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7949发布日期:2018-10-09 19:5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体,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罐装置上,用以支撑吸附蒸发的碳氢化合物的吸附剂的组装型支撑体。



背景技术:

车辆产生的蒸发气体有驻车时产生的昼间蒸发损失(diurnalbreathingloss:dbl)、行驶后停车时产生的高温蒸发损失(hotsoakloss:hsl)、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行驶损失(runningloss:rl)等。随着环保汽车开发的增加,电池使用量开始增加,发动机的启动逐渐减少。这也是发动机净化量减少的原因所在。随着发动机净化量的减少,也开始要求安装在车辆中的罐系统有所变化。

图1是常规车辆罐10的大略示意图。参照图1,罐10具有一个充有活性炭的壳体11。壳体11上方形成流入口12、出口13、进气口14。流入口12是蒸发气体从燃料箱流入的通道。出口13是发动机驱动时蒸发气体排放至发动机吸气侧的通道。进气口14是使空气从外部流入至罐10内部,或在发动机关闭(off)时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蒸发气体排放到外部的通道。

近来,罐10的壳体11朝着包括主罐10a和辅助罐10b的方向变化。主罐10a将蒸发气体吸附并储存在内部储存的活性炭上。辅助罐10b重新收集未被主罐10a收集的蒸发气体,双重收集碳氢化合物。这种辅助罐10b用以应对lev-iii或pzev等美国环境法规、中国环境法规、韩国环境法规(klev3)等。安装主罐10a和辅助罐10b时内部连通。如图1所示,主罐10a和辅助罐10b可形成为分隔内部的一体式。或者,与此不同地,辅助罐10b的壳体可与主罐10a的壳体分离,且两者连通。

另一方面,配置于辅助罐10b内的收集部件多采用涂覆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蜂窝状整体式支撑体。上述整体式支撑体通常由陶瓷或金属制成。根据一具体实施例,整体式支撑体形成为圆柱形等,其内部设有蜂窝状的通气孔。上述通气孔的表面上涂覆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其结构可收集通过上述整体式支撑体的碳氢化合物。这种整体式支撑体的性能不仅与吸附剂相关,还与整体式支撑体的长度、直径等宽度、通气孔的数量、密度等相关。

可问题在于,罐的种类如汽车种类般过于多样。罐的形状也难免因汽车型号而有所不同。如果罐的形状发生变化,罐内部采用的整体式支撑体的长度、直径等宽度等就要做不同的设计。但是,整体式支撑体的费用相对较高,使得在制造各种形状的罐时,根据每个罐的形状来制造不同的优化整体式支撑体会导致费用增加,难度非常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第10-0762051号(2004.08.18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支撑体,其以多个部件可结合地形成,从而可根据所需的长度和宽度(或直径)进行组装,便于应用两种或更多种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其由两个或更多个核心部件沿纵向方向结合形成,所述核心部件包括:内侧形成多个第一隔壁从而可通气的圆柱形或多边形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一端边缘的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第一结合突起;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另一端边缘的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一个所述核心部件的第一结合突起被容纳至另一个所述核心部件的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使所述核心部件结合到一起,所述核心部件的表面上涂覆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其中,所述核心部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对第一突出部,其在所述主体的外侧部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并沿着所述主体的纵向方向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其由两个或更多个覆层部件沿纵向方向结合形成,所述覆层部件包括:具有中空状的圆柱形或多边形内侧主体;以在内侧设置间距而容纳所述内侧主体的形状形成,且在所述间距内形成多个第二隔壁从而可通气的圆柱形或多边形外侧主体;设置在所述外侧主体的一端边缘的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外侧主体的另一端边缘的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以及在所述内侧主体的内侧部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并沿着所述内侧主体的纵向方向形成的至少一对容纳槽,一个所述覆层部件的第二结合突起被容纳至另一个所述覆层部件的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使所述覆层部件结合到一起,所述覆层部件的表面上涂覆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其中,所述覆层部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对第二突出部,其在所述外侧主体的外侧部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并沿着所述外侧主体的纵向方向形成。

另一方面,所述覆层部件的内侧主体内表面与所述核心部件的主体外表面相对应,所述核心部件的第一突出部被结合到所述覆层部件的容纳槽内,使得所述核心部件和所述覆层部件以所述覆层部件的内侧主体容纳所述核心部件主体的方式结合。

另外,所述核心部件和所述覆层部件可由具有阻燃性的发泡塑料形成,从多个所述核心部件和所述覆层部件中选择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表面上,可涂覆不同于其他未选部件表面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可以由多个核心部件或覆层部件沿纵向方向结合以形成支撑体,从而可根据罐壳体的尺寸,提供具有不同长度的支撑体。

另外,提供结合到所述核心部件外表面的覆层部件,通过将所述覆层部件结合到核心部件,可调节支撑体的宽度(或直径),从而可根据罐壳体的尺寸,提供具有不同宽度(或直径)的支撑体。因此,其可应用于各种罐型号,价格竞争力卓越。

另外,核心部件和覆层部件由具有阻燃性的发泡塑料形成,与陶瓷或金属材料相比,制造单价低,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另外,通过结合涂覆有不同种类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核心部件和覆层部件来制造支撑体,以实现采用简单方法组合两种或更多种碳氢化合物吸附剂,有效提升吸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车辆罐的大略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上的核心部件的一个示例图。

图3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结合以形成支撑体的状态图。

图4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主体和第一隔壁的各种变形示例图。

图5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的另一变形示例图。

图6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上的覆层部件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图6的覆层部件主体和第二隔壁的各种变形示例图。

图8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和图4的覆层部件结合以形成支撑体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核心部件110:主体

120:第一蜂窝状隔壁130:第一结合突起

140: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50:第一突出部

200:覆层部件210:内侧主体

220:外侧主体230:第二蜂窝状隔壁

240:第二结合突起250: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

260:容纳槽270:第二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说明应被理解为举具体示例对本发明进行的记述,且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于以下说明。另外,附图仅用以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于附图。

图2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以下称组装型支撑体)上的核心部件100的一个示例图。图3示出的是图2的多个核心部件100结合以形成支撑体的状态图。

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组装型支撑体可由多个核心部件100沿纵向方向结合形成。例如,图2的各个核心部件100可沿着纵向方向结合以形成如图3所示的组装型支撑体。图2和图3示出的是3个核心部件100及其相结合的状态,但是,核心部件100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个即可,并无特别限定。如上所述,罐的种类极其多样,罐内部采用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支撑体所要求的长度也很多样。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型支撑体可通过结合核心部件100,根据罐所要求的长度形成支撑体,因此,可灵活使用于各种罐种类。

下面,对核心部件100的具体组件进行说明。

核心部件100可包括主体110、主体110上形成的至少一对第一结合突起130、及主体110上形成的至少一对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

主体110可形成为圆柱形或多边形。与此相关的是,图2和图3示出的是主体100形成为圆柱形的情况。主体110的内侧可形成多个第一隔壁12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隔壁120被分隔成蜂窝状(honeycomb)的网格状,从而可以通气。并未指定上述网格的尺寸。例如,以构成主体110的横截面的圆为基准,可形成16至180个通过上述网格的通气孔。形成的通气孔数量接近16个时,上述网格的尺寸较大,而形成的通气孔数量接近180个时,上述网格的尺寸将会变小。

主体110的一端边缘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一结合突起130。例如,第一结合突起130可以以主体110的一端边缘的部分位置处设置具有预定高度的突出部的方式形成。主体110的边缘具有厚度,因此,可设置上述突出部。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结合突起130可与主体11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结合突起130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前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也可不同于图2所示,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前端的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共两对)。第一结合突起130也和主体110一样,可形成蜂窝状的隔壁,亦可不形成。第一结合突起130被容纳至后述的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从而使一个核心部件100与另一个核心部件100结合到一起。

主体110的另一端边缘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例如,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可以以主体110的另一端边缘的部分位置处设置具有深度的容纳槽的方式形成。主体110的边缘具有厚度,因此,可设置上述容纳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可与主体11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后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也可不同于图2所示,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后端的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共两对)。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也和主体110一样,可形成蜂窝状的隔壁。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可形成在与第一结合突起130相对应的位置。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结合突起130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前端的上方和下方时,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10后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第一结合突起130上形成蜂窝状隔壁时,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上自然也会形成蜂窝状的隔壁。因为当流体通过形成于第一结合突起130的蜂窝状隔壁流入时,会流动至第一突起结合容纳部140侧。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容纳第一结合突起130,从而起到结合一个核心部件100和另一个核心部件100的作用。

即,以图2为基准,配置于最前方的核心部件100与配置于中间的核心部件100的结合,可通过配置于中间的核心部件100的第一结合突起130被容纳至配置于最前方的核心部件100的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来实现。配置于最后方的核心部件100与配置于中间的核心部件100的结合亦可通过相同的方法实现。

核心部件100的表面上可涂覆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在这里,核心部件100的表面可包括核心部件10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核心部件100的内表面可指第一隔壁120的所有表面。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功能在于,吸附并收集通过核心部件100的蒸发气体的碳氢化合物。有关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将在后面做更详细的说明。

核心部件100还可包括至少一对第一突出部150。在主体110的外侧部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一突出部150。例如,第一突出部150可以以沿着主体110外侧部的纵向方向设置具有预定高度的突出部的方式形成。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50可与主体11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突出部150可分别形成于将主体110外侧部四等分的位置。第一突出部150用于结合后述的覆层部件和核心部件,第一突出部150的前端和后端可加工成圆形,以便于覆层部件的插入。

另一方面,核心部件100的主体110除圆柱形外,还可形成为多边形。另外,多个第一隔壁120除蜂窝状外,还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与此相关的是,图4示出的是主体110和第一隔壁120的各种变形示例图。当然,除图4a至图4f所示形状外,主体110和第一隔壁120也可形成为其他形状。

另外,核心部件100的主体110上可设置多对第一结合突起130和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与此相关的是,图5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100的另一变形示例图。图5示出的是核心部件100的主体110上以45°为间距设置共4对第一结合突起130和第一结合突起容纳部140的情况。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一个核心部件100与另一个核心部件100沿着纵向方向结合时,各核心部件100的第一隔壁120可彼此交错结合。例如,如图5a所示,配置于前方的核心部件100与配置于后方的核心部件100可以以交错约45°的方式配置并结合。这种情况下,如图5b所示,配置于前方的核心部件100上形成的第一隔壁120和配置于后方的核心部件100上形成的第一隔壁120彼此交错,因此,相较于未交错的情况,可形成更致密的通气结构。

图6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以下称组装型支撑体)上的覆层部件示意图。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组装型支撑体可由多个覆层部件200沿纵向方向结合形成。例如,图6的各覆层部件200可沿纵向方向结合以形成组装型支撑体。图6虽示出了三个覆层部件200,但如果覆层部件200的数量在两个以上,则不做特别限定。

以下,对覆层部件200的具体组件进行说明。

覆层部件200可包括内侧主体210、外侧主体220、外侧主体220上形成的至少一对第二结合突起240、外侧主体220上形成的至少一对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及内侧主体210上形成的至少一对容纳槽260。

内侧主体210和外侧主体220可形成为圆柱形或多边形。与此相关的是,图6示出的是内侧主体210和外侧主体220形成为圆柱形的情况。内侧主体210可具有中空状。外侧主体220内部可容纳内侧主体210。这时,可以以在内侧设置间距而容纳内侧主体210的形状形成。即,内侧主体210被容纳至外侧主体220内部时,内侧主体210的外表面和外侧主体220的内表面具有预定的间距。另外,在内侧主体210和外侧主体220之间的间距内可形成多个第二隔壁230。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壁230被分隔成蜂窝状(honeycomb)的网格状,从而可以通气。并未指定上述网格的尺寸。网格的尺寸越大,形成的通气孔越少,网格的尺寸越小,形成的通气孔越多。上述内侧主体210、外侧主体220、第二隔壁230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外侧主体220的一端边缘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二结合突起240。例如,第二结合突起240可以以外侧主体220的一端边缘的部分位置处设置具有预定高度的突出部的方式形成。外侧主体220的边缘具有厚度,因此,可设置上述突出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结合突起240可与外侧主体22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结合突起240可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前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也可不同于图6所示,可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前端的左侧和右侧,也可分别形成于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共两对)。第二结合突起240上也可形成蜂窝状的隔壁,亦可不形成。第二结合突起240被容纳至后述的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从而起到结合一个覆层部件200与另一个覆层部件200的作用。

在外侧主体220的另一端边缘,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例如,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可以以外侧主体220的另一端边缘的部分位置处设置具有深度的容纳槽的方式形成。外侧主体220的边缘具有厚度,因此,可设置上述容纳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可与外侧主体22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可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后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也可不同于图6所示,可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后端的右侧和左侧,或形成于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共两对)。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也可形成蜂窝状的隔壁。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可形成在与第二结合突起240相对应的位置。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结合突起240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前端的上方和下方时,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可分别形成于外侧主体220后端的上方和下方。另外,第二结合突起240上形成蜂窝状隔壁时,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上自然也会形成蜂窝状的隔壁。因为当流体通过形成于第二结合突起240上的蜂窝状隔壁流入时,会流动至第二突起结合容纳部250侧。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容纳第二结合突起240,从而起到结合一个覆层部件200和另一个覆层部件200的作用。

即,以图6为基准,配置于前方的覆层部件200与配置于后方的覆层部件200的结合,可通过配置于后方的覆层部件200的第二结合突起240被容纳至配置于前方的覆层部件200的第二结合突起容纳部250来实现。

覆层部件200的表面上可涂覆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在这里,覆层部件200的表面可包括覆层部件20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覆层部件200的内表面可指第二隔壁230的所有表面。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功能在于,吸附并收集通过覆层部件200的蒸发气体的碳氢化合物。

在内侧主体210的内侧部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容纳槽260。例如,容纳槽260可以以沿着内侧主体210内侧部的纵向方向设置具有预定深度的槽部的方式形成。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容纳槽260可与内侧主体210一体地形成。

覆层部件200还可包括至少一对第二突出部270。在外侧主体220的外侧部可设置至少一对彼此相对的第二突出部270。例如,第二突出部270可以以沿着外侧主体220外侧部的纵向方向设置具有预定高度的突出部的方式形成。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突出部270可与外侧主体220一体地形成。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突出部270可分别形成于将外侧主体220外侧部四等分的位置。第二突出部270用于结合围绕覆层部件200外周面的另一覆层部件(未图示)和覆层部件200。围绕上述覆层部件200外周面的另一覆层部件与覆层部件200相同或相似,只是比覆层部件200要大,以便内侧可以容纳覆层部件200。因此,省略对围绕覆层部件200外周面的另一覆层部件的附加说明。

另一方面,覆层部件200的内侧主体210和外侧主体220除圆柱形外,还可形成为各种形状(尤其是内侧主体210的内部形状)。另外,多个第二隔壁220也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与此相关的是,图7示出的是覆层部件200和第二隔壁220的各种变形示例图。

图8示出的是图2的核心部件100和图4的覆层部件200相结合以形成支撑体的状态图。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结合图2的核心部件100和图4的覆层部件200,形成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支撑体。具体来讲,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可以以覆层部件200的内部容纳核心部件100的方式结合。

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的数量可一致。图8所示为两个核心部件100和两个覆层部件200,覆层部件200和核心部件100的数量是相互一致的。即,由图2所示的3个核心部件100结合以形成组装型支撑体时,也可设置3个覆层部件200,结合到各个核心部件100的外周面上。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可分别沿着纵向方向结合。如上所述,罐的种类极其多样,罐内部采用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支撑体所要求的宽度(厚度、直径)也很多样。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型支撑体通过将覆层部件200结合到核心部件100,可根据罐所要求的宽度(厚度)形成支撑体,因此,可灵活使用于各种罐种类。

这时,覆层部件200的内侧主体210上可形成至少一对在内侧部彼此相对,且沿着内侧主体210的纵向方向形成的容纳槽260。容纳槽260起到容纳核心部件100的第一突出部150的作用。核心部件100被容纳至覆层部件200内时,核心部件100的第一突出部150被容纳至覆层部件200的内侧主体210容纳槽260内。因此,核心部件100的外周面上可结合覆层部件200。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组装型支撑体可根据不同的罐种类,调节长度和宽度(厚度)。基本上,通过图2、图3所示的核心部件100的结合,可形成满足所需长度的支撑体。此外,核心部件100的外周面上结合图6的覆层部件200,可形成满足所需宽度(厚度)的支撑体(参考图8)。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型支撑体可提供一种适合于各种罐壳体所需长度、宽度(厚度、直径)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支撑体。这不同于根据罐的种类,形成不同支撑体的传统方法,而是将构成各个支撑体的各个部件模块化,在组装上述部件后,形成支撑体,从而可实现工艺的效率化、降低产品单价。

构成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组装型支撑体的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可由具有阻燃性的发泡塑料形成。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可通过常规方法对塑料树脂进行注塑成型和发泡成型来制造。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由塑料树脂形成,加工性优异,与使用陶瓷或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有效降低制造单价。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上可涂覆有阻燃性组合物(阻燃剂)。这是为了给发泡塑料材料赋予阻燃性功能。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核心附件100和覆层附件200作为一种用于发泡体组合物上的阻燃剂,可涂覆有无机、磷系、氮系阻燃剂。例如,上述阻燃剂可单独或混合使用al(oh)3、mg(oh)2、硼酸锌(zincborate)、sb2o3、sb2o5、h-205(商品名)、h-201(商品名)、dpk(商品名)、红磷、多磷酸铵、木炭、硫化锌(zincsulfide)、膨胀石墨(expandablegraphite)、滑石、黏土、聚磷酸三聚氰胺、焦磷酸三聚氰胺、焦磷酸哌嗪等。

另一方面,从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中选择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表面上,可涂覆不同于其他未选部件表面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核心部件100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与覆层部件200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种类可以是不同的。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分别由两个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相结合以形成支撑体时,配置于前方的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的表面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与配置于后方的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的表面上涂覆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种类可以是不同的。此外,在构成整个支撑体的核心部件100和覆层部件200中,只有一部分可以涂覆不同种类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在这里,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种类示例具体如下。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可由锆基氧化物、携带铂的活性氧化铝、携带铑的活性氧化铝的混合浆料构成(第一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可由沸石基碳氢化合物吸附剂、有机聚合物、氧化铝、二氧化硅或氧化锆的溶胶、无机盐、有机盐、铝、二氧化硅或锆的水解产物等粘合剂的混合浆料构成(第二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可由包含孔径尺寸20埃以下的60重量%至70重量%的活性炭、孔径尺寸500埃以上的30重量%至40重量%的活性炭的活性炭浆料构成(第三碳氢化合物吸附剂)。

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在吸附碳氢化合物时,可发挥不同的功效,对于核心附件100和覆层部件200,可组合不同种类的上述碳氢化合物吸附剂,从而根据罐种类,提升碳氢化合物吸附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吸附碳氢化合物的组装型支撑体,是由多个核心部件沿纵向方向结合以形成的支撑体,从而可根据罐壳体的尺寸提供具有不同长度的支撑体。

另外,提供结合在上述核心部件外表面上的覆层部件,通过将上述覆层部件结合到核心部件,可调节支撑体的直径,从而可根据罐壳体的尺寸,提供具有不同直径的支撑体。因此,可应用于各种罐型号上,价格竞争力卓越。另外,核心部件和覆层部件由具有阻燃性的发泡塑料形成,与陶瓷或金属材料相比,制造单价低,有助于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另外,结合涂覆有不同种类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剂的核心部件和覆层部件来制造支撑体,以实现采用简单方法组合两种或更多种碳氢化合物吸附剂,有效提升吸附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如根据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设计更改,省略部分组件,及进行简单的用途更改等,显然,这种变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