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聚风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5846发布日期:2019-06-29 01:00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中冷器聚风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聚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中冷器聚风板。



背景技术:

由于进气格栅造型需要,经常使得中冷器迎风面积不足,并且中冷器与前格栅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隙,冷风通过进气格栅后会向四周分散流动,不能有效通过中冷器芯体,降低了中冷器的散热能力,因此通常会在中冷器与进气格栅之间布置中冷器聚风板。

现有的中冷器聚风板放置在中冷器与前格栅之间,采用2个螺栓固定在中冷器左右气室上,当聚风板与中冷器接触面长度过长时,会导致聚风板与中冷器接触不严,出现漏风现象,降低中冷器散热能力;另中冷器一般放置在散热器下面,主要靠下格栅进风,由于下格栅位置较低,石子等硬物很容易通过下格栅进入聚风板,车辆启动时会发出碰撞声,破坏聚风板,影响驾驶舒适性,降低中冷器散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器聚风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减少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中冷器进风量,提高中冷器散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上固定安装有发泡海绵,所述出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出风口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上形成有螺纹孔。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外表面设有加强筋。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宽度为0.795mm-1mm,高度为1mm-2mm。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发泡海绵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二者为一体式结构,其断面形状为“L”形,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进风口插接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进风口的外端面相抵接。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底面开设有通孔。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通孔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菱形孔。

前述的中冷器聚风板中,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螺纹孔的四周均设有第二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出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孔,在出风口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翻边,翻边上形成有螺纹孔。这样就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四周与中冷器的四周牢固地固定在一起,有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中冷器进风量,提高中冷器散热能力;在进风口上固定安装发泡海绵,可以提高前格栅的进气量,减少冷风逸出。

在本体的底面开设有通孔,可以将进入本实用新型内部的小石子等硬物排出,防止小石子等硬物留在聚风板内部,与聚风板碰撞,破坏聚风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

图4是图2中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进风口,3-出风口,4-发泡海绵,5-安装孔,6-翻边,7-螺纹孔,8-加强筋,9-通孔,10-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1,本体1上具有进风口2和出风口3,进风口2用于与汽车前格栅连接,出风口3用于与中冷器连接,进风口2上固定安装有NBR发泡海绵4,发泡海绵4优选采用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在进风口2上,出风口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孔5,分别与中冷器的左右气室上的安装点固定连接,出风口3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翻边6,翻边6上形成有螺纹孔7,相应的,中冷器的顶部和底部也应当设置翻边结构及螺纹孔,用来与中冷聚风板上的翻边6固定在一起。

通过该结构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四周均与中冷器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即使本体1的长度较长也不用担心四周漏风的问题,有效增加中冷器进风量,提高中冷器散热能力。此外,在进风口2上安装发泡海绵4,发泡海绵4的高度优选为10mm,进风口2与前格栅间隙要求为5mm,因此本实用新型装配好后,发泡海绵4为压缩状态,发泡海绵4与前格栅紧密贴合,有效减少冷风逸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体1的外表面设有加强筋8。加强筋8的宽度为0.795mm-1mm,高度为1mm-2mm。如图4所示,安装孔5和螺纹孔7的四周均设有第二加强筋10。加强筋8和加强筋10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加本体1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本体1表面采用曲面设计,可以提高其模态,防止抖动剧烈导致开裂。

进一步,如图3所示,发泡海绵4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二者为一体式结构,其断面形状为“L”形,连接部与进风口2插接连接,限位部与进风口2的外端面相抵接。该结构形式可以对发泡海绵4起到定位作用,防止其脱落。

更进一步,本体1的底面开设有通孔9。通孔9可采用圆形孔、方形孔或菱形孔。通过通孔9的设置,可以有效排出本体1内的异物,如石子,土块等,防止异物留在本体1内,破坏本体1。需要说明的是,通孔9应优选设置在本体1底面的最低点。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