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千斤顶驱动的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1522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千斤顶驱动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发动机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而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会造成能源消耗量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千斤顶驱动的发动机,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源消耗量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千斤顶驱动的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箱体外壳,其包括内齿圈;轴组件,其通过调心轴承被设置于箱体外壳的内部,轴组件是由轴和多个千斤顶缸筒铸为一体的构件,每个千斤顶缸筒内装配有千斤顶杆和密封,千斤顶杆的头部设置有滚轮;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包括两个随动盘、外齿圈、行星齿轮和两个过渡齿轮,其中,两个随动盘与轴组件紧固成一体结构,两个随动盘之间依次装配有所述外齿圈、行星齿轮和两个过渡齿轮;以及外接液压系统,其用于向千斤顶杆提供液压油;其中,在液压油油压力的作用下,千斤顶杆能够推动滚轮顶向外齿圈的内壁,并以滚轮与内壁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为支点,反推轴组件,使得轴组件顺时针转动,从而使滚轮顺时针滚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千斤顶缸筒被布置为一排上缸筒和一排下缸筒,轴组件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油孔,第一油孔分别与每个下缸筒孔相连通,轴组件还设置有第二油孔,第二油孔分别与每个上缸筒孔相连通。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接触点到轴组件中心的力臂距离小于外齿圈中心到轴组件中心的距离。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接触点到轴组件中心的力臂距离处于所述上缸筒孔中心和所述轴组件中心之间。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内齿圈为筒式结构,内齿圈分别与外齿圈和两个过渡齿轮相啮合,两个过渡齿轮同时与行星齿轮相啮合,行星齿轮与外齿圈相啮合,从而得到由内齿圈、两个过渡齿轮、行星齿轮和外齿圈相互啮合所形成的传动系统。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齿圈定位孔和中心孔呈偏心配置,偏心距离等于内齿圈的分度圆直径与外齿圈的分度圆直径的差值的一半。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平衡轮,平衡轮被设置在箱体外壳的外部,并与箱体外壳的盖相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发动机不使用化石燃料,发动机在工作时,是利用设置在外齿圈内壁与轴组件悬臂间的千斤顶的推力,对轴组件产生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矩,并对滚轮产生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力矩,两种作用力相加,使得发动机运转,该发动机构造简单,节约燃料,且无环境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轴组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内齿圈,2-外齿圈,3-滚轮轴,4-滚轮,5-千斤顶杆,6-密封,7-液压油,8-行星齿轮,9-过渡齿轮,10-盖,11-端盖,12-滚针轴承,13-调心轴承,14-轴承,15-轴组件,16-随动盘,17-小密封,18-配油盘,19-上缸筒孔,20-下缸筒孔,21-轴,22-第一油孔,23-堵,24-第二油孔,25-千斤顶缸筒,26-外齿圈定位孔,27-过渡齿轮定位孔,28-中心孔,29-行星齿轮定位孔,30-平衡轮,a-第一接触点,b-第二接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利用千斤顶驱动的发动机包括:箱体外壳、轴组件15、传动机构、外接液压系统和平衡轮。

其中由盖10、端盖11和内齿圈1构成了筒式箱体外壳,通过两套调心轴承13装配有轴组件15和随动盘16。轴组件15通过调心轴承13被设置于箱体外壳的内部,轴组件15是由轴21和多个千斤顶缸筒铸为一体的构件,每个千斤顶缸筒内装配有千斤顶杆5和密封6,千斤顶杆5的头部设置有滚轮4。传动机构包括两个随动盘16、外齿圈2、行星齿轮8和两个过渡齿轮9,其中,两个随动盘16与轴组件15紧固成一体结构,随动盘16的中心孔28通过键与轴组件15的吻合部位相配合。两个随动盘16之间依次装配有所述外齿圈2、行星齿轮8和两个过渡齿轮9。外接液压系统用于向千斤顶杆5提供液压油7。内齿圈1分别与外齿圈2和两个过渡齿轮9相啮合,两个过渡齿轮9同时与行星齿轮8相啮合,行星齿轮8又与外齿圈2相啮合,从而得到由内齿圈1、两个过渡齿轮9、行星齿轮8和外齿圈2相互啮合的五齿轮六啮合面传动系统。

本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为:在液压油油压力的作用下,千斤顶杆5能够推动滚轮轴3和滚轮4顶向外齿圈2的内壁,并以滚轮4与外齿圈2的内壁的第一接触点a和第二接触点b为支点,反推轴组件15,使得轴组件15产生按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并使滚轮4产生按顺时针方向的滚动。为滚轮4产生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条件是:第一接触点a与千斤顶杆5的重心不重合,第二接触点b与千斤顶杆5的重心也不重合,使滚轮4均存在着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力臂。多个千斤顶缸筒被布置为一排上缸筒和一排下缸筒,轴组件15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油孔22,第一油孔22分别与每个下缸筒孔20相连通,轴组件15还设置有第二油孔24,第二油孔24分别与每个上缸筒孔19相连通。滚轮4通过滚轮轴3被装配在千斤顶杆5的头部并与外齿圈2的内壁的第一接触点a和第二接触点b相接触,其中,第一接触点a到轴组件中心的力臂距离小于外齿圈中心到轴组件中心的距离,目的是促成第一接触点a与千斤顶杆5的重心不重合,以形成滚轮4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力臂。第二接触点b到轴组件中心的力臂距离处于上缸筒孔中心和所述轴组件中心之间,并可对轴21产生最大的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外齿圈定位孔26和中心孔28呈偏心配置,偏心距离等于内齿圈1的分度圆直径与外齿圈2的分度圆直径的差值的一半。外齿圈定位孔26的直径等于滚针轴承12的外径,过渡齿轮定位孔27内装配有轴承,行星齿轮定位孔27内也装配有轴承14,配油盘18是活套在轴组件15轴头上并被固定在盖10上的构件,并通过接头与外接液压系统相连接。平衡轮30被设置在箱体外壳的外部,并与箱体外壳的盖10相邻。发动机能够旋转并驱动设备运转,是因为有外接液压系统通过第一油孔22和第二油孔24向轴组件15内的各个千斤顶供入压力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有21个千斤顶,上排布置11个千斤顶,下排布置10个千斤顶。每个千斤顶杆5的直径是120mm,液压油7油压力是300kg/cm2,第一接触点a与千斤顶杆5的重心不重合,使滚轮4存在着5.84mm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力臂,第二接触点b与千斤顶杆5的重心也不重合,使滚轮4存在着19.99mm按顺时针方向滚动的力臂。第一接触点a到轴组件15的中心的力臂距离为170mm,外齿圈2的中心到轴组件15的中心的距离为220mm,外齿圈的直径为1100mm,当滚轮处理第二接触点b时,千斤顶杆5的中心轴线到轴组件15的中心的距离为48mm。上排布置的11个千斤顶的顶力为62×3.14×300×11=373032kg,该顶力对轴组件15的转矩是373032×(0.17-0.00584)=61236.93kgm,对滚轮4的转矩是373032×0.00584=2178.507kgm,同时,下排布置的10个千斤顶的顶力对轴组件15产生的转矩是339120×(0.048-0.01999)=9498.751kgm,对滚轮4的转矩是339120×0.01999=6779.009kgm,将上述各参数相加,所得结果是,21个千斤顶杆5的顶力对轴组件15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有效转矩是61236.93+9498.751=70735.68kgm,同时上排的11个千斤顶和下排的10个千斤顶对滚轮4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有效的转矩分别是2178.507kgm和6779.009kgm,这也是使轴组件15产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作用力,各作用力相加,使轴组件15及随动盘16产生按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导致外齿圈2按顺时针方向沿内齿圈1的轨迹滚动,并带动行星齿轮8和过渡齿轮9共同转动,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进而能够驱动火车、舰船等大型运输机械行驶。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