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辅冷却油底壳及汽车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2670发布日期:2018-07-20 20:2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辅冷却油底壳及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机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机油氧化。

机油在高温时氧化会生成漆膜和积炭粘结在活塞上,使发动机油耗增大、功率下降,严重时使活塞环卡死而拉缸。

现有的机油冷却:

主要依靠冷却液循环进行降温,有效且普遍适用,但如果能够进一步将机油冷却,就能够进一步防止机油氧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辅冷却油底壳,其能够辅助机油冷却,减少机油氧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其能够辅助机油冷却,减少机油氧化。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辅冷却油底壳,包括:

油底壳本体,用于存储发动机机油;

冷却液包,沿周向包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所述冷却液包内部具有用于填充冷却液的腔室;

第一螺旋桨,用于设置于发动机舱的迎风一侧;

传动件;

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螺旋桨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第二螺旋桨通过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螺旋桨传动连接;和

所述第一螺旋桨转动时,所述第二螺旋桨在所述腔室内转动且能够带动所述腔室内的冷却液涌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辅冷却油底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包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液包的所述腔室相互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包呈条状,条状所述冷却液包沿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周向缠绕。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杆,所述冷却液包具有安装孔,所述第一传动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传动杆位于所述腔室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处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液泄漏的密封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旋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另外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还包括换向构件及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第一螺旋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通过所述换向构件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另外一端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包的用于和所述油底壳本体接触的一侧为金属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包的用于和所述油底壳本体接触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冷却液包的位于所述开口的边沿的部分与所述油底壳本体连接且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辅冷却油底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液辅冷却油底壳,通过利用车辆行驶中产生的风,带动第一螺旋桨转动,并且通过传动构件将转动传递给第二螺旋桨,从而使得第二螺旋桨能够驱动冷却液包中的冷却液涌动。从而使得油底壳本体中的机油能够进行液冷,有效降低温度,减少温度升高的时间,从而减少氧化,保障使用安全。

汽车发动机通过使用上述液辅冷却油底壳,能够发挥更好的性能,避免机油氧化带来的损坏问题,十分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液辅冷却油底壳的具有第一种冷却液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液辅冷却油底壳的具有第二种冷却液包的示意图;

图3为第二螺旋桨设置于冷却液包的腔室中的示意图;

图4为具有第二传动杆及换向构件的液辅冷却油底壳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液辅冷却油底壳的示意图。

图标:100-液辅冷却油底壳;10-油底壳本体;30-冷却液包;31-腔室;36-液包主体;38-蜿蜒管;40-第一螺旋桨;50-第二螺旋桨;61-第一传动杆;63-换向构件;65-第二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辅冷却油底壳100,包括:

油底壳本体10,用于存储发动机机油;

冷却液包30,沿周向包裹于油底壳本体10,冷却液包30内部具有用于填充冷却液的腔室31;

第一螺旋桨40,用于设置于发动机舱的迎风一侧;

传动件;

第二螺旋桨50,第二螺旋桨50设置于腔室31内,第二螺旋桨50通过传动件与第一螺旋桨40传动连接;和

第一螺旋桨40转动时,第二螺旋桨50在腔室31内转动且能够带动腔室31内的冷却液涌动。

具体的,冷却液包30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冷却液包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冷却液包30的腔室31相互连通。多个冷却液包30适合在形状比较多变化的类型的油底壳本体10上使用。

另外一种,冷却液包30呈条状,条状冷却液包30沿油底壳本体10的周向缠绕。条状冷却液包30适合在大体形状比较规整的油底壳本体10上使用。

详细的,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杆61,冷却液包30具有安装孔,第一传动杆61穿设于安装孔,第一传动杆61位于腔室31内的一端与第二螺旋桨50连接。

安装孔处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液泄漏的密封唇。

当发动机舱结构简单时,可以只用一个第一传动杆61,第一螺旋桨40连接于第一传动杆61的另外一端。

当发动机舱的机构比较复杂时,传动件还包括换向构件63及第二传动杆65,第二传动杆65与第一螺旋桨40连接,第二传动杆65通过换向构件与第一传动杆61的另外一端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传动构件的布置主要是依据发动机舱的情况而定,比如要使第一传动杆61或者第二传动杆65转动,肯定需要相应的轴承来支撑,只要能够实现本实施例的传动,都是可以的,并不限定必须要如何传动。

冷却液包30与油底壳本体10接触的地方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冷却液包30的用于和油底壳本体10接触的一侧为金属板。

另外一种是,冷却液包30的用于和油底壳本体10接触的一侧具有开口,冷却液包30的位于开口的边沿的部分与油底壳本体10连接且密封。

本实施例的原理是:

一般的油底壳就是用于储存机油,然后由于其本身暴露在车底,所以能够有一定的散热作用。

对于机油而言,在车辆运转时不断被加热又不断降温,为了减少机油升温的氧化,如果能够进行更多地对机油进行冷却,则能够进一步减小升温带来的氧化作用,使氧化时间减少。

本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桨40通过设置在发动机的迎风的一侧,在车辆行驶时,吹向第一螺旋桨40的气流能够带动第一螺旋桨40转动。

在只有第一传动杆61的方案中,第一螺旋桨40能够将自身的转动通过第一传动杆61传递给第二螺旋桨50。

第二螺旋桨50的转动,能够带动腔室31内的冷却液流动,由于油底壳本体10中的冷却液本身是经过了既有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的降温,在油底壳本体10中的温度并不会太高,因此,冷却液包30中的冷却液能够在流动中吸收机油的热量,从而实现对机油的辅助冷却,进一步提高机油的冷却效率,避免机油处于高温的时间过长,最终实现减少机油氧化的目的。

而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的发动机舱,单独的第一传动杆61可能不便于布置,这时,就可以通过增设第二传动杆65,并且采用换向构件63来将第一螺旋桨40的转动传递到第二螺旋桨50。

由于冷却液包30中会填充冷却液。无论是冷却液包30与油底壳本体10接触的一侧是金属板还是只是一个开口,油底壳本体10中的机油的热量都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冷却液包30中的冷却液。从而实现对液辅冷却油底壳100中的机油以液体吸热方式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主要是通过在油底壳本体10的外侧布置冷却液包30,通过冷却液包30中的冷却液来吸收油底壳本体10中的机油的热量,从而实现对机油的辅助降温,减少机油的氧化。加上第二螺旋桨50提供的动力,冷却液可以在腔室31中涌动,提高冷却效率。

实施例2

请参照图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液辅冷却油底壳100。

本实施例的液辅冷却油底壳100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

冷却液包30包括液包主体36和蜿蜒管38,所述蜿蜒管38从液包主体36的一端延伸至发动机的迎风一侧,并且继续延伸至液包主体36的另外一端。整个冷却液包30的内部保持连通。

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和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的液辅冷却油底壳100通过蜿蜒管38,使得在第二螺旋桨50驱动下涌动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发动机的迎风一侧。如此,在风的吹拂下,冷却液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逸散,便于对油底壳本体10中存放的机油进行更快速的冷却,冷却效率更加得高,对于机油降温要求更高的发动机而言更为适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的液辅冷却油底壳100。

通过使用液辅冷却油底壳100,本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能够运转地更加顺畅,减少机油升温带来的油耗增加、功率下降问题,避免带来更严重的故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液辅冷却油底壳100,通过利用车辆行驶中产生的风,带动第一螺旋桨40转动,并且通过传动构件将转动传递给第二螺旋桨50,从而使得第二螺旋桨50能够驱动冷却液包30中的冷却液涌动。使得油底壳本体10中的机油能够进行液冷,有效降低温度,减少温度升高的时间,从而减少氧化,保障使用安全。

汽车发动机通过使用上述液辅冷却油底壳100,能够发挥更好的性能,避免机油氧化带来的损坏问题,十分实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