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395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之一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附件驱动带用罩。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附件驱动系统,该附件驱动系统包括曲轴带轮、附件带轮、以及缠绕在带轮之间的环状传动部件(附件驱动带)。该系统设置在发动机主体的输出轴方向一端侧,并由布置在该一端侧的附件驱动带用罩覆盖住。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1981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以曲轴与车辆的传动轴平行的那样的形态安装的、所谓横置式发动机中,所述附件驱动系统被布置在传动轴附近。可以想到:若安装了上述横置式发动机的车辆例如通过水洼,则由驱动轮溅起来的雨水便会沿着传动轴进入发动机室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传动轴散开的雨水而有可能导致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若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就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招致带打滑、带发出声音,或者由于雨水中的沙粒而导致带受到磨损,因而并不理想。

于是,可以想到像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对附件驱动系统安装分体罩的方法,不过在上述结构下,由于安装了罩,因而会导致发动机在输出轴方向上相应地增大。这样一来,由于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发动机与发动机室之间的间隔变窄,进而发动机的维修性劣化,因而并不理想。

此外,当安装了分体罩时,有必要考虑罩内的换气情况,因而有可能产生发动机构造复杂化等其它不良现象。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就横置式发动机而言,在不安装分体罩的情况下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所述车辆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其安装在车辆上且具有输出轴;发动机附件,其沿着所述发动机主体的外表面设置;以及附件驱动系统,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的输出轴方向一端侧,并且构成为以所述发动机主体驱动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方式将该发动机主体和该发动机附件连结起来,所述发动机主体与所述车辆的传动轴相邻,且所述发动机主体是以所述输出轴与该传动轴平行的形态安装的。所述车辆用发动机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并供发动机冷却水流通,所述附件驱动系统具有:附件驱动带轮,其构成为驱动所述发动机附件;以及环状传动部件,其缠绕在所述附件驱动带轮上。

并且,所述冷却管道的一部分构成防溅水体,该防溅水体位于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环状传动部件之间,并且该防溅水体被布置成:当从车辆前方或车辆后方观看时,该防溅水体与所述环状传动部件重叠。

在此,“环状传动部件”中包含所谓的环状传动带。该环状传动部件可以缠绕在所述附件驱动带轮与曲轴带轮(所谓的输出轴带轮)之间,也可以缠绕在用以驱动交流发电机的带轮、用以驱动空气压缩机的带轮等附件驱动带轮之间。此外,环状传动部件不局限于缠绕在两个带轮之间,也可以缠绕在三个以上的带轮上。

根据该结构,在传动轴与环状传动部件之间布置了防溅水体,当从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观看时,所述防溅水体布置成与环状传动部件重叠。因此,对于环状传动部件而言,防溅水体就会起到挡水作用。也就是说,当水从传动轴散开时,由于水溅在防溅水体上,因而能够相应地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

此外,防溅水体不是由分体罩构成的,而是用冷却管道构成的,而且该防溅水体被布置在传动轴与环状传动部件之间,因而能够抑制发动机的输出轴方向上的尺寸。

这样一来,根据上述结构,在不安装分体罩的情况下就能够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

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附件驱动系统具有输出轴带轮,所述输出轴带轮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侧,且与该输出轴一体地进行转动,所述输出轴带轮被布置成该输出轴带轮的中心轴与所述附件驱动带轮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环状传动部件缠绕在所述输出轴带轮与所述附件驱动带轮之间,所述输出轴带轮与所述附件驱动带轮沿上下方向排列着设置,所述防溅水体沿所述环状传动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着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防溅水体与环状传动部件相重叠的区域增大。经由此,有利于更可靠地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

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车辆用发动机包括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布置在车辆的比该发动机主体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上,所述冷却管道的一部分构成倾斜管部,所述倾斜管部在所述发动机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从上方朝着下方延伸而设,且是沿着所述发动机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部分布置的,所述倾斜管部随着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而向车辆前方倾斜。

在此,“倾斜管部”可以是冷却管道的与构成防溅水体的部分不同的其它部分,也可以是该倾斜管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防溅水体相同。

若水从传动轴散开的话,则水不仅有可能溅在防溅水体上,也有可能溅在整个冷却管道上。不过,在像例如当将冷却管的一部分和排气装置布置在发动机主体的后方时那样,冷却管的一部分与排气装置比较靠近的情况下,若水溅在该冷却管的一部分上,则排气装置散发的热就有可能加快冷却管道腐蚀。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冷却管道的布置在发动机主体后方的部分即倾斜管部朝车辆前方倾斜,所以由于像上述那样产生了倾斜而使得倾斜管部相应地尽量远离排气装置。经由此,能够降低排气装置加快腐蚀的程度。

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车辆用发动机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布置在比所述发动机主体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上,所述散热器具有与所述冷却管道相连的散热器软管,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散热器软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位于比所述防溅水体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上。

一般而言,水容易积存在冷却管道与散热器软管之间的连接部位。若水积存在上述部位,就有可能导致部件腐蚀,因而并不理想。

此外,可以想到:若水附着在防溅水体上,附着上的水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冷却管道的外表面朝下方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冷却管道与散热器软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位于比防溅水体更靠前方的位置上,所以与例如将连接部位布置在防溅水体的正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附着在防溅水体上的水流向连接部位并积存在该连接部位处的可能性。经由此,有利于防止部件腐蚀。

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附件驱动系统具有输出轴带轮,所述输出轴带轮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侧,且与该输出轴一体地进行转动,所述输出轴带轮被布置成该输出轴带轮的中心轴与所述附件驱动带轮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环状传动部件缠绕在所述输出轴带轮与所述附件驱动带轮之间,所述冷却管道的一部分构成沿着所述输出轴带轮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管部。

在此,“弯曲管部”可以是冷却管道的与构成防溅水体的部分不同的其它部分,也可以是该弯曲管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防溅水体相同。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沿着输出轴带轮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管部,从而能够抑制雨水积存在环状传动部件的缠绕在输出轴带轮上的部分,或者能够抑制沙子等被卷入到该部分中。

此外,所述防溅水体也可以布置成:与所述环状传动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传动轴都相邻。

该结构对于更可靠地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是很有效的。

-发明的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所述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在不安装分体罩的情况下就能够抑制水溅在环状传动部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装有发动机的汽车的前部的顶视图,该发动机应用了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

图2是示出从下方观看到的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图。

图3是示出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管道、外侧带及传动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第二管道、内侧带及传动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示出从后方观看到的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一管道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一管道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发动机;10-发动机主体;13-油底壳;15-曲轴(输出轴);30-排气装置;50-发动机附件;51-交流发电机(发动机附件);52-空气压缩机(发动机附件);53-水泵(发动机附件);60-附件驱动系统;61-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附件驱动带轮);62-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附件驱动带轮);63-水泵驱动带轮(附件驱动带轮);65-曲轴带轮(输出轴带轮);69-传动带(环状传动部件);69a-内侧带(环状传动部件);69b-外侧带(环状传动部件);71-散热器;71b-散热器软管;73-第一管道(冷却管道);73a-下游侧部分(倾斜管部);73b-第一遮盖部(防溅水体);74-第二管道(冷却管道);74a-下游侧部分(倾斜管部);74b-第二遮盖部(防溅水体);100-汽车(车辆);101-传动轴;1073-第一管道的第一变形例;2073-第一管道的第二变形例;2073b-防溅水体(弯曲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仅为示例。图1是示出了装有发动机的车辆的前部的顶视图,该发动机应用了在此所公开的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此外,图2是示出从下方观看到的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图,图3是示出发动机的右端侧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其右端侧部分的侧视图。

作为车辆的汽车100为前置前驱型车辆(所谓的ff车)。也就是说,在汽车100的前部,驱动前轮102转动的传动轴101和与该传动轴101连结的发动机1相邻。因此,图1的纸面右侧相当于汽车100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说明中“前”为汽车100的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前”,指的是图1的纸面右侧。同样地,“后”为汽车100的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后”,指的是图1的纸面左侧。此外,“左”为汽车100的车宽方向的一侧,指的是图1的纸面上侧。同样地,“右”为汽车100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指的是图1的纸面下侧。在其它附图中,也将与它们相对应的方向分别称作“前”、“后”、“左”、“右”。

装在汽车100上的发动机1为多缸内燃机。具体而言,此处所公开的发动机1为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不过,发动机1并不局限于汽油发动机。下面所示的用以降低溅水量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所谓的柴油发动机。

此外,发动机1采用气缸列方向(与曲轴的长度方向(输出轴方向)相同)a2和车宽方向(与传动轴101的中心轴方向相同)a1大体一致的“横置”安装方式,构成为所谓的前方进气、后方排气式发动机。也就是说,发动机1包括:具有曲轴(输出轴)15的发动机主体10、与发动机主体10的前侧部相连的进气装置20、以及与发动机主体10的后侧部相连的排气装置30,并且发动机1是以曲轴15与传动轴101平行的形态安装的。

进而,发动机1包括: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曲轴延伸方向一端侧(左端侧)并构成为以发动机主体10驱动传动轴101的方式将发动机主体10和传动轴101连结起来的变速器40;沿着发动机主体10的外表面布置的多个发动机附件50;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曲轴延伸方向另一端侧(右端侧)并构成为以发动机主体10驱动发动机附件50的方式将发动机主体10和发动机附件50连结起来的附件驱动系统60;以及冷却发动机1的各部的冷却系统70。

具体而言,进气装置20构成为:使从外部引入的所吸进的空气(新气)通过后供向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0中的气缸(参照图1)18内。具体而言,进气装置20包括作为进气管的一部分的进气歧管21。进气歧管21经由发动机主体10的进气口与气缸18相连。

发动机主体10构成为:使进气装置20供来的所吸进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在气缸18内燃烧。具体而言,发动机主体10沿铅直方向从下侧依次具有油底壳13、安装在油底壳13上的气缸体、以及安装在气缸体上并与气缸体一起构成气缸18的气缸盖。此外,混合气燃烧所获得的动力经由设置在气缸体上的曲轴15向外部输出。

传动轴101经由变速器40与曲轴15相连结。传动轴101是将发动机主体10输出来的动力传递给前轮102的轴。如上所述,传动轴101与发动机1相邻。具体而言,传动轴101布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后方且在排气装置30的下方(参照图4)。

进一步具体而言,例如如图3所示的那样,曲轴15的右端部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面10a突出来。在该右端部安装有曲轴带轮(输出轴带轮)65,该曲轴带轮65构成为与曲轴15一体地进行旋转。曲轴带轮65形成为与曲轴延伸方向垂直的圆盘状,多条传动带(环状传动部件)69缠绕在该曲轴带轮65的外周面上。多条传动带69都形成为环形带状,分别在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呈沿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面10a形成的环形形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条传动带69,列举出缠绕在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面10a附近的内侧带69a、和缠绕在比内侧带69a靠外侧(右侧)的外侧带69b。

排气装置30构成为:将随着混合气燃烧而产生的废气排向发动机主体10的外部。具体而言,排气装置30包括作为排气管的一部分的排气歧管、设置在比排气歧管靠下游侧的排气净化装置、以及收纳了排气歧管及排气净化装置的隔热体(insulator),不过省略了排气装置30的详细图示。排气歧管经由发动机主体10的排气口与气缸18相连。

变速器40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曲轴延伸方向一端侧(左端侧),并构成为:传递自曲轴15输入的动力,并将传递来的动力向传动轴101输出。

多个发动机附件50包括:沿着发动机主体10的前表面(进气侧外表面)10b布置的交流发电机51及空气压缩机52、以及沿着发动机主体10的后表面(排气侧外表面)10c布置的水泵53。

具体而言,在发动机主体10的前表面10b的右端附近,从上方开始依次布置有产生电气系统中所使用的交流电流的交流发电机51、和空调用空气压缩机52。如图3~图4所示,在交流发电机51的右端部安装有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所述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形成为中心轴与曲轴带轮65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延伸的圆盘状,且构成为对交流发电机51进行驱动。同样地,在空气压缩机52的右端部安装有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所述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形成为中心轴与曲轴带轮65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延伸的圆盘状,且构成为对空气压缩机52进行驱动。上述内侧带69a分别缠绕在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的外周面和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的外周面上(参照图3~图4)。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及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为“附件驱动带轮”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主体10的后表面10c的右端附近布置有水泵53。该水泵53构成后述冷却系统70,在该冷却系统70中,所述水泵53作为让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泵发挥作用。在水泵53的右端部安装有水泵驱动带轮63,所述水泵驱动带轮63形成为中心轴与曲轴带轮65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延伸的圆盘状,且构成为对水泵53进行驱动。水泵驱动带轮63位于比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及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更靠外侧(右侧)的位置上,上述外侧带69b缠绕在该水泵驱动带轮63的外周面上。水泵驱动带轮63亦为“附件驱动带轮”的一个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曲轴带轮65与水泵驱动带轮63是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布置而成的。具体而言,曲轴带轮65布置在水泵驱动带轮63的下方位置处。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布置,外侧带69b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主体10的上下方向便会大致平行。

附件驱动系统60布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右端侧,并由曲轴带轮65、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水泵驱动带轮63、多个从动带轮(省略详细说明)、自动张紧器(省略详细说明)、内侧带69a及外侧带69b构成。也就是说,若发动机主体10运转,就经由曲轴15驱动曲轴带轮65旋转。若曲轴带轮65旋转,其动力就经由内侧带69a传递给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和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或者经由外侧带69b传递给水泵驱动带轮63。利用传递到各个带轮的动力来驱动所对应的附件。也就是说,交流发电机驱动带轮61接收传递来的动力后进行转动,来驱动交流发电机51工作。同样地,空气压缩机驱动带轮62驱动空气压缩机52工作,另一方面,水泵驱动带轮63驱动水泵53工作。

冷却系统70由散热器71、油冷却器72、所述水泵53、以及省略了图示的恒温器及水冷却套等构成。冷却系统70构成为:通过控制水泵53工作,从而使发动机冷却水在构成该冷却系统70的各部之间循环。

散热器71包括散热器主体71a和散热器软管71b,所述散热器主体71a呈近似薄板状,并布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前方,所述散热器软管71b用来引导从散热器主体71a流出来的冷却水。散热器主体71a构成为:在发动机冷却水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油冷却器72布置在油底壳13的后方,并构成为对发动机油进行冷却。具体而言,油冷却器72具有:在发动机冷却水与发动机油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主体72a;和将已在冷却器主体72a中进行了热交换后的发动机冷却水排出的冷却器软管72b。

一般来说,从水泵53喷出来的发动机冷却水依次通过发动机主体10和散热器71,或者依次通过发动机主体10和油冷却器72。也就是说,发动机冷却水的循环路分支成通过散热器71的流路和通过油冷却器72的流路,并且各条流路在水泵53处汇合。也就是说,已通过散热器71的发动机冷却水和已通过油冷却器72的发动机冷却水在水泵53处汇集起来以后,被再次朝着发动机主体10喷出去。

循环路的从散热器71开始延伸到水泵53为止的部分由所述散热器软管71b、和与水泵53相连的第一吸水管道(下面称作“第一管道”)73构成。

另一方面,循环路的从油冷却器72开始延伸到水泵53为止的部分由与水泵53相连的第二吸水管道(下面称作“第二管道”)74构成。

如图4~图6所示,第一管道73及第二管道74都经由水泵53与发动机主体10相连,并延伸而设以供发动机冷却水流通。第一管道73及第二管道74为“冷却管道”的示例。

下面,按照从第一管道73的下游端朝向其上游端的顺序对第一管道73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管道73的下游端与水泵53的下表面相连。

如图4~图6所示,第一管道73的包含其下游端的下游侧部分73a从发动机主体10开始通过水泵53朝着下方设置,并且是沿着发动机主体10的车辆后侧部分布置的。

下游侧部分73a以与曲轴带轮65和传动轴101都不接触的方式产生倾斜。具体而言,当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观看时,如图5所示,下游侧部分73a随着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而向车辆前方(进气侧方向)倾斜。下游侧部分73a为“倾斜管部”的一个示例。

图7是示出从后方观看到的发动机1的右端侧部分的图。如图7所示,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下游侧部分73a随着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而向右侧(发动机主体10的外侧)倾斜(参照图5)。

如图5所示,第一管道73的从其下游侧部分73a的下端开始朝上游侧延伸的部分73b布置在传动轴101与外侧带69b之间,并且如图7所示,当从车辆前方或者车辆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后方)观看时,该部分73b延伸着设置成与该外侧带69b重叠。该部分(下面称作“第一遮盖部”)73b起到保护外侧带69b以避免溅上传动轴101溅起来的水的挡水作用。第一遮盖部73b是“防溅水体”的一个示例。

具体而言,第一遮盖部73b布置成:与外侧带69b的缠绕在曲轴带轮65和水泵驱动带轮63之间的部分、及传动轴101都相邻。

当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观看时,如图5所示,第一遮盖部73b从下游侧部分73a的下端开始朝着下方延伸。第一遮盖部73b还随着朝向下方而比下游侧部分73a更平缓地朝车辆前方倾斜。

此外,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如图7所示,第一遮盖部73b以与外侧带69b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沿着该方向延伸而设。如图7中的区域r1所示,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第一遮盖部73b与外侧带69b重叠。

当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观看时,如图5所示,第一管道73的、从第一遮盖部73b的下端开始延伸而设且包含第一管道73的上游端的上游侧部分73c朝着车辆前方呈近似直线状延伸。此外,上游侧部分73c的前端部(第一管道73的上游端部)插入散热器软管71b的顶端。也就是说,该前端部构成第一管道73与散热器软管71b的连接部。由此,已在散热器7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发动机冷却水便通过散热器软管71b和第一管道73后被送向水泵5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道73与散热器软管71b之间的连接部位布置在至少比第一遮盖部73b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已在散热器7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发动机冷却水便通过散热器软管71b和第一管道73后被送向水泵53。

此外,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如图4~图7所示,上游侧部分73c从第一遮盖部73b的下端开始稍稍朝左侧(发动机主体10的内侧)延伸后,再朝着车辆前方延伸。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上游侧部分73c沿着油底壳13的右端侧的侧缘部延伸而设。

接着,对第二管道74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说明。

与第一管道73相同,第二管道74的下游端与水泵53的下表面相连。

如图6~图7所示,第二管道74的包含其下游端的下游侧部分74a从发动机主体10开始通过水泵53朝着下方延伸着设置,且布置在比发动机主体10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上。

与第一管道73的下游侧部分73a相同,该下游侧部分74a以与曲轴带轮65和传动轴101都不接触的方式产生倾斜。具体而言,当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观看时,第二管道74的下游侧部分74a随着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而实质上向车辆前方(进气侧方向)倾斜(参照图6)。下游侧部分74a也是“倾斜管部”的一个示例。

此外,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如图7所示,下游侧部分74a随着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而大致向右侧延伸。

如图6所示,第二管道74的从其下游侧部分74a的下端开始朝上游侧延伸的部分74b布置在传动轴101与内侧带69a之间。如图7所示,当从车辆前方或车辆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后方)观看时,该部分74b延伸着设置成与该内侧带69a重叠。该部分(下面称作“第二遮盖部”)74b起到保护内侧带69a以避免溅上传动轴101溅起来的水的挡水作用。第二遮盖部74b也是“防溅水体”的一个示例。

具体而言,第二遮盖部74b布置成:与内侧带69a的缠绕在曲轴带轮65上的部分、及传动轴101都相邻。

当从发动机主体10的右侧观看时,如图6所示,第二遮盖部74b从下游侧部分74a的下端开始朝着下方延伸。第二遮盖部74b还随着朝向下方而比下游侧部分74a更平缓地朝车辆前方倾斜。

此外,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如图7所示,第二遮盖部74b以与内侧带69a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沿着该方向延伸而设。如图7中的区域r2所示,当从车辆后方观看时,第二遮盖部74b与内侧带69a重叠。

如图4等所示,第二管道74的、从第二遮盖部74b的下端开始延伸而设且包含第二管道74的上游端的上游侧部分74c大致朝着下方延伸。该上游侧部分74c的下端部(第二管道74的上游端部)插入冷却器软管72b中,并经由该冷却器软管72b与冷却器主体72a相连。由此,已在油冷却器72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发动机冷却水就经由冷却器软管72b和第二管道74被送向水泵53。

可以想到:当安装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1的汽车100例如通过了水洼时,由前轮102溅起来的雨水便沿着传动轴101进入发动机1附近的空间。因为传动轴101进行高速转动,所以雨水就会从传动轴101扩散开,从而有可能导致水溅在传动带69、例如外侧带69b上。

不过,如上所述,在传动轴101与外侧带69b之间设置有第一遮盖部73b,当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一方向进行观看时,第一遮盖部73b延伸着设置成与外侧带69b重叠。因此,对于外侧带69b而言,第一遮盖部73b就起到挡水作用。也就是说,当水从传动轴101散开时,由于水并非溅在外侧带69b上而是溅在第一遮盖部73b上,因而能够抑制水溅在外侧带69b上。

同样地,在传动轴101与内侧带69a之间设置有第二遮盖部74b,当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一方向进行观看时,第二遮盖部74b延伸着设置成与内侧带69a重叠。该第二遮盖部74b还针对内侧带69a起到挡水作用,因而能够抑制水溅在内侧带69a上。

此外,第一遮盖部73b及第二遮盖部74b都不是由分体罩构成的,而是用吸水管道构成的,而且在不朝曲轴延伸方向突出的情况下布置在传动轴101与传动带69之间,因而能够抑制发动机1的曲轴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这样一来,在不安装分体罩的情况下就能抑制水溅在传动带69上。

此外,第一遮盖部73b沿着外侧带69b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遮盖部74b沿着内侧带69a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一来,就能够分别使第一遮盖部73b与外侧带69b相重叠的区域、以及第二遮盖部74b与内侧带69a相重叠的区域增大。经由此,有利于更可靠地抑制水溅在传动带69上。

若水从传动轴101散开的话,则水不仅有可能溅在第一遮盖部73b上,也有可能溅在整个第一管道73上。不过,在像例如当将下游侧部分73a和排气装置30布置在发动机主体10的后方时那样,下游侧部分73a与排气装置30比较靠近的情况下,若水溅在下游侧部分73a上,则排气装置30散发的热就有可能加快下游侧部分73a腐蚀。

不过,如上所述,因为下游侧部分73a朝车辆前方倾斜,所以由于像上述那样产生了倾斜而使得下游侧部分73a相应地尽量远离排气装置30。经由此,能够降低排气装置30加快腐蚀的程度。

此外,一般而言,水容易积存在吸水管道与散热器软管71b之间的连接部位处。若水积存在上述部位,就有可能导致部件腐蚀,因而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若水溅在第一遮盖部73b上,则该水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第一管道73的外表面朝下方移动。

如上所述,第一管道73与散热器软管71b之间的连接部、即上游侧部分73c的前端部(第一管道73的上游端部)布置在比第一遮盖部73b更靠前方的位置处。由此,与例如将上述连接部布置在第一遮盖部73b的正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附着在第一遮盖部73b上的水流向第一管道73与散热器软管71b之间的连接部位并积存在该连接部位处的可能性。经由此,有利于防止部件腐蚀。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ff车的汽车,不过并不局限于该示例。这里所公开的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例如中置后驱(mr)车及四轮驱动(4wd)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溅水体所涉及的环状传动部件,例举出缠绕在输出轴带轮与附件驱动带轮之间的传动带69,不过并不局限于该示例。防溅水体所涉及的环状传动部件也可以是不缠绕在输出轴带轮上而缠绕在附件驱动带轮之间的传动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对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都应用了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的情况,不过并不局限于该情况。也可以对第一管道73及第二管道74中的任一者应用该用以降低溅在车辆用发动机上的溅水量的构造。

此外,第一管道7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在图8中示出了第一管道的第一变形例(下面标注了符号107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73的上游侧部分73c沿着油底壳13的右端侧的侧缘部延伸而设。不过,若按照上述那样延伸着设置的话,油底壳13和发动机之间的固定部分与第一管道73就会重叠。因此,当要将油底壳13拆下来时,就有必要将第一管道73也拆下来,因而既费事又麻烦。

于是,在第一管道的第一变形例1073中,将上游侧部分1073c设置在比油底壳13更靠外侧(右侧)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当要将油底壳13拆下来时,该固定部分与第一管道1073并不重叠。

此外,在图9中示出了第一管道的第二变形例(下面标注了符号2073)。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一管道的第二变形例2073包括第一遮盖部2073b,该第一遮盖部2073b构成为针对外侧带69b起到挡水作用。

并且,该第一遮盖部2073b构成沿着曲轴带轮65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管部。

这样一来,通过设置沿着曲轴带轮65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管部,从而能够抑制雨水积存在外侧带69b的缠绕在曲轴带轮65上的部分,或者能够抑制沙子等被卷入到该部分中。

此外,构成弯曲管部的部件并不局限于第一遮盖部2073b。例如,也可以使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游侧部分73c对应的部分(标注符号2073c)弯曲、或者使与下游侧部分73a对应的部分(标注符号2073a)弯曲来构成弯曲管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