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8312阅读:47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为一种发条组件。



背景技术:

发条是一种发动机器的装置,它是利用卷紧片状的弹性钢条的弹力逐渐松开,以产生动力,通常应用于机械钟、机械表和带有发条的玩具。

目前市面上只有发条勾,没有发条的自由组装产品,一般都是将发条置于发条盒内,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无法利用直接DIY使用。

现有的发条组件,其联动部件在组装使用后,特别是在弹性件蓄能和放能过程中,容易发生错位,造成发条的组件之间的卡死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条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种或以上的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条组件,包括

芯轴;

弹性条,螺旋圈绕成盘状,并套接于所述芯轴上,其中,所述弹性条的内端头固定于所述芯轴;

第一联动件,其中心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联动件通过该第一轴孔组装于所述芯轴上;

第二联动件,其中心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联动件通过该第二轴孔套接于所述芯轴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前侧;

第三联动件,其中心设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联动件通过该第三轴孔套接于所述芯轴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后侧;

当所述芯轴转动时,所述芯轴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转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转动。

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

第一联动轮芯,所述第一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联动轮芯的中心;

第一联动轮,其中间设有安装孔;

其中,所述第一联动轮芯通过第一轴孔组装于所述芯轴上,所述第一联动轮通过所述安装孔组接于所述第一联动轮芯。

所述第一联动轮芯包括

芯体,所述第一轴孔设于所述芯体的中心;

多个卡接端子,均匀分布于所述芯体的周向;

所述第一联动轮的安装孔的孔壁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内齿;

其中,所述卡接端子组接于所述第一内齿;

当所述弹性条释放弹性势能带动所述芯轴逆时针转动时,所述卡接端子与所述第一内齿卡接,所述第一联动轮芯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轮逆时针转动;

当所述芯轴在外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为所述弹性条蓄能时,所述卡接端

子与所述第一内齿卡接脱离。

每一所述卡接端子设有一卡接端头,该卡接端头的形状契合于所述第一内齿。

所述的发条组件还包括一联动柱;其中,所述第一联动轮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联动件上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二联动件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联动柱组装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中。

所述芯轴包括

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联动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轴部;

第二轴部,位于所述第一轴部的前侧;所述第二联动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轴部;

第三轴部,位于所述第一轴部的后侧,所述第三联动件套接于所述第三轴部。

所述第二轴部、第三轴部的轴体为圆柱形,所述第二轴孔、第三轴孔为圆孔。

所述第一轴孔为长方孔或长圆孔,所述第一轴部的形状契合于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三轴部上设有一连接部,所述弹性条的内端头固定于该连接部上。

所述的发条组件还包括一转动把手,安装于所述芯轴的轴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条组件,结构简单,同时改变了现有的结构,实现了发条组件和音乐盒等的自由组装,不受音乐盒的结构限制;通过第一联动轮芯和第一联动轮的设计,有利于为弹性件蓄能;通过定位孔的设置,解决了发条组件之间容易发生错位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条组件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条组件组装图。

图3是图2沿芯轴轴向中心的剖面图(弹性条未示)。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芯轴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联动轮芯示结构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联动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联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联动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芯轴; 2弹性条;

3第一联动件; 4第二联动件;

5第三联动件; 6转动把手;

11第一轴部; 12第二轴部;

13第三轴部; 14连接部;

31第一联动轮芯; 32第一联动轮;

33第一轴孔; 34第一定位孔;

311芯体; 312卡接端子;

3121卡接端头; 321安装孔;

3211第一内齿; 41第二轴孔;

42第二定位孔; 51第三轴孔;

52第三定位孔; 7联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发条组件,包括芯轴1、弹性条2、第一联动件3、第二联动件4、第三联动件5以及转动把手6、联动柱7。

其中,如图4所示,芯轴1包括第一轴部11、第二轴部12、第三轴部13。本实施例中,第一轴部11位于第二轴部12和第三轴部13之间,即第二轴部12为前部,第一轴部11位中部,第三轴部13为后部。第一轴部11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长方形或长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第二轴部12、第三轴部13的轴体为圆柱形,其中,第三轴部13的轴体的直径小于第二轴部12的轴体的直径。本实施中,第三轴部13的轴体表面设有一连接部14,该连接部14可以是一个连接端子,也可以是一焊接块。

弹性条2螺旋圈绕成盘状,并套接于所述芯轴1上,其中,弹性条2的内端头固定于该芯轴1的连接部14上,其外端头固定在发条组件所组装的外部装置上,如壳体上等等。本实施例中,弹性条2为弹性钢条。

本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3为一主动轮组,第二联动件4和第三联动件5均为从动轮。

其中,如图5、图6所示,主动轮组包括第一联动轮芯31、第一联动轮32以及一第一轴孔33,该第一联动轮32为主动轮。

第一联动轮32的中间设有安装孔321,第一联动轮32的轮边分布有第一外齿;安装孔321为圆孔,安装孔321的孔壁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内齿3211,第一内齿3211的齿向在安装孔321的孔边切线方向的分向量为顺时针方向。

第一联动轮芯31包括一芯体311以及多个卡接端子312,卡接端子312至少3个,本实施例中设有4个。

第一轴孔33的形状契合于第一轴部11,第一轴孔33位于第一联动轮芯31的芯体311的中心,如第一轴孔33为长方孔或长圆孔,第一轴部11的形状与第一轴孔33相应。4个卡接端子312均匀分布于芯体311的周向。该卡接端子312为条形,条形的卡接端子312具有一弧形段,弧形段的凸面向外,条形的卡接端子312的末端为卡接端头3121,该卡接端头3121的形状契合于第一内齿3211。条形的卡接端子312的弧形段的设置,使卡接端子312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其中,第一联动轮芯31通过第一轴孔33组装于芯轴1的第一轴部11上后,第一联动轮芯31在芯轴1的径向相对芯轴1固定,第一联动轮32通过安装孔321组接于第一联动轮芯31,其中,卡接端子312组接于第一内齿3211。

当弹性条2释放弹性势能带动芯轴1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联动轮芯31跟随芯轴1转动,此时,卡接端子312与第一内齿3211卡接,第一联动轮芯31带动第一联动轮32逆时针转动。

当芯轴1在外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时,弹性条2发生形变收紧,积蓄弹性势能,此时,卡接端子312的卡接端头3121与第一内齿3211卡接脱离,因此,芯轴1转动时,紧第一联动轮芯31转动,而第一联动轮32不转动。

如图7所示,第二联动件4的中心设有第二轴孔41,第二轴孔41为圆孔;第二联动件4的轮边设有第二外齿。第二联动件4通过该第二轴孔41套接于芯轴1的第二轴部12上,且第二联动件4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3的第一联动轮32的前侧。

如图8所示,第三联动件5的中心设有第三轴孔51,第三轴孔51为圆孔;第三联动件5的轮边设有第三外齿。第三联动件5通过该第三轴孔51套接于芯轴1的第三轴部13上,且第三联动件5连接于第一联动件3的第一联动轮32的后侧。

当芯轴1转动并带动第一联动轮32转动时,该第一联动轮32带动第二联动件4、第三联动件5转动。

本实施例中,发条组件还包括一联动柱7,用于连接并定位第二联动件4和第三联动件5相对于第一联动件3的位置。

其中,第一联动轮32上设有第一定位孔34,第二联动件4上设有第二定位孔42,第三联动件5上设有第三定位孔52。第一定位孔34、第二定位孔42以及第三定位孔52各设有4个且分别一一对应分布,其第一定位孔34、第二定位孔42以及第三定位孔52的大小形状一致,;联动柱7组装于所述第一定位孔34、第二定位孔42、第三定位孔52中。

其中,第一联动轮的外径大小和第二联动轮的外径大小一致,第二联动件(一从动轮)上设有第二外齿,该第二外齿的形状和大小一致于所述第一外齿。第三联动件(另一从动轮)设有第三外齿,该第三外齿的齿向顺时针方向排布。

本实施例中,转动把手6安装于芯轴1的轴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