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产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4112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动力产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一座体、一转盘、一L形杆体、一撞击器及一卡榫,其中该转盘枢接于该座体上,且中央连接有一集能装置,该L形杆体一端枢设于转盘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的外周,又该L形杆体前端与转盘间连接有一弹性件,借以使转盘转动时,该弹性件因转盘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该撞击器设于该座体靠近转盘下方处,用以撞击转动至转盘下方的L形杆体,使该L形杆体形成摆动,促使该弹性件弹性回复,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并驱使该集能装置运转而集能,该卡榫对应设于转盘L形杆体一侧,用松释或卡掣该L形杆体。
【专利说明】动力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有关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而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波浪”、“潮汐”或“地热”等来产生电力能量的方法,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0003]但是,上述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波浪”、“潮汐”或“地热”等方式
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即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则“太阳能”自然亦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而特别对于“波浪”、“潮汐”和“风力”而言,经常断断续续的发生,而断断续续地推动相应的设备转成能量。由于上述风力、太阳能、地热、波浪、潮汐等极大程度上受具体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传统发电装置的输出能功率不稳定,或者比较低,不符合具体的生产应用对能源要求输出功率大和稳定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发电装置是以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
[0004]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乃不断的精进研发改良,终研发出一机械式动力装置。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以解决上述传统自然能动力转换装置适应力不强的问题。。
[0006]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设的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一座体、一转盘、一第一 L形杆体、一撞击器及一卡榫,该转盘枢接于该座体上,该转盘中央连接有一集能装置;该第一 L形杆体,其一端枢设于转盘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的外周,并设有一第一重块,又该第一 L形杆体前端与转盘间连接有一第一弹性件,借以使转盘转动时,由于该第一 L形杆体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第一弹性件因转盘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该撞击器设于该座体靠近转盘下方处,用以撞击转动至转盘下方的第一 L形杆体,使该第一 L形杆体形成摆动,促使该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并驱使该集能装置运转而集能;以及该卡榫,其对应设于转盘的第一 L形杆体一侧,使当第一 L形杆体受到撞击器撞击而摆动后,可卡掣固定该第一 L形杆体,直到该第一 L形杆体随转盘转动至转盘上方后,使该卡榫松释对该第一 L形杆体的卡掣。
[0007]其中,该转盘通过一马达带动而运转。
[0008]其中,该转盘通过一稳速装置而稳定运转。
[0009]其中,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弹簧。
[0010]其中,该转盘上相对于上述L形杆体的下方设有一第二 L形杆体,该第二 L形杆体一端枢设于转盘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的外周,并设有一第二重块,又该第二 L形杆体前端与转盘间连接有一第二弹性件,借以使转盘转动时,由于该第二 L形杆体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第二弹性件因转盘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该撞击器能轮流撞击转动至转盘下方的第一或第二 L形杆体。
[0011]本发明中,马达由输出功率低或者输出功率不稳定的能源机构带动,例如波浪能输出装置、风力能量输出装置等装置供能,使转盘转动,而L形杆体一端的弹性件蓄积弹性势能,并借助撞击器反复撞击L形杆体,使L形杆体快速相对转动转动,并使弹性件蓄积的弹性势能释放,使转盘也快速转动起来,使转盘中央的集能装置收集能量或直接输出。其中马达,撞击器只需要提供间歇的能量,而转盘由于惯性以及借助L杆体及重块不断改变转盘的重心,使转盘的转动为连续性的。同时借助该稳速装置的作用,而使转盘的转速基本趋于稳定,从而使集能装置收集或输出的能量为稳定。
[0012]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图示、图号,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动力产生装置实施时的连续动作状态示意图。
[0014]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实施时的连续动作状态示意图。
[0015]【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座体2、 转盘
3、L形杆体31、重块
4、撞击器5、卡榫
6、集能装置 7、马达
8、稳速装置9、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广3,图式内容为本发明动力产生装置I的一最佳实施例,其由一座体1、一转盘2、一 L形杆体3、一撞击器4及 ^榫5所组成。
[0017]该转盘2枢接于该座体I上,使转盘2可相对座体I转动,且转盘2中央连接有一集能装置6,该转盘2可通过一马达7带动而运转,且可通过一稳速装置8而稳定运转。其中,马达7是由输出功率低或者输出功率不稳定的能源机构供能。
[0018]该L形杆体3 —端枢设于转盘2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2的外周,并设有一重块31,又该L形杆体3前端(即远离于该设有重块31的一端)与转盘2间连接有一弹性件9,该弹性件9为一弹簧,借以使转盘2转动时,由于该L形杆体3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弹性件9因转盘2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
[0019]如图2所示,该撞击器4设于该座体I靠近转盘2下方处,用以撞击转动至转盘2下方的L形杆体3,使该L形杆体3形成摆动,促使该弹性件9弹性回复,进而带动转盘2转动,并驱使该集能装置6运转而集能。该卡榫5对应设于转盘2的L形杆体3 —侧,使当L形杆体3受到撞击器4撞击而摆动后,可卡掣固定该L形杆体3,直到该L形杆体3随转盘2转动至转盘2上方后,使卡榫5松释对该L形杆体3的卡掣。其中,撞击器4也可以由输出功率低或者输出功率不稳定的能源机构供能,如风力能输出装置,波浪能输出装置等。[0020]因此,实施时,如图f 3所示,首先该转盘2可通过马达7带动而运转,当转盘2转动时(以逆时针方向为例),转盘2与L形杆体3间的弹性件9因此形成拉伸状态,当该L形杆体3随转盘转动至转盘2下方时,使该弹性件9形成被拉伸至极限(如图2所示)。
[0021]当该弹性件9形成被拉伸至极限后,即令该撞击器4撞击转动至转盘2下方的L形杆体3,使该L形杆体3受力后形成摆动,使该弹性件9瞬间回复,进而带动转盘2转动并牵动该集能装置6运转而集能或直接输出,并令转盘2上的卡榫5卡掣固定该L形杆体
3。而当L形杆体3随着转盘2转动至转盘2上方时,即再令卡榫5松释对该L形杆体的卡掣。
[0022]借此,当L形杆体3上的卡榫5对于该L形杆体3的卡掣或松脱时,使造成转盘2的重心改变,促使该转盘2形成转动,同时借助转盘2与L形杆体3之间的弹性件9弹性伸缩与回复力,进而连动该集能装置6运转而集能。
[0023]此外,如图7所示,实施时,该转盘2上相对于上述L形杆体3的下方同样设有一L形杆体3,该L形杆体3 —端枢设于转盘2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2的外周,并设有一重块31,又该L形杆体3前端(即远离于该设有重块31的一端)与转盘2间连接有一弹性件9,借以使转盘2转动时,由于该L形杆体3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弹性件9因转盘2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借此,通过该两组L形杆体3的设计及上述的作动原理(如图4~7所示),以达到更佳的能量转换效果。
[0024]以上所述乃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文的揭露或教导可衍生推导出许多的变更与修正,若依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等效改变,其所产生的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实质精神时,均应视为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之内,合先陈明。
[0025]依上文所揭示之内容,本发明确可达到发明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具有产业利用与实用的价值无疑,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包括: 一座体; 一转盘,枢接于该座体上,该转盘中央连接有一集能装置; 一第一 L形杆体,其一端枢设于转盘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的外周,并设有一第一重块,又该第一 L形杆体前端与转盘间连接有一第一弹性件,借以使转盘转动时,由于该第一 L形杆体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第一弹性件因转盘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 一撞击器,设于该座体靠近转盘下方处,用以撞击转动至转盘下方的第一 L形杆体,使该第一 L形杆体形成摆动,促使该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并驱使该集能装置运转而集能;以及 一卡榫,其对应设于转盘的第一 L形杆体一侧,使当第一 L形杆体受到撞击器撞击而摆动后,可卡掣固定该第一 L形杆体,直到该第一 L形杆体随转盘转动至转盘上方后,使该卡榫松释对该第一 L形杆体的卡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盘通过一马达带动而运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盘通过一稳速装置而稳定运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弹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盘上相对于上述L形杆体的下方设有一第二 L形杆体,该第二 L形杆体一端枢设于转盘上,另一端则延伸超过该转盘的外周,并设有一第二重块,又该第二 L形杆体前端与转盘间连接有一第二弹性件,借以使转盘转动时,由于该第二 L形杆体因地心引力作用,而保持垂直向下的状态,使该第二弹性件因转盘转动而形成拉伸状态,该撞击器能轮流撞击转动至转盘下方的第一或第二 L形杆体。
【文档编号】F03G3/00GK103867406SQ201210552153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邱金和 申请人:邱金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