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9335发布日期:2020-04-10 22:5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电设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



背景技术:

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随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先驱的探索,电已经能够被人为控制和使用,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能一般是通过火力发电得到,然而火力发电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已逐渐被淘汰,随之兴起的是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但这两种发电形式对环境要求高,需要有大量的水资源和风资源,局限性较大,而近些年发展的核电站又存在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因此也不能大面积建设,同时,现有的发电设施一般占用较大面积土地,不能将空间充分利用。

因此,亟需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能够解决现有发电设施存在的不环保、局限性大、危险系数高和空间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以解决上述现有发电设施存在的不环保、局限性大和危险系数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包括塔身,所述塔身竖直于地面设置,所述塔身内下部设有若干发电风机,若干所述发电风机上方设有引风机,若干所述发电风机的下方也设有引风机,所述塔身顶部设有智控风速门,所述塔身的侧壁开设有入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塔身内设有电梯,所述塔身上部设有突出的观光服务区(旋转餐厅),所述观光服务区沿所述塔身外径一周设置旋转餐厅,所述电梯与所述观光服务区连通,所述塔身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聚风室和调温室,所述调温室内设有制冷加热设备,所述聚风室和所述调温室之间设有智控门,所述调温室两侧均设有机房,所述机房内设有电力控制设备,所述发电风机、所述引风机、所述智控风速门、所述制冷加热设备、所述智控门均与所述电力控制设备连接;

所述塔身底部两侧均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若干台发电风机机组,所述风道末端与所述聚风室之间设有风速调控门,所述发电风机机组和所述风速调控门均与所述电力控制设备连接;

所述塔身底部还设有智能排水系统。

优选地,所述塔身高300米,其底部横截面为直径25米的圆形,其顶部横截面为直径20米的圆形,所述塔身为钢筋砼结构和钢结构混合结构,所述塔身表面涂覆有防腐漆。

优选地,所述发电风机包括发电风机主筒立柱和所述发电风机主筒立柱一侧的发电风机辅助承重立柱,所述发电风机主筒立柱和所述发电风机辅承重助立柱顶端承托有发电风叶,所述发电风机风叶为4片,其长1.5米,宽0.5米,厚2厘米,所述发电风叶两侧均设有卷边引风聚风槽,所述引风聚风槽深5厘米。

优选地,所述一台发电风机的功率为3兆瓦,再发电塔内安装数量为4-8台,所述塔身下部内高度每隔20米并排设置两台所述发电风机,所述发电风机风叶与所述塔身侧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米,并排两台所述发电风机的发电风机风叶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米。

优选地,所述入风口和所述排风口的规格均为高2米,宽1.5米,且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入风口均能够控制开闭程度,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塔身右侧20~30米高处,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塔身左侧60~70米高处。

优选地,所述聚风室和所述调温室均为长16米,宽16米,高3米的长方体钢结构。

优选地,所述引风道内所安装的发电风机包括风机主筒立柱和所述风机主筒立柱一侧的风机辅助承重立柱,所述风机主筒立柱和所述风机辅助承重立柱顶端承托有风机风叶,所述风机风叶为4片,其长1.5米,宽0.5米,厚2厘米,所述风机风叶两侧均设有卷边引风聚风槽,所述引风聚风槽深5厘米。该风机主筒立柱高位4米,辅助承重立柱高位4米,风机拐脖长为1米。

优选地,所述风道为长400米,宽7米、高7米的长方体钢结构,所述一台发电风机机组的功率为3兆瓦,在风道内安装数量为36台,每条所述风道内设有18台所述发电风机机组且每台所述发电风机间隔10米安装,所述风机风叶与所述风道侧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米,所述风机风叶与所述风道顶壁的距离大于等于0.5米,所述风道外表面设有太阳能发电板,所述太阳能发电板与所述电力控制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观光服务区共4个,(旋转餐厅)分别位于所述塔身140米高处、180米高处、220米高处和260米高处,所述观光服务区高3米,宽5米,所述电梯与所述观光服务区连通处设有服务操作间,所述服务操作间长15米,宽6米,高3米。

优选地,所述塔身表面安装有夜间亮化灯,所述塔身顶端还设有30盏航空信号灯。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成果:

本发明提供的空气能观光发电塔,包括塔身,塔身内下部设有若干发电风机,若干发电风机上下设有引风机,塔身顶部设有智控风速门,塔身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入风口和排风口,塔身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聚风室和调温室,调温室内设有制冷加热设备,聚风室和调温室之间设有智控门;塔身底部两侧均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若干台发电风机机组,风道末端与聚风室之间设有风速调控门,通过风道将自然风能引入到塔身底部,并根据塔内空气的温度调整提高引入风能气流的温度,使其形成对流,进而驱动发电风机旋转并通过发电设备工作进而发电,使得发电设备不受环境因素制宜,更加环保且安全,塔身上部设有突出的观光服务区,观光服务区沿所述塔身外径一周设置旋转餐厅,这就充分利用了发电塔的空间,提高了发电塔的可观光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所安装的发电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塔外底端风道发电风机单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身、11:智控风速门、12:入风口、13:排风口、2:发电风机、21:发电风机主筒立柱、22:发电风机辅助承重立柱、23:发电风机风叶、3-1:塔中上端引风机、3-2:塔下端引风机4:聚风室、5:调温室、6:机房、7:风道、8:风道发电风机、81:发电主筒立柱、82:风道发电风及辅助承重立柱、83:风道发电风机风叶、9:观光服务区(旋转餐厅)、91:饮食服务操作间、10:电梯。14:风道发电风机发电机、24:发电塔发电风机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通过设置发电风机和观光服务区,以解决现有发电设施存在的不环保、局限性大、危险系数高和空间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如图1所示,包括塔身1,塔身1竖直于地面设置,塔身1内下部设有若干发电风机2,若干发电风机2上方设有引风机3-1,若干发电风机2的下方也设有引风机3,引风机3分别位于塔身1的20米高处和120米高处,塔身1顶部设有智控风速门11,塔身1的侧壁开设有入风口12和排风口13,塔身1内设有电梯10,塔身1上部设有突出的观光服务区9,观光服务区9沿塔身1外径一周设置旋转餐厅,电梯10与观光服务区9连通,塔身1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聚风室4和调温室5,调温室5内设有制冷加热设备,当由塔身1上方进入的空气过冷或过热时,对由塔身1下方进入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加热,使得两股空气形成对流,以驱动发电风机2运行发电,聚风室4和调温室5之间设有智控门,调温室5两侧均设有机房6,机房6高6米,长10米,宽6米,其内部设有电力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发电塔各部分运行,其中还包括变压器、储电设备等用于发电控制,发电风机、引风机、智控风速门、制冷加热设备、智控门均与电力控制设备连接;塔身底部两侧均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若干台发电风机,风道末端与聚风室之间设有风速调控门,用于调整风力的大小,发电风机和风速调控门均与电力控制设备连接;塔身底部还设有智能排水系统。

具体地,塔身1高300米,其底部横截面为直径25米的圆形,其顶部横截面为直径20米的圆形,塔身1为钢筋砼结构和钢结构混合结构,使得塔身1更加坚固且便于修筑,塔身1表面涂覆有防腐漆,防止降水对塔身1的侵蚀。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发电风机2包括发电风机主筒立柱21和发电风机主筒立柱21一侧的发电风机辅助承重立柱22,发电风机主筒立柱21和发电风机辅助承重立柱22顶端承托有发电风机风叶23,发电风机风叶23为4片,其长1.5米,宽0.5米,厚2厘米,发电风机风叶23两侧均设有卷边引风聚风槽,引风聚风槽深5厘米。该发电风机主筒立柱高5米,辅助承重立柱4米.

进一步地,一台发电风机2的功率为3兆瓦,发电塔内安装数量为4-8台,塔身1下部内高度每隔20米并排设置两台发电风机2,这样就能够形成发电塔内12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发电风叶23与塔身1侧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米,并排两台发电风机2的发电风机风叶23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米。

进一步地,入风口12和排风口13的规格均为高2米,宽1.5米,且排风口13和入风口12均能够控制开闭程度,入风口12位于塔身右侧20米高处,排风口13位于塔身左侧60米高处。

进一步地,聚风室和调温室均为长16米,宽16米,高3米的长方体钢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风道发电风机8包括发电风机主筒立柱81和发电风机主筒立柱81一侧的风机辅助承重立柱82,风机主筒立柱81和风机辅助承重立柱82顶端承托有发电风机风叶83,风机风叶83为4片,其长1.5米,宽0.5米,厚2厘米,发电风机风叶83两侧均设有卷边引风聚风槽,引风聚风槽深5厘米。

进一步地,风道7为长400米,宽7米、高7米的长方体钢结构,一台发电风机8的功率为3兆瓦,风道内安装数量为36台,每条风道7内设有18台发电风机8且每台发电风机8间隔10米,风机风叶83与风道7侧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米,发电风机风叶83与风道7顶壁的距离大于等于0.5米,风道7外表面设有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发电板与电力控制设备连接为其供电。

进一步地,观光服务区9共4个,分别位于塔身1的140米高处、180米高处、220米高处和260米高处,观光服务区9高3米,宽5米,电梯10与观光服务区9连通处设有服务操作间91,饮食服务操作间91长15米,宽6米,高3米。

进一步地,塔身1表面安装有夜间亮化灯,塔身顶端还设有30盏航空信号灯,使得塔身1在夜晚也能够被识别。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可以在整个发电塔内增设智能控制系统和大数据系统,以各部分自动化运行,在塔身1和风道7内可设置摄像头,以便实时监控发电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能观光发电塔,其工作原理为:塔身1顶部的智能风速门11打开后,风能气流够从塔身1的顶部进入,与此同时,风道7末端与聚风室4之间的风速调控门打开,风能气流够从塔身1的底部进入,当处于冬春两季时,发电塔内的风能气流温度较低,此时启动自动加热设备对底部进入的风能气流进行加热,由于热空气会向上涌动,在与顶部进入的冷空气相遇后会形成强气流,这样就能够驱动发电风机2运行进而产生电能,同理,当夏秋两季时,发电塔内的风能气流温度较高,此时启动制冷设备对底部进入的风能气流进行制冷,由于热空气会向下涌动,在与顶部进入的热空气相遇后会形成强气流,同样能够驱动发电风机2运行进而产生电能,游客可以通过电梯10进入到塔身1内部,电梯10能够将游客带到观光服务区9,游客在观光服务区(旋转餐厅)9内即可俯瞰周围风景,又能大大提高了观光体验。

本发明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