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146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高压燃油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高压燃油泵,包括:出油组立、电枢组立、极壳组立和进油组立,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分别连接至极壳组立两端,电枢组立设置在极壳组立内部两端分别连接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出油组立包括出油座、止回阀、插片组立和支架;进油组立包括泵室轴承、泵室、涡轮和泵盖;出油座上设置有出油口,止回阀设置在出油座内与出油口位置对应,支架连接至出油座下端,插片组立设置在出油座和支架之间分别与出油座和支架连接,支架与出油座连接处设置有出油座轴孔;泵室与泵盖连接,涡轮设置在泵室和泵盖之间,泵室轴承与泵室连接;电枢轴上端通过出油座轴孔与出油组立连接,下端与泵室轴承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效率高,满足高压直喷发动机使用且噪声低的优点。
【专利说明】高压燃油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泵,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燃油泵。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汽车燃油泵主要为涡轮式燃油泵,泵的燃油输送和压力升高完全是由液体分子之间动量传递实现的。进油组立结构简单,由涡轮、泵室、泵盖组成。泵室和泵盖相对而立,中间形成一个空腔,涡轮位于其中。涡轮圆周上设置涡轮叶片,泵室泵盖上与涡轮相对应的部位开有合适的流道。当电机带动涡轮旋转时,涡轮带动由进油口流入的燃油经泵室内的流道从出油口压出。现有燃油泵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缺陷:
[0003]1、现有燃油泵多采用铜换向器,电流不稳定,直接影响电机效率,使得电机功率低,而近年来,随着高压直喷系统的技术发展,对燃油泵提出更高的压力要求,现有燃油泵不能满足高压直喷系统的高压力下高流量的使用需求。
[0004]2、现有燃油泵的电枢轴与出油座采用一体式设计,电机在高转矩下运行时电机齿矩脉动会增大,容易造成上端轴向频动,产生高频噪声,给燃油泵带来了巨大的噪声,至使用泵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并且,现有燃油泵出油端口处采用直流式喷油方式;燃油流体脉动较大,增加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燃油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油泵存在功率低,不能满足高压的直喷发动机使用且噪声大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燃油泵,包括:出油组立、电枢组立、极壳组立和进油组立,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分别连接至极壳组立两端,电枢组立设置在极壳组立内部,且电枢组立的电枢轴两端分别连接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其中,出油组立包括出油座、止回阀、插片组立和支架;进油组立包括泵室轴承、泵室、涡轮和泵盖;出油座上设置有出油口,止回阀设置在出油座内与出油口位置对应,支架连接至出油座下端,插片组立设置在出油座和支架之间分别与出油座和支架连接,支架与出油座连接处设置有出油座轴孔;泵室与泵盖连接,涡轮设置在泵室和泵盖之间,泵室轴承与泵室连接;电枢轴上端通过出油座轴孔与出油组立连接,下端与泵室轴承连接。
[0007]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高压燃油泵,电枢组立包括电枢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矽钢片和转子保护胶,矽钢片设置在电枢轴与极壳组立之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设置在矽钢片一侧与电枢轴套接,转子保护胶设置在矽钢片另一侧与电枢轴连接。
[0008]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高压燃油泵,出油口处设置有三条筋。
[0009]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高压燃油泵,泵室上设置有多个叶片,各叶片之间形成弯曲齿形流道。
[0010]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系列燃油泵进行改进,使泵油压力脉动小,运行平稳。相比现有燃油泵,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燃油泵功率大,能够在高压力下输出高流量,并能够保证高流量下其介质的真空度较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1]1、电枢组立的换向器采用了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使电机在通过高电流时不会因电流滞留而产生发热,从而达到增加电机功率的效果,扩展了电机效率,满足满足高压力下高流量的性能要求,适应高压直喷发动机使用。
[0012]2、出油端电枢组立支撑处通过设置支架形成出油座轴孔实现分体式支撑,提高电枢组立高速旋转的稳定性,降低噪音,提高燃油泵效率及寿命。
[0013]3、设计弯曲齿形涡轮流道,避免了口哨效应的产生,减小了噪声的输出,并且,出油口处设置三条筋,采用分流式设计,降低了出油端流体脉动,避免因脉动产生与其他汽车部件的共振,进一步降低噪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压燃油泵的结构剖视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油组立的结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油组立的俯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油组立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涡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1]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高压燃油泵,包括:出油组立1、电枢组立3、极壳组立2和进油组立4,出油组立I和进油组立4分别连接至极壳组立2两端,电枢组立3设置在极壳组立2内部,且电枢组立3的电枢轴两端分别连接出油组立I和进油组立4。其中,出油组立I包括出油座13、止回阀14、插片组立15和支架16 ;进油组立包括泵室轴承41、泵室42、涡轮40、泵盖钉43和泵盖44 ;出油座13上设置有出油口,止回阀14设置在出油座13内与出油口位置对应,支架16连接至出油座13下端,插片组立15设置在出油座13和支架16之间分别与出油座13和支架16连接,支架16与出油座13连接处设置有出油座轴孔;泵室42与泵盖44连接,涡轮40设置在泵室42和泵盖44之间,泵室轴承41与泵室42连接,泵盖钉43与泵盖44连接;电枢轴上端通过出油座轴孔与出油组立I连接,下端与泵室轴承41连接。
[0022]具体地,电枢组立包括电枢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矽钢片和转子保护胶,矽钢片设置在电枢轴与极壳组立之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设置在矽钢片一侧与电枢轴套接,转子保护胶设置在矽钢片另一侧与电枢轴连接。
[0023]较佳地,如图3所示,出油口处设置有用以分流的三条筋101。如图5所示,泵室上设置有多个叶片401,各叶片401之间形成弯曲齿形流道。
[0024]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燃油泵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接通电源以后,电流经插片组立15的传递,将电能传递给电枢组立3;电枢组立3通过极壳组立磁钢的作用把电能转化成动能,带动涡轮一起高速旋转、利用涡轮连续加速度使涡轮40中设置的叶片401在油轨402扫过;进油组立上相应的油轨402产生径向旋涡,再通过旋涡使燃油流动产生能量巨大的空化现象,使油轨402内部变成真空状态,油轨402里的真空力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燃油经过油轨402加压后从出油口压出,当燃油到达出油座三条筋101处时,受到出油座上三条筋101的影响,会将原来的一股油变成三股油,将液体脉动的能量打破,与分散然后再一次受到止回阀14的阻尼,在止回阀后端流出,燃油在经历了一次分散,阻尼与重组的过程,相当于过滤了燃油的脉动,减去了二次共振产生噪声的可能。
[0025]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燃油泵通电时电枢组立高速旋转,并带动与之连接的涡轮也作高速旋转,此时涡轮油轨中设置的叶片扫过进油组立上相应的油道,产生径向旋涡,再通过旋涡使燃油流动产生能量巨大的空化现象,使流道内部变成真空状态,流道里的真空力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燃油经过油道加压后从出油口压出,从而将燃油输送到系统需要的部位。本实用新型高压燃油泵所输出的燃油能向系统提供更高的燃油压力,满足高压直喷系统的压力要求,适用于直喷发动机供油。
[0026]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压燃油泵,包括:出油组立、电枢组立、极壳组立和进油组立,所述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分别连接至所述极壳组立两端,所述电枢组立设置在所述极壳组立内部,且电枢组立的电枢轴两端分别连接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组立包括出油座、止回阀、插片组立和支架;所述进油组立包括泵室轴承、泵室、涡轮和泵盖;所述出油座上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出油座内与所述出油口位置对应,所述支架连接至所述出油座下端,所述插片组立设置在所述出油座和支架之间分别与所述出油座和支架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出油座连接处设置有出油座轴孔;所述泵室与所述泵盖连接,所述涡轮设置在所述泵室和泵盖之间,所述泵室轴承与所述泵室连接;所述电枢轴上端通过所述出油座轴孔与所述出油组立连接,下端与所述泵室轴承连接,所述出油口处设置有三条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燃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组立包括电枢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矽钢片和转子保护胶,矽钢片设置在电枢轴与极壳组立之间,半导体材料碳换向器设置在矽钢片一侧与电枢轴套接,转子保护胶设置在矽钢片另一侧与电枢轴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燃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室上设置有多个叶片,所述各叶片之间形成弯曲齿形流道。
【文档编号】F02M59/44GK203925830SQ201320875325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孙国庆 申请人:宁波洛卡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