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96035发布日期:2021-08-17 13:43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中的供油系统需要对缸体关键部位的摩擦部件进行润滑,其整体油道的设计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润滑油路供给路线是否畅通以及发动机其他部件是否润滑到位。此外,油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功能的实现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工艺的可实施性,此外还受布置空间位置的限制影响。

现有机体油道结构,如公开号:cn202946254u公开的一种带一体化油道的缸体,缸体前端面分布有带出油孔的机油泵安装孔;缸体底面分布有输油孔;出油孔和输油孔与机油泵安装孔的机油腔相通;活塞喷嘴侧面上分布有油冷机安装平面,油冷机安装平面上分布有油冷机侧油道;缸体前端面、后端面上分布有主油道;缸体的顶面分布有向缸盖输送润滑油的上油道,上油道与主油道垂直相通;缸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布有贯通的副油道;在曲轴孔和凸轮轴孔之间有贯通两孔的同步油道;缸体凸轮轴侧面分布有供油道和凸轮轴侧油道;主油道和副油道通过上油道和凸轮轴侧油道实现侧向垂直贯通。

上述机体油道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上述现有的供油系统采用副油道对曲轴与凸轮轴的供油,供油不平衡造成两轴处油温高,同时不能对轴瓦进行稳定的润滑作用,容易使轴端的轴瓦大幅磨损,严重时造成烧轴瓦,轴瓦的可靠度较低,使用寿命较短,增加了维护成本。

2、主油道与副油道在发动机的布置相对较远,不紧凑,容易造成润滑线路过长,润滑效果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解决目前发动机润滑效果不良,润滑油路布置不紧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两侧的活塞喷嘴侧面和凸轮轴侧面,在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有主油道和副油道,所述主油道和副油道相互平行而设,并分别沿发动机缸体的长度方向贯穿发动机缸体的两端,所述主油道设置在所述凸轮轴侧面的一侧,副油道设置所述在活塞喷嘴侧面的一侧;所述主油道通过第一斜油道连通至曲轴轴瓦安装面上,所述曲轴轴瓦安装面通过第二斜油道连通至凸轮轴安装孔上;所述主油道与副油道之间通过第三斜油道连通,所述副油道与发动机的活塞喷嘴连通。

具体的,所述发动机缸体设置有六个气缸,在每个气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斜油道以及第二斜油道。

具体的,所述第三斜油道的数量为一条,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第三个气缸与第四个气缸之间。

具体的,所述主油道设置在凸轮轴安装孔上方,所述主油道的高度高于副油道的高度。

具体的,主油道和副油道的两端均采用堵头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主油道和副油道为主体的油道结构形式,其中主油道先负责对曲轴的轴瓦安装面提供润滑,然后曲轴的轴瓦安装面经过斜油道对凸轮轴的安装孔提供润滑,因此达到快速对曲轴轴瓦强制供油的效果,进而对主要的关键部件:曲轴、凸轮轴之间实现供油的平衡,对轴瓦进行稳定的润滑作用,避免造成烧轴瓦的现象,因此轴瓦的可靠度高,使用寿命长,减少维护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主油道从高往低向副油道供油,通过斜油道相连,沿程阻力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也进一步降低;主油道和副油道之间的间距小,使得发动机缸体相对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的前端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的后端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油道的横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副油道的横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中,1-发动机缸体,2-活塞喷嘴侧面,3-凸轮轴侧面,4-主油道,5-副油道,6-第一斜油道,7-曲轴轴瓦安装面,8-第二斜油道,9-凸轮轴安装孔,10-第三斜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方案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两侧的活塞喷嘴侧面2和凸轮轴侧面3,在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有主油道4和副油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4和副油道5相互平行而设,并分别沿发动机缸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发动机缸体1的两端,所述主油道4设置在所述凸轮轴侧面3的一侧,副油道5设置所述在活塞喷嘴侧面2的一侧;所述主油道4通过第一斜油道6连通至曲轴轴瓦安装面7上,所述曲轴轴瓦安装面7通过第二斜油道8连通至凸轮轴安装孔9上;所述主油道4与副油道5之间通过第三斜油道10连通,所述副油道5与发动机的活塞喷嘴连通。

工作时,贮存在发动机底部的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通过机油泵的吸进机油冷却器内,机油再从机油冷却器流出进入到主油道4内,进入主油道4之后,润滑油开始分流,一部分第一斜油道6直接进入曲轴轴瓦安装面7上为曲轴轴瓦供油,达到快速对曲轴轴瓦强制供油的效果,对轴瓦进行稳定的润滑作用,避免造成烧轴瓦的现象,因此轴瓦的可靠度高,使用寿命长,减少维护成本;曲轴轴瓦安装面7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斜油道8流入凸轮轴安装孔9上,继而为凸轮轴提供润滑,无需从主油道4取油,使主油道4主要润滑曲轴,达到曲轴、凸轮轴之间实现供油的平衡;另一部分通过第三斜油道10为发动机的活塞喷嘴提供润滑。本实施例能够对主要的关键部件:曲轴、凸轮轴之间实现供油的平衡,对轴瓦进行稳定的润滑作用,避免造成烧轴瓦的现象,因此轴瓦的可靠度高,使用寿命长,减少维护成本,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动机缸体1设置有六个气缸,在每个气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斜油道6以及第二斜油道8。所述第三斜油道10的数量为一条,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第三缸与第四缸之间。主油道4对给个气缸对应的曲轴轴瓦安装面7进行供油,进一步的避免造成烧轴瓦的现象,也平衡了副油道5的供油量。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油道4设置在凸轮轴安装孔9上方,所述主油道4的高度高于副油道5的高度。通过主油道4的位置设置,从高往低向副油道5供油,通过斜油道相连,沿程阻力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也进一步降低;主油道4和副油道5之间的间距小,使得发动机缸体相对紧凑。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主油道4和副油道5的两端两端采用打通的形式易于加工,采用堵头密封避免漏油。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两侧的活塞喷嘴侧面(2)和凸轮轴侧面(3),在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有主油道(4)和副油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4)和副油道(5)相互平行而设,并分别沿发动机缸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发动机缸体(1)的两端,所述主油道(4)设置在所述凸轮轴侧面(3)的一侧,副油道(5)设置在所述活塞喷嘴侧面(2)的一侧;所述主油道(4)通过第一斜油道(6)连通至曲轴轴瓦安装面(7)上,所述曲轴轴瓦安装面(7)通过第二斜油道(8)连通至凸轮轴安装孔(9)上;所述主油道(4)与副油道(5)之间通过第三斜油道(10)连通,所述副油道(5)与发动机的活塞喷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设置有六个气缸,在每个气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斜油道(6)以及第二斜油道(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油道(10)的数量为一条,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第三个气缸与第四个气缸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4)设置在凸轮轴安装孔(9)上方,所述主油道(4)的高度高于副油道(5)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主油道(4)和副油道(5)的两端均采用堵头密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两侧的活塞喷嘴侧面和凸轮轴侧面,在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有主油道和副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和副油道相互平行而设,并分别沿发动机缸体的长度方向贯穿发动机缸体的两端,所述主油道设置在所述凸轮轴侧面的一侧,副油道设置所述在活塞喷嘴侧面的一侧;所述主油道通过第一斜油道连通至曲轴轴瓦安装面上,所述曲轴轴瓦安装面通过第二斜油道连通至凸轮轴安装孔上;所述主油道与副油道之间通过第三斜油道连通,所述副油道与发动机的活塞喷嘴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目前发动机润滑效果不良,润滑油路布置不紧凑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平;粟荣锦;刘红武;蔡文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30
技术公布日:2021.08.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