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022发布日期:2020-05-29 14:0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进气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界定进气向引擎侧的流路的进气导管。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平头型车辆的进气导管。该进气导管包括被固定于驾驶室的后壁的作为进气导管的通气管、被一体结合于该通气管的下部的橡胶制的蛇纹状的上弹性筒体、以及帽状安装上弹性筒体的朝下开口(日文:帽着)的下导管。通气管为树脂成型品,为扁平状的鼓出容器状。下导管为树脂成型品,形成扁平矩形容器状,在其上方形成有流入开口,在朝前壁上延伸形成有侧面筒。侧面筒介由空气滤清器等被连接于引擎侧。在下导管的朝前壁上,形成有三个朝内突部,各突部的前端被一体地结合于朝后壁的内壁面。在各突部和朝后壁的结合部分,埋设有螺栓的头部,在向外部突出的各螺栓的螺纹部,固定有固定托架。固定托架被一体地结合于导管支承用的水平基框。水平基框固定下导管和空气滤清器,并将它们介由纵向基框安装于侧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9-1446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进气导管那样,在被形成为扁平筒状,在短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被连接于引擎侧的树脂制的进气导管中,在进气时在导管内部产生负压时,与上述一侧的开口部对置的另一侧的壁部向导管内部侧凹陷,可能致使进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变窄。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进气导管中,在下导管的朝前壁上形成三个朝内突部,将各突部的前端一体结合于朝后壁的内壁面,并且将固定托架固定于被埋设在各突部和朝后壁的结合部分的螺栓上,因而能够抑制朝后壁向前方凹陷。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进气导管中,需要形成朝内突部,或者埋设螺栓,因此进气导管的构造复杂,进气导管的成型很可能变得繁琐。

本公开提供一种进气导管,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向内部侧的凹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案为,界定进气向引擎侧的流路的进气导管包括: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对置并形成在长径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开口部,在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被连接于所述引擎侧。一对对置壁部之中另一个对置壁部具有突出曲面区域,突出曲面区域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具有曲面形状,向外侧突出。

在上述结构中,在沿进气导管的长径方向的一对对置壁部之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被连接于引擎侧的开口部,在另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与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突出曲面区域。因此,进气时若在进气导管的内部产生负压,则对另一个对置壁部的突出曲面区域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另一个对置壁部的突出曲面区域向外部侧呈曲面状突出,因此,相比于另一个对置壁部中与开口部对置的区域为平面状的情况,能够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向开口部侧凹陷的变形)。

另外,由于是在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开口部,在另一个对置壁部侧(另一个对置壁部中与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位置)设置突出曲面区域这样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进气导管。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案中,如上述第一方案的进气导管,另一个对置壁部侧的突出曲面区域具有球面形状,向外侧扩展。

在上述结构中,另一个对置壁部侧的突出曲面区域为球面形状,向外部侧扩展,因此,在突出曲面区域的任一位置,沿短径方向的突出曲面区域的剖面形状均为曲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部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案中,如上述第一方案或上述第二方案的进气导管,包括肋条。肋条向内侧凹陷,在与所述短径方向交叉并沿所述对置壁部的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结构中,在另一个对置壁部设置肋条,向内侧凹陷,在与所述短径方向交叉并沿所述对置壁部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另一个对置壁部对于短径方向的力的刚性升高,能够良好地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部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进气导管向内部侧的凹陷。

附图说明

图1的(a)、图1的(b)是搭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的车辆的概要侧视图,图1的(a)示出非倾斜状态,图1的(b)示出倾斜状态。

图2是搭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的车辆的自后方观察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下侧进气导管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下侧进气导管的侧面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下侧进气导管的仰视图。

图6是下侧进气导管的后视图。

图7是针对下侧进气导管的成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表示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10的车辆1例如为驾驶室2大致被配置在引擎3的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1。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车身框架4,能够从驾驶室2的后端侧被车身框架4支承的非倾斜状态(图1的(a)表示的状态)使驾驶室2的后端向前上方倾动而设置成倾斜状态(图1的(b)表示的状态)。进气导管10划分进气向引擎3侧的流路。进气由进气导管10引导向空气滤清器5,并经由空气滤清器5被向引擎3侧供给。

如图1的(a)、图1的(b)及图2所示,进气导管10在驾驶室2的后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下端侧被连接于引擎3侧,将从上端侧的进气口10a吸入的进气(空气)引导向引擎3侧。进气导管10具有沿驾驶室2的背面2a延伸并被固定在背面2a上的上侧进气导管11、被固定于上侧进气导管11上的蛇纹管12、以及被车身框架4侧支承的下侧进气导管13。进气导管10被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中的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外端部。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被连结为彼此上下可分开。使驾驶室2从非倾斜状态成为倾斜状态时,上侧进气导管11和蛇纹管12从下侧进气导管13脱离,与驾驶室2一起向前上方倾动,下侧进气导管13不倾动地被车身框架4侧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气导管10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中右侧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进气导管10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左侧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或者,也可以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为了抑制自驾驶室2的背面2a向后方的突出量,上侧进气导管11是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车宽方向的长度的扁平筒状的树脂制的导管,在上下方向延伸,在内部界定进气的流路(省略图示)。在上侧进气导管11的上端部,设置有将上侧进气导管1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进气口10a。在进气口10a上安装有盖部件14。在盖部件14上形成有多个开口,在覆盖进气口10a的状态下,抑制雨水等从上侧进气导管11的外部浸入到内部,并且允许空气从上侧进气导管11的外部流入内部。上侧进气导管11的下端部被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下端部附近。

为了抑制从驾驶室2的背面2a向后方的突出量,蛇纹管12是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车宽方向的长度的扁平筒状的树脂制的导管,在上下方向延伸,上端部侧被固定在上侧进气导管11的下端部。蛇纹管12被形成为蛇纹状并在内部界定供气的流路(省略图示)。蛇纹管12的下端开口(省略图示)允许后述的下侧进气导管13的上端部的侵入,非倾斜状态时,与下侧进气导管13的上端部连接。在非倾斜状态下,蛇纹管12连结上侧进气导管11和下侧进气导管13,允许振动等引起的上侧进气导管11和下侧进气导管13的相对移位并吸收振动。

如图3~图6所示,下侧进气导管13是通过吹塑成型以大致相同的板厚一体地成型的树脂制的导管,被形成为大致直角弯曲的肘管型,将来自上方的上侧进气导管11侧的进气引导至前方的空气滤清器5。下侧进气导管13一体地具有被插入蛇纹管12内的扁平筒状的插入连结部13a、从插入连结部13a的下端连续向下方延伸的扁平筒状的下导管主体(被形成为扁平筒状的区域)13b、以及从下导管主体13b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并被连接于空气滤清器5(参照图1的(a))的筒状的连接部13c。为了抑制自驾驶室2的背面2a向后方的突出量,插入连结部13a和下导管主体13b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车宽方向的长度的扁平筒状。此外,下侧进气导管13的弯折角度并不限定于大致直角。

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具有在车宽方向上为长孔状的上端开口18。在插入连结部13a上安装有引导部件19。引导部件19具有被固定于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的扁平筒状的固定部19a、以及从固定部19a向上方突出的引导部19b。固定部19a在被配置在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的外周的状态下,被固定于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引导部19b具有侧视时以去向上方而前端变细的方式突出的形状,由多个棒体形成,允许上下方向的空气流通。当使驾驶室2从倾斜状态成为非倾斜状态时,引导部19b将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引导至蛇纹管12的下端开口内,以使得与驾驶室2一起向下方倾动的蛇纹管12的下端开口和下侧进气导管13的插入连结部13a的位置不会偏移。

下侧进气导管13的下导管主体13b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短径方向)的长度l1短于车宽方向(长径方向)的长度l2的扁平筒状,在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被连结的状态下在蛇纹管12的下方露出。下导管主体13b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并相对置的前后的对置壁部(一对对置壁部)15、16、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相对置的左右的对置壁部20、21、以及被配置在与插入连结部13a的上端开口18对置的位置的底壁部22,将来自上方的进气引导至下方。前后的对置壁部15、16界定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进气的流路17(比图4中的两点划线6靠后侧的流路)的前后,左右的对置壁部20、21界定进气的流路17的左右,底壁部22界定进气的流路17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两点划线6是将前侧的对置壁部15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假想延长线。

前侧的对置壁部(一个对置壁部)15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在插入连结部13a的下方,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状态下沿车宽方向尺寸长地延伸。在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下方(以图4中的两点划线6示出的位置),设置有在下侧进气导管13内将下导管主体13b的内部的进气的流路17和下侧进气导管13的连接部13c的后述的进气的流路24连通的前方开口部(开口部)23。即,在前后的对置壁部15、16中的前侧的对置壁部15侧,设置有被连接至引擎3侧的前方开口部23。前方开口部23被形成为车宽方向的长度长于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大致矩形状。前方开口部23的上端由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下端缘界定,前方开口部23的下端由下导管主体13b的底壁部22的前端缘界定,前方开口部23的左右的两侧端由下导管主体13b的左右的对置壁部20、21的前端缘界定。

后侧的对置壁部(另一对置壁部)16被形成为后视时大致矩形状,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有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大致中央部向后方呈球面状突出的突出曲面区域25、以及围住突出曲面区域25的周围的平面状的平面区域27。突出曲面区域25是以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上下及左右的大致中央为中心的后视下圆形状的区域,与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前方开口部23的一部分对置。向后方呈球面状突出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从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沿短径方向(前后方向)的剖面形状)在任意的位置都是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后视中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中心部分为最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成为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后端。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上端25a被配置在比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前方开口部23的上端23a更靠上方。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下端25b被配置在比前方开口部23的下端23b稍靠上方。突出曲面区域25的车宽方向内端25c被配置在比前方开口部23的车宽方向内端23c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且比前方开口部23的上端23a更靠下方,突出曲面区域25的车宽方向外端25d被配置在比前方开口部23的车宽方向外端23d更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前方开口部23的上端23a更靠下方。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有在向前方凹陷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4根)肋条27a~27d。此外,所谓后视圆形状的突出曲面区域25,不仅包含后视下完整的圆形的突出曲面区域25,还包括后视下椭圆形的突出曲面区域25。另外,球面状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从与短径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沿短径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在任何位置都是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的区域即可。即,球面状的突出曲面区域25不仅包括向外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突出的完整的球面的突出曲面区域25,还包括接近球面的状态的突出曲面区域25。另外,在图3及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图示出平面区域27和突出曲面区域25的边界线,但平面区域27和突出曲面区域25的边界可以明确至能够识别边界线的程度,或者也可以是不能识别边界线的舒缓的曲面状。

肋条27a~27d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且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向前方凹陷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肋条27a~27d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被配置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平面区域27,肋条27a~27d的中间部被配置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突出曲面区域25。即,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平面区域27中配置有肋条27a~27d的区域向前方凹陷。另外,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突出曲面区域25中配置有肋条27a~27d的区域向前方凹陷。肋条27a~27d的深度(自肋条27a~27d的底面部28至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后表面的长度)在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最深。

下导管主体13b的左侧的对置壁部20将前后的对置壁部15、16的车宽方向内端缘彼此连接。下导管主体13b的右侧的对置壁部21将前后的对置壁部15、16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彼此连接。下导管主体13b的底壁部22从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下端缘连续向下方的前方平缓地弯曲并延伸,其前端缘的上表面界定前方开口部23的下端23b。

下侧进气导管13的连接部13c被形成为界定进气的从前方开口部23向前方延伸的流路24的筒状。在连接部13c的前端部26,设置有被连接于空气滤清器5的圆形状的前端开口29。即,连接部13c随着从前方开口部23朝向前方而越成为圆形状,连通大致矩形状的前方开口部23和圆形状的前端开口29。连接部13c的前端部26的直径(高度方向的长度)l3长于下导管主体13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短于下导管主体13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另外,连接部13c的前端部26的直径l3短于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并且短于前方开口部2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在后视时被配置前方开口部23内,前端开口29的一部分区域与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突出曲面区域25对置。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的上端29a被配置在比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上端25a以及前方开口部23的上端23a靠下方、并且比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位置靠上方。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的下端29b被配置在与前方开口部23的下端23b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即,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的下端29b被配置在比突出曲面区域25的下端25b稍靠下方。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的车宽方向内端29c被配置在比突出曲面区域25的车宽方向内端25c更靠车宽方向外侧。连接部13c的前端开口29的车宽方向外端29d被配置在比突出曲面区域25的车宽方向外端25d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在连接部13c的下表面部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排水部31。在排水部31的底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排水口,侵入或在进气导管10内产生的水滴被从排水部31的排水口排出。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相对于比排水部31更靠前方的下表面部30的角度(前壁部31a的前方的角度)大于排水部31的后壁部31b相对于比排水部31更靠后方的下表面部30的角度(后壁部31b的后方的角度)。如图7所示,使用模具32吹塑成型时,在使下导管主体13b和连接部13c的角部处于下方的状态下,从模具32向上方卸下下侧进气导管13。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沿将吹塑成型后的下侧进气导管13从模具32卸下时的卸下方向(在图7中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在如上述构成的进气导管10的下侧进气导管13的下导管主体13b中,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短径方向)的长度l1短于下导管主体13b的车宽方向(长径方向)的长度l2的扁平筒状,在下导管主体13b的前侧的对置壁部15设置有前方开口部23。因此,进气时若在进气导管10的下侧进气导管13的内部产生负压,则对后侧的对置壁部16作用向前方的前方开口部23侧的力。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有与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前方开口部23的一部分对置的突出曲面区域25,突出曲面区域25向后方呈球面状突出,因此,相比于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没有设置突出曲面区域25而呈平面状地形成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情况,能够抑制对后侧的对置壁部16作用向前方的力时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凹陷变形(向前方开口部23侧的凹陷变形)。

另外,因为是在被形成为扁平筒状的下导管主体13b的前侧的对置壁部15设置前方开口部23、并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中与前方开口部23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位置设置突出曲面区域25这样简单的结构,因此可以容易地成型进气导管10的下侧进气导管13。

另外,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突出曲面区域25呈球面状突出,从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观察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即,在突出曲面区域25的任一位置,沿前后方向的突出曲面区域25的剖面形状均为曲面状,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对后侧的对置壁部16作用向前方的力时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凹陷变形。

另外,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有在向前方凹陷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条27a~27d,因此后侧的对置壁部16对于前后方向的力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对后侧的对置壁部16作用向前方的力时后侧的对置壁部16的凹陷变形。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形成进气导管10的下侧进气导管13,并且能够防止向内侧的下侧进气导管13的后侧的对置壁部16向前方的凹陷。

另外,下侧进气导管13的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沿着将吹塑成型的下侧进气导管13从模具32卸下时的卸下方向(在图7中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在将吹塑成型的下侧进气导管13从模具32向上方卸下时,能够防止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和模具32之间的干扰,能够将下侧进气导管13从模具32向上方卸下。因此,不同于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和模具32干扰的情况,在模具32中与排水部31的前壁部31a对应的位置,可以不设置能够比下侧进气导管13先从模具32卸下的滑动模具部,因此就该部分能够将模具32设为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模具32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向前方凹陷的肋条27a~27d,因此不同于使其向后方突出的情况,能够抑制进气导管10向后方的突出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气导管10设为由上侧进气导管11、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构成,并在使驾驶室2成为倾斜状态时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彼此能够上下分开的导管,但进气导管10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进气导管10设为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互相不会上下分开的构成,而在不倾斜的车辆中应用进气导管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侧进气导管11、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在上下方向(规定方向)尺寸长地构成进气导管10,但进气导管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如下侧进气导管13那样上下方向上短尺寸的进气导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气导管10的下侧进气导管13设为弯曲的肘管型的导管,但下侧进气导管1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设为如下导管:将下导管主体13b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箱体状,在下导管主体13b的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规定位置(中央部等)形成圆形的开口(开口部),具有从该开口向引擎3侧延伸的连接部13c。即,如本实施方式,被设置在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开口部可以是开口部的外缘的一部分区域由底壁部22或左右的对置壁部20、21的前端缘部界定的前方开口部23,或者也可以是开口部的外缘的整个区域由前侧的对置壁部15界定的开口部(被形成在前侧的对置壁部15的规定的位置(中央部等)的开口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由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侧进气导管11和蛇纹管12、以及在进气导管10的下端部向前方弯曲的肘管型的下侧进气导管13构成的进气导管10,但进气导管并不限定于此。进气导管也可以为具有使沿长径方向的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分开并使其相对置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进气导管。即,进气导管的短径方向并不限定于前后方向,进气导管的长径方向并不限定于车宽方向,进气导管延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上下方向。另外,进气导管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驾驶室2的后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方开口部23的形状设为车宽方向的长度长于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大致矩形状,但前方开口部2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了向后方呈球面状突出的突出曲面区域25,但突出曲面区域2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球面状。例如也可以是,将突出曲面区域25的形状设为在向外部侧呈圆弧状(曲面状)突出的状态下在与短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等)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了4根肋条27a~27d,但肋条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此。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可以设置1根或多根肋条。或者,也可以是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不设置肋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设置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条27a~27d,但延伸设置肋条27a~27d的方向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与前后方向(短径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例如,也可以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肋条设置在后侧的对置壁部1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吹塑成型一体成型下侧进气导管1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在分别成型下导管主体13b和连接部13c后,相互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车辆1的进气导管10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进气导管应用于车辆1之外。

以上,针对本公开,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即,无需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实施方式而进行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全部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17年10月13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198991),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进气导管向内部侧的凹陷。

[附图标记说明]

3:引擎

10:进气导管

13:下侧进气导管

15:前侧的对置壁部(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

16:后侧的对置壁部(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对置壁部)

17:进气的流路

23:前方开口部(开口部)

25:突出曲面区域

27a~27d:肋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