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阀电控喷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1259发布日期:2019-01-14 17:5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双阀电控喷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具体地说是柴油机燃油系统。



背景技术:

柴油机是目前被产业化应用的各种动力机械中热效率最高、能量利用率最好的机型。柴油机在船舶动力、发电、灌溉和车用动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船舶动力和车用动力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最为核心的部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和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改进倍受重视。

电控喷油器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核心部件,克服了传统机械式喷油器喷油规律受凸轮形状制约的问题,增压式电控喷油器则在此基础上兼具给燃油增压的功效。现有的增压式电控喷油器可以对共轨管中的燃油进一步增压,响应速度快、可实现喷油量的精确控制使其倍受青睐,然而,增压式电控喷油器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尤其是对于由单电磁阀控制的喷油器而言,一旦电磁阀出现故障,整个喷油器将不能正常工作,极易引起不良后果,工作可靠性差的问题成为制约增压式喷油器不能得到更为广泛应用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喷油过程不受增压过程的制约,有效地提高工作可靠性的双阀电控喷油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双阀电控喷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喷油器体、增压控制阀、增压活塞、喷油控制阀、喷嘴,增压控制阀、增压活塞自上而下安装在喷油器体内,喷油控制阀、喷嘴自上而下依次安装在增压活塞下方,喷油控制阀、喷嘴的外部设置紧帽,紧帽与喷油器体固定在一起;

所述增压控制阀包括增压控制阀上阀座、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增压控制阀铁芯、增压控制阀衔铁、增压控制阀阀杆,增压控制阀上阀座、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和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自上而下设置,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增压控制阀铁芯设置在增压控制阀上阀座里,增压控制阀阀杆顶部连接增压控制阀衔铁,增压控制阀衔铁设置在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里,增压控制阀阀杆底端伸入至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里,增压控制阀铁芯里缠绕增压控制阀线圈,增压控制阀铁芯中部设置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的顶端顶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上,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的底端顶在增压控制阀衔铁上,增压控制阀阀杆中部设置增压控制阀锥形凸起,增压控制阀锥形凸起上方的增压控制阀阀杆与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之间形成增压控制阀上腔,增压控制阀锥形凸起下方的增压控制阀阀杆与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之间形成增压控制阀下腔,增压控制阀阀杆底部与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之间形成增压泄油腔,增压控制阀锥形凸起与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和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之间形成增压控制阀中间腔,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中部设置与增压泄油腔相通的增压泄油路以及与增压泄油路相通的泄油孔,增压控制阀上腔连通泄油孔,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上设置增压控制阀进油路、增压控制阀出油路,增压控制阀下腔与增压控制阀进油路相通,增压控制阀中间腔与增压控制阀出油路相通;

所述增压活塞的上部为大头端,增压活塞的下部为小头端,大头端与其上方的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之间形成活塞腔,喷油器体上设置限位凸台,大头端中部与限位凸台之间形成泄油腔,小头端与其下方的喷油器体之间形成增压腔,增压腔连通增压腔进油路,增压腔进油路里设置单向阀,增压腔进油路连通主进油路,增压腔下方设置与其相通的增压腔出油路,大头端内部设置内部油路,小头端设置凹槽,内部油路与凹槽相通,喷油器体里设置增压活塞连通油路,增压活塞连通油路分别连通凹槽和增压控制阀出油路;

所述喷油控制阀包括喷油器控制阀上阀座、喷油控制阀阀座、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喷油控制阀铁芯、喷油控制阀衔铁、喷油控制阀阀杆,喷油器控制阀上阀座、喷油控制阀阀座自上而下设置,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喷油控制阀铁芯设置在喷油控制阀上阀座里,喷油控制阀阀杆顶部连接喷油控制阀衔铁,喷油控制阀衔铁设置在喷油控制阀阀座里,喷油控制阀铁芯里缠绕喷油控制阀线圈,喷油控制阀铁芯中部设置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的顶端顶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上,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的底端顶在喷油控制阀衔铁上,喷油控制阀阀杆中部设置喷油控制阀锥形凸起,喷油控制阀锥形凸起上方的喷油控制阀阀杆与喷油控制阀阀座之间形成喷油控制阀上腔,喷油控制阀锥形凸起下方的喷油控制阀阀杆与喷油控制阀阀座之间形成喷油控制阀下腔,喷油控制阀阀杆中部设置喷油泄油路,喷油控制阀阀座里设置喷油控制阀进油路,喷油控制阀进油路分别连通喷油控制阀上腔和主进油路;

所述喷嘴包括针阀限位孔板、针阀套、针阀,针阀限位孔板和针阀套自上而下设置,针阀安装在针阀套里并与针阀套之间形成盛油槽,针阀套端部设置喷孔,针阀限位孔板与针阀套之间形成控制腔,针阀的顶部位于控制腔里并套有针阀弹簧,控制腔通过针阀限位孔板上的控制腔油路连通喷油控制阀下腔,盛油槽连通增压腔出油路和主进油路。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非增压模式下:增压控制阀线圈始终不通电,此时增压控制阀进油路与增压活塞连通油路断开,高压燃油经主进油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增压控制阀进油路进入增压控制阀下腔;第二部分从增压腔进油路进入到增压腔内,并通过增压腔出油路流出增压腔,燃油流出增压腔后进入盛油槽进油路,流入盛油槽内;第三部分燃油经主进油路和喷油控制阀进油路流入喷油控制阀上腔,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锥面打开,平面密封,喷油控制阀上腔与控制腔通过喷油控制阀下腔和控制腔油路连通,这一部分燃油最终流入控制腔内,针阀在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落座;当喷油控制阀线圈通电后,喷油控制阀阀杆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从而使平面打开,锥面密封,此时喷油控制阀上腔与喷油控制阀下腔断开,喷油泄油路与喷油控制阀下腔、控制腔油路以及控制腔形成通路,控制腔与低压油道连通,开始泄油,当控制腔内的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抬起,盛油槽内储存的燃油从喷孔喷出;当喷油控制阀线圈断电后,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喷油控制阀阀杆复位,平面再度关闭,锥面再度开启,控制腔停止泄油,高压燃油通过主进油路、喷油控制阀进油路、喷油控制阀上腔、喷油控制阀下腔和控制腔油路进入控制腔,对控制腔进行补油,当控制腔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弹力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落座。

2、增压模式下:当增压控制阀线圈通电后,增压控制阀阀杆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实现锥面密封,平面开启,此时增压控制阀下腔的燃油流入增压控制阀中间腔、增压控制阀出油路、增压活塞连通油路、凹槽,通过内部油路流入活塞腔;增压活塞向下运动,对增压腔内的燃油进行增压;继而,喷油控制阀线圈通电,喷油控制阀阀杆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实现锥面密封,平面开启,喷油控制阀上腔和喷油控制阀下腔断开,喷油泄油路与喷油控制阀下腔连通,此时燃油无法进入控制腔,控制腔内之前储存的燃油通过控制腔油路、喷油控制阀下腔和喷油泄油路泄走,当控制腔内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弹力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抬起,盛油槽内的燃油从喷孔喷出;当喷油控制阀线圈断电后,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再度实现锥面开启,平面密封,喷油控制阀进油路、喷油控制阀上腔、喷油控制阀下腔、控制腔油路和控制腔形成通路,燃油再次流入控制腔,对控制腔进行补油,当控制腔内的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弹力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落座,关闭喷孔;最后,增压控制阀线圈断电,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实现平面密封,锥面开启,此时活塞腔通过内部油路、凹槽、增压活塞连通油路、增压控制阀出油路、增压控制阀中间腔、增压控制阀上腔、泄油孔和增压泄油路与低压油路形成通路,增压活塞在液压的作用下复位,为下一次增压过程做准备。

3、增压活塞的小头端凹槽为关于增压活塞中心线对称布置的两个圆柱形凹槽,两个圆柱形凹槽之间设置凹槽连通油路。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的双阀电控喷油器可以在非增压和增压两种模式下工作,非增压模式下可实现轨压喷射,增压模式下可实现超高压喷射,并且可以实现增压比的柔性可调;采用两个电磁阀分别控制增压过程和喷油过程,可靠性更高;喷油控制阀可以使控制腔在回油过程中不进油,实现微动态回油,大大减少回油量,提高了针阀的响应速度,有利于提高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液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增压控制阀示意图;

图3为增压活塞示意图;

图4为喷油控制阀示意图;

图5为喷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5,本发明的双阀电控喷油器,包括喷油器头1、增压控制阀2、增压活塞3、喷油控制阀4、喷嘴5、紧帽6和喷油器体7,喷油器头1安装在喷油器体7上,增压控制阀2、增压活塞3、喷油控制阀4和喷嘴5自上而下依次安装在喷油器体7内,紧帽6通过螺纹与喷油器体7紧固在一起。

增压控制阀2安装在喷油器体7内,增压控制阀2包括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9、增压控制阀铁芯10、增压控制阀衔铁11、增压控制阀衔铁室12、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13、增压控制阀阀杆14、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增压控制阀线圈24、增压控制阀线圈密封胶25和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6。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与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和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13之间分别形成增压控制阀上腔15、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增压控制阀下腔20和增压泄油腔18,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开有泄油孔23和增压泄油路19,增压控制阀上腔15通过泄油孔23、增压泄油路19与低压油路连通;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与增压控制阀出油路17连通;增压控制阀下腔20通过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与主进油路8连通;增压泄油腔18与增压泄油路19连通。

增压活塞3安装在增压控制阀2下部,增压活塞3大头端设有限位凸台,小头端开有凹槽35,增压活塞3内部设有内部油路36和凹槽连通油路30。喷油器体7内设有活塞腔27、泄油腔28和增压腔34,主进油路8与增压腔34通过增压腔进油路33连通,增压腔进油路33内设有单向阀32,在增压腔34下端设有增压腔出油路31,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与凹槽35始终保持连通,并且与凹槽连通油路30、内部油路36和活塞腔27形成通路。

喷油控制阀4安装在增压活塞3下端,喷油控制阀4包括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37、喷油控制阀铁芯38、喷油控制阀衔铁39、喷油控制阀阀座40、喷油控制阀阀杆41、喷油控制阀衔铁室46、喷油控制阀线圈47、喷油控制阀线圈密封胶48和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49。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与喷油控制阀阀座40之间分别形成喷油控制阀上腔44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开有喷油泄油路45,与低压油路连通;喷油控制阀上腔44通过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与主进油路8连通。

喷嘴5安装在喷油器体7的末端,喷嘴5包括控制腔51、盛油槽52、喷孔53、针阀54和针阀复位弹簧55。喷油器体7内开有控制腔51和盛油槽52,控制腔51与控制腔油路56连通;针阀复位弹簧55安装在控制腔51内,针阀54的上部套于针阀复位弹簧55里;盛油槽52与盛油槽进油路50连通;喷嘴5末端开有喷孔53。

喷油器头1固定在喷油器体7上,增压控制阀2、增压活塞3、喷油控制阀4和喷嘴5分别安装在喷油器体7内,紧帽6与喷油器体7之间用螺纹连接。喷油器体7内开有主进油路8。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与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13和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之间分别形成增压控制阀上腔15、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增压控制阀下腔20和增压泄油腔18,主进油路8通过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与增压控制阀下腔20连通;增压泄油腔18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的增压泄油路19与低压油路连通;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开有的泄油孔23将增压控制阀上腔15和增压泄油路19连通在一起。增压活塞3安装在增压控制阀2的下部,喷油器体7内设有活塞腔27、泄油腔28和增压腔34,主进油路8与增压腔34之间设有增压腔进油路33,增压腔进油路33内安有单向阀32;增压控制阀出油路17、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和增压活塞3上的凹槽35连通;增压活塞3上开有内部油路36和凹槽连通油路30,将活塞腔27和凹槽35连通起来;泄油腔28与低压油路连通。喷油控制阀4安装在增压活塞3的下端,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与喷油控制阀阀座40之间分别形成喷油控制阀上腔44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主进油路8通过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与喷油控制阀上腔44连通;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开有喷油泄油路45,与低压油路连通。喷嘴5安装在喷油器体7的末端,喷油器体7内开有控制腔51和盛油槽52,控制腔51通过控制腔油路56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连通,针阀复位弹簧55安装在控制腔51内,针阀54的上部套于针阀复位弹簧55里,针阀54的其余部分位于喷嘴5内;盛油槽52与增压腔34通过盛油槽进油路50和增压腔出油路31连通;喷嘴5末端开有喷孔53。

增压控制阀2由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9、增压控制阀铁芯10、增压控制阀衔铁11、增压控制阀衔铁室12、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13、增压控制阀阀杆14、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增压控制阀线圈24、增压控制阀线圈密封胶25和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6组成,如图2所示。增压控制阀衔铁11固定在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安装在增压控制阀衔铁室12内;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6一端安装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座9上,另一端安装在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增压控制阀阀杆14落在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上,与增压控制阀锥面阀座13和增压控制阀平面阀座16之间形成增压控制阀上腔15、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增压控制阀下腔20和增压泄油腔18,初始位置时,增压控制阀上腔15和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连通,增压控制阀阀杆14上开有泄油孔23和增压泄油路19;增压控制阀上腔15通过增压泄油路19和泄油孔23与低压油路连通,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与增压控制阀出油路17保持连通,主进油路8、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和增压控制阀下腔20连通,增压泄油腔18通过增压泄油路19与低压油路连通,其作用在于收集增压控制阀阀杆14移动过程中泄漏的燃油并将其卸载至低压油路。

增压活塞3两端截面积不同,增压活塞3大头端设置有限位凸台;增压活塞3下端关于增压活塞3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圆柱形凹槽35,两个凹槽35中间设置凹槽连通油路30,两个凹槽35通过凹槽连通油路30连通;在增压活塞3中心开有内部油路36,内部油路36从活塞大头中心开始打入,直至与凹槽连通油路30连通为止;喷油器体7内设有活塞腔27、泄油腔28和增压腔34,增压活塞3安装在喷油器体7内,如图3所示。增压腔34下端设有增压腔进油路33和增压腔出油路31,主进油路8与增压腔34通过增压腔进油路33连通,增压腔进油路33内设有单向阀32,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与凹槽35连通,燃油可以通过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凹槽35、凹槽连通油路30和内部油路36流入活塞腔27,且当增压活塞3下行至极限位置时,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仍然保持与凹槽35连通,从而保证了增压过程中一直有燃油流入活塞腔27内。泄油腔28与低压油路连通,一方面可以将增压活塞3移动过程中泄漏的燃油及时卸载,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增压活塞3起到限位作用。

喷油控制阀4由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37、喷油控制阀铁芯38、喷油控制阀衔铁39、喷油控制阀阀座40、喷油控制阀阀杆41、喷油控制阀衔铁室46、喷油控制阀线圈47、喷油控制阀线圈密封胶48和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49组成,如图4所示。喷油控制阀衔铁39固定在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安装在喷油控制阀衔铁室46内;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49一端安装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座37上,另一端安装在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将喷油控制阀阀杆41紧压在喷油控制阀阀座40上;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与喷油控制阀阀座40之间形成喷油控制阀上腔44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喷油控制阀上腔44通过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与主进油路8连通,初始位置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1平面密封,喷油控制阀上腔44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连通;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开有喷油泄油路45,与低压油路连通。

喷嘴5主要包括控制腔51、盛油槽52、喷孔53、针阀54和针阀复位弹簧55。喷油器体7内设有控制腔51和盛油槽52,燃油通过盛油槽进油路50流入盛油槽52内;控制腔51顶端设有控制腔油路56,针阀复位弹簧55安装在控制腔51内;针阀54的上部套在针阀复位弹簧55内,其余部分位于喷嘴5内;喷嘴5末端开有喷孔53,初始位置时,针阀54落座,喷孔53关闭,如图5所示。控制腔51内的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55的合力与盛油槽52内的燃油压力将决定针阀54的抬起与落座,进而控制盛油槽52与喷孔53的连通或断开。

本发明的双阀电控喷油器可以在非增压和增压两种模式下工作。

本发明的双阀电控喷油器在非增压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如下:增压控制阀线圈24始终不通电,此时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与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断开,共轨管中的高压燃油会经主进油路8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进入增压控制阀下腔20,存储在增压控制阀下腔20内;第二部分从增压腔进油路33进入到增压腔34内,并通过增压腔出油路31流出增压腔34,燃油流出增压腔34后进入盛油槽进油路50,最终流入盛油槽52内;第三部分燃油经主进油路8和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流入喷油控制阀上腔44,由于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1锥面打开,平面密封,所以喷油控制阀上腔44与控制腔51通过喷油控制阀下腔42和控制腔油路56连通,因此这一部分燃油最终会流入控制腔51内,针阀54在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55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落座,喷油器不工作。当喷油控制阀线圈47通电后,喷油控制阀阀杆41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从而使平面打开,锥面密封,此时喷油控制阀上腔44与喷油控制阀下腔42断开,来自共轨管的燃油将不会进入控制腔51内,由于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开有喷油泄油路45,所以当平面打开时,喷油泄油路45会与喷油控制阀下腔42、控制腔油路56以及控制腔51形成通路,于是控制腔51与低压油道连通,开始泄油,随着泄油过程的进行,控制腔51内的燃油压力会逐渐减小,当控制腔51内的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55的合力小于盛油槽52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54便会抬起,盛油槽52内储存的燃油会从喷孔53喷出,开始喷油。因为在泄油的过程中没有高压燃油进入控制腔51内,实现了微动态回油,所以控制腔51内的压力可以迅速下降,因而针阀54可以快速抬起,这使得本发明具有响应快的优势,此外,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的喷油泄油路45在泄油过程中会对电磁阀起到冷却作用;当喷油控制阀线圈47断电后,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49的作用下,喷油控制阀阀杆41复位,平面再度关闭,锥面再度开启,控制腔51停止泄油,共轨管内的高压燃油通过主进油路8、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喷油控制阀上腔44、喷油控制阀下腔42和控制腔油路56进入控制腔51,对控制腔51进行补油,随着补油过程的进行,控制腔51内的燃油压力逐渐升高,当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55弹力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2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54落座,喷油过程结束。

本发明的双阀电控喷油器在增压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如下:共轨管中的高压燃油会经主进油路8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增压控制阀进油路21进入增压控制阀下腔20,存储在增压控制阀下腔20内;第二部分从增压腔进油路33进入到增压腔34内,并通过增压腔出油路31流出增压腔34,燃油流出增压腔34后进入盛油槽进油路50,最终流入盛油槽52内;第三部分燃油经主进油路8和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流入喷油控制阀上腔44,由于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1锥面打开,平面密封,所以喷油控制阀上腔44与控制腔51通过喷油控制阀下腔42和控制腔油路56连通,因此这一部分燃油最终会流入控制腔51内,针阀54在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55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落座,喷油器不工作。当增压控制阀线圈24通电后,增压控制阀阀杆14会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实现锥面密封,平面开启,此时增压控制阀下腔20的燃油便会流入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增压控制阀出油路17、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凹槽35、凹槽连通油路30,最终通过内部油路36流入活塞腔27;此时活塞腔27和增压腔34内都充满了共轨管中的高压燃油,但是由于增压活塞3的大头和小头存在面积差,因此就会在增压活塞3两端形成压力差,于是增压活塞3就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对增压腔34内的燃油进行增压。增压腔进油路33内设有单向阀32,可以防止增压后的超高压燃油回流至共轨管中,所以最终盛油槽52内储存的是增压后的超高压燃油,此时盛油槽52内的油压要高于控制腔51内的油压,但是由于盛油槽52与控制腔51存在着较大的面积差,再加上针阀复位弹簧55的作用,所以针阀54并不会抬起;继而,喷油控制阀线圈47通电,喷油控制阀阀杆41会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上移,实现锥面密封,平面开启,喷油控制阀上腔44和喷油控制阀下腔42断开,喷油泄油路45与喷油控制阀下腔42连通,此时共轨管中的燃油无法进入控制腔51,控制腔51内之前储存的燃油便会通过控制腔油路56、喷油控制阀下腔42和喷油泄油路45泄走,随着泄油过程的进行,控制腔51内的压力逐渐减小,当控制腔51内燃油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55弹力的合力小于盛油槽52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54便会抬起,盛油槽52内的燃油会从喷孔53喷出,喷油过程开始;因为喷油控制阀阀杆41上开有喷油泄油路45,所以在控制腔51泄油过程中会有燃油流过喷油控制阀阀杆41,这会对喷油控制阀4起到冷却作用。当喷油控制阀线圈47断电后,喷油控制阀阀杆41会在喷油控制阀复位弹簧49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再度实现锥面开启,平面密封,共轨管、喷油控制阀进油路43、喷油控制阀上腔44、喷油控制阀下腔42、控制腔油路56和控制腔51形成通路,共轨管中的燃油会再次流入控制腔51,对控制腔51进行补油,当控制腔51内的燃油压力和针阀复位弹簧55弹力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2内的燃油压力时,针阀54落座,关闭喷孔53,结束喷油。最后,增压控制阀线圈24断电,增压控制阀阀杆14会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6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实现平面密封,锥面开启,此时活塞腔27通过内部油路36、凹槽连通油路30、凹槽35、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增压控制阀出油路17、增压控制阀中间腔22、增压控制阀上腔15、泄油孔23和增压泄油路19与低压油路形成通路,因此活塞腔27内的燃油可以泄入低压油路,由于增压腔34内始终存储着共轨管中的高压燃油,所以增压活塞3会在液压的作用下复位,为下一次增压过程做准备。因为活塞腔27泄油过程中会有燃油流过增压泄油路19,所以会对增压控制阀2起到冷却作用。增压活塞连通油路29与凹槽35会在增压活塞3下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连通,所以如果增压控制阀线圈24中一直有电流通过,活塞腔27内将总会充满燃油,且当增压活塞3达到最大位移时可以获得最大增压比,而一旦增压控制阀线圈24断电,增压活塞3就会迅速复位,响应速度很快,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增压控制阀2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增压比的柔性可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