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稀燃催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235发布日期:2018-07-13 18:43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配套使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稀燃催化器。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对其进行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多年来,人们为治理汽车尾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开发出各种尾气治理的产品,目前治理尾气的产品根据原理可分为磁化、补气、在燃油中添加化学添加剂、废气再燃烧、高能点火及三元催化等;按治理尾气采取措施的部位又分为机前措施、机内措施和机后措施。目前最成熟的产品为三元催化器,它属于机后措施类型即后置催化器,广泛应用在新车辆生产上,但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寿命短,极易受磷、硫等损坏而失效,价格昂贵,耗油量较高等。因此,前置式汽车稀燃催化器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存在的前置式汽车稀燃催化器相关产品还不够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安装时需在进气系统打孔,车主难以接受,并且安装复杂;与各型号发动机的安装兼容性差,不同的机型需要配备不同型号的催化器;尾气排放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汽车发动机兼容性好、可降低尾气排放量、且能降低油耗的汽车稀燃催化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稀燃催化器,包括主壳体、后盖、出气装置、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以及催化剂颗粒,其中:主壳体的一端安装有出气装置,另一端与后盖相连;后盖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与主壳体相连;第一过滤装置设置在后盖内的设置有进气口的端部;第二过滤装置设置在主壳体内的设置有出气装置的端部;催化剂颗粒设置在主壳体的腔体内。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还包括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主壳体内的与后盖相连的端部。

进一步的,主壳体的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催化剂颗粒压紧布置在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过滤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滤网片、顶环以及滤网橡胶圈,其中:第一滤网片靠近进气口布置;主壳体与后盖连接后,滤网橡胶圈抵靠在主壳体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滤网橡胶圈包括第二滤网片以及套设在第二滤网片外围的橡胶圈。

进一步的,第二过滤装置为滤网螺母,滤网螺母包括第三滤网片以及套设在第三滤网片外围的螺母。

进一步的,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可调节流量片以及用于可调节流量片定位的流量片定位装置。

进一步的,流量片定位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螺丝、垫片、钢珠、以及定位弹簧,其中:螺丝贯穿可调节流量片的中部,垫片卡设在螺丝与可调节流量片之间,钢珠与可调节流量片旋转接触,定位弹簧位于主壳体内且其一端抵靠在可调节流量片上。

进一步的,流量调节装置与第一弹簧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装置,出气装置与主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装置。

进一步的,第一弹簧的抵靠着催化剂颗粒的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的抵靠着催化剂颗粒的端部均连接有弹簧盖。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稀燃催化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第一过滤装置的设置实现了空气的过滤,第二过滤装置的设置成功阻隔了催化剂颗粒进入发动机气缸;主壳体与后盖的分体设计便于催化剂颗粒的填充,另外也便于汽车稀燃催化器一些零部件的安装与更换;出气装置可通过硅胶管与发动机真空系统连接,与发动机兼容性好,且便于安装。

2、本实用新型的催化剂颗粒压紧布置在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之间,从而实现了汽车稀燃催化器工作使用过程中的缓冲调节,减小了振动幅度,减少了运行噪音。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滤网片、顶环、第二滤网片以及橡胶圈,从而实现了对空气的双重过滤,过滤效果更好;并且,橡胶圈另一方面还起到了密封的作用。

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装置为滤网螺母,实现了催化剂颗粒的一次阻隔,且安装方便;另外,催化剂颗粒采用一次阻隔,空气过滤采用双重过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催化剂颗粒阻塞滤网螺母。

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还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从而实现了空气载体的流量控制,以满足不同的汽车运行需求。

6、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与汽车发动机兼容性好、可降低尾气排放量、且还能降低汽车油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的整体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壳体、2-后盖、21-进气口、3-出气装置、4-第一过滤装置、41-第一滤网片、42-滤网橡胶圈、43-顶环、5-第二过滤装置、6-流量调节装置、71-第一弹簧、72-催化剂颗粒、73-第二弹簧、74-弹簧盖、81-第一密封装置、82-第二密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稀燃催化器,包括主壳体1、后盖2、出气装置3、第一过滤装置4、第二过滤装置5、以及催化剂颗粒72,其中:主壳体1的一端安装有出气装置3,另一端与后盖2相连;后盖2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21,另一端与主壳体1相连;第一过滤装置4设置在后盖2内的设置有进气口21的端部;第二过滤装置5设置在主壳体1内的设置有出气装置3的端部;催化剂颗粒72设置在主壳体1的腔体内。

具体的,后盖2与主壳体1均为中空柱体,二者例如通过螺纹连接,主要做为其他部件的安装载体;另外,二者的分体式设计也便于催化剂颗粒72的填充以及内部部件的安装更换。第一过滤装置4主要用于空气的初始过滤,避免杂质进入汽车稀燃催化器。催化剂颗粒72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其上均布有可降低燃烧反应活化能的活性物质的颗粒。第二过滤装置5用于阻隔催化剂颗粒72进入发动机内腔,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以及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出气装置3可以为出气嘴,并通过硅胶管与发动机真空系统连接,安装方便,且实现了与各型号发动机的相互匹配,兼容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的第一过滤装置4、催化剂颗粒72、第二过滤装置5、以及出气装置3,以后盖2所在端为起始端依次布置;空气首先由后盖2的进气口21进入,然后依次流经第一过滤装置4、催化剂颗粒72、以及第二过滤装置5,最后携带催化剂颗粒72上的微量活性物质经出气装置3送入发动机气缸。

进一步的,第一过滤装置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滤网片41、顶环43以及滤网橡胶圈42,其中:第一滤网片41靠近进气口21布置;主壳体1与后盖2连接后,滤网橡胶圈42抵靠在主壳体1的端面上。

具体的,第一滤网片41用于空气的一次过滤,可以为合成滤网片,并且一端通过后盖2端部设置环状凸起进行轴向定位,另一端抵靠在顶环43上进行定位。滤网橡胶圈42用于空气的二次过滤,从而保证了空气的洁净度。顶环43位于第一滤网片41和滤网橡胶圈42之间,用于对二者进行轴向定位。优选的,滤网橡胶圈42包括第二滤网片以及套设在第二滤网片外围的橡胶圈,一方面第二滤网片实现了空气的二次过滤,另一方面橡胶圈具有一定的密封作用;其中,第二滤网片也可以为合成滤网片;滤网橡胶圈42的一端抵靠在顶环43上,另一端抵靠在主壳体1的端面上,从而实现了滤网橡胶圈42的轴向定位。另外,第一过滤装置4设置在后盖2上,便于第一滤网片41以及第二滤网片长时间使用后的更换。

进一步的,第二过滤装置5为滤网螺母,滤网螺母包括第三滤网片以及套设在第三滤网片外围的螺母。

具体的,第三滤网片用于阻隔催化剂颗粒72通过出气装置3进入发动机气缸,并且通过螺母设置在主壳体1的内腔中;第三滤网片的网孔应根据催化剂颗粒72的大小具体选用。

进一步的,主壳体1的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弹簧71和第二弹簧73,催化剂颗粒72压紧布置在第一弹簧71与第二弹簧73之间。

具体的,第一弹簧71与第二弹簧73压缩设置在主壳体1内腔中,催化剂颗粒72在第一弹簧71与第二弹簧73弹簧力的作用下压紧固定在主壳体1的腔体内,从而实现了汽车稀燃催化器工作使用过程中的缓冲调节,减小了振动幅度,减少了运行噪音;第一弹簧71与第二弹簧73的弹性系数及初始压缩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汽车稀燃催化器的结构尺寸以及催化剂颗粒72的量具体综合选用与确定。

进一步的,第一弹簧71的抵靠着催化剂颗粒72的端部以及第二弹簧73的抵靠着催化剂颗粒72的端部均连接有弹簧盖74,催化剂颗粒72位于两个弹簧盖74之间,从而避免了催化剂颗粒72进入弹簧内部,同时也加强了对催化剂颗粒72的压紧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流量调节装置6,流量调节装置6设置在主壳体1内的与后盖2相连的端部,从而实现了空气载体的流量控制,以满足不同的汽车运行需求。

优选的,流量调节装置6包括可调节流量片以及用于可调节流量片定位的流量片定位装置。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流量片定位装置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螺丝、垫片、钢珠、以及定位弹簧,螺丝贯穿可调节流量片的中部;垫片卡设在螺丝与可调节流量片之间;钢珠与可调节流量片旋转接触,用于实现可调节流量片的旋转流量调节;定位弹簧位于主壳体1内且其一端抵靠在可调节流量片上。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装置6的具体结构不单单局限于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他可适用的流量调节装置6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流量调节装置6与第一弹簧7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装置81,出气装置3与主壳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装置82,从而保证了汽车稀燃催化器的气密性。第一密封装置81和第二密封装置82可以为密封圈、垫片、环垫等。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安装后,汽车的驱动轮输出功率基本没有变化,平均油耗可以降低5%~10%,CO排放可以降低2%~10%。为了使以上数据更具备说服力,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经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

(1)样车参数表如表1所示:

表1样车参数表

(2)驱动轮输出功率试验

检测条件:

1)车辆空载;

2)关闭空调系统等非汽车运行所必须的能耗装置;

3)测试前测试车辆带动测功机运转至车辆与测功机各部件的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4)测量车速:30km/h、40km/h、50km/h、60km/h、70km/h、80km/h、90km/h、100km/h;

5)检测设备:CDS150-2D-II交流电力底盘测功机系统,VJ01;

6)检测依据:GB/T 18267-2000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驱动轮输出功率试验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驱动轮输出功率试验检测结果

(3)汽车等速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

检测条件:

1)车窗和通风口关闭,空调系统关闭,只能使用车辆行驶必须的设备;

2)测量车速:90km/h、120km/h;

3)测量距离:10km/次;

4)测量次数:4次;

5)检测设备:CDS150-2D-II交流电力底盘测功机系统,VJ01,FP-2140日本小野车载油耗仪,VJ02;

6)检测依据:GB/T 14951-2007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

汽车等速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检测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汽车等速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检测结果(90km/h)

表4汽车等速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检测结果(120km/h)

(4)汽车排气污染物对比测量

检测条件:

1)试验时,车辆应达到正常的热车状态;

2)双怠速法:

低怠速:800r/min;

高怠速:2500r/min;

3)检测设备:NHFD-1自由加速双怠速排放检测系统,VJ03;

4)检测依据:GB/T 14951-2007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

汽车排气污染物对比测量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汽车排气污染物对比测量结果

由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稀燃催化器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与汽车发动机兼容性好、可降低尾气排放量、且还能降低汽车油耗。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