炭吸附硫化物并除味之后达到排放标准被排放。

该方案的优势还在于,使用沉降室收集塑料裂解后的石油资源,通过对烟气的燃烧和尾气的过滤清除有害气体,减少粉尘,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剩余热量产生蒸汽加热氮气,增强了能源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