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6821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发动机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消音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均采用管壳式结构,即在壳体内设置若干根消音管,让排气在管内来回往复,达到消音目的。要提高消音效果,只能增大壳体体积,加长消音管,或使消音管变细。这种汽车消音器结构复杂,耗费材料多,制作成本高,容易损坏,并且影响发动机的动力发挥,增加油耗。专利号为CN02202293.7的“一种发动机消音器”虽有所改进,但同样存在结构复杂、耗费材料多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消音效果好的汽车发动机消音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同样具有两端带有封头板的筒形壳体,在壳体前端的封头板中央焊接有进气管,在壳体后端的封头板中央焊接有出气管。其结构特点是,在壳体内与封头板相隔一定距离焊接有两块与封头板平行的消音格板,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端部各固定在一块消音格板上,进气管和出气管在壳体内的端部是封闭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在封头板与消音格板之间的部分上开有多个小孔,在两消音格板上也开有若干小孔。
如上所述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进气管和出气管在封头板与消音格板之间的部分上各均匀分布有10-20个小孔。
如上所述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在其每块消音格板上各开有20-50小孔。
如上所述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进气管、出气管和消音格板上的小孔的直径为4-6mm。
如上所述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在前消音格板位于进气管的一侧带有小孔,另一侧不带小孔;而在后消音格板上与前一消音格板的小孔正对的一侧不带小孔,而另一侧带有小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不再依靠若干根消音管消音,减小了内部阻力和动力损耗,节省燃油;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材料少,制作成本低,可全部采用不锈钢制作,外形美观,不易损坏,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示出了其整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端带有封头板10的筒形壳体1,在壳体1前端的封头板10中央焊接有进气管6,在壳体1后端的封头板10中央焊接有出气管8。在壳体1内与封头板10相隔一定距离焊接有两块与封头板10平行的消音格板2、4,进气管6和出气管8的端部分别焊接在前消音格板2上和后消音格板4上,进气管6和出气管8在壳体1内的端部分别通过堵头封闭。在进气管6和出气管8位于封头板10与消音格板2、4之间的部分上分别均匀分布有10-20个通气小孔7、9,小孔的直径为4-6mm。在前消音格板2位于进气管6的一侧带有20-50个小孔3,另一侧不带小孔;而在后消音格板4上与前消音格板的小孔正对的一侧不带小孔,而另一侧也带有20-50个小孔5。而在后消音格板4位于出气管8的另一侧带有小孔(5),小孔3、5的直径也是4-6mm。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具有两端带有封头板(10)的筒形壳体(1),在壳体(1)前端的封头板(10)中央焊接有进气管(6),在壳体(1)后端的封头板(10)中央焊接有出气管(8),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与封头板(10)相隔一定距离焊接有两块与封头板(10)平行的消音格板(2)(4),进气管(6)和出气管(8)的端部各固定在一块消音格板上,进气管(6)和出气管(8)在壳体(1)内的端部是封闭的,进气管(6)和出气管(8)在封头板(10)与消音格板(2)(4)之间的部分开有多个小孔(7)(9),在消音格板(2)(4)上也开有若干小孔(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特征是进气管(6)和出气管(8)在封头板(10)与消音格板(2)(4)之间的部分各均匀分布有10-20个小孔(7)(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特征是在每块消音格板(2)(4)上各开有20-50小孔(3)(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小孔(7)(9)(3)(5)的直径为4-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其特征是在前消音格板(2)位于进气管(6)的一侧带有小孔(3),而在后消音格板(4)位于出气管(8)的另一侧带有小孔(5)。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发动机消音器,具有两端带有封头板的筒形壳体,壳体前端的封头板中央焊接有进气管,壳体后端的封头板中央焊接有出气管,壳体内与封头板相隔一定距离焊接有两块与封头板平行的消音格板,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端部各固定在一块消音格板上并且封闭,进气管和出气管在封头板与消音格板之间的部分上开有多个小孔,在两消音格板上也开有若干小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外形美观,不易损坏,减小了内部阻力和动力损耗,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
文档编号F01N1/08GK2908800SQ20062008266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4日
发明者王建亮 申请人:王建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