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壳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4030发布日期:2019-12-06 17:3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炉壳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质气化炉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炉壳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锅炉有着广泛的用途,现有的工业锅炉在实际使用时,炉体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底部的出灰口实现出灰,这种结构在使用时,一般通过人工进行出灰作业,浪费人工,同时作业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炉壳出料装置,该出料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在使用时,能够实现自动化实时出灰作业。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炉壳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外表面固定一圈水封上盖,炉体外表面与水封上盖的筒体部之间设置挡灰圈,炉体底部呈圆周状均布设置若干斜块导流刀;所述水封上盖的顶板上设置若干个出灰口,炉体外表面与挡灰圈之间设置若干斜采刀,斜采刀与出灰口一一对应,斜采刀沿炉体外表面螺旋设置,斜采刀上端延伸至相应出灰口处;所述筒体部与挡灰圈之间对应每个出灰口处分别设置一个异形管,异形管的上端连接出灰口,下端连接落灰管;所述炉体下方设置水封槽,筒体部下端伸入水封槽内,落灰管下端从水封槽底面伸出;所述炉体与水封槽之间设置灰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斜块导流刀有4~36个,每把所述斜块导流刀与炉体底部连接处与炉体中心连线之间成角为30~8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封上盖的顶板上还设置有检修法兰管,筒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溢流槽,溢流槽下端口对应于水封槽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下端设置三角筋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在工作时,能够实现实时出灰作业,作业效率高,能够确保炉体内出灰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2中,包括炉体1、斜块导流刀2、挡灰圈3、水封上盖4、筒体部4-1、水封槽5、灰盘6、斜采刀7、检修法兰管8、异形管9、落灰管10、溢流槽11、三角筋板12等。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炉壳出料装置,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外表面固定一圈水封上盖4,炉体1外表面与水封上盖4的筒体部4-1之间设置挡灰圈3,炉体1底部呈圆周状均布设置若干斜块导流刀2;所述水封上盖4的顶板上设置若干个出灰口,炉体1外表面与挡灰圈3之间设置若干斜采刀7,斜采刀7与出灰口一一对应,斜采刀7沿炉体1外表面螺旋设置,斜采刀7上端延伸至相应出灰口处;所述筒体部4-1与挡灰圈3之间对应每个出灰口处分别设置一个异形管9,异形管9的上端连接出灰口,下端连接落灰管10;所述炉体1下方设置水封槽5,筒体部4-1下端伸入水封槽5内,落灰管10下端从水封槽5底面伸出;所述炉体1与水封槽5之间设置灰盘6。

斜块导流刀2有4~36个,每把所述斜块导流刀2与炉体1底部连接处与炉体1中心连线之间成角为30~80度。

水封上盖4的顶板上还设置有检修法兰管8,筒体部4-1的外表面设置溢流槽11,溢流槽11下端口对应于水封槽5的上方。

炉体1下端设置三角筋板12。

本实用新型产品在使用时,炉体1在运行中,通过灰盘6的转动,将炉体1内底部生物质通过气化后转变成的炭或灰,通过炉体1底部的斜块导流刀2逆方向(与传动方向逆向)不断的分离到炉体1外。同时通过转动,炉体1上固定的斜采刀7将炭或灰分离到炉体1外设置好的两层密封灰仓内,分离的具体过程如下:灰盘6在转动过程中,将斜块导流刀2导流到炉体1外部的炭或灰由斜采刀7输送至出灰口,炭或灰在灰盘6的转动下,沿斜采刀7的螺旋表面上升至出灰口,进入异形管9内,并下落至落灰管10中,然后进入两层密封灰仓内,在具体设置时,密封灰仓上端与灰盘下方设有一定间隙,两层密封灰仓中出来的炭或灰再进入冷却器和输送装袋装置,同时根据用户含炭量要求,进行调速即可。

本实用新型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有几个出灰口就设置几把斜采刀7,斜采刀7的数量与出灰口一一对应,且为了有效出炭或灰,斜采刀7的下端延伸至灰盘6底面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产品可以达到360°出炭,并确保出炭均匀、炉内料层气化水平一致,气化及含炭量均匀性一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