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日用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4806发布日期:2021-11-17 22:4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日用油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日用油箱。


背景技术:

2.船舶用燃油柜的体积很大,燃油柜的顶部要远高于发动机,燃油柜的底部要低于发动机,导致发动机进、回油管不能直接与燃油柜直接相连,否则将会导致供油不足或回油不畅。另外燃油回油温度较高,往往需要单独配套回油冷却器,导致成本增加及燃油系统布置的困难。
3.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日用油箱对发动机进行供油。常采用的是日用浮子油箱,燃油柜中的燃油通过日用油箱的油箱进油口进入日用油箱中,浮球在燃油浮力作用下升高,当升高到与燃油进油口平齐时,燃油进油口关闭,燃油不再进入。
4.采用日用浮子油箱时,当主油柜中的燃油高度较高,压力较大时,容易造成浮子对日用油箱的燃油进油口的密封不严,而继续进油,导致燃油从燃油回油口的回油不畅,日用浮子油箱结构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并且,日用浮子油箱,需要单独配备燃油回油冷却器,成本较高,且需要单独布置,焊接管路,造成布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日用油箱,能够对发动机回油进行冷却,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布置方便。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日用油箱,包括日用油箱壳体,所述日用油箱壳体上设置有日用油箱进油口和日用油箱出油口,所述日用油箱壳体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回油冷却装置,所述回油冷却装置上设置有冷却进油口和冷却出油口,所述日用油箱壳体通过所述冷却出油口与所述回油冷却装置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回油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筒体,所述冷却筒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冷却筒体内部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分别穿透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
8.进一步的,所述筒体、所述第一端板、以及所述第二端板为一体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筒体内部还设置有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冷却筒体的内顶壁,所述下折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冷却筒体的内底壁,部分所述冷却管穿过所述上折流板并与所述上折流板固定连接,部分所述冷却管穿过所述下折流板并与所述下折流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折流板与所述下折流板交替布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的左侧设置有左侧端盖,所述左侧端盖上设置有海水进水口;所述第二端板的右侧设置有右侧端盖,所述右侧端盖上设置有海水出水口。
11.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筒体的顶部设置有透气孔。
12.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能够对发动机回油进行冷却,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布置方便。
13.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所述燃油系统包括上述的日用油箱,所述日用油箱通过管道与发动机本体的发动机燃油进油口连通,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发动机燃油回油口与所述回油冷却装置连通。
14.进一步的,从所述日用油箱的底部到顶部,所述日用油箱壳体上依次设置有低液位传感器、中液位传感器、以及高液位传感器,所述低液位传感器、所述中液位传感器、以及所述高液位传感器皆与所述发动机本体上的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低液位传感器、所述中液位传感器、以及所述高液位传感器皆插入所述日用油箱壳体内部。
15.进一步的,所述日用油箱连通有主油柜,所述日用油箱与所述主油柜之间设置有电动油泵,所述电动油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主油柜与所述日用油箱之间还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所述电动油泵并联设置,所述电动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油系统包括日用油箱,日用油箱包括日用油箱壳体,在日用油箱壳体上设置有日用油箱进油口和日用油箱出油口,在日用油箱壳体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回油冷却装置。在回油冷却装置上设置有冷却进油口和冷却出油口,日用油箱壳体通过冷却出油口与回油冷却装置连通。日用油箱通过管道与发动机本体的发动机燃油进油口连通,发动机本体的发动机燃油回油口与回油冷却装置的冷却进油口连通。在发动机内没有燃烧的燃油通过发动机燃油回油口流出,并通过冷却进油口流入到日用油箱的回油冷却装置内进行冷却。回油冷却装置与日用油箱的壳体集成在一起,不需要额外配备冷却器,能够对发动机回油进行冷却,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布置方便。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的日用油箱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实线箭头的方向表示燃油的流动方向;
21.图中,虚线箭头的方向表示海水的流动方向;
22.图中,1

发动机本体、2

主油柜、21

主油柜出油口、3

日用油箱、31

日用油箱壳体、311

日用油箱进油口、312

日用油箱出油口、32

冷却筒体、321

冷却进油口、322

冷却出油口、323

透气孔、33

左侧端盖、331

海水进水口、34

右侧端盖、341

海水出水口、35

冷却管、361

上折流板、362

下折流板、37

第一端板、38

第二端板、4

发动机外循环冷却水出口、5

发动机燃油进油口、6

发动机燃油回油口、7

电动油泵、8

电动阀门、9—低液位传感器、10

中液位传感器、11

高液位传感器、12

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结合图1所示,一种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它包括日用油箱3,日用油箱3包括
日用油箱壳体31,在日用油箱壳体31上设置有日用油箱进油口311和日用油箱出油口312,在日用油箱壳体31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回油冷却装置。回油冷却装置设置在日用油箱壳体31的上表面。
25.日用油箱3通过管道与发动机本体1的发动机燃油进油口5连通,发动机本体1的发动机燃油回油口6与回油冷却装置连通。
26.从日用油箱3的底部到顶部,在日用油箱壳体31上依次设置有低液位传感器9、中液位传感器10、以及高液位传感器11,低液位传感器9、中液位传感器10、以及高液位传感器11皆与发动机本体1上的控制器12通过导线电连接,低液位传感器9、中液位传感器10、以及高液位传感器11皆插入日用油箱壳体31的内部。低液位传感器9优选位于日用油箱壳体31高度的1/4处,中液位传感器10优选位于日用油箱壳体31高度的1/3处,高液位传感器11优选位于日用油箱壳体31高度的2/3处。
27.日用油箱3通过管路连通有主油柜2,管路的一端与主油柜2的主油柜出油口21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日用油箱3的日用油箱壳体31上的日用油箱进油口311连通。在日用油箱3与主油柜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电动油泵7,电动油泵7与控制器12通过导线进行电连接。
28.主油柜2与日用油箱3之间还设置有电动阀门8,电动阀门8与电动油泵7并联设置,电动阀门8与控制器12通过导线进行电连接。
29.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日用浮子油箱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日用油箱3时,采用一个电动阀门8和高液位传感器11、中液位传感器10、以及低液位传感器9使日用油箱3燃油量的控制更加精确,并且简化了浮子结构;自动化控制,有利于实现机舱的智能化。
30.结合图1以及图2共同所示,日用油箱3的回油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筒体32,在冷却筒体3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端板37和第二端板38。冷却筒体32、第一端板37、以及第二端板38优选为一体结构。在冷却筒体32上设置有冷却进油口321和冷却出油口322,日用油箱壳体31通过冷却出油口322与回油冷却装置连通。冷却筒体32内部设置有冷却管35,冷却管35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端板37与第二端板38固定,冷却管35的两端分别穿透第一端板37与第二端板38。冷却管35的左端可以穿出第一端板37,也可以与第一端板37的左端面平齐。
31.冷却筒体32的内部还设置有上折流板361和下折流板362,上折流板361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冷却筒体32的内顶壁,下折流板36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冷却筒体32的内底壁,部分冷却管35穿过上折流板361并与上折流板361固定连接,部分冷却管35穿过下折流板362并与下折流板362固定连接,上折流板361与下折流板362交替布置。
32.冷却管35的右端可以穿出第二端板38,也可以与第二端板38的右端面平齐。冷却管35优选采用铜管,铜管通过胀管工艺与第一端板37、第二端板38、上折流板361、以及下折流板362固定连接。
33.第一端板37的左侧设置有左侧端盖33,在左侧端盖33上设置有海水进水口331;第二端板38的右侧设置有右侧端盖34,在右侧端盖34上设置有海水出水口341。
34.在冷却筒体32的顶部设置有透气孔323。
35.下面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船用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对船用发动机进行燃油供给的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36.船舶用发动机带有外循环水系统,也就是通常说的海水冷却系统,用于冷却船用
发动机的内循环水,冷却内循环水后的海水温度往往也很低。通过管路将发动机外循环冷却水出口4与左侧端盖33上的海水进水口331连通,海水通过发动机外循环冷却水出口4流出,并通过海水进水口331流入到左侧端盖33内,然后流入到冷却管35内,最后,通过通过右侧端盖34上的海水出水口341流出,排到舷外。主油柜2中的燃油通过主油柜出油口21并经日用油箱进油口311进入到日用油箱3的日用油箱壳体31中,然后,通过日用油箱出油口312,并经发动机燃油进油口5进入到发动机本体1内部进行燃烧。在发动机本体1内部未燃烧的燃油(回油)从发动机燃油回油口6流出,并经冷却筒体32上的冷却进油口321进入到冷却筒体32内,与冷却管35中的海水进行热交换,温度下降后,经冷却出油口322流回到日用油箱壳体31内部。
37.当日用油箱3的日用油箱壳体31内部的液位低至中液位传感器10的所在位置时,中液位传感器10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电动阀门8开启,主油柜2内的燃油在重力压差作用下流入日用油箱3,当日用油箱33的日用油箱壳体31内部的燃油液位上升至高液位传感器11所在位置时,控制器12控制电动阀门8关闭,停止向日用油箱3进油。当主油柜2内的燃油液位较低,低于日用油箱3时,燃油将无法通过重力差作用从主油柜2进入到日用油箱3,此时日用油箱3内燃油的液位继续降低,当日用油箱3的日用油箱壳体31内部的燃油液位低至低液位传感器9所在位置时,控制器12控制电动阀门8关闭,同时控制电动油泵7开启,将主油柜2内的燃油抽到日用燃油箱3中,当日用油箱3中燃油的液位升至高液位传感器11所在位置时,控制器12控制电动油泵7停止泵油。
38.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带有序号命名的技术特征(如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各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技术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安装顺序及工作顺序等。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左侧端盖”、“右侧端盖”、“上折流板”、“下折流板”、“顶部”、“底部”、“内部”、“内顶壁”、“内底壁”等描述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