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60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引擎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引擎。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包括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引擎。引擎包括缸块,缸块包括多个缸和附接在缸块上的缸盖。缸盖包括用于每个缸的进入端口,进入端口相对于缸的轴线从燃烧室倾斜地向上延伸。进入歧管被连接至缸盖,并且具有形成为分支且与进入端口连通的进气通道。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引擎在进入端口的外侧具有在缸径向方向上的直接喷射器,并且在进入歧管的内侧、在直接喷射器相对于进入端口的相对侧具有端口喷射器。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引擎在进入端口的外侧具有在缸径向方向上的直接喷射器,并且在进入歧管的外侧、在直接喷射器相对于进入端口的相同侧具有在缸径向方向上的端口喷射器。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no.4495211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no.2002-48035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引擎在进入端口的内侧具有在缸径向方向上的直接喷射器,在进入歧管的内侧、在直接喷射器相对于进入端口的相对侧具有端口喷射器。因而,当进入歧管的内侧在缸径向方向上不能形成足够的空间时,便不能在不增加引擎的整体高度的情况下布置端口喷射器。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引擎在进入歧管的外侧、在直接喷射器相对于进入端口的相同侧具有在缸径向方向上的端口喷射器。进入端口形成为具有线性形状。因而,端口喷射器需要被设置在与进入阀分离的位置,否则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与进入端口中流动的空气不充分混合。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擎,该引擎中,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可以被有效地布置,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与空气良好地混合。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引擎包括:

缸块,缸块包括多个缸;

缸盖,缸盖被附接在缸块上,并且包括用于每个缸的进入端口,进入端口相对于缸的轴线从燃烧室倾斜地向上延伸;

直接喷射器,直接喷射器在缸径向方向上被布置在进入端口的外侧的位置,并且将燃料直接地喷射进燃烧室中;

端口喷射器,端口喷射器相对于进入端口被布置在直接喷射器相同侧的位置,并且将燃料喷射进进入端口中;其中

进入端口包括:

阀座,阀座被设置在向燃烧室开口的进气入口处;和

弧形部,弧形部在处于阀座上游侧的进入端口的中心区域向下突出;并且

端口喷射器的喷射方向被定向在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经过弧形部的下部区域的方向上。

在上述构造(1)中,进入端口包括:阀座,阀座被设置在向燃烧室开口的进气入口处;和弧形部,弧形部在处于阀座上游侧的进入端口的中心区域向下突出;并且,端口喷射器的喷射方向被定向在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经过弧形部的下部区域的方向上。因而,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能够被有效地布置,并且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与空气良好地混合。

(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中,端口喷射器的喷射方向和缸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经过端口喷射器的喷射位置且接触弧形部的最下表面的直线和缸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

在上述构造(2)中,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经过弧形部的下部区域,因而能够抑制燃料附接至弧形部。

(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或(2)中,进入端口在端口喷射器的下游侧分叉。

在上述构造(3)中,直接喷射器可以被布置在分叉的进入端口的下部区域中,因而直接喷射器能够被有效地布置。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至(3)中的任一个中,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中心轴线被布置在经过缸的轴线的相同平面上。

在上述构造(4)中,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能够在经过直接喷射器的中心的平面的两侧之间被均匀地分配。

(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4)中,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中心轴线互相平行或者在燃料喷射方向上的前侧互相交叉。

在上述构造(5)中,从直接喷射器喷射的燃料抵抗缸中产生的滚流而扩散。因而,便于缸中燃料和空气的混合。

(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4)或(5)中,端口喷射器的中心轴线和缸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等于或者大于直接喷射器的中心轴线和缸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

在上述构造(6)中,能够抑制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附接至进入端口的内壁表面,并且能够抑制从直接喷射器喷射的燃料附接至缸的内壁表面。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4)至(6)中的任一个中,经过缸的轴线的平面正交于缸的布置方向。

在上述构造(7)中,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被布置成正交于缸的布置方向。因而,用于将燃料供给至直接喷射器的高压输送管道能够被布置在缸的布置方向上,用于将燃料供给至端口喷射器的低压输送管道能够被布置在缸的布置方向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构造(1)至(7)中的任一个进一步包括连接至缸盖并且具有进气通道的进入歧管,进气通道形成为分支且与进入端口连通,并且端口喷射器被固定至进入歧管。

在上述构造(8)中,进入歧管能够在端口喷射器被固定至进入歧管的状态下被固定至缸盖。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8)中,进入端口向在缸盖的上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开口,进入歧管包括结合表面,结合表面被结合至缸盖的平坦表面并且进气通道经过该结合表面,端口喷射器具有朝向进入端口突出超过结合表面的喷嘴部。

在上述构造(9)中,相较于端口喷射器的喷嘴部被定位成相比于结合表面更接近进入歧管的情况,能够减小端口喷射器附接座的厚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至(9)中的任一个中,端口喷射器具有定向至封闭进入端口的进入阀的遮挡中心的喷射轴线。

在上述构造(10)中,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朝向钟形的进入阀的中心流动,因而能够抑制燃料附接至进入端口的内壁表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至(10)中的任一个中,缸块具有由在左侧和右侧交替地布置的多个缸形成的v形形状,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被布置在缸块的一排的内侧。

在上述构造(11)中,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能够以集中的方式被设置在缸块的该一排的内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构造(11)中,端口喷射器被布置在进入端口朝向缸块的该一排的内侧突出最多的位置。

在上述构造(12)中,端口喷射器能够被有效地布置在该一排的内侧。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地布置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并且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与进入端口中流动的空气良好地混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v型引擎的总体构造从曲柄轴方向前表面观看时的主视图,并且是局部截面图。

图2是图示图1所示的v型引擎的总体构造的平面图。

图3是设置至图1所示的缸盖的燃烧室的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燃烧室在iv-iv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5是设置至图1所示的缸盖的进入端口的截面图。

图6是进入端口在图5中的vi-vi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7是图1和图2所示的进气系统的主视图。

图8是图1和图2所示的进气系统的侧视图,并且是局部截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放大主视图。

图10是图示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图示图9所示的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主视图。

图12是图示图9所示的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除非特别指定,否则在实施例中描述或者附图中图示的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对位置等等仅仅解释为示例性的,并非意指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文所使用的表述意指相对或者绝对的布置,诸如“在...的方向上”、“沿着...的方向”,“平行于”、“正交于”、“中心”、“同心地”、和“同轴的”不仅意指其所指的准确意思,而且意指在一定容差内相对移位或者以足够小乃至可以实现相同水平的功能的角度或者距离而相对移位的这些状态。

例如,表示形状诸如四边形和圆筒的表述不仅意指其在严格的几何意义上所指的意思,而且表示可以呈现相同水平的效果的包括不平整、倒角等等的形状。

“包括”、“包含”、“设置有”、“含有”和“具有”一个组件的表述并不是排除其他组件的排它性表述。

在实施例中描述的引擎的方向是基于具有安装在车身前部的引擎的汽车的驾驶座。因而,基于曲柄轴方向前表面的图具有反向的左和右,意为图中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于右侧和左侧。

图1是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v型引擎1的总体构造从曲柄轴方向前表面观看时的主视图,并且是局部截面图;图2是图示图1所示的v型引擎1的总体构造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v型引擎1包括引擎主体10以及用于进气系统3和燃料供给系统7的装置。

[引擎主体]

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是四冲程六缸sohc(singleoverheadcamshaft,单置顶式凸轮轴)汽油v型引擎,侧倾角(侧倾窄角)为60°。

如图1所示,引擎主体10包括:缸块11,缸块11具有由缸排(排)12a和12b形成的v形形状;缸盖2a和2b,缸盖2a和2b分别被结合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上侧;和曲轴箱13,曲轴箱13被结合至缸块11的下侧。

如图2所示,具有v形形状的缸块11包括以如下方式在前后方向(曲柄轴方向)上彼此偏置的左侧排12a和右侧排12b:右侧(图2中的左侧)排12a被定位在前侧,左侧(图2中的右侧)排12b被定位在后侧。如图1所示,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每个包括并列布置的两套三缸14a和14b中的对应一套(见图12),单个公共的曲柄轴15在缸的下部区域由曲轴箱13可旋转地支撑。在左排12a和右排12b中该两套三缸14a和14b以如下方式并列地布置:在右侧排12a中最前侧的缸14a作为第一缸#1,之后第二缸#2、第三缸#3、第四缸#4、第五缸#5、和第六缸#6朝向缸块11的后侧交替地布置在左侧和右侧(见图12),数字表示稍后描述的火花塞22点火的顺序(见图3)。

如图1所示,每个缸14a和14b具有圆筒形状,在轴线方向l3和l4上往复运动的活塞16被容纳在缸14a和14b中的每一个中。活塞16形成为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封闭的头部和形成为在径向方向上通过其本体部的销孔。连接杆17具有容纳在活塞16的本体部中的一端(小端(未图示))。连接杆17的小端利用设置成通过销孔的活塞销162而被联接至活塞16。

曲柄轴15利用连接杆17将活塞16的往复运动(向下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并且具有平行于经过曲柄轴15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的曲柄销(未图示)。连接杆17具有联接至曲柄销的另一端(大端(未图示))。因而,活塞16的往复运动被转换成曲柄轴15的旋转运动。

图3是设置在图1所示的缸盖中的燃烧室的截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燃烧室在iv-iv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图5是设置至图1所示的缸盖的进入端口的截面图,图6是图5所示的进入端口在vi-vi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缸盖2a和2b中的每一个中,燃烧室21形成在与形成在缸块11中的缸14a或14b对应的位置,火花塞22被附接至如图3所示的每个燃烧室21。火花塞22点火并且燃烧供给至燃烧室21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以及在燃烧室21或者缸(缸14a和14b)中混合的空气-燃料混合物。根据本实施例的缸盖2a和2b被定位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内侧。

如图5所示,每个燃烧室21设置有两个进气入口23和两个排气出口24。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两个进气入口23在排12a和12b的内侧沿着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而被对齐成一列,并且向燃烧室21开口。类似地,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两个排气出口24在排12a和12b的外侧沿着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而被对齐成一列,并且向对应的燃烧室21开口。

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两个进气入口23每个设置有阀座(座表面)231,并且由设置至进气入口23中的每一个的进入阀25封闭。类似地,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两个排气出口24每个设置有阀座(座表面)241,并且由设置至排气出口24中的每一个的排气阀26封闭。

缸盖2a和2b设置有用于每个燃烧室21的进入端口27和排出端口28。

进入端口27经过缸14a和14b的轴线l3和l4,并且被布置为沿着正交于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的方向(在下文中,称之为“进入-排出方向”),并且与向燃烧室21开口的两个进气入口23连通。进入端口27包括上游侧端口271和下游侧端口272。

如图6所示,上游侧端口271用作设置至两个进气入口23中的每一个、设置在进入端口27中的上游侧的流动路径,其中两个进气入口23中的每一个被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并且上游侧端口271具有经过其截面中心的布置在经过缸14a和14b的轴线l3和l4的平面上的轴线n。上游侧端口271向缸盖2a和2b的内侧的水平表面开口(见图5)。每个缸盖2a和2b设置有:上游侧端口开口273,上游侧端口开口27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椭圆形状;和凸缘(端口喷射器附接座)275,凸缘275包括围绕开口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274(见图5)。

如图6所示,下游侧端口272用作设置至每个进气入口23的一个流动通道,并且被设置成在上游侧端口271的下游侧从上游侧端口271分支。因而,两个下游侧端口272中的每一个具有设置至上游侧端口271的出口的入口,并且具有设置至阀座231的入口的出口,阀座231的入口被设置至进气入口23。

如图5所示,进入端口27包括在阀座231的上游侧的进入端口27的中心区域向下突出的弧形部276。弧形部276被设置用于弯曲经过进入端口27的截面中心的轴线n,以使能够实现长的进气通道,从而从端口喷射器91喷射的燃料与进入端口27中流动的空气良好地混合。

排出端口28沿着进入和排出方向相对于燃烧室21被设置在进入端口27的相对侧,并且与向燃烧室21开口的两个排气出口24连通。排出端口28包括上游侧端口281和下游侧端口(未图示)。上游侧端口281是每个设置用于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两个排气出口24的流动路径,并且每个被设置在排出端口28的上游侧。下游侧端口是每个设置至两个排气出口24的流动路径,两个排气出口24被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并且下游侧端口被布置在两个上游侧端口281的下游侧以使两个上游侧端口281被结合,而且具有经过其中心的布置在经过缸14a和14b的轴线的平面上的轴线。因而,两个上游侧端口281具有设置至阀座241的出口的入口,并且具有设置至下游侧端口的入口的出口,阀座241的出口被设置至排气出口24。

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采用如图1所示的偏置曲柄结构。

通常的v型引擎(具有左排和右排的引擎在与曲柄轴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不偏置)具有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缸14a和14b的轴线l1和l2,该轴线l1和l2以经过曲柄轴15的中心p的方式被布置。左排和右排在由图1中的双点划线指示的位置处。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采用偏置曲柄结构的引擎主体10(v型引擎1)中,在曲柄轴15的中心p和缸盖2a和2b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被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左排12a和右排12b的缸14a和14b的轴线l1和l2在与曲柄轴15的旋转方向(由箭头e指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曲柄轴15的中心p平移。因而,在侧倾角被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左排12a和右排12b的缸14a和14b的轴线l1和l2被偏置至l3和l4,缸14a和14b的轴线l1和l2被移动δ(偏置量)。

因而,右侧排(图1中的左侧排)2a被定位在比左侧排(图1中的右侧排)2b更高的位置处,以设置高度差,并且相同的高度差(h2-h1)被设置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的进入端口27的入口开口之间。

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具有如下布置关系:右侧排12a被布置在相比于左侧排12b更前侧,并且右侧排12a被布置在比左侧排12b更高的位置。

作为阀驱动机构的凸轮轴(未图示)、摇杆臂(未图示)等等被布置在缸盖2a和2b的上部区域中,摇杆盖29被附接至覆盖这些构件。进入阀25和排气阀26利用凸轮轴和摇杆臂在预定时间被打开或封闭。

[进气系统]

图7是图1和图2所示的进气系统3的主视图。图8是图1和图2所示的进气系统3的侧视图,并且是局部截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进气系统3用于将空气涡轮增压至设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缸盖2a和2b的每个燃烧室21的进入端口27。

如图7所示,进气系统3包括:进入歧管4a和4b,进入歧管4a和4b被结合至左排12a和右排12b的缸盖2a和2b;中间冷却器5a和5b,中间冷却器5a和5b被结合在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上;出口外壳31,出口外壳31将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连接至彼此;和增压器6,增压器6从出口外壳31被悬挂。

增压器6由从曲柄轴15传输的驱动力驱动(见图1),从而送出空气(进气),并且被附接在左排12a和右排12b之间且在左摇杆盖和右摇杆盖29上方。在此构造中,增压器6被定位在曲柄轴15上方,增压器6的下表面被布置在摇杆盖29的上表面上方。

增压器6将被供给的空气(进气)以压缩的方式排出至下游侧,因而增加了供给至引擎主体10的空气(进气)压力。根据本实施例的增压器6包括四叶根增压器。

增压器6包括:外壳61;输入旋转轴62(见图8),输入旋转轴62由外壳61可旋转地支撑,并且突出至外壳61的向前侧;和一对转子63a和63b,一对转子63a和63b被容纳在外壳61中,并且由输入旋转轴62的旋转而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如图8所示,外壳61包括:外壳主体61a;入口外壳61b,入口外壳61b被结合至外壳主体61a的后表面;和轴承外壳61c,轴承外壳61c被结合至外壳主体61a的前表面。

如图7所示,外壳主体61a具有容纳空间,一对转子63a和63b被容纳其中同时彼此啮合。容纳空间向外壳主体61a的后表面和上表面前区域开口。通过后表面开口吸收进的空气经过容纳在容纳空间中的一对转子63a和63b之间,然后通过上表面前区域开口61a1被排出(见图8)。外壳主体61a具有设置有凹部的上表面,上表面前区域开口61a1形成在凹部中。凹部具有长方形形状,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平坦结合表面围绕凹部设置。

如图8所示,入口外壳61b具有进气通道,吸收进外壳主体61a的空气经过该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向入口外壳61b的左侧表面和前表面开口,因而通过侧开口吸收进的空气经过该进气通道,然后通过前表面开口被吸收进外壳主体61a。

如图2所示,入口外壳61b具有设置有节流体64的右侧表面(图2中的左侧表面)。节流体64具有设置有圆筒空气入口64a的侧表面和设置有节流阀(未图示)的内部。因而,空气通过空气入口64a被导入,进气量由节流阀调节。

如图2所示,轴承外壳61c具有设置在外壳主体61a的前表面的右侧(图2中的左侧)的圆筒轴承部,以使输入旋转轴62能够被可旋转地支撑。因而,输入旋转轴62被布置在右侧排12a侧。

输入旋转轴62是当驱动力从曲柄轴15被传输至其上时旋转的输入轴,并且具有围绕设置至其前端部的滑轮67和设置至曲柄轴15的前端部的滑轮(未图示)缠绕的带68,如图1所示。因而,曲柄轴15的旋转从曲柄轴15经由带68被传输至输入旋转轴62,因而驱动力从曲柄轴15被传输至输入旋转轴62。然而,驱动力从曲柄轴15传输至输入旋转轴62并不局限于如滑轮67和带68组合的驱动力传输单元,用于示例,如链轮和链组合的驱动力传输单元也能够被采用。

如图7所示,一对转子63a和63b被容纳在外壳主体61a中,并且在外壳主体61a中彼此啮合。作为一对转子63a和63b之一的转子63a(在下文中,称之为“驱动转子63a”)具有包括输入旋转轴62的旋转轴,输入旋转轴62的旋转使得驱动转子63a在与输入旋转轴62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与驱动转子63a啮合的另一转子63b(在下文中,称之为“从动转子63b”)由驱动转子63a驱动从而在与驱动转子63a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因而,由驱动转子63a、从动转子63b、和外壳主体61a包围的空间中的空气被推出,从而通过外壳主体61a的上表面前区域开口61a1而被排出。

出口外壳31将从增压器6排出的空气分配至左排12a和右排12b,并且由诸如铝的轻金属和诸如frp和预浸材料的合成树脂形成。因而,出口外壳31能够具有较轻的重量,并且能够通过轻金属的锻造或者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这允许出口外壳31更容易制造。

出口外壳31被设置成在左排12a和右排12b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处将左排12a和右排12b互相连接。出口外壳31具有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在高度方向上短,在平面图中具有长方形形状,纵向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短边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出口外壳31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倾斜以具有从后侧朝向前侧逐渐减小的高度(见图8)。

出口外壳31具有分配通道32,从增压器6排出的空气通过分配通道32被分配至左排12a和右排12b。分配通道32沿着出口外壳31的外部形状形成,并且具有以高度从后侧朝向前侧减小的方式倾斜的顶表面32a,如出口外壳31的上表面的情况。因而,从增压器6排出的空气(进气)倾斜地对分配通道32的顶表面32a碰撞,使得进气抵抗顶表面32a碰撞的面积较大,因而相较于涉及与顶表面32a正交碰撞的构造,能够减小碰撞噪声。因而,能够实现由于从增压器6的排出压力造成的噪声辐射较小。

分配通道32在出口外壳31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开口。出口外壳31具有以与外壳主体61a上形成的凹部相同的方式(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纵向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的中心开口33,并且具有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通过外壳主体61a的结合表面利用六个螺栓被结合至此结合表面,增压器6被附接至出口外壳31。因而,增压器6从出口外壳31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被悬挂。

分配通道32在出口外壳31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开口。出口外壳31的左开口34a和右开口34b每个形成为具有小于中心开口33的长方形形状,具有凸缘及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

分配通道32具有顶表面,该顶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向下突出的脊32a1。脊32a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将分配通道32分割为两部分,即左侧和右侧。因而,经过中心开口33导入的空气以如下方式由脊32a1分配至左通道和右通道:分配至右侧的空气从右开口34a被排出并且导入至左侧的空气从左开口34b被排出。因此,便于从增压器6排出的空气(进气)分配至左排12a和右排12b,并且因而进气被均匀地供给至左排12a和右排12b。

分配通道32在出口外壳31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开口。如图8所示,出口外壳31的后表面开口是与稍后描述的旁通路径691连通的开口,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具有围绕其设置的结合表面。旁通外壳69被结合至此结合表面,并且旁通外壳69利用两个螺栓被附接至出口外壳31。

旁通外壳69包括旁通路径691,从增压器6排出的空气通过旁通路径691被旁通至入口外壳61b。旁通路径691在旁通外壳69的前表面和下表面上开口。旁通外壳69的前表面开口形成为大体上与出口外壳31的后表面开口相同,并且与如上所述的出口外壳31的后表面开口连通。

旁通外壳69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设置有旁通阀66。旁通阀66具有连接至入口外壳61b的下表面,旁通路径691和进气通道经由旁通阀66彼此连通。因而,从增压器6排出至出口外壳31的空气(进气)部分通过旁通路径691返回至进气通道,因而调节排出空气压力(排出进气压力)。利用旁通阀66调节返回空气压力(返回进气压力)。

如图7所示,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分别冷却从增压器6排出并且分配至左侧和右侧的空气,并且被分离地设置至左排12a和右排12b,同时被定位在增压器6的左侧和右侧两侧且被定位在左摇杆盖和右摇杆盖29上方。

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在左侧和右侧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每个包括:壳体51;中间冷却器芯52,中间冷却器芯52被容纳在壳体51中;和多个卡圈55,多个卡圈55围绕壳体51布置。

壳体51容纳中间冷却器芯52并且由诸如铝的轻金属或者诸如frp和预浸材料的合成树脂形成。因而,壳体51能够具有较轻的重量,能够通过轻金属的锻造形成或者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这允许壳体51更容易制造。

壳体51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长方形形状,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并入有进气通道,空气经过进气通道从而从出口外壳31被供给至进入歧管4a和4b。进气通道在壳体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开口。

壳体51的上表面开口以与出口外壳31的左开口34a和右开口34b相同的方式(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形成,并且具有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设置至出口外壳31的凸缘的结合表面被结合至该结合表面。壳体51的下表面开口以与上表面开口相同的方式(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形成,并且具有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

中间冷却器芯52冷却在进气通道中流动的空气,并且以如下方式而被设置:其中形成有从壳体51的外部供给并且排出至壳体51的外部的冷却水流经的管道。管道具有布置在壳体51的前表面的上侧的入口侧54a(见图1)和布置在壳体51的前表面的下侧的出口侧54b(见图1)。因而,在冷却水中的气泡被向上排出。

多个卡圈55被设置用于将负载从出口外壳31传输至进入歧管4a和4b并且用于保护壳体51。根据本实施例的多个卡圈55包括以大体上相等的间隔布置在壳体51的凸缘和出口外壳31之间的六个卡圈。

六个卡圈55每个是插入有螺栓的圆筒形管构件,盘形的凸缘被设置在管构件的两侧。卡圈55的高度与从壳体51的凸缘的上表面起出口外壳31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同,或者由垫圈(未图示)对应的长度而设置成高于该高度。

六个螺栓每个被插入穿过出口外壳31的凸缘、卡圈55、和壳体51的凸缘,并且每个与设置在稍后描述的进入歧管4a、4b的凸缘上的内螺纹螺合。因而,出口外壳31、中间冷却器5a和5b、与进入歧管4a和4b是一体的。因而,负载从出口外壳31被传输至进入歧管4a和4b,从而保护壳体51。

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被设置用于分配设置至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多个缸(两套三缸14a和14b)中的空气(进气),并且由诸如铝的轻金属或者诸如frp或者预浸材料的合成树脂形成。因而,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能够是较轻的重量。通过轻金属锻造形成或者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这允许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更容易制造。

根据本实施例的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进一步被设置用于支撑增压器6、出口外壳31、与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在一体地形成的同时被设置在中间冷却器5a和5b的下表面和缸盖2a和2b的结合表面之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采用偏置曲柄结构。右侧排12a(图2中的左侧排)被定位在比左侧排12b(图2中的右侧排)更高的高度,以设置高度差。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的进入端口27的入口开口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中,在进入歧管4a和4b之间的附接高度(进入端口27的入口开口)之间进一步设置相同的高度差(h2-h2)。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具有如下构造:在右侧排12a(图7中的左侧排)侧的进入歧管4a(在下文中,称之为“右侧进入歧管4a”)被设定成短于在左侧排12b(图7中的右侧排)侧的进入歧管4b(在下文中,称之为“左侧进入歧管4b”)。出口外壳31和从出口外壳31悬挂的增压器6采取水平姿态。因此,右侧进入歧管4a具有高于左侧进入歧管4b的支撑刚度。

输入旋转轴62(见图2)被布置在右侧排12a侧,因而被布置在带有更高的支撑刚度的一侧(右侧进入歧管4a侧)且在引擎主体10的前侧位置(右侧排12a),因而能够抑制增压器6的振动。

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从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朝向左排12a和右排12b沿着摇杆盖29支撑增压器6、出口外壳31、以及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的外形弯曲。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包括与中间冷却器5a和5b的结合表面面对的增大部,并且包括从增大部分支至左缸盖2a和右缸盖2b的进入端口的分支通道。

增大部向中间冷却器5a和5b的结合表面开口,分支通道向结合至进入端口27的结合表面开口。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具有以凸缘的壳体51的下表面开口相同的方式(短边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纵向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形成的增大部开口,凸缘的壳体51的下表面开口具有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

设置至中间冷却器5a和5b的凸缘的结合表面被结合至该结合表面,并且六个螺栓被插入穿过出口外壳31的凸缘、卡圈55、和壳体51的凸缘,从而与设置在进入歧管4a和4b的凸缘上的内螺纹螺合。因而,出口外壳31、中间冷却器5a和5b、与进入歧管4a和4b是一体的。

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进入端口结合表面开口以与缸盖2a和2b的上游侧端口开口相同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椭圆形状)形成,并且具有凸缘及围绕其设置的平坦结合表面。该结合表面被结合至缸盖2a和2b的结合表面。四个螺栓被设置用于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每一个。螺栓被插入穿过进入歧管4a和4b的凸缘从而与设置至缸盖2a和2b的凸缘275的外螺纹螺合。因而,与出口外壳31及中间冷却器5a和5b一体的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被附接至缸盖2a和2b。

联接壁被设置在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中邻接的分支通道之间。联接壁将邻接的分支通道彼此联接,封闭邻近的分支通道之间的空间,并且形成排12a和12b之间的隧道形空间。联接壁具有设置有加强肋的壁表面。因而,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具有由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联接壁保护的内侧。因而,能够保证布置在进入歧管4a和4b内侧的管道(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等等)及燃料喷射装置8和9的部件(直接喷射器81和端口喷射器91等等)的安全。联接壁形成左排12a和右排12b之间的隧道形空间,因而联接壁的两侧壁表面具有引导在隧道形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功能。因而,能够预期到冷却布置在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内侧的管道和燃料喷射装置8和9的部件的效果。

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具有设置有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的下端部。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被设置在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下端部之间,以使下端部彼此联接。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两侧,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被设置多个部,或者能够以形成表面的方式而被设置以使能够形成底壁。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刚度。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进气系统3中,在曲柄轴15的方向上从前表面观看时,增压器6被布置在由出口外壳31、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与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包围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内侧。因而,增压器6的悬挂支撑结构甚至能够具有更高的刚度,从而能够实现更稳定的支撑。

作为分离结构的出口外壳31、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与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能够通过利用螺栓彼此紧固而被装配。因而,能够容易地装配管道和燃料喷射装置8和9的部件被容纳在左排和右排内侧的结构。

出口外壳31、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与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被形成为分离的结构。因而,通过改变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高度,该结构能够简单地与右侧排(高排)12a侧和左侧排(低排)12b侧之间的差相一致。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能够由左排12a和右排12b共享。

出口外壳31与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的壳体51由刚性树脂或者利用轻金属形成,因而能够具有更轻的重量。因而,能够减小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上的重量负载。因而,能够改善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的耐久性。而且,更轻的进气系统3导致v型引擎1更低的重心,因而有助于改善车辆的可操作性(预防转向不足)。

噪声吸收材料能够被设置在部件(出口外壳31、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与左进入歧管4a和右进入歧管4b)和增压器6之间。因而,减小从增压器6的噪声辐射,并且能够减小碰撞时由于增压器6对燃料相关部件的冲击造成的负载。

在上述进气系统中,增压器6从出口外壳31被悬挂,具有在左排和右排的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形状。然而,此悬挂结构不应该被诠释为限制意义。例如,充压器能够被置于并固定在左中间冷却器5a和右中间冷却器5b上。

[燃料供给系统]

图9是图示图1所示的缸喷射装置和端口喷射装置的主视图。图10是图示图9中的电连接件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1是图示图9所示的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主视图。图12是图示图9所示的直接喷射器和端口喷射器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两类燃料喷射装置8和9,该两类燃料喷射装置8和9是缸喷射类和端口喷射类,缸喷射类将燃料直接地喷射进设置至缸14a和14b中的每一个的燃烧室21中,端口喷射类将燃料喷射进设置至每个燃烧室21的进入端口27中。

如图9所示,缸喷射燃料喷射装置8(在下文中,称之为“缸喷射装置8”)包括:直接喷射器81,每个直接喷射器81被设置用于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缸14a和14b中的对应一个;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通常被设置至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多个直接喷射器81;和高压燃料泵(未图示),高压燃料泵将燃料供给至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

直接喷射器81用于将燃料直接地喷射进设置至缸14a和14b的燃烧室21中,并且沿着进入和排出方向被布置在如图3所示的进入端口27在缸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更具体地,直接喷射器81被布置成在下游侧端口272的下部区域中具有布置在经过缸14a(14b)的轴线l3(l4)的平面上的中心轴线,下游侧端口272的下部区域作为进入端口27的分叉部。因而,直接喷射器81被布置成正交于缸14a(14b)的布置方向并且在平面图中被交替地布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内侧。

如图11所示,直接喷射器81包括:小直径的喷嘴部81a;直径比喷嘴部81a大的本体部81b;输送管道联接部(未图示),其直径比喷嘴部81a大且比本体部81b小;和连接件附接构件81d(第一连接件附接构件),连接件附接构件81d被设置在本体部81b的径向外侧。喷嘴部81a具有设置有喷射孔(未图示)的末端,利用该喷射孔从高压燃料泵供给的燃料在被喷射的同时以锥形形态扩散。本体部81b容纳有控制燃料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的控制装置(未图示)。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被联接至输送管道联接部,燃料通过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从高压燃料泵被供给。

电连接件83(第一电连接件)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81d。电连接件83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81d的方向是直接喷射器81(本体部81b)的径向方向。电连接件83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81d。因而,电连接件83从连接件附接构件81d朝向径向方向上的外侧被拆卸。

如图10所示,直接喷射器81具有交替地布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之间的连接件附接构件81d,在平面图中左排12a和右排12b在斜轴平行的方向上面对彼此。因而,在右侧排12a(图10中的左侧排)上的连接件附接构件81d被定向成向后倾斜,相对于右侧排12a向后偏置的在左侧排12b(图10中的右侧排)上的接件附接构件81d被定向成向前倾斜。直接喷射器81具有倾斜成在左排12a和右排12b之间的空间中向上倾斜地导向的中心轴线,并且以从直接喷射器81(喷射轴线s)喷射的燃料被定向进缸中的方式而被附接。

如图11所示,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将燃料供给至直接喷射器81。直接喷射器81被布置成正交于缸14a(14b)的布置方向。因而,高压输送管道82a(82b)被布置成沿着缸14a(14b)的布置方向。利用此构造,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被布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内侧,并且被联接至直接喷射器81的输送管道联接部(见图9)。

供给至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的燃料通过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被供给至直接喷射器81。容纳在本体部81b中的控制装置利用从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81d的电连接件83供给的电信号以预期量的燃料及预期的喷射时间被供给至喷嘴部81a的方式而被控制。因而,供给至喷嘴部81a的燃料通过喷嘴端口以锥形形态扩散的方式而被喷射进缸(缸14a和14b)中。

如图12所示,设置至左排12a和右排12b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在后端部侧具有入口。设置至右侧排12a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在下文中,称之为“右侧高压输送管道82a”)具有通过燃料管道84a连接至高压燃料泵的后端部82a1。右侧高压输送管道82a的后端部82a1和设置至左侧排12b的高压输送管道82b(在下文中,称之为“左侧高压输送管道82b”)的后端部82b1通过燃料管道84b彼此连接。因而,从高压燃料泵供给至右侧高压输送管道82a的燃料被分配至左侧高压输送管道82b。供给至右侧高压输送管道82a的燃料被供给至设置至右侧排12a的直接喷射器81。供给至左侧高压输送管道82b的燃料被供给至设置至左侧排12b的直接喷射器8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采用偏置曲柄结构。如图9所示,右侧排12a(图9中的左侧排)被布置在高于左侧排12b(图9中的右侧排)的位置。由于高度差,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上的进入端口27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因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之间也设置相同的高度差。在连接件附接构件81d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类似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中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的附接高度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如图9所示,端口喷射燃料喷射装置9(在下文中,称之为“端口喷射装置9”)包括:端口喷射器91,端口喷射器91被设置至设置用于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每个燃烧室21的进入端口27;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通常被设置用于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多个端口喷射器91;和低压燃料泵(未图示),低压燃料泵将燃料供给至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

端口喷射器91将燃料喷射至设置用于每个燃烧室21的进入端口27,并且沿着进入和排出方向被布置在与直接喷射器81相对于进入端口27相同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更具体地,端口喷射器91在进入端口27朝向缸块11的一排的内侧突出最多的位置具有定位在经过缸14a(14b)的轴线l3(l4)的平面上的中心轴线。因而,端口喷射器91的中心轴线被布置在与直接喷射器81的中心轴线相同的平面上。端口喷射器91被布置成正交于缸14a(14b)的布置方向。因而,在平面图中,端口喷射器91被交替地布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内侧。从端口喷射器91喷射的燃料(喷射轴线t)被分配至进入端口27的下游侧的下游侧端口的两个分支,因而在经过缸14a(14b)的轴线l3(l4)和直接喷射器81的中心轴线的平面的两侧被均匀地分配。

如图5所示,指示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方向的喷射轴线t被定向在从端口喷射器喷射的燃料经过弧形部276的下部区域的方向上。因而,指示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方向的喷射轴线t和缸盖2a(2b)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经过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位置且接触弧形部276的最下表面的直线和缸盖2a(2b)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

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轴线s和直接喷射器81的喷射轴线t彼此平行或者在燃料喷射方向上的前侧彼此交叉(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轴线s和缸盖2a(2b)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等于或者大于直接喷射器81的喷射轴线t和缸盖2a(2b)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因而,从直接喷射器81喷射的燃料抵抗缸14a(14b)中产生的滚流而扩散。

如图11所示,端口喷射器91包括:小直径的喷嘴部91a;直径比喷嘴部91a大的本体部91b;输送管道联接部(未图示),其直径比喷嘴部91a大且比本体部91b小;和连接件附接构件91d(第二连接件附接构件),连接件附接构件91d被设置在本体部91b的径向外侧。喷嘴部91a具有设置有喷射孔(未图示)的末端,利用该喷射孔从低压燃料泵供给的燃料在被喷射的同时以锥形形态朝向两个下游端口扩散。本体部91b容纳有控制燃料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的控制装置(未图示)。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被联接至输送管道联接部,燃料通过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从低压燃料泵被供给。

电连接件93(第二电连接件)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91d。电连接件93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91d的方向是相对于端口喷射器91(本体部91b)的倾斜向上方向。电连接件93从倾斜向上方向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91d。因而,电连接件93从连接件附接构件91d朝向倾斜向上方向被拆卸。

端口喷射器91具有朝向一排的外侧布置的连接件附接构件91d。具体地,端口喷射器91的喷嘴部81a被布置成朝向进入端口27(缸盖2a)突出超过缸盖2a与进入歧管4a和4b的结合表面。端口喷射器91的喷嘴部91a具有定位在进入端口27中的末端。端口喷射器91的中心轴线在左排12a和右排12b之间的空间中倾斜地朝向上侧倾斜。端口喷射器91以喷射燃料(喷射轴线t)被定向至进入阀25的遮挡中心的方式而被附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将燃料供给至端口喷射器91并且被设置在左排12a和右排12b的内侧从而如图12所示与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重叠。端口喷射器91的输送管道联接部被联接至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因而,供给至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的燃料通过低压输送管道92a被供给至端口喷射器91。容纳在本体部91b中的控制装置利用从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91d的电连接件93供给的电信号以预期量的燃料在预期喷射时间被供给至喷嘴部91a的方式而被控制。因而,供给至喷嘴部91a的燃料通过喷嘴端口以锥形形态扩散的方式而被喷射进两个下游侧端口中。

如图12所示,设置至左排12a和右排12b的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在前端部侧具有入口。设置至右侧排12a的低压输送管道92a(在下文中,称之为“右侧低压输送管道92a”)具有连接至从燃料管道(主管道)94a分支的燃料管道(分支管道)94b的前端部92a1。设置至左侧排12b的低压输送管道92b(在下文中,称之为“左侧低压输送管道92b”)具有连接至燃料管道(主管道)94a的前端部94b1。在此构造中,从低压燃料泵排出的燃料通过燃料管道94a和94b被供给至右侧低压输送管道92a和左侧低压输送管道。供给至右侧低压输送管道92a的燃料被供给至设置至右侧排12a的端口喷射器91。设置至左侧低压输送管道92b的燃料被供给至设置至左侧排12b的端口喷射器9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主体10采用偏置曲柄结构。右侧排12a(图9中的左侧排)被布置在高于左侧排12b(图9中的右侧排)的位置。由于高度差,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之间设置进入端口27的相同的高度差。因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中的端口喷射器91之间也设置相同的高度差。在连接件附接构件91d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类似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右侧排12a和左侧排12b中的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的附接高度之间设置相同的高度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v型引擎1具有设置在对燃烧室21开口的进气入口23的阀座231,并且具有在阀座231的上游侧的进入端口27中心区域中向下突出的弧形部276。指示端口喷射器91的喷射方向的喷射轴线t被定向在从端口喷射器91喷射的燃料经过弧形部276的下部区域的方向上。因而,直接喷射器81和端口喷射器91能够被有效地布置,从端口喷射器91喷射的燃料与进入端口27中流动的空气良好地混合。

直接喷射器81能够被布置在分叉的下游侧端口272的下部区域中,因而能够有效地被布置。

从直接喷射器81喷射的燃料抵抗缸14a和14b中产生的滚流而扩散。因而,便于缸14a和14b中燃料和空气的混合。

直接喷射器81和端口喷射器91被布置成正交于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因而,将燃料供给至直接喷射器81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能够被布置在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上。将燃料供给至端口喷射器91的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能够被布置在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上。

在端口喷射器91被固定至进入歧管4a和4b的状态下,进入歧管4a和4b能够被固定至缸盖2a和2b。相较于端口喷射器91的喷嘴部91a被定位成比结合表面274更接近于进入歧管4a和4b的构造,能够减小端口喷射器附接座的厚度。

从端口喷射器91喷射的燃料(喷射轴线t)朝向进入阀25的遮挡中心流动,因而能够抑制燃料被附接至进入端口27的内壁表面。

直接喷射器81和端口喷射器91能够以集中的方式而被布置在缸块11的各排的内侧。

多个直接喷射器81包括连接有电连接件83的连接件附接构件81d,连接件附接构件81d在径向方向上从主体部81b向外突出并且在各排之间具有不同的高度。因而,电连接件83能够被附接至直接喷射器81,同时防止在各排之间的限制空间内、在一个排12a(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和在另一排12b(12a)中的直接喷射器81之间的电连接件83的干涉。

电连接件83能够从在径向方向上的直接喷射器81外侧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81d。电连接件83能够从连接件附接构件81d朝向在径向方向上的直接喷射器81的外侧被拆卸。

布置在左侧排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被布置在相比于布置在右侧排12a中的直接喷射器81更低的位置处。因而,电连接件83能够被附接至直接喷射器81,同时防止在各排之间的限制空间内、在右侧的一个排12a(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和在左侧的另一排12b(12a)中的直接喷射器81之间的电连接件83的干涉。

在右侧排12a中,连接件附接构件81d被定向成后向倾斜。在低于右侧排12a的左侧排12b中,连接件附接构件81d被定向成向前倾斜。因而,电连接件83能够被附接至布置在右侧排12a中的直接喷射器81的连接件附接构件81d,并且电连接件83能够被附接至布置在左侧排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的连接件附接构件81d,同时防止了在右侧的一个排12a(12b)中的直接喷射器81和在左侧的另一排12b(12a))中的直接喷射器81之间的电连接件83的干涉。

多个端口喷射器91包括连接有电连接件93的连接件附接构件91d,连接件附接构件91d在径向方向上从主体部91b向外突出。因而,电连接件93能够被附接至端口喷射器,同时防止在一个排12a(12b)中的端口喷射器91和在另一排12b(12a)中的端口喷射器91之间的电连接件93的干涉。

电连接件93能够从端口喷射器91的倾斜上侧被附接至连接件附接构件91d。电连接件93能够从连接件附接构件91d朝向端口喷射器91的倾斜上侧被拆卸。

在平面图中,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与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重叠。因而,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没有向外大量突出超过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因而,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被靠近地布置,从而能够实现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的有效的管道操作。

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以集中的方式而被布置在缸块11的各排的内侧。因而,能够实现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的有效的管道操作。

在曲柄轴15的方向上观看时,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被交替地布置同时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移位,因而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能够被布置在v型排之间。

在平面图中,较高的排(右侧排12a)和较低的排(左侧排12b)在曲柄轴15的方向上移位。因而,左排12a和右排12b中的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被交替地布置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移位,因而能够被更加容易地布置在v型排之间。

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的入口侧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的入口侧被定位在缸14a和14b的布置方向上对着彼此的一侧。因而,高压输送管道82a和82b与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不需要复杂的布置,从而防止在燃料供给入口侧彼此干涉。

在低压输送管道92a和92b被固定至进入歧管4a和4b的状态下,进入歧管4a和4b能够被固定至缸盖2a和2b。

直接喷射器81和端口喷射器以及其燃料供给管道被布置成由出口外壳31、增压器6、与左排12a和右排12b围住。碰撞时的安全问题和利用包围的内部空间引导由于车辆行驶造成的空气流动的冷却效果,这都被预期为是有效的。

参考标记列表

1v型引擎

10引擎主体

11缸块

12a、12b排

13曲轴箱

14a、14b缸

15曲柄轴

16活塞

162活塞销

17连接杆

2a、2b缸盖

21燃烧室

22火花塞

23进气入口

231阀座(座表面)

24排气出口

241阀座

25进入阀

26排气阀

27进入端口

271上游侧端口

272下游侧端口

273上游侧端口开口274结合表面

275凸缘(端口喷射器附接座)276弧形部

28排出端口

281上游侧端口

29摇杆盖

3进气系统

31出口外壳

32分配通道

32a顶表面

32a1脊

33中心开口

34a开口(右开口)

34b开口(左开口)

4a、4b进入歧管

5a、5b中间冷却器

51壳体

52中间冷却器芯

53卡圈

54a入口侧(管道)

54b出口侧(管道)

55卡圈

6增压器

61外壳

61a外壳主体

61a1上表面前区域开口

61b入口外壳

61c轴承外壳

62输入旋转轴

63a驱动转子(转子)

63b从动转子(转子)

64节流体

64a空气入口

66旁通阀

67滑轮

68带

69旁通外壳

691旁通路径

7燃料供给系统

8缸喷射装置

81直接喷射器

81a喷嘴部

81b本体部

81d连接件附接构件

82a、82b高压输送管道

82a1、82b1后端部

83电连接件

84a、84b燃料管道

9端口喷射装置

91端口喷射器

91a喷嘴部

91b本体部

91d连接件附接构件

92a1、94b1前端部

92a、92b低压输送管道

93电连接件

94a、94b燃料管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