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11354发布日期:2020-04-17 17:06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力发电机领域,具体的说,是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且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其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有效减少石化资源的使用,还能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大力发展风能已是当前社会的必要选择。在风力发电机领域中,直驱风力发电机发展迅速,而且市场对大mw级直驱风力发电机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发电机厂家也都争先恐后地推出了6mw、8mw甚至10mw级的直驱风力发电机。但随着功率的提升,叶片加长,载荷也大幅提升,原传统的单轴承轴系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因此在大型风力发电机上开始使用双轴承轴系结构。随着载荷的提升,需要采用更大的轴承设计结构,大轴承的成本高,技术相对不成熟,可靠性低。另外,双轴承结构的轴向尺寸较长,轴的变形大,对发电机气隙影响非常大,同时会影响到发电机的功率因数的提升。为此,设计一款经济性好,可靠性高的轴系结构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改进的结构如专利文献cn109931224a(一种外转子式直驱风力发电机组,2019.06.25)记载的一种包括轮毂、旋转轴和定子轴的风力发电机组,其旋转轴上设置有机舱侧轴承和风轮侧轴承,并通过旋转轴法兰连接轮毂,使旋转轴法兰设置在更靠近机舱的位置,以缩短轮毂到机舱架的距离。由于风轮的重心位置相对于轮毂保持不变,因此,缩短了风轮的重心到主轴承和机舱架的距离,在风轮的重心和风轮的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风轮相对于主轴承和机舱架的重力矩,改善了主轴承和机舱架的受力情况,有助于提高外转子式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主轴承的寿命,降低外转子式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采用外壁分别呈“人”字型和l型的转轴和定轴组成,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位于“人”字型的两个端部与定轴配合,其第三端部设计有圆盘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发电机和发电机组的整体性能,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具有经济性能好、可靠性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包括把合于主机架上的定轴以及把合于轮毂上的转轴,定轴外侧设有支撑转轴旋转的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转轴侧壁的横截面呈“人”字型结构,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分别位于“人”字型结构的两个端部,“人”字型结构的第三端部把合于轮毂上,沿第三端部向外延伸形成位于转轴外圈的圆盘结构;定轴侧壁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上风向轴承位于定轴的一端,定轴的另一端把合于主机架上。

所述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的尺寸相等。

所述定轴内壁由下风向轴承至主机架的把合位置为外突结构。

所述外突结构的倾角2°≤β≤8°。

位于所述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之间的定轴为等壁厚结构,且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之间的距离s与上风向轴承的直径d1或下风向轴承的直径d2满足:s≥1.5d1或s≥1.5d2;由下风向轴承位置至第三端部之间的转轴为等壁厚结构。

位于所述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之间的定轴的壁厚h1均满足:30mm≤h1≤60mm;由下风向轴承位置至第三端部之间的转轴的壁厚h2满足:30mm≤h2≤60mm。

所述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之间的距离s与两把合面的距离u满足:s≥2u。

所述上风向轴承位于轮毂内部。

所述圆盘结构靠近轮毂一侧设斜锥形加强筋。

所述定轴上设置有限位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的轴承压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定轴从与主机架的把合面开始,依次向下风向轴承和上风向轴承位置延伸并呈l型结构,该l型结构上,从下风向轴承位置到与主机架的把合位置设置为外突结构,使得l型结构的转角位置的圆弧半径增大,应力水平低。

(2)本实用新型中,由下风向轴承位置至上风向轴承位置之间的定轴设置为等壁厚结构,该结构应力分布均匀,刚度与变形一致,可有效的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转轴采用“人”字型结构,上风向轴承和下风向轴承位于“人”字型的两个端部并配合设于定轴外侧,有利于其承载能力的增加;由下风向轴承位置至第三端部之间的转轴设计为等壁厚结构。

(4)本实用新型在转轴外圈设计有圆盘结构,圆盘结构可与转轴呈一体结构,使用时,可在圆盘结构上设计斜锥形加强筋,以大幅度提高转子部件的整体刚度,可有效减小气隙变形量。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尺寸大小相等,型号一致,均采用小轴承设计,小轴承应用成熟,成本低,不仅提高了轴承的抗风险能力,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安全性与经济性。

(6)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轴系结构采用轴承外圈旋转方式,将上风向轴承置于轮毂内部,合理的利用了轮毂内部空间,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极大的缩短了轮毂中心到主机架的安装距离,降低了叶片载荷在偏航轴承上产生的作用力。

(7)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轴向结构中,两把合面的距离(即转轴与轮毂的把合面到定轴与主机架的把合面的距离)尽可能小,以满足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之间的距离s≥两倍两把合面的距离u,以缩短轮毂到主机架的安装距离,可降低偏航轴承的载荷,并使整个机组的结构更紧凑,成本更低,经济性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轴系结构采用大跨距设计结构,轴承受力小,定转轴刚度、变形一致,可大幅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结构设计合理,不仅能降低发电机的气隙,提高发电机功率因素,还能更加合理的优化安装空间,在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的同时,还降低了叶片载荷在偏航轴承上产生的作用,极具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系结构的半剖示意图。

其中,1—主机架,2—定轴,3—轮毂,4—转轴,5—上风向轴承,6—下风向轴承,7—圆盘结构,8—外突结构,9—斜锥形加强筋,10—轴承压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实施例涉及直驱风力发电机轴系结构。

如图1结构所示,该轴系结构主要由定轴2、转轴4、上风向轴承5、下风向轴承6等结构组成,定轴2把合于主机架1上,转轴4把合于轮毂3上,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设于定轴2外侧并用于支撑转轴4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上风向轴承5与下风向轴承6的尺寸相等,型号一致,且均采用小轴承设计,实际使用时,可利用轴承压圈10对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进行限位。如图1结构所示,转轴4侧壁的横截面呈“人”字型结构,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分别位于“人”字型结构的两个端部,“人”字型结构的第三端部则把合于轮毂3上,本实施例涉及的轴向结构采用轴承外圈旋转的方式,因此,如图1所示,上风向轴承5设置于轮毂3内部,合理的利用了轮毂3的内部空间,使得整机更加紧凑。除此之外,在“人”字型结构的第三端部上还设有沿该端部向外延伸的圆盘结构7,使圆盘结构7围绕于转轴4外圈,该圆盘结构7可与转轴4设计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将圆盘结构7设计为薄壁形式,例如圆盘壁厚在40mm≤b≤150mm的区间,而在靠近轮毂3一侧的圆盘结构7上,则可以设置斜锥形加强筋9,以大幅度提高转子部件的整体刚度,减小气隙变形量。

如图1结构所示,定轴2侧壁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上风向轴承5位于定轴2的一端,并由轴承压圈10限制该上风向轴承5的轴向移动,定轴2的另一端延伸至轮毂3外并把合于主机架1上,位于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之间的定轴2为等壁厚结构,由于定轴2侧壁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相当于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均设于l型结构的同一直边上。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两轴承之间的定轴2的壁厚在30mm≤h1≤60mm的区间,两轴承采用大跨距设计结构,即上风向轴承5和下风向轴承6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两轴承直径的1.5倍,同时,由下风向轴承6位置至第三端部之间的转轴4为等壁厚结构,其壁厚在30mm≤h2≤60mm的区间。

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将定轴2内壁由下风向轴承6至主机架1的把合位置为外突结构8,即如图1所示的将l型转角位置的圆弧半径增大,实际使用时,该外突结构8的倾角在2°≤β≤8°的区间,应力水平更低。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尽可能的缩小转轴4与轮毂3的把合面到定轴2与主机架1的把合面的距离,缩短轮毂3到主机架1的安装距离。因此,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使两把合面的距离小于等于上风向轴承5与下风向轴承6之间的距离的1/2,可降低偏航轴承的载荷,并使整个机组的结构更紧凑,成本更低,经济性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