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5441发布日期:2019-02-22 21:34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



背景技术:

汽车排气管安装于发动机消声器和排气歧管之间,通过排气管接头加以连接,使整个排气系统呈挠性联接,从而起到减震降噪、方便安装和延长排气消声系统寿命的作用。随着国家政策对于排放等级的逐步提升,排气系统的尾气泄漏越来越受关注,其中汽车排气管的密封性是决定泄漏的主要原因。

目前用于连接汽车排气管的排气管接头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筒11和一体设置于安装筒11一侧外壁的限位环12;参见图2,汽车排气管2的两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对应穿装于两个安装筒11中,消声器连接管3和排气歧管4同样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分别套设于汽车排气管2两端的安装筒11外侧,以此实现汽车排气管2与排气歧管4和消声器连接管3的连接。

然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相应产生振动,汽车排气管2的排气管接头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松动的状况,进而使得汽车尾气在汽车排气管2连接处发生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增加了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降低汽车尾气在汽车排气管连接处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减小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包括安装筒和一体设置于安装筒一侧外壁的限位环,所述安装筒的内壁在远离限位环的一侧设置有抵接环,安装筒在限位环朝向抵接环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消声器连接管和排气歧管相应的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咬合的第一内螺纹;安装筒在抵接环朝向限位环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汽车排气管相应的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咬合的第二外螺纹。

采用上述方案,排气管接头在连接汽车排气管与排气歧管和消声器连接管时,消声器连接管和排气歧管的第一内螺纹与安装筒的第一外螺纹咬合,汽车排气管的两端的第二外螺纹与安装筒的第二内螺纹咬合,以此将汽车排气管连接于消声器和排气歧管之间,其螺纹连接的方式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减少排气管接头受汽车震动而出现松动的可能性,增加了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降低汽车尾气在汽车排气管连接处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减小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环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消声器连接管和排气歧管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旋转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固定孔中固定穿装有用于固定限位环与排气歧管和消声器连接管的第一紧固件。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紧固件穿装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中,增加消声器连接管或排气歧管与排气管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降低消声器连接管与安装筒或排气歧管与安装筒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增加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抵接环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汽车排气管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旋转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安装孔中固定穿装有用于固定抵接环和汽车排气管的第二紧固件。

采用上述方案,第二紧固件穿装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中,增加汽车排气管与排气管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降低汽车排气管与安装筒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进而增加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安装筒在远离限位环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导向面能够有助于消声器连接管或排气歧管快速与安装筒套接,以便于加快消声器连接管与安装筒或排气歧管与安装筒的螺纹连接,提高了汽车排气管与消声器以及排气歧管的连接效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环朝向第一外螺纹的一侧环面倾斜设置,且限位环的环面与安装筒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采用上述方案,在固定消声器连接管和排气歧管时,限位环倾斜设置的环面能够对消声器连接管或排气歧管起到一个缓冲过度的作用,降低其旋转过度时对限位环的损坏程度,延长了排气管接头的使用时间。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环远离第一外螺纹的一侧外边沿设置有倒角。

采用上述方案,倒角能够减少限位环在边沿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限位环损坏的可能性,使得限位环的结构强度增加,具有结构简单、效果优良的特点。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环的外周面设置有摩擦纹。

采用上述方案,摩擦纹使得限位环的外周面的摩擦系数增加,进而方便操作人员的对限位环的拧动,有助于加快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以及排气歧管的连接。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安装筒在远离抵接环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导向面能够方便汽车排气管快速伸入于安装筒中,进而方便加快汽车排气管与安装筒的固定连接,提高了汽车排气管与消声器以及排气歧管的连接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咬合、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咬合的方式实现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连接管以及排气歧管之间的连接,减少排气管接头受汽车震动而出现松动的可能性,增加了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降低汽车尾气在汽车排气管连接处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减小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一紧固件、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二紧固件的设置,减少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连接管以及排气歧管之间发生相对旋转的可能性,增加了排气管接头的连接牢固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限位环端面倾斜设置以及摩擦纹,有助于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连接管以及排气歧管之间的快速安装,提高汽车排气管与消声器以及排气歧管之间的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排气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连接管、排气歧管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接头与汽车排气管、消声器连接管、排气歧管的内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中,1、排气管接头;2、汽车排气管;3、消声器连接管;4、排气歧管;5、第一内螺纹;6、第二固定孔;7、第一紧固件;8、第二紧固件;11、安装筒;111、抵接环;1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一外螺纹;113、第二内螺纹;114、第一导向面;115、第二导向面;12、限位环;121、第一固定孔;122、倒角;123、摩擦纹;21、第二外螺纹;22、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连接牢固的排气管接头,参见图3,包括安装筒11和一体设置于安装筒11一侧外壁的限位环12。

参见图3和图4,每个汽车排气管2在其两端对应连接有一个排气管接头1,汽车排气管2的两端通过排气管接头1分别与消声器连接管3和排气歧管4连接。其中,在每个排气管接头1中,安装筒11的内壁在远离限位环12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抵接环111,安装筒11在限位环12朝向抵接环111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112,消声器连接管3和排气歧管4相应的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112咬合的第一内螺纹5;安装筒11在抵接环111朝向限位环12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113,汽车排气管2相应的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113咬合的第二外螺纹21。

安装筒11在远离限位环12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第一导向面114,以此方便消声器连接管3以及排气歧管4快速套装于安装筒11上;安装筒11在远离抵接环111的一侧内壁上还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第二导向面115,进而便于汽车排气管2快速插入安装筒11中。

限位环12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121,消声器连接管3和排气歧管4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121旋转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第一固定孔12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固定孔6中固定穿装有一个第一紧固件7,第一紧固件7为螺钉,分别与第一固定孔121和第二固定孔6的内壁螺纹连接,以此实现限位环12与排气歧管4或限位环12与消声器连接管3的固定连接。

限位环12在朝向第一外螺纹112的一侧环面倾斜设置,且该限位环12的环面与安装筒1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从而对消声器连接管3或排气歧管4起到一个缓冲过度的作用,限位环12在远离第一外螺纹112的一侧外边沿设置有倒角122,减少限位环12在边沿处的应力集中,减少限位环12的损坏。限位环12的外周面还设置有摩擦纹123,摩擦纹123呈网状交错设置,从而方便操作人员的对限位环12的拧动。

抵接环111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1111,汽车排气管2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11旋转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2,第一安装孔111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安装孔22中固定穿装有一个第二紧固件8,第二紧固件8同样为螺钉,分别与第一安装孔1111和第二安装孔22的内壁螺纹连接,以此实现抵接环111和汽车排气管2的固定连接。

安装工况:

排气管接头1在连接汽车排气管2与排气歧管4和消声器连接管3时,汽车排气管2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一个安装筒11,使得抵接环111上的第一安装孔1111与汽车排气管2上的第二安装孔22对准,将第二紧固件8固定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11和第二安装孔22中,以实现安装筒11与汽车排气管2的固定连接;随后将消声器连接管3和排气歧管4分别螺纹连接于汽车排气管2两端的安装筒11外壁上,使得限位环12的第一固定孔121和消声器连接管3或排气歧管4的第二固定孔6对准,将第一紧固件7穿装于第一固定孔121和第二固定孔6中,进而实现消声器连接管3与汽车排气管2或排气歧管4与汽车排气管2之间的固定连接,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