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4079发布日期:2020-11-20 12:1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减震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利用泵等输送液体而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的减震器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当驱动发动机等时,为了将从燃料箱供给的燃料压送到喷油器侧,而利用高压燃料泵。该高压燃料泵通过柱塞的往复移动,进行燃料的加压以及排出,柱塞被内燃机的凸轮轴的旋转而驱动。

作为高压燃料泵内燃料的加压以及排出的结构,首先,当柱塞下降时,打开吸入阀,进行吸入行程,将从在燃料入口侧形成的燃料腔对加压室吸入燃料。下面,柱塞上升时,进行调量(流量调整)行程,使加压室的燃料的一部分回到燃料腔,吸入阀关闭后,柱塞进一步上升时,进行加压行程,对燃料进行加压。这样,高压燃料泵,通过反复进行吸入行程、调量行程以及加压行程的循环,来对燃料进行加压,使之排出到喷油器侧。这样,驱动高压燃料泵会在燃料腔产生震动。

在这样的高压燃料泵中,在燃料腔内内置用于降低在燃料腔产生的震动的减震器本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燃料腔内,配置两个在两枚隔膜之间封入气体的圆盘状减震器本体。减震器本体在中央侧具备变形作用部,该变形作用部收到伴随震动的燃料压而发生弹性变形,改变燃料腔的容积,降低震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18264号公报(第7页,图4)。

在专利文献1中,高压燃料泵中的燃料腔部分通过装置本体和包围装置本体的一部分的杯状罩部件,作为与外部密闭的空间而形成,在两个减震器本体之间配置弹性部件,两个减震器本体被弹性部件分别推压到装置本体和罩,两个减震器本体能够在燃料腔内不活动的状态下设置。然而,作为将专利文献1的两个减震器本体和弹性部件设置到燃料腔内的作业,其方式是,首先,在将下方侧减震器本体设置到装置本体上,之后,在该减震器本体上设置弹性部件,接着,在弹性部件上载置上方侧减震器本体,该状态下,最后当将罩部件固定到装置本体时,沿着下方侧减震器本体的方向推压上方侧减震器本体。即,对于专利文献1,需要分别使单独的两个减震器本体和弹性部件相对于装置本体按照顺序定位,并进行重叠的作业,存在的问题是,减震器本体的设置作业烦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作业设置多个减震器本体的减震器单元。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减震器单元具备减震器本体,所述减震器本体在设置于本体收纳空间的内部具有密闭空间,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层叠的所述减震器本体;配置在所述减震器本体彼此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及跨过两端的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而架设的阻挡件。

根据该特征,通过配置在减震器本体彼此之间的弹性部件的施力和跨过两端的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而架设的阻挡件,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和弹性部件以及阻挡件被一体单元化,只是配置该单元化了的减震器单元,就能够以简单作业完成多个减震器本体对收纳空间的设置。

所述阻挡件在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周向分离地具备多个跨过两端的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而架设的连结部。

据此,通过在减震器本体的周向配置多个的连结部,能够使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无倾斜地单元化,并且在连结部彼此之间,连通减震器本体彼此之间的空间和收纳空间,能够充分确保减震器本体的震动抑制功能。

多个所述连结部通过包围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变形作用部的环部件而一体连接。

据此,除了减震器单元的组装容易之外,能够使多个连结部的周向位置无错位地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无倾斜地单元化。

所述减震器本体在所述外周缘部,具备与所述环部件的内表面或者所述连结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部。

据此,在两端的一个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的抵接部与环部件的内表面抵接,另一个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的抵接部与连结部的内表面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在径向的相对移动,能够对两端的减震器本体进行调芯,能够在适当位置设置多个减震器本体。

在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形成凹部,在所述阻挡件上具备与所述凹部卡合的凸部。

据此,阻挡件的凸部与减震器本体的凹部卡合,限制了减震器本体与阻挡件在径向的相对移动,能够提高减震器单元的一体性。

所述阻挡件的所述连结部具备在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从轴向抵接的卡合片部和跨过两端的减震器本体上延伸的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内径侧配置在比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的焊接部靠外径侧,在所述减震器本体形成的所述凹部位于比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的焊接部靠内径侧位置。

据此,通过位于隔膜的焊接部的外径侧位置的延伸设置部,来保护焊接部,并且延伸设置部自身也不与焊接部相接触,能够维持减震器本体的震动抑制功能。

对于所述连结部,所述卡合片部以与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内径向以及与所述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垂直对向的方式延伸设置有两个,通过所述卡合片部和所述延伸设置部“ユ”字状地形成。

据此,各卡合片部在周向的两个部位与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卡合,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调心作用,卡合片部与减震器本体的外周缘部垂直对向,并且通过与延伸设置部呈“ユ”字状,因此与减震器本体的抵接方向的强度变高,能够稳定保持减震器单元的形状。

在所述减震器本体上,形成对所述弹性部件在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单元。

据此,使多个减震器本体和弹性部件的中心轴一致,能够使多个减震器本体无倾斜地进行单元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减震器单元的高压燃料泵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构成减震器单元的部件的分解截面图。

图3是表示卡合部对减震器本体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卡合片部的弯曲变形的方式的一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5中,(a)是表示在阻挡件上临时固定一个减震器本体的状态的一部分截面图,(b)是表示将波形弹簧和另一个减震器本体层叠在一个减震器本体上的状态的一部截面图。

图6中,(a)是表示使减震器本体彼此接近,使卡合片部弯曲变形的状态的一部分截面图,(b)是通过波形弹簧的施力而减震器本体彼此分离,减震器单元的组装完成的状态的一部分截面图。

图7是表示构成设置前的收纳空间的装置本体和罩部件以及减震器单元的分解截面图。

图8是表示对收纳空间的减震器单元的设置完成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实施例,在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减震器单元的方式。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8,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减震器单元。

本实施例的减震器单元1如图1所示,内置在高压燃料泵10,该高压燃料泵10将从燃料箱通过未图示的燃料入口供给的燃料压送到喷油器侧。高压燃料泵10通过柱塞12的往复移动,进行燃料的加压以及排出,柱塞12被内燃机的未图示的凸轮轴的旋转而驱动。

作为高压燃料泵10内的燃料的加压以及排出的结构,首先,柱塞12下降时,打开吸入阀13,进行吸入行程,从在燃料入口侧形成的燃料腔11对加压室14吸入燃料。下面,柱塞12上升时,进行调量行程,使加压室14的燃料的一部分回到燃料腔11,吸入阀13关闭后,柱塞12进一步上升时,进行加压行程,对燃料进行加压。

这样,高压燃料泵10通过反复进行吸入行程、调量行程以及加压行程的循环,对燃料加压,打开排出阀15,向喷油器侧排出。此时,在燃料腔11产生反复高压和低压的震动。减震器单元1是为了降低这样的在高压燃料泵10的燃料腔11中产生的震动而使用的。

如图2所示,减震器单元1具备:减震器本体2,其由隔膜4、板5和撑条部件6构成;减震器本体2’,其与减震器本体2在轴向对称配置;作为弹性部件的波形弹簧7弹性部件,其配置在减震器本体2、2’之间;以及阻挡件8。

隔膜4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整体具有均匀厚度,盘状地形成。在径向的中央侧,形成沿着轴向鼓出的变形作用部19,在变形作用部19的外径侧,平板环状的外周缘部20从变形作用部19向外径向延伸出形成。隔膜4成为由于燃料腔11内的流体压力而变形作用部19易于在轴向变形的构造。

板5是与形成隔膜4的金属板相比,对厚度较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平板状地形成的。内径侧成为带台阶的平面形状,在外径侧形成与隔膜4的外周缘部20重合的外周缘部21。板5是具有厚度的平板状,成为难以由于燃料腔11内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变形的构造。另外,在外周缘部21的内侧,形成比波形弹簧7的内径稍微小地形成的作为限制单元的环状凸部22,在组装隔膜4和波形弹簧7时,限制波形弹簧7在径向的移动。

撑条部件6如图2所示,具备在周向包围隔膜4的变形作用部19并形成在轴向贯穿的贯穿孔的环状筒部23,在筒部23的外径侧,形成与板5的外周缘部21重合的外周缘部24。另外,在筒部23上沿周向分离地形成多个贯穿孔25。并且,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中与板5的外周缘部21相反侧的面上,形成环状凹部24a。

如图2所示,隔膜4的外周缘部20、板5的外周缘部21以及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被在周向焊接固定,形成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焊接部w位于外周缘部2a的最外缘位置。对于减震器本体2,隔膜4的外周缘部20和板5的外周缘部21被焊接固定,其内部被密封。另外,通过预先将隔膜4、板5以及撑条部件6一体地固定,不仅减震器单元1的组装容易,还能够防止隔膜4与撑条部件6的筒部23碰撞而破损。

如图2和图5所示,波形弹簧7的环状的板状钢线被波状地变形形成,能够在轴向发挥施力。

如图2和图3所示,阻挡件8具备环状圆筒部(环部件)26,在圆筒部26的周向分离三等距地配置卡合部27,所述圆筒部26形成在外径侧同心并且周向包围另一个撑条部件6’的环状筒部23并在轴向贯穿的贯穿孔。

卡合部27从圆筒部26的轴向端部26b向外径向伸出,并且在轴向延伸形成。详细而言,卡合部27从与圆筒部26相同的一块钣金剪裁出而构成,从圆筒部26的轴向端部26b,以靠近轴向内侧(端部26a侧)为基点的切片在外径向弯曲,之后下方翻折“l”字形地形成。

卡合部27主要由弯曲部28、连接部29、延伸设置部30以及卡合片部31、31构成,弯曲部28在与构成圆筒部26的切片的边界,沿外径向弯曲形成,连接部29从该弯曲部28沿外径向斜向延伸设置,并平面状地延伸设置,延伸设置部30从连接部29的端部开始弯曲,与圆筒部26平行延伸设置,卡合片部31、31在延伸设置部30的自由端部的左右延伸。

如图5所示,卡合片部31、31平板状地形成,在前端侧的上端具备突出部(凸部)31a、31a。如图5所示,卡合片部31、31通过使与延伸设置部30的边界部分向内侧(以在图5的(a)中虚线所示的部分为基准,向内径侧)大致90度弯曲变形,在使之朝向减震器本体2的内径向弯曲变形了的状态下,卡合片部31、31和延伸设置部30呈“ユ”字状。另外,如图4和图6的(b)所示,卡合片部31、31在弯曲的状态下,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垂直对向,在卡合片部31、31上形成的突出部31a、31a分别与撑条部件6’的环状凹部24a卡合,阻挡件8和减震器本体2’在径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如图5所示,圆筒部26的端部26b与撑条部件6的环状凹部24a卡合,阻挡件8和减震器本体2在径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这样,卡合部27位于卡合片部31、31和圆筒部26的端部26b从轴向两侧夹着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那样的位置,通过卡合片部31、31、圆筒部26的端部26b以及将它们连接的延伸设置部30,构成在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架设并对它们的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连结部。

另外,在阻挡件8的圆筒部26上,在与形成于撑条部件6’的筒部23的贯穿孔25相对应的相位,沿周向分离地形成有多个缺口状开口部32。

接着,利用图5和图6,说明减震器单元1的组装顺序。首先,如图5的(a)所示,使一个减震器本体2’的撑条部件6’的筒部23与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内侧嵌合,临时固定减震器本体2’和阻挡件8。此时,使圆筒部26的端部26b配置在形成于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的凹部24a内。接着,如图5的(b)所示,与减震器本体2’重叠地配置波形弹簧7和另一个减震器本体2。

下面,如图6的(a)所示,在轴向推动阻挡件8,使减震器本体2’和减震器本体2接近,通过减震器本体2’的板5’和减震器本体2的板5压缩波形弹簧7,该状态下,使卡合片部31、31在内径侧弯曲变形。

使卡合片部31、31为在内径侧弯曲变形的状态,减震器本体2’和减震器本体2被波形弹簧7施力而在分离的方向移动,如图6的(b)所示,卡合片部31、31的突出部31a、31a从轴向外侧(即筒部23侧)与在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上形成的凹部24a卡合,减震器本体2、减震器本体2’、波形弹簧7以及阻挡件8被一体单元化,完成减震器单元1的组装。

一个减震器本体2’被临时固定于阻挡件8,向轴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另一个减震器本体2在阻挡件8的卡合部27的延伸设置部30上引导外周缘部2a,能够相对于阻挡件8相对移动。

接着,利用图7和图8,说明减震器单元1的设置步骤。高压燃料泵10的燃料腔11部分由装置本体16和包围装置本体16的一部分的罩部件17构成。在罩部件17的罩部件本体17a的内侧,安装能够与减震器单元1的外周缘以及轴向端部抵接的减震器阻挡件18。

将减震器单元1的撑条部件6载置在装置本体16的端面16a上。接着,使罩部件17从上方与装置本体16抵接后,液密地固定。该抵接动作时,构成与装置本体16接近移动的罩部件17的减震器阻挡件18的内表面18a与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a抵接,伴随着其后罩部件17的移动,推压阻挡件8。由此,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b在装置本体16方向推压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受到来自与装置本体16抵接的撑条部件6的反作用力,减震器本体2和减震器本体2’接近。

如图8所示,减震器本体2和减震器本体2’彼此接近,由此波形弹簧7被压缩,并且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和卡合部27的卡合片部31、31分离。在罩部件17和装置本体16的固定完成了的状态下,减震器本体2和减震器本体2’通过对波形弹簧7的轴向施力,而沿着轴向向分离方向推压,构成环状面的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a被推压到罩部件17的减震器阻挡件18的内表面18a,同样,构成环状面的撑条部件6的端部23a被推压向装置本体16的端面16a,减震器单元1被稳定保持在燃料腔11的部分。

另外,在设置时,对于减震器本体2,撑条部件6的筒部23与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内周面26c抵接,限制与阻挡件8在径向的移动,减震器本体2’成为,撑条部件6’的筒部23与卡合片部31、31的前端部31b抵接,从而径向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通过阻挡件8,限制减震器本体2、2’彼此在径向的相对移动。

接着,说明受到伴随反复高压和低压的震动的燃料压时的减震器单元1的震动吸收。在减震器本体2、2’的内部密闭空间内,封入由氩以及氦等构成的规定压力的气体。此外,减震器本体2、2’通过在内部封入的气体的内部压力来调整容积的变化量,能够得到所希望的震动吸收性能。

伴随震动的燃料压从低压变成高压,对隔膜4、4施加来自燃料腔11侧的燃料压,此时,变形作用部19被向内侧压扁,减震器本体2、2’内的气体被压缩。该变形作用部19受到伴随震动的燃料压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燃料腔11的容积可变,降低震动。

另外,波形弹簧7通过形成在板5上的作为限制单元的凸部22,在径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使减震器本体2、2’和波形弹簧7的中心轴一致,能够使减震器本体2、2’分别均匀地在分离方向推压,能够使得多个减震器本体2、2’无倾斜地单元化。

另外,在撑条部件6’的筒部23上形成的贯穿孔25和在阻挡件8的圆筒部26上形成的开口部32重合,在该状态下,组装撑条部件6’和阻挡件8,由此来将通过这些贯穿孔25和开口部32,撑条部件6’的外侧即燃料腔11内部空间和撑条部件6的内侧即减震器本体2’的周围的空间连通起来。

另外,减震器本体2的周围空间通过撑条部件6的贯穿孔25,与撑条部件6的外侧连通,在撑条部件6的接的贯穿孔25彼此之间配置卡合部27,由此不会妨碍将减震器本体2的周围的空间和撑条部件6的外侧之间连接的流路。

这样,使与罩部件17以及装置本体16抵接的部件为环状,能够将减震器单元1稳定保持在燃料腔11内,同时,能够使伴随反复在燃料腔11内产生的高压和低压的震动的燃料压直接作用于减震器本体2、2’,能够确保充分震动降低性能。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通过在减震器本体2、2’彼此之间配置的波形弹簧7的施力和架着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而架设的阻挡件8,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2、2’和波形弹簧7以及阻挡件8被一体单元化,只是配置该单元化减震器单元1,就能够简单对燃料腔11内设置多个减震器本体2、2’。另外,能够迅速完成多个减震器本体2、2’对燃料腔11内的设置,能够防止异物侵入燃料腔11内。

另外,阻挡件8在减震器本体2、2’的周向分离具备多个使架着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而架设的连结部,能够无倾斜地单元化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2、2’,并且在构成连结部的卡合部27彼此之间,使减震器本体2、2’彼此之间的空间和燃料腔11内连通,能够充分确保减震器本体2、2’的震动抑制功能。此外,这些卡合部27比圆筒部26向外径侧突出形成,因此假如因振动等,减震器单元1在径向移动时,卡合部27也会比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先与罩部件17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减震器本体2、2’的破损。

另外,阻挡件8成为多个连结部被构成圆筒部26的环部件一体连接的构造,因此除了减震器单元1的组装容易之外,还能够规定多个连结部的周向位置,无倾斜地单元化层叠的多个减震器本体2、2。

另外,减震器本体2、2’在隔膜4的变形作用部的外径侧,具备沿轴向延伸的撑条部件6,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内周面26c和卡合片部31的前端部31b分别与撑条部件6的筒部23抵接,防止在径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对减震器本体2、2’进行调芯,能够设置在燃料腔11内的适当位置,能够发挥适当的震动抑制功能。此外,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内周面26c和卡合片部31的前端部31b是不与隔膜4直接抵接的构造,能够防止隔膜4的破损。

另外,阻挡件8的延伸设置部30的内径侧30a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的焊接部w向外径侧分离,在减震器本体2上形成的凹部24a位于比减震器本体2的焊接部w靠内径侧的位置,因此延伸设置部30与隔膜4相比,先与罩部件17接触,能够防止位于隔膜4的最外缘位置的焊接部w和罩部件17的接触,能够形成阻挡件8不与焊接部w接触的构造,能够可靠防止焊接部w的损伤,能够维持减震器本体的震动抑制功能。

另外,卡合片部31、31以在减震器本体2的内径向以及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垂直对向的方式延伸设置两个,在周向的多个部位,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卡合,因此能够增大调心作用,并且卡合片部31、31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垂直对向,并且通过与延伸设置部30呈“ユ”字状,因此能够提高相对于与减震器本体2的抵接方向的强度,稳定保持减震器单元1的形状。

另外,成为在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形成凹部24a,卡合圆筒部26的端部26b,在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的凹部24a上卡合形成于卡合片部31、31的突出部31a、31a的构造,因此能够限制减震器本体2、2’与阻挡件8在径向的相对移动,能够提高减震器单元1的一体性。

以上,通过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具体构成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变更或追加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阻挡件8的连结部通过卡合片部31、31和圆筒部26的端部26b以及将它们连接的延伸设置部30,在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上架设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圆筒部26的端部26b,使卡合部27的弯曲部28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抵接。

另外,如圆筒部26的端部26b和卡合片部31、31那样,具备在与减震器本体2、2’的外周缘部2a,2a’分别抵接的部位和将这些部位连接起来的延伸设置部30的部位作为连结部发挥功能的部件,在减震器本体2的周向配置有多个,利用作为配置有多个的连结部而发挥功能的部件,来构成使减震器本体2、2’和波形弹簧7与一体的减震器单元1单元化的阻挡件,由此也可以如圆筒部26那样省略使连结部一体连接的环部件。并且,也可以使连结部和环部件分体,以螺钉等固定单元将它们固定,来构成阻挡件。

另外,阻挡件8是卡合部27在周向配置有多个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卡合片部31相对于卡合部27仅设置一个的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阻挡件8以在周向分离配置三个卡合部27的构成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分离配置四个以上,相反,也可以遍布整个周长地形成卡合部。此外优选,在遍布整个周长形成卡合部的情况下,在与该延伸设置部相当的部位设置沿径向贯穿的孔,使减震器本体2、2’彼此之间的空间和燃料腔11内连通,充分确保减震器本体2、2’的震动抑制功能。

另外,作为限制减震器本体2、2’和阻挡件8在径向的相对移动构成,不限于在所述实施例的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形成的凹部24a,例如也可以在圆筒部26的端部26b或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的凹部24a,采用与在卡合片部31、31上形成的突出部31a、31a相卡合的凸部。并且,作为与阻挡件8中的凹部24a相卡合的构成,不限于突出部31a或圆筒部26的端部26b,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圆筒部的端部沿周向分离形成多个凸部,并与凹部24a相卡合的构成,但是针对凹部,不限于周向连续的形状,也可以在与该凸部对应的位置分离形成。

另外,所述实施例的减震器单元1具备层叠的两个减震器本体2、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层叠构成三个以上的减震器本体,该情况下,阻挡件8是跨过两端的减震器本体而架设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是,在减震器本体2上不具备撑条部件6,而在隔膜4的外周缘部直接抵接阻挡件8的圆筒部26以及卡合部27的卡合片部31、31的构成。此外,在省略撑条部件的情况下,为了限制减震器本体2和阻挡件8在径向的相对移动,优选可以以阻挡件8的圆筒部26以及卡合部27的卡合片部31、31不与隔膜4的变形作用部19直接抵接的方式,在隔膜4的外周缘部形成与阻挡件8的圆筒部26以及卡合部27的卡合片部31、31抵接的抵接部。

另外,减震器本体2、2’不限于由能够变形的隔膜4和难以变形的板5构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对称贴合两张能够变形的隔膜来构成。该情况下,在减震器本体彼此之间配置的施力单元采用与避开隔膜的变形作用部的外周缘部相抵接的构成,该构成不限于波形弹簧,例如可以使盘簧沿周向配置多个而成的结构。

另外,针对减震器单元1,以使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a与罩部件17的减震器阻挡件18的内表面18a抵接,使一个撑条部件6的端部23a与装置本体16的端面16a抵接那样地配置,设置在燃料腔11内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相反,使一个撑条部件6与罩部件17抵接,使阻挡件8与装置本体16抵接那样地配置。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以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a位于比撑条部件6’的端部23a靠轴向外侧位置(在轴向端部26a从端部23a突出)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构成为,撑条部件6’的端部23a位于比阻挡件8的圆筒部26的端部26a靠轴向外侧位置(在轴向端部23a从端部26a突出)的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以隔膜4的外周缘部20和板5的外周缘部21以及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在周向被一体焊接固定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隔膜4的外周缘部20和板5的外周缘部21为焊接固定,而使板5的外周缘部21和撑条部件6的外周缘部24不固定的构成。

另外,一个减震器本体2和另一个减震器本体2’也可以不为相同形状。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以减震器单元1设置在高压燃料泵10的燃料腔11,降低燃料腔11内的震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减震器单元1通过设于与高压燃料泵10连接的燃料配管等来降低震动。

另外,作为限制波形弹簧7在径向的移动的限制单元,不限于环状凸部,但是不限于环状,可以是散在多个的凸部,也可以是环状凹部。

另外,延伸设置部30可以与减震器本体2的外周缘部2a同心圆弧状地形成,据此,通过使延伸设置部30的外径侧沿着罩部件17的内周面抵接,能够将减震器单元1配置在燃料腔11内的适当位置。

符号说明

1减震器单元;2、2’减震器本体;2a,2a’减震器本体外周缘部;4隔膜;5板;6撑条部件;7波形弹簧;8阻挡件;10高压燃料泵;11燃料腔;12柱塞;13吸入阀;14加压室;15排出阀;16装置本体;17罩部件;19变形作用部;22凸部(限制单元);23筒部(抵接部);23a端部(凸部);24外周缘部;24a凹部;26圆筒部;26b端部(连结部);26c内周面;27卡合部(连结部);30延伸设置部(连结部);30a内径侧;31、31卡合片部(连结部);31b前端部;31a、31a突出部(凸部);w焊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