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型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464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音型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静音型发电机组是相对于开架式发电机组而言的,开架式发动机的机组安装在底盘上,整个机组裸露在外。而静音型在开架式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外壳,除必要的进排气口外,整个机组被密封,使发电机组有隔音和防雨功能。普通静音型发电机组主要由机箱、发动机、电机、消声器等组成,机箱由盖板、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围成,在机箱内壁设置有吸音层。发动机与电机相连,消声器通过进气管道与发动机气缸头相连,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箱体、发动机气缸头、发动机启动器、发动机叶轮等。电机由转子、定子、电机端盖、设置在电机端盖内的离心风扇等组成。为保证静音型发电机组能达到相应的分贝要求,整个机组几乎被密封在机箱内,造成机组通风散热不好,造成机组内部升温太快,严重影响了机组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寿命O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在确保机组良好的降噪效果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机组的通风散热性能,保证大功率机组运行的可靠性。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包括机箱(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箱(I)内的发动机(2)、电机(3)和消声器(4),所述机箱(I)由盖板、底板、前侧板(la)、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Ib)围成,在机箱(I)内壁设置有吸音层(11),所述发动机(2)与电机(3)相连,消声器(4)通过进气管道(5)与发动机气缸头(2a)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2)设置在机箱(I)的前部,电机(3)设置在机箱(I)的后部,消声器(4)设置在电机(3)的上方,所述右侧板(Ib)上设置有消声器排风口(Ic);在所述前侧板(Ia)上设置有正对发动机叶轮的第一进风口( ld),在发动机叶轮与前侧板(Ia)之间设置有进气导风罩(7),在发动机启动器(2b)的外周设置有启动器导风罩(8),在发动机气缸头(2a)的外周设置有气缸头导风罩(9),在进气管道(5)及消声器(4)的外周设置有消声器导风罩
(10),在所述后侧板上设置有第三排风口,在机箱(I)内设置有正对第三排风口的轴流式机箱风扇(6);所述发动机叶轮从第一进风口(Id)引风,依次经过进气导风罩(7)、启动器导风罩(8)后,一部分风流经气缸头导风罩(9)、消声器导风罩(10)、消声器排风口(Ic)排到机箱(I)外,构成动力降温风道(A);另一部分气流经发动机箱体(2c)流入机箱(I)内,经轴流式机箱风扇(6)引风至第三排风口,再排到机箱(I)外,构成整机余热降温风道(B);在所述电机(3 )的后方设置有电机进气导风管(12),在所述右侧板(Ib)上设置有正对电机进气导风管(12)的第二进风口(le),在所述左侧板上设置有正对电机端盖(3a)的第二排风口,在所述电机端盖(3a)与第二排风口之间设置有电机排气导风管(13),所述电机端盖(3a)内设置有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从第二进风口(Ie)引风,依次经过电机进气导风管(12)、电机(3)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空隙、电机端盖(3a)、电机排气导风管(13)后,从第二排风口排到机箱(I)外,构成电机降温风道(C)。优选为,所述吸音层(11)为双层结构,由吸音泡沫(Ila)和阻尼层(Ilb)构成,进一步提高吸音层的降噪效果。有益效果:根据发电机组的工作特点,在发电机组内设置动力降温风道、整机余热降温风道和电机降温风道,实现了各大型发热部件全部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全面保证了机组内部的通风散热,达到了发电机组最佳的降噪效果,确保了发电机组工作的可靠性。


图1是本发明中动力降温风道的路线图(不包括机箱的前、后、左、右侧板)。图2是本发明中整机余热降温风道的路线图(不包括机箱的前、后、左、右侧板及消声器组件等)。图3是本发明中电机降温风道的路线图(不包括机箱的前、后、左、右侧板及消声器组件等)。图4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带吸音层的箱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结合图1—图4所示,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由机箱1,以及设置在机箱I内的发动机2、电机3、消声器4等组成。机箱I由盖板、底板、前侧板la、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Ib围成。结合图5所不,在机箱I内壁设置有吸音层11,发动机2与电机3相连,消声器4通过进气管道5与发动机气缸头2a相连,发动机2包括发动机箱体2c、发动机气缸头2a、发动机启动器2b、发动机叶轮(图中未示出)等。电机3由转子、定子、电机端盖3a、设置在电机端盖3a内的离心风扇(图中未示出)等组成。以上所述与普通静音型发电机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结合图1、图2所示,发动机2设置在机箱I的前部,电机3设置在机箱I的后部,消声器4设置在电机3的上方,消声器4从左端进风、右端出风,在机箱I的右侧板Ib上设置有消声器排风口 Ic ;在机箱I的前侧板Ia上设置有正对发动机叶轮的第一进风口 ld,在发动机叶轮与前侧板Ia之间设置有进气导风罩7,发动机叶轮将机箱I外的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 Id引入,经进气导风罩I进入发动机启动器2b外周。在发动机启动器2b的外周设置有启动器导风罩8,在发动机气缸头2a的外周设置有气缸头导风罩9,在进气管道5及消声器4的外周设置有消声器导风罩10,在机箱I的后侧板上设置有第三排风口,在机箱I内设置有正对第三排风口的轴流式机箱风扇6。发动机叶轮从第一进风口 Id引风,依次经过进气导风罩7、启动器导风罩8后,一部分风流经气缸头导风罩9、消声器导风罩10、消声器排风口 Ic排到机箱I外,构成动力降温风道A ;另一部分气流经发动机箱体2c流入机箱I内,经轴流式机箱风扇6引风至第三排风口,再排到机箱I外,构成整机余热降温风道B。动力降温风道A主要为发动机气缸头2a和消声器4降温。整机余热降温风道B主要为发动机箱体2c、机箱I降温,在发动机箱体2c与启动器导风罩8之间留有间隙,一部分气体进入到发动机箱体2c、机箱I内,形成了整机余热。如图3所示,在电机3的后方设置有电机进气导风管12,在机箱I的右侧板Ib上设置有正对电机进气导风管12的第二进风口 le,在机箱I的左侧板上设置有正对电机端盖3a的第二排风口(图中未不出),在电机端盖3a与第二排风口之间设置有电机排气导风管13,电机端盖3a内设置有离心风扇,离心风扇从第一进风口 Ie引风,依次经过电机进气导风管12、电机3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空隙、电机端盖3a、电机排气导风管13后,从第二排风口排到机箱I外,构成电机降温风道C。电机降温风道C主要为电机3降温。如图5所示,吸音层11最好为双层结构,由吸音泡沫Ila和阻尼层Ilb构成。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吸音泡沫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包括机箱(I ),以及设置在所述机箱(I)内的发动机(2)、电机(3)和消声器(4),所述机箱(I)由盖板、底板、前侧板(la)、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Ib)围成,在机箱(I)内壁设置有吸音层(11),所述发动机(2)与电机(3)相连,消声器(4)通过进气管道(5)与发动机气缸头(2a)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2)设置在机箱(I)的前部,电机(3)设置在机箱(I)的后部,消声器(4)设置在电机(3)的上方,所述右侧板(Ib)上设置有消声器排风D(Ic);在所述前侧板(Ia)上设置有正对发动机叶轮的第一进风口(ld),在发动机叶轮与前侧板(Ia)之间设置有进气导风罩(7),在发动机启动器(2b)的外周设置有启动器导风罩(8),在发动机气缸头(2a)的外周设置有气缸头导风罩(9),在进气管道(5)及消声器(4)的外周设置有消声器导风罩(10),在所述后侧板上设置有第三排风口,在机箱(I)内设置有正对第三排风口的轴流式机箱风扇(6);所述发动机叶轮从第一进风口(Id)引风,依次经过进气导风罩(7)、启动器导风罩(8)后,一部分风流经气缸头导风罩(9)、消声器导风罩(10)、消声器排风口(Ic)排到机箱(I)外,构成动力降温风道(A);另一部分气流经发动机箱体(2c )流入机箱(I)内,经轴流式机箱风扇(6 )引风至第三排风口,再排到机箱(I)外,构成整机余热降温风道(B); 在所述电机(3 )的后方设置有电机进气导风管(12),在所述右侧板(Ib)上设置有正对电机进气导风管(12)的第二进风口(le),在所述左侧板上设置有正对电机端盖(3a)的第二排风口,在所述电机端盖(3a)与第二排风口之间设置有电机排气导风管(13),所述电机端盖(3a)内设置有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从第二进风口(Ie)引风,依次经过电机进气导风管(12)、电机(3)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空隙、电机端盖(3a)、电机排气导风管(13)后,从第二排风口排到机箱(I)外,构成电机降温风道(C)。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型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层(11)为双层结构,由吸音泡沫(Ila)和阻尼层(Ilb)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音型发电机组,包括机箱(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箱(1)内的发动机(2)、电机(3)和消声器(4),所述机箱(1)由盖板、底板、前侧板(1a)、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1b)围成,在机箱(1)内壁设置有吸音层(11),所述发动机(2)与电机(3)相连,消声器(4)通过进气管道(5)与发动机气缸头(2a)相连,在发电机组内设置动力降温风道(A)、整机余热降温风道(B)和电机降温风道(C),实现了各大型发热部件全部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全面保证了机组内部的通风散热,达到了发电机组最佳的降噪效果,确保了发电机组工作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F01P5/02GK103184930SQ20131011402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3日
发明者罗雄彬, 曹家彬, 廖昌杰 申请人:重庆鼎工机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