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机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039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气机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底壳,尤其涉及一种燃气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燃气机传统油底壳采用框架式焊接结构,主要由自由端板11、输出端板12、壳体15,油标尺13、机油吸油管14、预供油泵法兰口 16、隔板17和滤网板18组成,油底壳的中部安装矩形状吸油管,吸油管的吸油口开设在吸油管的两侧,两预供油泵法兰口分别设置在自由端板处和油底壳的中部,其距离1500_,油标尺位于输出端板的两侧。该传统油底壳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A、传统燃气机油底壳容积为O. 885m3,燃气机实际需要机油为O. 48 m3,根据燃气机·维护要求,每个月进行一次机油更换,每月浪费机油O. 885 - O. 48 = O. 405 m3 ;B、传统燃气机油底壳外形尺寸大,重量较重,一方面增加了整个燃气机的重量,力口大燃气机的起吊难度,另一方面增加油底壳材料的投入成本,影响对燃气机安装架的设计尺寸;C、传统燃气机油底壳采用框架式焊接结构,燃气机的振动导致油底壳变形量大,导致主机油泵安装孔尺寸变形,主机油泵转轴磨损严重,主机油泵功率降低,机油供应不足,导致燃气机出现主轴孔碾瓦质量事故;D、该油底壳壳体倾斜角度A = 0.6° (A范围为彡1° ),两侧壳体斜边为90mmx90mm,角度为45° ;自由端与输出端的倾斜角度为O. 6° ;由于两预供油泵距离偏短,导致油底壳内部机油预热慢,燃气机启机困难,频繁出现机油温度不高而发生报警;E、吸油口采用两侧进油,与壳体的地面位置偏高,一方面导致油标尺的最低刻度增高,增大机油的浪费,另一方面容易是机油出现涡旋状,使机油出现泡沫;F、辅助油泵法兰孔安装位置为侧面中间位置;主机油泵法兰干涉中冷水管的安装;G、油底壳内部隔板机油流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机油底壳,从而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燃气机油底壳,包括自由端板、输出端板、油标尺、吸油管、壳体、预供油泵法兰和隔板,所述自由端板和输出端板分设于壳体的两端,壳体内用隔板分隔,所述吸油管为四周进油的方式,设于壳体的中部,吸油管的主吸油口设于吸油管的端部,且面向壳体的内底面,所述预供油泵法兰分为主油泵法兰和辅助油泵法兰,主油泵法兰设于壳体相对的两侧面,辅助油泵法兰设于输出端板的端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自由端板与输出端板底部倾斜角度为2. 5度。[0014]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壳体两侧面的底部边沿为倾斜25-35度的斜边。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壳体为由板件、法兰和底梁焊接而成的框架式铸造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滤网板,所述滤网板设于壳体的内底面。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油标尺位于壳体的两端,油标尺的上刻度线低于滤网板,下刻度线与吸油管的油口处相平。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吸油管的直径为140mm。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隔板上设两个直径为120mm的流通孔。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主油泵法兰与壳体上平面之间的距离为215mm。本实用新型燃气机油底壳与传统油底壳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A、经计算,本燃气机油底壳容积为0. 51m3,较传统油底壳可节约机油O. 375 m3 ;B、本燃气机油底壳外形尺寸减小,重量降低,一方面减小了整个燃气机的重量,降低燃气机的起吊难度,另一方面降低油底壳材料的投入成本,优化了对燃气机安装架的设计尺寸;C、本燃气机油底壳采用框架式铸造结构,降低了燃气机的振动对主机油泵安装孔的变形量,降低了主机油泵转轴磨损程度,解决了主机油泵功率降低造成燃气机出现主轴孔碾瓦质量事故。D、增加了燃气机油底壳两预供油泵的距离,使油底壳内部机油温度快速均匀达到规定值;E、本燃气机油底壳吸油管采用直径为140mm的管子,增加了机油的流通速度,吸油口安装在吸油管的端部,采用四周进油方式,解决了进油时出现的涡旋状;F、主机油泵法兰与油底壳顶部尺寸减小,使冷水管从主机油泵管下部穿出,解决了中冷水管与主机油泵管干涉问题;G、油底壳内部隔板增加两个直径为120mm的流通孔,增加了油底壳内部机油的流通性。

图1是现有传统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燃气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气机油底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中1-自由端板,2-输出端板,3-油标尺,4_吸油管,5_壳体,6-预供油泵法兰,7-隔板,8-滤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相互排斥的特质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之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实施例而已。[0035]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机油底壳包括自由端板1、输出端板2、油标尺3、吸油管4、壳体5、预供油泵法兰6和隔板7,所述自由端板I和输出端板2分设于壳体5的两端,壳体5内用隔板7分隔,所述吸油管4为四周进油的方式,设于壳体5的中部,吸油管4的主吸油口设于吸油管的端部且面向壳体5的内底面,解决了进油时出现涡旋状,使油底壳内部机油预热速度增快,解决燃气机由于机油预热速度慢导致启机困难的问题。所述预供油泵法兰6分为主油泵法兰和辅助油泵法兰,主油泵法兰设于壳体5相对的两侧面,辅助油泵法兰设于输出端板2的端面上,增加了主油泵法兰与辅助油泵法兰之间的距离,使油底壳内部机油温度快速均匀达到规定值。所述自由端板I与输出端板2底部倾斜角度为
2.5度;所述壳体5两侧面的底部边沿为倾斜25-35度的斜边;所述壳体5为由板件、法兰和底梁焊接而成的框架式铸造结构,自由端板采用HT250材料制造,降低了燃气机的振动对主机油泵安装孔的变形量,降低了主机油泵转轴磨损程度,解决了主机油泵功率降低造成燃气机出现主轴孔碾瓦质量事故。还包括滤网板8,所述滤网板8设于壳体5的内底面,为了防止油污、杂物、破损金属等进入到油底壳的机油里,并使流回到油底壳内的泡沫状机油破灭油泡。所述油标尺3位于壳体5的两端,油标尺3的上刻度线低于滤网板8,下刻度线与吸油管的油口处相平;吸油管的直径为140mm,增加了机油的流通速度;所述隔板7上 设两个直径为120_的流通孔,增加了油底壳内部机油的流通性;主油泵法兰与壳体5上平面之间的距离为215mm。G的尺寸减小,使得冷水管从主机油泵管下部穿出,解决了中冷水管与主机油泵管干涉问题,本实用新型燃气机油底壳是在型号为12V240的燃气机传统油底壳的结构上进行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油底壳采用框架式铸造结构。油底壳的壳体倾斜角度A = 2. 5°,燃气机属于静置状态,A 没有具体规定质值,油底壳输出端板是角度为114mmX244mm,角度为25。。该燃气机油底壳的容积变小,从而可以改进由于油底壳体积大,导致燃气发电机组公共底座体积庞大的设计问题,降低公共底座的制作成本。该燃气机油底壳机油泵中心孔向上提高,使得燃气机冷却水系统的高温水管可以避开机油泵弯管阻挡,降低水系统布管的难度,提高了燃气机的外观质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机油底壳,包括自由端板(I)、输出端板(2)、油标尺(3)、吸油管(4)、壳体 (5)、预供油泵法兰(6)和隔板(7),所述自由端板(I)和输出端板(2)分设于壳体(5)的两端,壳体(5)内用隔板(7)分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4)为四周进油的方式,设于壳体 (5)的中部,吸油管(4)的主吸油口设于吸油管的端部,且面向壳体(5)的内底面,所述预供油泵法兰(6)分为主油泵法兰和辅助油泵法兰,主油泵法兰设于壳体(5)相对的两侧面,辅助油泵法兰设于输出端板(2)的端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板(I)与输出端板(2) 底部倾斜角度为2. 5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 两侧面的底部边沿为倾斜25-35度的斜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为由板件、法兰和底梁焊接而成的框架式铸造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网板(8),所述滤网板 (8)设于壳体(5)的内底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标尺(3)位于壳体(5)的两端,油标尺(3)的上刻度线低于滤网板(8),下刻度线与吸油管的油口处相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吸油管的直径为14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上设两个直径为 120mm的流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主油泵法兰与壳体(5)上平面之间的距离为215_。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机油底壳,包括自由端板、输出端板、油标尺、吸油管、壳体、预供油泵法兰和隔板,所述自由端板和输出端板分设于壳体的两端,壳体内用隔板分隔,所述吸油管为四周进油的方式,设于壳体的中部,吸油管的主吸油口设于吸油管的端部,且面向壳体的内底面,所述预供油泵法兰分为主油泵法兰和辅助油泵法兰,主油泵法兰设于壳体相对的两侧面,辅助油泵法兰设于输出端板的端面上。本燃气机油底壳本燃气机油底壳外形尺寸减小,重量降低,降低油底壳材料的投入成本,优化了对燃气机安装架的设计尺寸,还可节约机油。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2832705SQ2012205015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张红学, 魏勇, 于建卫, 陈建春, 王飞, 林远鹏 申请人: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