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群整体隔护(节能)方法及带整体隔护的建筑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959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群整体隔护(节能)方法及带整体隔护的建筑群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若干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作为一个统一体与环境间进行整体隔 护的方法及带此整体隔护的建筑群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为止的传统建筑方法,由于历史继承性、技术手段限制及思想认知不够等的 原因,在人居内室环境与自然大气等环境间的温度、气体光线等的隔护方面主要是依靠内 室环境所在单体建筑的屋面、周围墙体及窗等来实现的,同时各单体建筑直接暴露在具有 风、霜、雨、雪及冻融、污蚀等力的自然环境中,这使各建筑的建设、特别是使用时的能耗高、 使用寿命缩短,自然及社会资源耗费巨大。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出一种高效节能的、且整个建设与运营成本可明显降低的建 筑群整体式大系统隔护方法,从而革命性地提高整个建筑群体系的节能、环保能力,为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改善奠定新的建筑业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诸多单体建筑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建筑群空间作为 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建起一体化的含容整个建筑群及其所在大空间的统一的可开放的封闭 式隔护结构系统,并使其担负对热量、空气、雨雪等的统一的高效的有机隔护,由于这种统 一的大系统、大空间隔护体系与单一的独立建筑相比可以具有很小的体形系数,这一方面 可使整个所围护的大空间与环境间的换热量可比具有一定密度及容积的建筑群的各建筑 与环境间单独进行换热的总换热量大大降低,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群的自然换热能耗;另一 方面,由于可使系统与环境间总的换热面积大大减少,故可节省大量高效隔热材料、隔热窗 门以及可较大地减小面积巨大的建筑外墙体的厚度,从而在总体上减少贵重及普通建材的 消耗,降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与成本消耗。
同时,大隔护系统中可使用大型高效的换热式换风系统对所隔护的大空间系统进 行集中换气,这亦可从总体上大大降低建筑群系统的使用能耗,同时可确保建筑群大系统 所耗空气的质量。


附图1为所述示例的立体图;附图2、3为所述示例的竖直剖视图与水平剖视图; 附图4为更具体示例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5、6、7为更具体示例的立体图;附图8 —//为本案可采用的除雪系统结构及方法的较具体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示例及附图1- //对本发明的方法与结构系统等做较具体说明。
首先,如附图1、2、3等中所示该整体式大空间隔护结构系统可主要由在水平方 向上包护诸多建筑1及其所处空间的大围护2、在竖直方向上方隔护建筑群空间的大天顶3 及换气系统、通道系统4等组成,大维护可由围城式布局的可人居的建筑体构成,也可由专 门的围墙式结构构成;我们可将这种由大天顶及大维护等合构而成的可内含一栋、数栋、数 十栋、乃至更多的建筑、同时在诸多建筑之间分布诸多的可使人们由建筑底层乃至地面直 视大天顶及其外部自然空间的街道等空间的建筑大系统较形象地称为房城式大系统—— 大房城系统。
下面先对大房城系统的节能、省料、减少总建设及总运行成本的基本原理等进行 分析与说明任何建筑系统时时都处在与所处环境间进行自然换热的过程与状态之中,建 筑与环境间的自然换热量主要决定于换热面积、换热系数及换热温差等方面。
现有的建筑节能方式更多的主要是从减小换热系数、增大热阻,减小窗墙比等方 面考虑,但其需大量使用的保温材料、高性能门窗等本身的能耗与物耗亦很巨大、特别是有 些物料的原材料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持续的,这将大大限制建筑节能总体效率与效益的 提尚。
由于采光、通风及人文心理等的要求,一般建筑的进深不宜过大,特别是庞大规模 的住宅式建筑,其进深更小,这使绝大部分建筑(包括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体型系数不可 能太小,从而若将目光限制于各单体建筑,就无法将建筑体系的相对换热面积大大减小,这 大大限制了建筑系统的节能努力。
传统人居系统与环境间的直接换热温差决定于环境温度与人类生活、工作较适宜 温度间的差异的大小,具有极强的客观性,较难人为地做较大改变。
本发明将建筑群及其所占据的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温度体系-似若一个 人居的超大房、超大房间来考虑,这样这一可内含诸多独立建筑、可具很大建筑纵深(大进 深)、建筑面积的超大人居房间——超大人居空间体系——大房城系统的体型系数将可极 大地降低,只要大房城系统所含建筑群达到一定的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大房城系统与环 境间总的换热面积及总的换热量均可以大比例降低。
举例而言设各单体建筑均为正圆形竖直投影式建筑,若其直径为20米,
则其最小体形系数(即高度无限大时)F >3. 1牡20/(10*10*3. 14) = 0. 2,当建筑 高度为 100 米时 F = O. 2+1/100 = 0. 21。
再设对上述单体建筑构成的建筑群以竖直投影为正方形的正方体式大房城实 施整体隔护,当大房城的底边边长为400米,其最小的体形系数(即高度无限大时)F > 4*400/(400*400) = 0. 01,当正方体大房城的高度为 100 米时 F = O. 01+1/100 = 0. 02。 即不到前述情况的0. 1倍,若房城系统的建筑密度为0. 3,则在实现相同的总建筑面积与建 筑空间体积(S = 400*400*0. 3 = 4. 8 万米 2 ;V = 400*400*100*0. 3 = 480 万米 3)的情 况下若换热系数、换热温差等相同,则总换热面积与换热量均不到前述情况的0. 1/0. 3 = 1/3,若考虑到窗墙比的差异,设大房城系统的总窗墙比(包括天顶及周边维护)是各单体 建筑原可选择的平均窗墙比的1. 5倍,则分别相对应的窗体及墙体的换热面积,以及总换 热量,大房城系统仍可只为原分散隔护建筑的1/2。而若将原分散于各建筑上使用的相当于两倍换热面积的隔热材料,高效门窗等集中使用于大房城系统的只相当于一倍的换热面 积上,则可以近于认为大房城之窗墙的各换热系数均减小至原来的1/2,这样在窗体的换热 面积减小1/2(墙体减小会大于1/2)的情况下,窗墙等各换热系数又均减小1/2,则大房城 系统与环境间总的换热量可减小至原各建筑直接与环境接触而发生的自然换热总量的1/4 以下。
再考虑换热温差方面若将大房城系统所含各建筑体的内部人居生活、工作等空 间称为(房城)第一空间,则可将各建筑体之外,房城大维护、大天顶之内的空间称为 (房城)第二空间,并可进一步将房城系统之外的环境空间称为第三空间。由于第二空间 的温度将处于第一空间的温度与第三空间的温度之间,设建筑体内的温度不变,则原分散 隔护的各建筑体内空间与环境(第三空间)间的换热温差一定会高于第二空间与环境(第 三空间)间的换热温差,
所以当处于某一相对平衡、相对静止的温度状态时,房城系统总的换热情况、基本 的换热过程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之间的自然换热量等于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之间的自 然换热量,上述换热量会大大小于分散隔护时房城系统内各建筑直接与环境间的换热总量。
再考虑换气情况,一方面整体隔护的大房城系统可实现更好的密闭性,另一方面 其可采用更高性价比的大型高效的换热式换气(热气共换)设备系统,从而保证房城大系 统的换气热耗或冷耗等更低。
回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建筑风格的优化上,采用大房城式建筑系统,其内部极 大面积的非与环境直接接触与换热的各建筑外墙的厚度可大大减小,如东北等地方的近于 50MM厚的外墙体可变为南方一些地方的25MM厚的外墙体,这将大大降低整个建筑体系的 材料消耗及直接与间接的生产能耗,同时大大减轻各建筑的重量、提高建筑的抗震等性能, 并可大大优化建筑结构形式的可选择性。
在建筑风格、建筑舒美度上,大房城系统内部的各建筑更可根据需要采用大窗墙 比,采用可使通光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更优化的更多的凸凹变化墙面、飘窗、高层庭院式等诸 多的建筑方式与形式。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采用大房城式整体隔护方式不但可以实现上述大大节能、省 料、降低成本、丰富建筑形式等诸多巨大收益,同时还将无成本地额外创生出巨大的近人居 建筑的可远比外在环境更适宜人类活动的空间。
在房城大系统内部占很大体积与面积的房城第二空间的温度一般将会与各建筑 室内空间——房城第一空间的温度比较接近、很接近。房城系统第一空间绝大部分的热量 或冷量先散失于第二空间(或者说第一空间为第二空间供热或供冷),再由第二空间散失 于第三空间——环境空间之中,由于第一与第二空间间的换热量基本等于第二与第三空间 间的换热量,但第一与第二空间间的换热面积及换热系数均大大高于第二与第三空间间的 换热面积与换热系数,故取得平衡的结果是第一与第二空间间的换热温差T12可远远大 于第二与第三空间间的换热温差T23,同时T12+T23 = T13 (第一与第三空间的温差),故 T12可以只是T13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低。这将使面积及体积均很巨大的房城系统第二空间 成为可供人类进行多种建设与活动的极适宜的零成本的空间,使房城大系统的价值倍增。
下面进一步分析影响大房城建筑系统节能效率大小的诸多因素
设一种房城系统大维护采用的是非透光的围墙式结构,或半透光的围城式人居建 筑形式结构,房城系统内各建筑屋顶部分构成房城大天顶的非透光部分,大天顶其它部分 则可全部由阳光板、玻璃等透明材料构成可透光的大天顶部分,由于采光等的需要这一大 天顶的透光部分的面积很大,占房城大系统全部换热面积的很高比值,特别是其热阻往往 小至非透明换热部分热阻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低,故此房城大系统与环境的自然换热的总 量在极大部分上取决于大天顶透光部分面积的大小,房城大系统与非房城式建筑系统的节 能比率主要决定于房城大维护、特别是大天顶的窗面积与原建筑群窗面积的比值大小,当 然大房城系统窗体热阻的增加可进一步减小系统的耗能率。
大天顶的透光部分的面积S天透等于天顶总面积S天总减去城内各建筑屋顶总面 积S屋顶S天透=S天总-S屋顶
设房城大维护、房城内各建筑均为竖直/垂直等建筑,则S天总等于房城内占地面 积S内地S天总=S内地;S屋顶=S内地*K1 (Kl为建筑密度)这样S天透=S天总-S 屋顶=S内地-S内地*K1 = S内地* (1-K1) = S天总* (I-Kl);又设各建筑的房型系数为 K2 =建筑周边长度/建筑单层面积,建筑高度均为H ;各建筑窗墙比为N ;则房城内各建筑 墙体的总窗面积S窗总=N*(H*S内地*K1*K2) = N*(H*S天总*K1*K2)
则各建筑窗体总面积与房城透明大天顶总面积之比S窗总/S天透=S天总 *N*H*K1*K2/S 天总 * (I-Kl) = N*H^(1*K2/(I-Kl)
由此可见当N、H、Kl、Κ2越大,即各建筑窗墙比N、房城及建筑高度H、建筑密度 Κ1、各建筑的房型系数Κ2越高,上述窗比(S窗总/S天透)也越高,大房城系统可实现的节 能效率的比例也会越大,而其中建筑密度Kl同时正向影响上述窗比比值的分子与分母两 个方面,故其大小对上述窗比比值大小的影响较其它因素更大。
下面进一步以更具体的示例说明大房城建筑方法的节能、省料及无成本创生巨大 适宜空间等的优势
如附图4所示设一正方体式的房城大系统,其外观竖直投影为310米*310米的 正方形,大房城及内部各建筑高度均为100米,各建筑总的布局情况是沿房城周边共布设 8栋相同的回字形建筑(房城四角及四边中部各布设一相同的回字形建筑),在房城之中布 设五栋相同的回字形建筑,共计13栋各方面均相同的回字形建筑的尺寸为高100米,(相 当于约20-23层的建筑),外围边长50米,内围边长30米,内外围间建筑寬度均为10米。 构成房城大维护-围城系统的其它联构部分为沿外侧连起上述周边8栋回字形建筑的可 人居的建筑宽度均为10米、各段长度均为80米、高度均为70米的8段建筑。做为主体的 13栋回字形建筑之间总体上形成空实相间、均勻错列、视野良好、距离适当(较大)的方格 式布局形式。
各相邻的空实方格间均可设最大宽度为15米的道路,其它空间可如后面所述的 为人们所高效、高价值地开发利用。
在不设大天顶等结构从而不形成整体的房城式建筑的情况下,整个建筑群系统各 建筑之与环境间自然换热的总外墙面积S原墙=(30+50) *4*100*13+8(^2*100*8 = 54. 4 万米2 ;假设各建筑的窗墙比均为0.5,则原换热窗体面积S原窗=0. 5*S原墙=27. 2万 米2。
设原各建筑房顶总面积等于各建筑单层总面积,则S房顶=S单层=(50*50-30*30) *13+80*10*8 = 2. 72 万米 2,
房城系统大维护之新外墙总换热面积S新墙=310*4*100 = 12. 4万米2,S原墙 /S 新墙=54. 4/12. 4 = 4. 387 ;
房城系统大天顶总面积S天总=310*310 = 9. 61万米2 ;
房城系统大天顶透光窗体总面积S天窗=S天总-S房顶=9. 61-2. 72 = 6. 89万 米2
(大房城外新换热墙体的面积S外墙=S新墙=310*4*100= 12. 4万米)
大房城内换热墙体的面积S内墙=S原总-S外墙=54. 4-12. 4 = 42万米2若将 其50%面积的玻璃窗(窗墙比0. 5)由双层改为单层,则其可节省的玻璃可制成的双层窗体 的面积为42*0. 5*0. 5 = 10. 5万,原大于天窗总面积6. 89万米2。
总面积为S内墙*0. 5 = 29. 4*0. 5 = 14. 7万米2的房城系统内部各建筑非窗 墙体上原先需使用的专用隔热材料可全部省去,或将其一小部分追加用于面积为S外墙 *0. 5 = 8. 68*0. 5 = 4. 34万米2的大维护与环境间的非窗换热墙体部分,(4. 34/14. 7 = 1/3. 387),即可使外墙非窗体部分的总热阻增加一倍。
只需额外增加很小部分玻璃窗体投入,即可使4. 34万米2的房城大维护外 窗由双层变为双双层,则使其热阻亦可增加一倍,(需增加的双层窗体的总面积为 4. 34-(10. 5-6. 89) = 0. 73 万米 2)
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若将前述房城系统内部窗体由双层变单层而节省下的玻璃可 制成的总面积为10. 5万米2的双层窗体用于房城大维护外窗体的增层加热阻建设,则可使 原窗体由原来的双层再增加增近七层,当然这一般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房城大天顶透光部 分可以以性价比及安全等方面更优的阳光板等来建构,可将省下的大量的较精贵的节能窗 体等的成本用于大天顶等方面的建设。
(如果根据较特殊的节能需要或在很寒冷地区,原建筑群窗体已使用的是双双层 (4层)玻璃结构,则采用大房城建筑方式后,仍可将4层改为单层,其可节省的玻璃可制成 的双层窗体的面积将为42*0. 5*3*0. 5 = 31.5万,为天窗总面积6. 89万米2的4. 57倍, 若将6. 89万米2的天窗设为双双层的形式,
则还可剩余双层窗玻璃的面积为31. 5-6. 8肿2 = 17. 72万米2,它可以使外墙 4. 34万米2的窗体上再加上4各双层结构的窗体,)
这里设使用了隔热层的原建筑墙体的原传热系数为Kl = 0. 5 ;采用房城方式全部 内化墙体省去或部分省去隔热层后的K2 = 0. 5*2 = 1 ;房城外墙增加隔热层后K = 0. 5*0. 5 =0. 25 ;
又仅设原建筑双层玻璃窗体传热系数为K双=3,采用房城方式全部内化墙采用 单层玻璃窗体的K单=6,房城外墙窗体变为双双层时K双双=3*0. 5 = 1.5 ;采用双层玻璃 式透明大天顶的K双=3 ;又设环境温度为_20C,各建筑室内温度为20C,则在不考虑换气 等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大房城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的换热量Q12、换热功率N12分别等 于第二空间与环境空间(第三空间)之间的的换热量Q23、N23 即Q12 = Q23 ;N12 = N23,则 大房城内第二空间的温度M可根据:N12 = N23 ;S内墙*0. 5* (1+6) * (20-M) = (M+20)*3*S 天窗;42*0. 5*(l+6)*(20-M) = (M+20)*3*6. 89 求出:M = 15. 0689C = 15. 07C
这等于是在-20C的寒冷环境中,在直接占地面积为9. 61万米2的建筑体系中无偿地增加了温度为15. 07C,面积为6. 89万米2,及6. 89*100 = 689万米3体积的温暖适 宜的空间,在上述面积及体积的空间中可建起无需供暖的内外室温可不低于15. 07C的体 育场、商场、公园、水景、无污染车间、进行无污染的特种养殖、种植等等,更可为寒冷地区的 冬季无偿提供广阔的绿地、无限的生机,从而使大房城系统的总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在大大 降低能耗的同时进一步大大提高,其可实现倍增式的、超倍增式的生产力跃升与进步。
整体隔护的大房城式系统将开启建筑生产力的新革命,未来人们将探索和建起可 容及第三、第二、甚至涉及第一产业的,同时更为上述产业等人口提供适宜之居住空间的综 合式的高效节能的房城式新城市大系统。
(前述房城大系统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第二空间与环境空间(第三空间)之间的 总换热功率为N12 = N23 = (15. 07+20) *3*6. 89 (万瓦)=7249千瓦;房城大维护系统建 筑内的第一空间直接与环境空间之间的换热功率N13 = S外墙*0. 5*(0. 25+1. 5)*(20+20) =12. 4*0. 5*1. 75*40 (万瓦)=4340千瓦;则整个房城大系统与环境间的温差换热总功 率:N 房总=N12+N13 = 7249+4340 = 11589 千瓦。
当不采用整体隔护方式时,上述各建筑体与环境间总的温差换热功率N原总= 54. 4*0. 5* (0. 5+3) * (20+20) = 38. 08*0. 5*3. 5*40 (万瓦)=38080 千瓦;N 房总 /N 原总= 11589/38080 = 1/3. 286 = 30. 43%。
由此可见,在不增加甚至节省总材料及总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上述大房城系统与 环境间的(长期使用的)总温差能耗仅为非房城式建筑系统与环境间温差总能耗的30%,)
下面再从几个方面对本整体式隔护房城大系统做以说明
一、房城大系统的基本要求与形式
在环境、技术、安全及人文要求等准许的情况下,大房城的水平布局与竖直投影可 尽量采用正方、正圆或多面正方等面积与周长比高的形式,尽量增加大房城系统的体形系 数;同时减小大维护及大天顶的换热系数,以更大地减少大房城空间系统的总的自然换热 量,更大地减低系统的能耗。
在保证总建筑用地区域总的建筑密度、容积等适宜的情况下,可尽量提高大房城 系统之所含建筑的总的面积、平均高度、密度及容积等,以使大房城系统的相对隔护优势更 明显,可实现的节能、节料及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的优势更高。
为保证整个建筑系统的人居安全并同时适当减小整个建筑用地区域的总的建筑 密度、容积率等,在占地面积较大的大房城系统的中心等区域可设置无天顶的露天开放空 间,中心露天开放空间可设计成中央露天公园、广场、体育场等,这样既可优化房城系统区 域的人文品质,更重要的是中中央露天空间可作为最重要的消防乃至躲避地震等的避险空 间,这可使大房城系统形成为一种“环形城”的形式。
上述中央露天(避险)空间应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并与大房城内及外之间拥有方 便、快捷、高效可靠的综合通道系统,中央露天区与大房城周边外空间之间可建若干地下通 道,中央露天区亦可置设地铁站口。
大房城建筑外外围周边亦可设有全面环绕布局的具有相当面积的露天空间,以同 时作为消防、地震等的避险空间,也同时可降低整个建筑用地区域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提高整个大建筑系统的采光、绿化等人性化品质。
除可采用上述回字形布局形式,大房城整体上也可采用同是中心区域附近设置中央露天空间的C字形、凹字形等的布局形式,以适应不同地形及环境等的要求。
房城内各单体建筑的竖直投影可采用十字形、回字形等形式,可采用大窗墙比、多 凸凹进出变化、薄墙体、等建筑形式,以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人居空间的采光、通风性能,并 可在丰富建筑造型的同时节省建筑材料。
在较大的环形城等形式的大房城内部可加设若干隔离式建构(建筑结构),隔离 式建可将房城内部大空间分隔成若干相对较小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以利于消防、卫生、安 全等的要求,隔离式建构既可为人居建筑也可为专设的隔离墙,隔离墙可为可透明及可开 关等的结构形式,以利于平时的光、气、人、物等的通流需要。
大天顶一般可由采光部分与非采光部分构成,非采光部分一般可由大房城系统的 建筑屋顶等构成,在非采光部分及个别采光部分上可设可疏通及可临时存蓄雨雪的疏道系 统,采光部分与疏导系统间可形成网落式交互融合的可实现全面顾及的布局方式,采光部 分可设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形式,以利于雨雪等的疏散。
二、大房城的天街(网络)系统及其与其它建筑形式之区别
大房城内的独立建筑可与房城大维护建筑等一起构成房城大天顶的支撑骨架结 构;全部或部分独立建筑的屋顶可直接作为大天顶的一部分;房城内众多建筑之间及房城 内建筑与大维护建筑之间广泛分布诸多可使处于房城内部底层相应区域的人们可直视大 天顶及通过透明的大天顶部分可直视房城外部自然空间的天街式街道。
这种诸多由大天顶可直达地面或直达近地面低层建筑部分的顶面的视野通透 的竖直天地空间——天街式街道空间,共同构成大房城的通底连天的竖直天地空间林系 统——天街网空间系统,广泛分布的天街网空间系统做为大房城内部通光、通气、人文视野 及可设置人流、物流通道等的基本空间结构,使大房城式建筑体系及方法与传统的一体式 的超大体积建筑之间产生重大区别,使大房城系统具有做为全新建筑形式与方法之地位与眉、ο
由于可在近百米及更高的高度设置大天顶,由于仍然拥有传统城市网状分布的可 由地面直望天空的天街系统,大房城与现今的各类超大单体式建筑相比,其特点与优势是 更似自然的城市、城区,更具有室外空间与天空,其可实现几乎每一人居单元的人们随时可 望天空、可享受自然之光的人性需求,避免了各类巨大单体式建筑形式对天空、对视野、对 自然阳光及空气的普遍封闭与隔离,由于普遍触及的天街网络系统的存在也使大房城系统 与各类大型、超大型单体式建筑等在结构、功能及布局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
与其它较小单体及多个单体的非同室连体式建筑群等相比较,大房城建筑方法与 结构在节能,特别是供热节能等方面的优势是特别巨大的,同时技术上亦是容易实施的,其 为人类进军与应对高寒或高热环境提供了新的基础性的具有根本优势的高效而低成本的 手段与支持。
三、房城隔护系统的热阻调控、封闭与通透,系统内外通道等。
根据需要,可使大围护、大天顶的热阻在较大的范围与比值间进行调节,调节的方 式与可实现的较具体的结构形式可以为
将大维护及大天顶中间具有很高热阻能力的中间隔层全部或部分设计成由诸多 可进行90度左右摆转的可选择全开或全关的本身热阻很高的热阻调节门、热阻调节窗等 联构而成的热阻调节墙,当热阻调节门、调节窗全部关闭时大围墙与大天顶的热阻值最大,当热阻调节门、调节窗全部90度敞开时大围墙与大天顶的热阻值最小;在竖直建筑的房城 大围墙内的热阻调节门的下端可水平设置利于调节门开关的滑行轨道等。
上述通过开关热阻调节门、调节窗方式可大幅度降低与增加房城大系统与外环境 间的换热量,可以较大部分地主动实现非空气进出方式的换热能力的增强与减弱,其可以 减少只因换热而进行的房城内外的空气的流动,从而减少其所需要的机械能等的消耗,同 时,在环境温度与房城内所需的温度相差较大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引入空气温度过高或过 低而造成房城内局部空间温度的大幅度波动,确保房城内各部分人居环境的宜居质量。
可设能在夜晚等无采光情况时,以较高热阻之非透明材料板对部分或全部可透光 的大天顶及大维护结构部分、进行加热阻隔护的结构形式,从而可在每一天的较大部分时 间中,特别是冬季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中,使房城大系统大天顶、大维护各部分的换热系数 均较小,使房城大系统每日总的换热量均可处于相对很小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房城大 系统的节能效率。
圆周大维护及大天顶均可采用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安全等需要进行大开与大关的 结构形式,大开大关的方式可通过设置拉窗群或同时具有防雨、遮阳功能的外周起式窗群 等方式来实现,每一或部分可方便移动或周起开关的窗体亦可设成使其热阻可若前面所述 的方式进行大幅度、大比例调节等形式,从而实现对整个房城大系统通风、通热的高效控 制。大维护与大天顶的固定部分自然更可设成热阻、通光等可进行大幅度调节的形式。
可在房城周边大维护的若干不同高度设若干可连接房城内外的可方便开关的通 道,并可考虑相应地在房城内的若干高度上建可连接全部或部分各独立建筑的空中道桥交 通网络,其既可于平时分流底层交通,更可在特殊时刻做为快速安全通道,从而使大房城体 系具有更高的内外沟通效率及安全基础。
可在房城系统底部、地下或一定空间高度设相对封闭的穿城通道,该穿城通道处 于城区开放空间之间,使处于大城区交通主干地位的开放城区道路系统布局充分,网络通 畅。
根据需要可在大房城较中心的位置处设上部超出大天顶主体之外,高度明显高于 大天顶主体的中央建筑,中央建筑的主要功能为可对整个大天顶及大房城系统进行居高临 下的全面管理与安全监护。
四、大房城系统建设过程可采用的工艺方法等
大房城式结构与方法即可用于新建设的建筑群、城区、城市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旧 有建筑群与城区等的改造
在全新的房城大系统的建造中、可先将具有人居功能的围城式建筑的大维护或具 有独立的竖直骨架系统的围墙式大维护与建筑群地基、道路、地下管道等系统一起作为第 一期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安排建设。之后,再将可构成房城大天顶的重要竖直支撑骨架的 建筑的主体干架系统作为第二期的前部分工程予以完成,第二期的较中间部分工程可以是 是建设大房顶的临时性的或永久性的次级竖直支撑骨架(部分或全部次级竖直支撑骨架 的功能未来可由诸多新建的人居建筑的来担负),临时性的次级竖直支撑骨架可由方便拆 装的金属等材料的结构件系统来担负,这种其高度可方便加减装拆的金属临时支撑骨架系 统作为建筑基础设施可反复地在不同的项目中予以循环使用。
第二期的后半部分工程一是将房城的大天顶骨架系统,透明保温隔层等建成,从17而与同时建成或先已建成的大围护一起连体,基本完成房城大系统空间的隔护体系建设, 先使大房城系统可基本形成其内部温度随外环境变化较(很)小的空间,从而为后面更大 量的可能要分期建成的建筑分区工程及分期入住的人口,在即使不对大房城系统的整个空 间进行供热补冷或只进行较少量的供热补冷的情况下,亦能提供较适宜的施工建设与工作 生活温度。
当已完成整体隔护的房城大系统有部分建筑完工并且有部分人口进入居住生活 的情况下,这部分建筑及人口耗热量的自然散失即可将封闭的房城系统内部的整个第二空 间的温度始终维持在可进行建筑施工的水平,这将大大减少冬季寒冷地区因低温无法施工 而大大拖长的建设周期,从而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市场反应效能,当然已先完成整体隔护的 房城大系统内部的人居生活与建设施工等过程亦可不受雨季等不利天气的影响。
在前述的大房城隔护体系先期建成的情况下,后面大量的建筑即可以分期分批地 予以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当然如果整个房城的面积与体积相对较小并且各种建设条件完 备充足,亦可进行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建设次序的重大调整,并争取实现整个房城建筑大系 统的一次性完整交付。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可部分采用可临时设置的可方便拆装移动的周边维护及天顶 等结构系统,以适应分期开发建设及居住等的需要。
在对旧建筑群、旧城区进行房城式改造的过程中,可通过适当加高、加密、联构、设 建新的骨干与支撑性建筑,以及以新旧建筑共同合成大维护,最后置设大天顶等方式进行 建设与改造。
五、采光可采用特殊的可实现小面积大倍数通光技术的人造输光系统,以减少大 天顶及大围护的窗体面积,实现更好的隔热等效果。
在不采用特殊的可实现小面积大倍数通光技术的人造输光系统时,一般情况下, 大天顶隔护层的房城内外换热面积应不大于房城内各建筑外墙换热面积的总和,同时大天 顶自然透光部分的面积应不大于房城内各建筑外墙窗体面积的总和,当然在个别情况下整 个大天顶及其透明部分的换热面积也可不受上述限制。
六、供热、供冷、蓄冷热等温度调控方式与优势
大房城系统可采用下述多种供热、供冷方式
( 一 )
既可采用直接向各建筑物内部直接供热或供冷的传统供热供冷模式,也可采用向 房城内大空间直接供热或供冷、以提升或降低房城内空气及建筑物等的温度的方法,对大 系统进行供热或降温,个别特殊的人居空间及建筑,可采用空调等系统进行局部供热或降
可通过各种手段使房城内部处于各建筑之外的空间(可简称为第二空间)的空气 温度始终高于0C,从而使房城内各建筑内部空间(可简称为第一空间)的温度可方便地通 过无需除霜设计的热泵空调等手段予以调解。
从房城内各建筑体中散失出并进入第二空间的热量或冷量可大部分通过热泵空 调等手段重新直接再输回到各建筑体内部空间(第一空间),由于房城内部第二空间与第 一空间的温差可大大低于第一空间与房城外环境空气的温差,这样就可实现小温差、低压 缩功耗的高效热泵供热与制冷循环。
由于可将每栋建筑可节省下的大量墙体隔热材料、隔热门窗、墙体减薄所省材料 等,集中用于大房城的统一大围护、大天窗的建设上,故可使大围护与大天窗的单位面积热 阻增高数倍、甚至更多,这将可使总换热面积已大大减小的大房城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热 冷散失进一步大大地降低,在冬季非十分寒冷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大房城内大量人体、电 器、交通等的产热量即可在使房城内部第二空间的温度维持在摄氏几度甚至是十几度的水 平,再加上可以热泵式空调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输热,固在非十分寒冷的许多地区的大 房城系统可取消现行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而仍能基本满足人居工作与生活的需要。
( 二 )
由于房城大系统的体型系数很小,又可采用大热阻的换热表面,同时系统内的建 筑体等的总质量总蓄热、蓄冷能力均很大,故整个房城大系统天然的蓄热、蓄冷的能力及效 率均较强;可根据环境昼夜温差的变化,直接利用房城大系统内的建筑体、水体、空气或专 设的较高热容物质系统等对环境自然热能、冷能进行适时的存储与释放,以均衡大环境较 大昼夜温差的情况对房城建筑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大量利用低谷电能进行冷能或热 能的储备,并在用电高峰时使用上述冷能或热能,上述方法的具体原理与过程可为
可在夜晚等较低温度时开放房城大系统以利用较冷空气对房城大系统进行降温, 同时使房城大系统蓄冷并在白天自然放出所蓄冷量;相反,也可在白天等较高温度时开放 房城大系统以利用较热空气及阳光对房城大系统进行升温,同时使房城大系统蓄热并在夜 晚自然放出所蓄热量。
可在较高温的夏季夜晚等时间利用低谷电能将大房城系统内部的空气、水体、建 筑体等的温度降至20C左右,一方面为人们创造最佳睡眠休息温度,另一方面可与26C左右 的工作与生活适宜温度间造成6C左右的较大温差的冷能储备,当白天用电高峰时不用或 少用空调等系统,也可使大房城系统内部维持较长的由20C左右上升至26C左右的升温过 程,从而大大减少高温电耗,在夜晚蓄冷时,在保证大房城系统内建筑物、水体乃至专设的 蓄冷系统等充分降温及凉透的同时,可适当推迟空气温度到达20C附近时的时间,以适宜 地减少电能消耗。
在较低温的冬季夜晚等时间可利用低谷电能及空调等将大房城系统(各建筑)内 部的空气、水体、建筑体等的温度升至23C左右,(此时房城大系统第二空间中的温度亦会 相应提高,)这一方面为人们创造较适宜的睡眠休息温度,另一方面与18C左右等工作与 生活的适宜温度间可造成5C左右的较大温差的热能储备,当白天用电高峰时不用或少用 空调等系统,或少用燃料供热系统的热能,仍可使大房城系统内的温度特别是各建筑物内 (第一空间)的温度缓慢地下降,在夜晚蓄热时,在保证大房城系统内建筑物、水体乃至专 设的蓄冷系统等均勻升温及热透的同时,可适当推迟房城大系统各部分温度到达23C左右 附近时的时间,以适宜地减少电能消耗。
由于房城大系统可具有很小的界容比(系统对环境换热界面面积与自身热容量 之比),再加上在夜晚等时间可对透明等相对热阻低的换热界面采用增大热阻隔护等方式, 故整个房城大系统的冷热量蓄储能力及蓄储效率均可以很高,同时由于可只用建筑体、水 体、空气等系统原生构成物蓄放冷热即可基本直接满足系统适应日温差变化及利用低谷电 能的需要,固其可视为是自然的最便捷的蓄用一体的冷库或热库,可视为是天然的城市中 的调峰电站。众多的房城式新人居建筑系统——众多的蓄用高度一体的冷热库——众多的城市调峰电站,其将对社会的能源、建筑及城市等大体系的建设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 响无论是对较贫穷人口的暖居、宜居;还是对于富裕人口的优居、善居等整个社会的进步均 可具重大意义。
七、房城大窗系统、中空结构空间及空中别墅等
如附图5、6中所示为增强房城大系统内部的采光性、通透性,同时适当降低房城 系统的内容积,可在房城大维护建筑之中设较大量的中透式结构空间与大窗系统5;在房 城内建筑之中设较大量的中空式结构6,即在房城大维护系统上,在不影响大维护强度、安 全等前提下开设诸多沟通房城内外空间的中空式结构空间——无建筑空间,但在大维护各 中空式结构空间的外侧均设置固定的或可开关的窗结构,从而形成大维护的大窗系统5及 中透式结构空间,在实现采光、通透、视野好的同时,实现保温及按需要可自然通风等目的; 在房城内各建筑之上可广泛设布前述的中空式结构空间6,但其一般不设窗结构,从而可使 其视野、采光、通风等性能更好。
上述在房城大系统内部各建筑及房城大维护建筑之中可广泛布设的部分或全部 中空式结构空间均可设计成绿色庭院式结构,这一方面可使房城系统内的人们在可普遍享 受蓝天的同时,可普遍、较普遍地享受庭院空间与庭院文化;另一方面可广泛分布的、可极 大面积设置的绿色植被化的庭院体系与建筑墙面等之上的绿化体系等一起可构成大房城 系统的天然的(耗二氧化碳而)制氧场、制氧系统,从而既自然地美化净化了房城系统内环 境,也可较大比例地减小房城系统内外的换气量,从而也可进一步减少换气过程中的冷热 及机械功等的消耗,并减少换气设备等的投入。温润、爽洁、庭院、蓝天;空中别墅、天上人 间;大房城式建筑系统可为人类提供无数低能耗、低成本的新的优美宜居空间,为大比例节 能、为环境减温、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发挥巨大的基础性作用。
八、大房城的可自然换风与自产动力系统等
在房城系统之中央等区域可设高高的引风塔,引风塔中设有竖直引风道,竖直引 风道下通大房城第二空间、上通环境高空,当房城周边的较低温空气通过诸多开启的通道 进入房城系统内部,并被房城系统加热后流向引风塔进入竖直引风道,之后在竖直引风道 内形成高高的相对低压的热气柱,从而使引风道下端可与房城外周边冷空气间、与房城开 启的各通道间形成气压差,这种气压差将推动房城外部周边冷空气不断地进入房城系统内 部,被加热后又不断地从引风塔流向高空从而形成房城系统自然的换风与冷却降温过程, 房城系统内部与周边环境的温差越大,可对冷空气加热的温度越高、可形成的压差越大;同 时在一定的高度范围之内(这一高度与房城系统内外温差的大小等有关)引风塔的高度越 高可形成的压差与换风风力也越大,可考虑在引风塔、引风道下端等处设产功机,以利用上 述压差及风力等进行产功发电。
只要房城系统内部温度高于周边环境温度,在最初的诱导动力使引风塔的竖直引 风道内形成一定高度的热气柱、从而形成初始压差后,即使房城系统外环境无风,前述的自 然换气过程亦将自然进行。
九、房城系统联购、房城系统与开放空间系统间的布局等
当考虑在较大的城区采用房城式建筑方式时,可采用可实现最大节能效率并符合 安全要求的螺旋式延展的平面布局方法即可将具有一定安全宽度及较大节能高度的长带 式(长龙式)的大房城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以隔开一定空间距离的间隔螺旋式沿布的方式进行大布局,整个城区可由一条长带式(巨龙式)的大房城盘桓构成,而上述所隔开的一定距 离的空间——非房城式的开放空间亦可形成螺旋式的延伸布局,在长带式大房城内部可区 隔出诸多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利安全。这种间隔螺旋式布局可同时出现相对应的非房城式 的开放空间的螺旋带,可使房城内部各区位均具有可供较快速撤离的近在的开放空间,以 确保整个大建筑系统的安全。
也可采用效率及安全性高,同时相对简捷的多层回字形式等多重间隔式环式布局 的布局方式,即可由若干内外周长不等的相对独立的环带形式的房城系统7构成,形成大 房城套小房城的布局形式;另一方面同时形成与房城系统彼此对应间隔布局的若干环带状 开放空间系统8。
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房城点式布局方式,即可根据建筑环境的地形、水域及建筑群 功能等的具体情况,在诸多点上建相对独立的诸房城系统,各房城的造型等形式依具体情 况确定,从而形成在较大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分布若干相对独立的房城系统的局面。
未来一些城市可形成几大区,各大区又由若干大房城系统及相应的开放空间系统 构成,各大房城系统与开放空间之间交错布局、有机连构,共同组成高效节能、安全便捷的 城市系统。
在有山等坡度较大、地势明显起伏的地方,可借助自然地况、地貌因地设围、因势 围城,在可有效地体现房城大系统可高效节能等本质要求的同时,可不拘一格地建起形式 多样、风格各异的多姿多彩的房城式建筑体系群,其既可平原起城堡、亦可高坡现宫室;既 可高触蓝天、亦可含跨山水;既可独立寒野、亦可珠璧连城、珠璧串连天下。
十、积雪清除设施及方法
如附图8-11等中所示在房城大天顶每隔一定距离均设置凹形存雪道11,凹形存 雪道11可设于建筑屋顶12之上或主要支撑骨架的骨架网络之上,凹形存雪道11可通向房 城边缘及大围护外侧。
在相邻的存雪道之间可设透明隔热窗13等大天顶系统,在隔热窗13等的两端可 设快速除雪轨道14,在快速除雪轨道14之上跨透明隔热窗设快速除雪车15,在快速除雪车 15上设旋转式等结构形式的扫雪系统16,根据需要也可在除雪车的前后两端加设楔形前 后分雪头17、18,整个房城大天顶的快速除雪轨道14可并构成全部相连通的除雪轨道大网 络系统,也可分区域设成局部统一连通的若干除雪轨道系统。
当下雪时,快速除雪车15可沿着快速除雪轨道系统往复运动并直接以扫雪系统 16等将落雪扫入存雪道中,当降落雪较大或已形成较多的积雪时,可先以前后分雪头17、 18将透明隔热窗13等之上的落雪的极大部分分向两侧并使雪落入隔热窗两侧的存雪道之 中,再以快速除雪车上的扫雪系统16将隔热窗上剩余的残雪扫入存雪道11之中,以此确保 透明隔热窗13等上的落雪被迅速地就近清入存雪道之中,根据需要快速除雪车之上还可 设置除霜冰系统,以清除隔热窗上可能形成的霜冰及存雪道之中的结冰等等,同时快速除 雪车上亦可设置清洁系统,以对隔热窗、存雪道等大天顶系统进行清洁维护。
大天顶之上也可采用类似于汽车风挡雨刷形式的固定扫雪器将落雪及时地扫入 存雪道中,固定扫雪器可为沿扇形等工作面往复扫刷之形式,也可采用沿圆面旋转扫刷等 的结构形式。
在快速除雪车I5的两侧可加分设左、右抓雪臂19、20,在左、右抓雪臂19、20两端21分设左右抓雪斗21、22,左右抓雪斗21、21可铲抓两侧存雪道11中的存雪并将其放入快速 除雪车的存雪箱23中,或直接随快速除雪车一起将所铲抓存雪运到房城天顶的边缘,之后 将存雪倾入通向地面的专门通道之中,该专门通道最下端的出雪口中流出的雪可直接落入 地面运雪车中或直接落入地面等空间,从而实现高效的大房城系统的除运雪过程,以有效 地确保大天顶隔热窗的光线通透性能及整个房城大天顶系统的安全与净洁等。
在快速除雪车15的两侧还可分设左、右清雪臂对、25,在左、右清雪臂M、25两端 分设左、右清雪板沈、27,左、右铲雪板沈、27可分别深入左、右存雪道中将抓雪斗铲抓剩余 的残雪沿着存雪道清干净——进而推运至大天顶的边缘,此一推运过程亦可由前述的左右 抓雪斗21、22来共同完成。
为强化清雪能力,还可在存雪道两侧加设专用的运雪轨道观并在运雪轨道观上 设装运雪车四等,为确保达天顶系统的安全,特设的装运雪车的结构形式可为
如附图10. 11中所示在装运雪车四上设与运雪轨道相垂直的较狭长的装雪箱 30,装雪箱可设为能向左右两侧方向(装运雪车的前后方向)进行翻转倾倒积雪的结构形 式;在装运雪车四上设与运雪轨道观相垂直的装雪轨道31,在装雪轨道31上设(小型) 装雪车32,装雪车32上设抓雪臂33抓雪斗34,装雪车32可在装雪轨道31上往复运动,从 而可将存雪道11中不同位置的积雪装入装雪箱30的不同位置处。
在装运雪车四的前后两端,可设推雪板35、36,当积雪较少时,可直接利用推雪板 35、36将存雪道11中的积雪沿运雪轨道观的方向推至房城系统边缘等处的落雪通道口 37 附近;当积雪较多时,可先利用推雪板35、36将积雪推成堆,然后再利用抓雪斗34将成堆的 积雪抓入装雪箱30之中,当装雪箱盛满积雪后,装运雪车四可沿运雪轨道观将积雪运至 房城系统边缘等处的落雪通道口 37附近,之后再以抓雪斗34将装雪箱30中的积雪抓出并 将其送入落雪通道口 37中;或者可直接翻转装雪箱30将积雪倾倒在落雪通道口附近,之后 再利用推雪板、抓雪斗等在避免落雪通道被堵塞的情况下,一步步地将积雪推送入落雪口 37之中。
为方便较快速落雪等的需要,落雪通道37 口可设成扁喇叭口等形状,扁喇叭口的 扁长方向可与运雪轨道相垂直,落雪通道口下部落雪通道的主体部分38的横截面可设成 扁圆等的形状形式。
如附图10中所示在快速除雪轨道14之上还可设与前述的快速除雪车15结构形 式不同的快速清雪车39,快速清雪车39可由一条或两条或更多的循环式清雪带系统40组 成,清雪带系统40可设成流水线输送带式的循环运动方式,且其输送方向可与快速除雪轨 道14垂直设置,在清雪带系统40的循环链41等之上沿输送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小清雪 板42及清雪扫刷43。
当下雪等需清除积雪时,快速清雪车39可沿快速除雪轨道14做较低速的往复运 动,同时快速清雪车39之上的清雪带系统40做循环清雪运动,清雪带系统40之上的众多 小清雪板42及清雪扫刷43不断地将分散于大天顶隔热窗13等之上的积雪推扫向存雪道 11之中。
小清雪板42可设成开口向前的V字形或U字形等形式以利于聚推积雪,清雪扫刷 43可设于小清雪板42之后,每一小清雪板42前面的一定面积的积雪的大部分将被小清雪 板42推送至存雪道11之中,剩余的小部分积雪将被清雪扫刷43清扫入存雪道11之中。
清雪带系统40及其之上的小清雪板42、清扫雪刷43等系统可设为能根据需要而 上下起落一定高度的结构形式,清雪时可采用先将一定面积的积雪推扫入存雪道11之中, 再使整个清雪带系统40抬升一定高度,在积雪之上横移一定距离,之后再落下清理下面的 积雪,如此循环不断,可将透明隔热窗13等大天顶系统之上的积雪较快速地推扫入存雪道 11之中,同时上述快速清雪系统也可直接将积雪推扫落入设在存雪道11及运雪轨道观之 上工作的装运雪车四上的装雪箱30之中或通过输送带等系统直接将积雪送入装雪箱30 之中。
如附图11中所示,当快速除雪轨道14之间的跨度较大、需横向扫雪的距离较远等 情况时,可在快速清雪车39之上设两条可由中间分别向左右两侧清扫积雪的左右清雪带 系统44、45,左右清雪带系统44、45的主要结构可与前述的清雪带系统40基本相同,为使左 右清雪带44、45之间的积雪被清除干净,可在快速清雪车39的中间部分的前后两侧分设前 后小分雪板4647及前后小扫雪器48、49,前后小分雪板及前后小扫雪器可分别将处于左右 清雪带44、45之间的无法为左右清雪带44、45直接清除的积雪分向和扫入左右清雪带44、 45可清扫的空间与路径之中,从而保证房城大天顶系统各部分空间位置上的积雪均可被清 扫干净。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若干/诸多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作为一个统一体与环境间进行整 体隔护的方法及带此整体隔护的建筑群系统,它由若干独立建筑及整体式维护结构等构 成,其特征的将诸多建筑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建筑群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建起一体 化的含容整个建筑群的可开放的封闭式的大空间隔护结构系统,并使其担负对热量、空气、 雨雪等的统一的高效的有机隔护;该大空间隔护结构系统可主要由在水平方向上包护诸多 建筑1及其所处空间的大围护
2.在竖直方向上方隔护建筑群空间的大天顶3及换气系统、通道系统4等组成;大维 护可由围城式布局的可人居建筑构成,也可由专门的围墙式结构构成;大围护与大天顶可 共同合围组成一个大的、巨大的内含至少一栋建筑、数栋、数十栋乃至更多建筑、诸多/众 多街道等的建筑系统、甚至是城区的可开放的封闭式人居空间的大房城式建筑方法及系 统,从而可根据需要大大减少总建筑体系与环境间的自然换热量、大大降低总建筑体系的 能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在环 境、技术、安全及人文要求等准许的情况下,大房城的水平布局与竖直投影可尽量采用正 方、正圆或多面正方等面积与周长比高的形式,尽量增加大房城系统的体形系数;同时减小 大维护及大天顶的换热系数,以更大地减少大房城空间系统的总的自然换热量,更大地减 低系统的能耗;在保证总建筑用地区域总的建筑密度、容积等适宜的情况下,可尽量提高大房城系统 之所含建筑的总的面积、平均高度、密度及容积等,以使大房城系统的相对隔护优势更明 显,可实现的节能、节料及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的优势更高;为保证整个建筑系统的人居安全并同时适当减小整个建筑用地区域的总的建筑密度、 容积率等,在占地面积较大的大房城系统的中心等区域可设置无天顶的露天开放空间,中 心露天开放空间可设计成中央露天公园、广场、体育场等,这样既可优化房城系统区域的人 文品质,更重要的是中中央露天空间可作为最重要的消防乃至躲避地震等的避险空间,这 可使大房城系统形成为一种“环形城”的形式;上述中央露天(避险)空间应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并与大房城内及外之间拥有方便、快 捷、高效可靠的综合通道系统,中央露天区与大房城周边外空间之间可建若干地下通道,中 央露天区亦可置设地铁站口;大房城建筑外外围周边亦可设有全面环绕布局的具有相当面积的露天空间,以同时作 为消防、地震等避险与救险空间,也同时可降低整个建筑用地区域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提高整个大建筑系统的采光、绿化等人性化品质;除可采用上述回字形布局形式,大房城整体上也可采用同是中心区域附近设置中央露 天空间的C字形、凹字形等的布局形式,以适应不同地形及环境等的要求;房城内各单体建筑的竖直投影可采用十字形、回字形等形式,可采用大窗墙比、多凸凹 进出变化、薄墙体、等建筑形式,以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人居空间的采光、通风性能,并可在 丰富建筑造型的同时节省建筑材料;在较大的环形城等形式的大房城内部可加设若干隔离式建构(建筑结构),隔离式建 可将房城内部大空间分隔成若干相对较小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以利于消防、卫生、安全等 的要求,隔离式建构既可为人居建筑也可为专设的隔离墙,隔离墙可为可透明及可开关等的结构形式,以利于平时的光、气、人、物等的通流需要;大天顶一般可由采光部分与非采光部分构成,非采光部分一般可由大房城系统的建筑 屋顶等构成,在非采光部分及个别采光部分上可设可疏通及可临时存蓄雨雪的疏道系统, 采光部分与疏道系统间可形成网落式交互融合的可全面顾及的布局方式,采光部分可设成 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形式,以利于雨雪等的疏散。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大 房城内的独立建筑可与房城大维护建筑等一起构成房城大天顶的支撑骨架结构;全部或部 分独立建筑的屋顶可直接作为大天顶的一部分;房城内众多建筑之间及房城内建筑与大维 护建筑之间广泛分布诸多可使处于房城内部底层相应区域的人们可直视大天顶及通过透 明的大天顶部分可直视房城外部自然空间的天街式街道;这种诸多由大天顶可直达地面或直达近地面低层建筑部分的顶面的视野通透的竖直 天地空间——天街式街道空间,共同构成大房城的通底连天的竖直天地空间林系统——天 街网空间系统,广泛分布的天街网空间系统做为大房城内部通光、通气、人文视野及可设置 人流、物流通道等的基本空间结构,使大房城式建筑体系及方法与传统的一体式的超大体 积建筑之间产生重大区别,使大房城系统具有做为全新建筑形式与方法之地位与意义;由于可在近百米乃至更高的高度设置大天顶,由于仍然拥有传统城市网状分布的可由 地面直望天空的天街系统,大房城与现今的各类超大单体式建筑相比,其特点、其优势是更 是自然的城市、城区、更具有室外空间与天空,其可实现几乎每一人居空间单元的人们随时 可望天空、可享受自然之光的人性需求,避免了各类巨大单体式建筑形式对天空、对视野、 对自然阳光及空气的普遍封闭与隔离,由于普遍触及的天街网络系统的存在也使大房城系 统与各类大型、超大型单体式建筑等在结构、功能及布局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与其它较小单体及多个单体的非同室连体式建筑群等相比较,大房城建筑方法与结构 在节能,特别是供热节能等方面的优势是特别巨大的,同时技术上亦是容易实施的,其为人 类进军与应对高寒或高热环境提供了新的基础性的具有根本优势的高效而低成本的手段 与支持。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可 使大围护、大天顶的热阻等在较大的范围与比值间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与可实现的较具 体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将大维护及大天顶中间具有很高热阻能力的中间隔层全部或部分设计成由诸多可进 行90度左右摆转的可选择全开或全关的本身热阻很高的热阻调节门、热阻调节窗等联构 而成的热阻调节墙,当热阻调节门、调节窗全部关闭时大围墙与大天顶的热阻值最大,当热 阻调节门、调节窗全部90度敞开时大围墙与大天顶的热阻值最小;在竖直建筑的房城大围 墙内的热阻调节门的下端可水平设置利于调节门开关的滑行轨道等;圆周大维护及大天顶均可采用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安全等需要进行大开与大关的结构 形式,大开大关的方式可通过设置拉窗群或同时具有防雨、遮阳功能的外周起式窗群等方 式来实现,每一或部分可方便移动或周起开关的窗体亦可设成使其热阻可若前面所述的方 式进行大幅度、大比例调节等形式,从而实现对整个房城大系统通风、通热的高效控制,大 维护与大天顶的固定部分自然更可设成热阻、通光等可进行大幅度调节的形式;可设能在夜晚等无采光情况时,以较高热阻之非透明材料板对部分或全部可透光的大天顶及大维护结构部分、进行加热阻隔护的结构形式,从而可在每一天的较大部分时间中, 特别是冬季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中,使房城大系统大天顶、大维护各部分的换热系数均较 小,使房城大系统每日总的换热量均可处于相对很小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房城大系统 的节能效率;可在房城周边大维护的若干不同高度设若干可连接房城内外的可方便开关的通道,并 可考虑相应地在房城内的若干高度上建可连接全部或部分各独立建筑的空中道桥交通网 络,其既可于平时分流底层交通,更可在特殊时刻做为快速安全通道,从而使大房城建筑体 系具有更高的内外沟通效率及安全基础;可在房城系统底部、地下或一定空间高度设相对封闭的穿城通道,该穿城通道处于城 区开放空间之间,使处于大城区交通主干地位的开放城区道路系统布局充分,网络通畅;可在大房城较中心的位置处设上部超出大天顶主体之外,高度明显高于大天顶主体的 中央建筑,中央建筑的主要功能为可对整个大天顶及大房城系统进行居高临下的全面管理 与安全监护。
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大 房城式结构与方法即可用于新建设的建筑群、城区、城市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旧有建筑群与 城区等的改造在全新的房城大系统的建造中、可先将具有人居功能的围城式建筑的大维护或具有独 立的竖直骨架系统的围墙式大维护与建筑群地基、道路、地下管道等系统一起作为第一期 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安排建设;之后,再将可构成房城大天顶的重要竖直支撑骨架的建筑的主体干架系统作为第二期 的前部分工程予以完成,第二期的较中间部分工程可以是是建设大房顶的临时性的或永久 性的次级竖直支撑骨架(部分或全部次级竖直支撑骨架的功能未来可由诸多新建的人居 建筑的来担负),临时性的次级竖直支撑骨架可由方便拆装的金属等材料的结构件系统来 担负,这种其高度可方便加减装拆的金属临时支撑骨架系统作为建筑基础设施可大量反复 地在不同的项目中予以循环使用;第二期的后半部分工程一是将房城的大天顶骨架系统,透明保温隔层等建成,从而与 同时建成或先已建成的大围护一起连体,基本完成房城大系统空间的隔护体系建设,先使 大房城系统可基本形成其内部温度随外环境变化较(很)小的空间,从而为后面更大量的 可能要分期建成的建筑分区工程及分期入住的人口,在即使不对大房城系统的整个空间进 行供热补冷或只进行较少量的供热补冷的情况下,亦能提供较适宜的施工建设与工作生活 温度;当已完成整体隔护的房城大系统有部分建筑完工并且有部分人口进入居住生活的情 况下,这部分建筑及人口耗热量的自然散失即可将封闭的房城系统内部的整个第二空间的 温度始终维持在可进行建筑施工的水平,这将大大减少冬季寒冷地区因低温无法施工而大 大拖长的建设周期,从而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市场反应效能,当然已先完成整体隔护的房城 大系统内部的人居生活与建设施工等过程亦可不受雨季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在前述的大房城隔护体系先期建成的情况下,后面大量的建筑即可以分期分批地予以 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当然如果整个房城的面积与体积相对较小并且各种建设条件完备充 足,亦可进行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建设次序的重大调整,并争取实现整个房城建筑大系统的一次性完整交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也可部分采用可临时设置的可方便拆装移动的周边维护及天顶等 结构系统,以适应分期开发建设及居住等的需要;在对旧建筑群、旧城区进行房城式改造的过程中,可通过适当加高、加密、联构、设建新 的骨干与支撑性建筑,以及以新旧建筑共同合成大维护,最后置设大天顶等方式进行建设 与改造。
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为 增强房城大系统内部的采光性、通透性,同时适当降低房城系统的内容积,可在房城大维护 建筑之中设较大量的中透式结构空间与大窗系统5 ;在房城内建筑之中设较大量的中空式 结构6,即在房城大维护系统上,在不影响大维护强度、安全等前提下开设诸多沟通房城内 外空间的中空式结构空间——无建筑空间,但在大维护各中空式结构空间的外侧均设置固 定的或可开关的窗结构,从而形成大维护的大窗系统5及中透式结构空间,在实现采光、通 透、视野好的同时,实现保温及按需要可自然通风等目的;在房城内各建筑之上可广泛设布 前述的中空式结构空间6,但其一般不设窗结构,从而可使其视野、采光、通风等性能更好;上述在房城大系统内部各建筑及房城大维护建筑之中可广泛布设的部分或全部中空 式结构空间均可设计成绿色庭院式结构,这一方面可使房城系统内的人们在可普遍享受蓝 天的同时,可普遍、较普遍地享受庭院空间与庭院文化;另一方面可广泛分布的、可极大面 积设置的绿色植被化的庭院体系与建筑墙面等之上的绿化体系等一起可构成大房城系统 的天然的(耗二氧化碳而)制氧场、制氧系统,从而既自然地美化净化了房城系统内环境, 也可较大比例地减小房城系统内外的换气量,从而也可进一步减少换气过程中的冷热及机 械功等的消耗,并减少换气设备等的投入。温润、爽洁、庭院、蓝天;空中别墅、天上人间;大 房城式建筑系统可为人类提供无数低能耗、低成本的新的优美宜居空间,为大比例节能、为 环境减温、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发挥巨大的基础性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大房城系统可采用下述多种供热、供冷方式 、既可采用直接向各建筑物内部直接供热或供冷的传统供热供冷模式,也可采用向房城 内大空间直接供热或供冷、以提升或降低房城内空气及建筑物等的温度的方法,对大系统 进行供热或降温,个别特殊的人居空间及建筑,可采用空调等系统进行局部供热或降温;可通过各种手段使房城内部处于各建筑之外的空间(可简称为第二空间)的空气温度 始终高于0C,从而使房城内各建筑内部空间(可简称为第一空间)的温度可方便地通过无 需除霜设计的热泵空调等手段予以调解;从房城内各建筑体中散失出并进入第二空间的热量或冷量可大部分通过热泵空调等 手段重新直接再输回到各建筑体内部空间(第一空间),由于房城内部第二空间与第一空 间的温差可大大低于第一空间与房城外环境空气的温差,这样就可实现小温差、低压缩功 耗的高效热泵供热与制冷循环;由于可将每栋建筑可节省下的大量墙体隔热材料、隔热门窗、墙体减薄所省材料等,集 中用于大房城的统一大围护、大天窗的建设上,故可使大围护与大天窗的单位面积热阻增 高数倍、甚至更多,这将可使总换热面积已大大减小的大房城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热冷散失进一步大大地降低,在冬季非十分寒冷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大房城内大量人体、电器、交 通等的产热量即可在使房城内部第二空间的温度维持在摄氏几度甚至是十几度的水平,再 加上可以热泵式空调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输热,固在非十分寒冷的许多地区的大房城系统可取消现行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而仍能基本满足人居工作与生活的需要;--、由于房城大系统的体型系数很小,又可采用大热阻的换热表面,同时系统内的建筑体 等的总质量总蓄热、蓄冷能力均很大,故整个房城大系统天然的蓄热、蓄冷的能力及效率均 较强;可根据环境昼夜温差的变化,直接利用房城大系统内的建筑体、水体、空气及其它专设 的较高热容物质系统等对环境自然热能、冷能进行适时的存储与释放,以均衡大环境较大 昼夜温差的情况对房城建筑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大量利用低谷电能进行冷能或热能 的储备,并在用电高峰时使用上述冷能或热能,上述方法的具体原理与过程可为可在夜晚等较低温度时开放房城大系统以利用较冷空气对房城大系统进行降温,同时 使房城大系统蓄冷并在白天自然放出所蓄冷量;相反,也可在白天等较高温度时开放房城 大系统以利用较热空气及阳光对房城大系统进行升温,同时使房城大系统蓄热并在夜晚自 然放出所蓄热量;可在较高温的夏季夜晚等时间利用低谷电能将大房城系统内部的空气、水体、建筑体 等的温度降至20C左右,一方面为人们创造最佳睡眠休息温度,另一方面可与26C左右的工 作与生活适宜温度间造成6C左右的较大温差的冷能储备,当白天用电高峰时不用或少用 空调等系统,也可使大房城系统内部维持较长的由20C左右上升至^C左右的升温过程,从 而大大减少高温电耗,在夜晚蓄冷时,在保证大房城系统内建筑物、水体乃至专设的蓄冷系 统等充分降温及凉透的同时,可适当推迟空气温度到达20C附近时的时间,以适宜地减少 电能消耗;在较低温的冬季夜晚等时间可利用低谷电能及空调等将大房城系统(各建筑)内部的 空气、水体、建筑体等的温度升至23C左右,(此时房城大系统第二空间中的温度亦会相应 提高,)这一方面为人们创造较适宜的睡眠休息温度,另一方面与18C左右等工作与生活的 适宜温度间可造成5C左右的较大温差的热能储备,当白天用电高峰时不用或少用空调等 系统,或少用燃料供热系统的热能,仍可使大房城系统内的温度特别是各建筑物内(第一 空间)的温度缓慢地下降,在夜晚蓄热时,在保证大房城系统内建筑物、水体乃至专设的蓄 冷系统等均勻升温及热透的同时,可适当推迟房城大系统各部分温度到达23C左右附近时 的时间,以适宜地减少电能消耗;由于房城大系统可具有很小的界容比(系统对环境换热界面面积与自身热容量之 比),再加上在夜晚等时间可对透明等相对热阻低的换热界面采用增大热阻隔护等方式,故 整个房城大系统的冷热量蓄储能力及蓄储效率均可以很高,同时由于可只用建筑体、水体、 空气等系统原生构成物蓄放冷热即可基本直接满足系统适应日温差变化及利用低谷电能 的需要,固其可视为是自然的最便捷的蓄用一体的冷库或热库,可视为是天然的城市中的 调峰电站;众多的房城式新人居建筑系统——众多的蓄用高度一体的冷热库——众多的城市调 峰电站,其将对社会的能源、建筑及城市等大体系的建设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对较贫穷人口的暖居、宜居;还是对于富裕人口的优居、善居等整个社会的进步均可具重Jk 眉、ο
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当 考虑在很大的城区采用房城式建筑方式时,可采用可实现最大节能效率并符合安全要求的 螺旋式延展的平面布局方法即可将具有一定安全宽度及较大节能高度的长带式(长龙 式)的大房城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以隔开一定空间距离的间隔螺旋式沿布的方式进行大布 局,整个城区可由一条长带式(巨龙式)的大房城盘桓构成,而上述所隔开的一定距离的空 间——非房城式的开放空间亦可形成螺旋式的延伸布局,在长带式大房城内部可区隔出诸 多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利安全;上述间隔螺旋式布局可同时出现相对应的非房城式的开放空间的螺旋带,可使房城内 部各区位均具有可供较快速撤离的近在的开放空间,以确保整个大建筑系统的安全;也可采用效率及安全性高,同时相对简捷的多层回字形式等多重间隔式环式布局的布 局方式,即可由若干内外周长不等的相对独立的环带形式的房城系统7构成,形成大房城 套小房城的布局形式;另一方面同时形成与房城系统7彼此对应间隔布局的若干环带状开 放空间系统8 ;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房城点式布局方式,即可根据建筑环境的地形、水域及建筑群功能 等的具体情况,在诸多点上建相对独立的诸房城系统,各房城的造型等形式依具体情况确 定,从而形成在较大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分布若干相对独立的房城系统的局面;未来一些城市可形成几大区,各大区又由若干大房城系统及相应的开放空间系统构 成,各大房城系统与开放空间之间交错布局、有机连构,共同组成高效节能、安全便捷的城 市系统;在有山等坡度较大、地势明显起伏的地方,可借助自然地况、地貌因地设围、因势围城, 在可有效地体现房城大系统可高效节能等本质要求的同时,可不拘一格地建起形式多样、 风格各异的多姿多彩的房城式建筑体系群,其既可平原起城堡、亦可高坡现宫室;既可高触 蓝天、亦可含跨山水;既可独立寒野、亦可珠璧连城、珠璧串连天下。
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在 房城系统之中央等区域可设高高的引风塔,引风塔中设有竖直引风道,竖直引风道下通大 房城第二空间、上通环境高空,当房城周边的较低温空气通过诸多开启的通道进入房城系 统内部,并被房城系统加热后流向引风塔进入竖直引风道,之后在竖直引风道内形成高高 的相对低压的热气柱,从而使引风道下端可与房城外周边冷空气间、与房城开启的各通道 间形成气压差,这种气压差将推动房城外部周边冷空气不断地进入房城系统内部,被加热 后又不断地从引风塔流向高空从而形成房城系统自然的换风与冷却降温过程,房城系统内 部与周边环境的温差越大,可对冷空气加热的温度越高、可形成的压差越大;同时在一定的 高度范围之内(这一高度与房城系统内外温差的大小等有关)引风塔的高度越高,可形成 的压差与换风风力也越大,可考虑在引风塔、引风道下端等处设产功机,以利用上述压差及 风力等进行产功发电;只要房城系统内部温度高于周边环境温度,在最初的诱导动力使引风塔的竖直引风道 内形成一定高度的热气柱、从而形成初始压差后,即使房城系统外环境无风,前述的自然换 气过程亦将自然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群整体隔护方法及其建筑(群)系统,其特征是在 房城大天顶每隔一定距离均设置凹形存雪道11,凹形存雪道11可设于建筑屋顶12之上或 主要支撑骨架的骨架网络之上,凹形存雪道11可通向房城边缘及大围护外侧;在相邻的存雪道之间可设透明隔热窗13等,在隔热窗13的两端可设快速除雪轨道14, 在快速除雪轨道14之上跨透明隔热窗设快速除雪车15,在快速除雪车15上设旋转式等结 构形式的扫雪系统16,根据需要也可在除雪车的前后两端加设楔形前后分雪头17、18,整 个房城大天顶的快速除雪轨道14可并构成全部相连通的除雪轨道大网络系统,也可分区 域设成局部统一连通的若干除雪轨道系统;当遇到下雪时,快速除雪车15可沿着快速除雪轨道系统往复运动并直接以扫雪系统 16等将落雪扫入存雪道中,当降落雪较大或已形成较多的积雪时,可先以前后分雪头17、 18将透明隔热窗13等之上的落雪的极大部分分向两侧并使雪落入隔热窗两侧的存雪道之 中,再以快速除雪车上的扫雪系统16将隔热窗上剩余的残雪扫入存雪道11之中,以此确保 透明隔热窗13上的落雪被迅速地就近清入存雪道之中,根据需要快速除雪车之上还可设 置除霜冰系统,以清除隔热窗上可能形成的霜冰及存雪道之中的结冰等等,同时快速除雪 车上亦可设置清洁系统,以对隔热窗、存雪道等大天顶系统进行清洁维护;大天顶之上也可采用类似于汽车风挡雨刷形式的固定扫雪器将落雪及时地扫入存雪 道中,固定扫雪器可为沿扇形等工作面往复扫刷之形式,也可采用沿圆面旋转扫刷等的结 构形式;在快速除雪车15的两侧可加分设左、右抓雪臂19、20,在左、右抓雪臂19、20两端分设 左右抓雪斗21、22,左右抓雪斗21、21可铲抓两侧存雪道11中的存雪并将其放入快速除雪 车的存雪箱23中,或直接随快速除雪车一起将所铲抓存雪运到房城天顶的边缘,之后将存 雪倾入通向地面的专门通道之中,该专门通道最下端的出雪口中流出的雪可直接落入地面 运雪车中或直接落入地面等空间,从而实现高效的大房城系统的除运雪过程,以有效地确 保大天顶隔热窗的光线通透性能及整个房城大天顶系统的安全与净洁等;在快速除雪车15的两侧还可分设左、右清雪臂对、25,在左、右清雪臂M、25两端分设 左、右清雪板沈、27,左、右铲雪板沈、27可分别深入左、右存雪道中将抓雪斗铲抓剩余的残 雪沿着存雪道清干净——进而推运至大天顶的边缘,此一推运过程亦可由前述的左右抓雪 斗21、22来共同完成;为强化清雪能力,还可在存雪道两侧加设专用的运雪轨道观并在运雪轨道观上设装 运雪车四等,为确保达天顶系统的安全,特设的装运雪车的结构形式可为在装运雪车四上设与运雪轨道相垂直的较狭长的装雪箱30,装雪箱可设为能向左右 两侧方向(装运雪车的前后方向)进行翻转倾倒积雪的结构形式;在装运雪车四上设与运 雪轨道观相垂直的装雪轨道31,在装雪轨道31上设(小型)装雪车32,装雪车32上设抓 雪臂33抓雪斗34,装雪车32可在装雪轨道31上往复运动,从而可将存雪道11中不同位置 的积雪装入装雪箱30的不同位置处;在装运雪车四的前后两端,可分设推雪板35、36,当积雪较少时,可直接利用推雪板 35、36将存雪道11中的积雪沿运雪轨道观的方向推至房城系统边缘等处的落雪通道口 37 附近;当积雪较多时,可先利用推雪板35、36将积雪推成堆,然后再利用抓雪斗34将成堆的 积雪抓入装雪箱30之中,当装雪箱盛满积雪后,装运雪车四可沿运雪轨道28将积雪运至房城系统边缘等处的落雪通道口 37附近,之后再以抓雪斗34将装雪箱30中的积雪抓出并 将其送至落雪通道口 37之中或附近;或者可直接翻转装雪箱30将积雪倾倒在落雪通道口 附近,之后再利用推雪板、抓雪斗等在避免落雪通道被堵塞的情况下,一步步地将积雪推送 入落雪口 37之中;为方便较快速落雪等的需要,落雪通道37 口可设成扁喇叭口等形状,扁喇叭口的扁长 方向可与运雪轨道相垂直,落雪通道口下部落雪通道的主体部分38的横截面可设成扁圆 等的形状形式;在快速除雪轨道14上还可设快速清雪车39,快速清雪车39可由一条或两条或更多的 循环式清雪带(链具)系统40组成,清雪带(链具)系统40可设成流水线输送带式的运 动形式,且其输送方向可与快速除雪轨道14垂直设置,在清雪带系统40的循环链41等之 上沿输送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小清雪板42及清雪扫刷43 ;当下雪等需清除积雪时,快速清雪车39可沿快速除雪轨道14做较低速的往复运动,同 时快速清雪车39之上的清雪带系统40做循环清雪运动,清雪带系统40之上的众多小清雪 板42及清雪扫刷43不断地将分散于大天顶隔热窗13等之上的积雪推扫向存雪道11之中。 小清雪板42可设成开口向前的V字形或U字形等形式以利于聚推积雪,清雪扫刷43 可设于小清雪板42之后,每一小清雪板42前面的一定面积的积雪的大部分将被小清雪板 42推送至存雪道11之中,剩余的小部分积雪将被清雪扫刷43清扫入存雪道11之中;清雪带系统40及其之上的小清雪板42、清扫雪刷43等系统可设为能根据需要而上 下起落一定高度的结构形式,清雪时可采用先将一定面积的积雪推扫入存雪道11之中,再 使整个清雪带系统40抬升一定高度,在积雪之上横移一定距离,之后再落下清理下面的积 雪,如此循环不断,可将透明隔热窗13等大天顶系统之上的积雪较快速地推扫入存雪道11 之中,同时上述快速清雪系统也可直接将积雪推扫落入设在存雪道11及运雪轨道观之上 工作的装运雪车四上的装雪箱30之中或通过输送带等系统直接将积雪送入装雪箱30之 中;当快速除雪轨道14之间的跨度较大、需横向扫雪的距离较远等情况时,可在快速清雪 车39之上设两条可由中间分别向左右两侧清扫积雪的左右清雪带系统44、45,左右清雪带 系统44、45的主要结构可与前述的清雪带系统40基本相同,为使左右清雪带44、45之间的 积雪被清除干净,可在快速清雪车39的中间部分的前后两侧分设前后小分雪板46、47及前 后小扫雪器48、49,前后小分雪板及前后小扫雪器可分别将处于左右清雪带44、45之间的 无法为左右清雪带44、45直接清除的积雪分向和扫入左右清雪带44、45可清扫的空间与路 径之中,从而保证房城大天顶系统各部分空间位置上的积雪均可被清扫干净。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群整体隔护(节能)的方法及带整体隔护的建筑群系统。本发明从宏大的视角出发,提出对建筑群实施整体隔护及从整体隔护的角度出发设计建筑大系统,提出建设以周边方向的大维护与竖直方向上部的大天顶等将数栋、数十栋乃至更多的独立建筑及街道等进行统一隔护,形成可称为房城式的建筑系统。从而实现大比例的节能、节料及省地,大大减少建筑体系乃至城市总系统的总建设与运营成本及资源消耗,为更高效的节能城市的建设与运行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路径。
文档编号F03D9/00GK102031891SQ200910190608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8日
发明者孟杰 申请人:孟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