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66135发布日期:2022-12-24 00:59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机壳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摩配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机壳。


背景技术:

2.发动机运行时,发动机壳内的零部件需要进行润滑以便于发动机稳定工作。发动机油底壳包括主壳和油底壳,主壳连通油底壳,且油底壳位于主壳的下方。曲柄同时位于主壳和油底壳内,油底壳内存储有润滑油,曲柄转动时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飞溅至主壳内的各种零部件,以对发动机的零部件进行飞溅润滑。润滑后的润滑油由于重力回流到油底壳,由于零部件运作时会散发热量,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温度逐渐身高,润滑油温度过高容易产生变质而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降低润滑油变质失效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机壳。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机壳,包括主壳和用于储存润滑油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壳下方并连通主壳,主壳内部和油底壳内部用于供曲柄安装,所述油底壳内表面具有多个集热片。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曲柄使得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飞溅润滑发动机的零部件之后,润滑油温度升高,不仅油底壳的内壁能够与润滑油接触,而且油底壳内表面具有的集热片增大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以便于润滑油的热量能够通过集热片更多的传递至油底壳后散至油底壳外部,以降低润滑油的温度,从而降低润滑油温度过高而变质失效的概率。
6.优选的,所述集热片之间相互平行,且集热片与水平面之间存在夹角。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柄带动润滑油飞溅时,润滑油向四周散开,通过使得集热片平行,且集热片与水平面之间存在夹角,由于曲柄以便于飞溅的润滑油能够顺利向上或者向四周飞溅,以便于飞溅后的润滑油基于重力回流至油底壳时,使得润滑油能够沿着集热片之间的间距以及倾斜度顺利流向油底壳,以使得油底壳内的液面处于较高位置,便于曲柄带动更多的润滑油飞溅,从而提高润滑效率。
8.优选的,还包括刮板和密封塞,所述油底壳的底壁设有放油孔,所述密封塞用于滑动嵌入至所述放油孔内并密封;所述刮板滑动连接于油底壳,刮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集热片,且刮板滑动抵接油底壳内表面和所述集热片,所述油底壳和刮板之间连接有拉簧,刮板和所述密封塞之间连接有传动丝,所述拉簧和所述传动丝位于刮板的两侧;密封塞滑动脱离放油孔时,刮板沿靠近油底壳底壁的方向滑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在润滑时会将零部件的杂质带入油底壳,而且润滑油也需要定期更换。更换润滑油时,需要将润滑油从油底壳内取出,但润滑油取出时,润滑油中的杂质可能会遗留至油底壳内表面。而通过密封塞滑动脱离放油孔,使得密封塞通过传动丝使得刮板发生滑动,而刮板滑动抵接油底壳的内表面和集热片,从而刮板将油底
壳和集热片上的附着的杂质刮掉,然后杂质通过润滑油再从放油孔流出,以便于对油底壳内表面进行清理。密封塞滑动脱离放油孔时,刮板向靠近油底壳底壁的方向滑动,以便于杂质和润滑油能够更快的流动至油底壳底壁并由放油孔排除,放油结束后,刮板再拉簧的作用下进行复位,人们可以往复多次通过滑动密封塞以清洁油底壳内表面。
10.优选的,所述刮板包括板体和滑动轴,所述滑动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板体,且滑动轴的轴向和板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板体设有多个沿板体长度方向分布的刮槽,所述刮槽用于供所述集热片嵌入,且刮槽的槽壁滑动抵接于集热片,板体设有刮槽的表面用于滑动抵接油底壳具有集热片的表面,且油底壳具有集热片的表面和油底壳的底壁之间存在大于90
°
的夹角a;油底壳沿板体长度方向的两个表面均设有倾斜槽,倾斜槽长度方向和油底壳底壁之间存在夹角b,且夹角b等于夹角a,滑动轴的两端分别滑动嵌入至两个倾斜槽内,且所述滑动轴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滑动轴的轴向。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刮槽的槽壁滑动抵接于集热片,不仅使得板体滑动时能够将集热片表面的杂质刮掉,还可以通过刮槽的槽壁限制板体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以提高板体的滑动稳定性。滑动轴滑动嵌入至倾斜槽内,夹角a等于夹角b,且板体设有刮槽的表面用于滑动抵接油底壳内表面,由于夹角a大于90
°
,使得油底壳内表面和倾斜槽的槽壁分别对板体和滑动轴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倾斜槽对滑动轴的滑动进行导向,以提高板体的滑动稳定性,且便于油底壳润滑油能够飞溅至主壳内,以提高润滑效率。
12.优选的,所述拉簧连接于所述油底壳和板体之间,所述传动丝连接于板体和所述密封塞之间;所述板体设有所述刮槽的一侧高于板体背离刮槽的一侧,所述滑动轴固定连接于板体背离刮槽的一侧;所述传动丝连接于板体的一端至刮槽槽口的距离小于传动丝连接于板体的一端至滑动轴的距离;所述拉簧连接于板体的一端位于刮槽槽口和传动丝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丝使得板体向背离拉簧的方向滑动时,板体滑动抵接于油底壳连接有集热片的内表面,且油底壳的内表面具有倾斜度,通过倾斜槽的槽壁和油底壳的内表面共同对板体进行抵接,使得板体能够将油底壳内表面上的杂质尽可能刮掉。当板体在拉簧的作用下向靠近主壳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拉簧靠近刮槽的槽口,且滑动轴和倾斜槽之间、板体和集热片之间存在摩擦,以使得抵接于油底壳内表面的板体会绕滑动轴的轴线转动并使得板体脱离油底壳内壁,然后拉簧的弹力使得板体向靠近拉簧的方向滑动复位。从而降低油底壳内表面上未刮干净的杂质被板体向远离放油孔刮动的概率,以提高清洁的效率。
14.优选的,所述滑动轴的两端均套设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内周和外周分别抵紧滑动轴和倾斜槽的槽壁。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圈抵紧滑动轴和倾斜槽的槽壁,使得橡胶圈和倾斜槽槽壁之间的摩擦增大,当人们滑动密封塞脱离放油孔时,使得传动丝带动板体向背离拉簧的方向移动时,橡胶圈和倾斜槽槽壁之间的摩擦使得滑动轴并未滑动,而使得通过传动丝使得未抵接于油底壳内表面的板体绕滑动轴轴线转动至抵接于油底壳内表面,然后继续滑动密封塞以使得板体和滑动轴沿倾斜槽进行滑动,并使得板体滑动刮动油底壳的内表面,以便于人们往复对油底壳表面进行清洁,从而提高清洁效率。
16.优选的,所述传动丝设有多个,所述传动丝设有多个,传动丝连接于板体的端部沿
所述刮板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所述油底壳的底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导向块,且所述导向块的数量等于传动丝的数量,导向块设有用于供传动丝穿过的通孔,且导向块和刮板之间的传动丝之间相互平行。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传动丝直接对刮板施力,且多个传动丝施力方向平行,以降低刮板和集热片之间产生较大挤压力的概率,从而降低增大刮板和集热片之间摩擦的概率,以便于人们通过传动丝带动刮板滑动,并提高刮板滑动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放油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油底壳的内表面之间设有圆角。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传动丝被棱角磨损的概率,以提高传动丝的使用寿命。
20.优选的,所述拉簧设有使刮板沿背离油底壳底壁方向滑动趋势的预紧力。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簧能够通过传动丝使得密封塞稳定嵌于放油孔内,以提高密封塞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放油孔漏油的概率,同时降低油底壳外部空气进入油底壳的概率,以降低空气中杂质使得润滑油变质失效的概率。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油底壳内表面和集热片共同接触润滑油,以增大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以便于润滑油的热量能够通过集热片更多的传递至油底壳后散至油底壳外部,从而降低润滑变质失效的概率;2.通过密封塞和刮板之间设置传动丝,使得人们打开密封塞时能够对油底壳内表面和集热片进行清理,刮板和主壳之间设置拉簧以便于刮板能够复位,从而便于人们往复清理油底壳内表面和集热片;3.多个传动丝的设置、倾斜槽的设置以便于提高刮板的滑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剖面视图,主要用于展示刮板和倾斜槽。
26.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油底壳的剖面图。
28.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2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板体向靠近油底壳底面滑动时的状态。
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断裂视图,主要用于展示板体向背离油底壳底面滑动的状态。
31.附图标记说明:1、主壳;2、油底壳;21、底面;211、放油孔;212、圆角;22、侧平面;221、倾斜槽;23、侧斜面;24、连接面;25、导向块;251、导向孔;26、汇集块;261、汇集孔;3、密封塞;31、塞子本体;32、挡板;33、密封套;4、刮板;41、板体;411、刮槽;412、卡环;42、滑动轴;5、集热片;6、橡胶圈;7、传动丝;8、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发动机机壳,包括主壳1、油底壳2和两个刮板4,主壳1、油底壳2和刮板4均通过铝液压铸而成。主壳1固定连接于油底壳2的上方,且油底壳2和主壳1相连通,油底壳2内用于放置润滑油,且油底壳2和主壳1共同用于供曲柄安装,通过曲柄转动至油底壳2内时以带动油底壳2内的润滑油飞溅至主壳1内,以对主壳1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
34.参照图2,油底壳2内表面包括底面21、两个相对并平行的侧平面22和两个相对的侧斜面23,底面21呈长方形,两个侧斜面23位于底面21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侧平面22位于底面2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侧斜面23均一体成型有多个集热片5,集热片5之间相互平行并垂直于水平面,且任一侧斜面23上的集热片5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任一侧斜面23上的集热片5设有六个,其他实施例中,任一侧斜面23上的集热片5可以设有七个或者八个等。两个侧斜面23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使得侧斜面23与底面21的夹角a大于90
°
,以便于油底壳2内的润滑油飞溅至主壳1内对零部件进行润滑。
35.两个侧平面22相互平行,侧平面22设有倾斜槽221,倾斜槽221的长度方向与底面21的夹角b的大小等于夹角a,且倾斜槽221的上端低于侧斜面23的上端。
36.参照图3和图4,刮板4包括板体41和滑动轴42,板体41类似长方体状,板体4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集热片5。板体41位于油底壳2内,且板体41倾斜设置,板体41靠近侧斜面23的一侧高于板体41远离侧斜面23的一侧。板体41靠近侧斜面23的表面设有多个刮槽411,所有刮槽411沿板体4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刮槽411的数量等于集热片5的数量。板体41背离刮槽411的表面一体成型有滑动轴42,滑动轴42的长度大于板体41的长度,且滑动轴42沿自身轴向的两端凸出板体41的两端,滑动轴42两端的外周均套设有橡胶圈6。
37.滑动轴42的两端分别嵌入两个侧平面22设有的倾斜槽221内,滑动轴42沿倾斜槽22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并垂直于集热片5,且橡胶圈6的内周和外周分别抵紧滑动轴42和倾斜槽221的槽壁。
38.侧斜面23至倾斜槽221之间的距离小于刮槽411槽口至滑动轴42之间的距离,且由于夹角a等于夹角b并大于90
°
,板体41基于自身重力,板体41设有刮槽411的表面会抵接于油底壳2设有集热片5的表面。
39.参照图5和图6,一种发动机机壳还包括密封塞3,底面21中央位置设有放油孔211,底面21和放油孔211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圆角212,放油孔211沿自身轴向贯穿油底壳2。密封塞3包括塞子本体31、挡板32和密封套33,塞子本体31和挡板32均呈圆柱状,但挡板32的直径大于塞子本体31的直径。挡板32同轴固定连接于塞子本体31轴向的一端,密封套33同轴固定套设于塞子本体31的外周。塞子本体31和密封套33用于滑动嵌入至放油孔211内,且密封套33的内周和外周分别抵紧塞子本体31的外周和放油孔211的内周,以便于提高塞子本体31和放油孔211之间的密封性。挡板32朝向塞子本体31的表面用于抵接油底壳2的外壁,以避免塞子本体31过度滑动至油底壳2内部。
40.塞子本体31和板体41之间通过设置传动丝7进行连接,板体41和油底壳2之间通过设置拉簧8进行连接,以通过塞子本体31的滑动带动板体41滑动并使得拉簧8发生弹性形变。具体的,放油孔211和侧斜面23之间的底面21固定连接有一个汇集块26和三个导向块
25。汇集块26靠近放油孔211,导向块25靠近侧斜面23,且三个导向块25沿底面21的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汇集块26沿底面21长度方向设有汇集孔261,导向块25沿底面21长度方向设有导向孔251。每个板体41靠近底面21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三根传动丝7,三根传动丝7的一端先分别穿过三个导向孔251,然后一起穿过汇集孔261后固定连接于塞子本体31背离挡板32的端部。导向块25和板体41之间的传动丝7之间相互平行,以便于塞子本体31滑动时,传动丝7能够使得板体41整体尽可能沿靠近底面21的方向滑动,降低板体41被多根传动丝7拉动而使得板体41与集热片5之间过度基于的概率。
41.参照图5,每个板体41背离底面21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三个卡环412,三个卡环412沿板体4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相邻卡环412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导向块25之间的距离。油底壳2内表面还包括两个连接面24,连接面24位于侧斜面23上方,两个侧平面22之间。每个连接面24上均固定连接有三个卡环412,拉簧8沿自身轴向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挂钩,拉簧8的个数等于传动丝7的个数。拉簧8沿自身轴向两端的挂钩分别连接配合于连接面24上的卡环412和板体41上的卡环412,拉簧8基于自身重力使得拉簧8的轴向竖直,但由于板体41的滑动方向倾斜与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故通过拉簧8的挂钩和卡环412进行配合,以实现板体41滑动时,拉簧8的轴向能够随板体41对拉簧8的拉力方向而发生轴向的偏移,同时实现油底壳2和板体41之间的连接。
42.参照图2和图5,当塞子本体31嵌入至放油孔211内,且挡板32抵接于油底壳2的外壁时,滑动轴42外周套设的橡胶圈6抵接于倾斜槽221长度方向且靠上方的槽壁;此时,拉簧8处于拉伸状态,以对拉簧8设置预紧力,使得板体41具有沿背离油底壳2底面21的方向发生滑动的趋势,从而使得挡板32抵紧油底壳2的外周壁,使得塞子本体31能够更为稳定的嵌于放油孔211内。
43.当塞子本体31滑动脱离放油孔211时,塞子本体31通过传动丝7带动板体41对油底壳2和集热片5表面进行清洁,并使得拉簧8发生弹性形变。
44.参照图7和图8,传动丝7连接于板体41的一端至刮槽411槽口的距离小于传动丝7连接于板体41的一端至滑动轴42的距离,且拉簧8配合于卡环412以连接于板体41的一端位于刮槽411槽口和传动丝7之间,以便于发生弹性形变的拉簧8使得板体41复位时,由于滑动轴42外周的橡胶圈6和倾斜槽221之间的摩擦,而拉簧8使得板体41设有刮槽411的表面绕滑动轴42的轴线进行旋转并脱离油底壳2的侧斜面23,以降低板体41复位时对油底壳2的侧斜面23上杂质刮动的概率。板体41复位后,板体41设有刮槽411的表面依旧脱离油底壳2的侧斜面23,继续滑动挡板32以使得传动丝7拉动板体41时,由于滑动轴42外周橡胶圈6增大与倾斜槽221槽壁之间的摩擦力,板体41设有刮槽411的表面会绕滑动轴42的轴线转动至抵接油底壳2的侧斜面23,然后随传动丝7的拉动向靠近油底壳2底面21的方向滑动并对油底壳2侧斜面23以及集热片5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发动机机壳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油底壳2内壁设置多个集热片5,以增大油底壳2内部润滑油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润滑的温度传递至油底壳2并散至油底壳2外部的效率,从而使得润滑油的温度降低,以降低润滑油变质失效的概率。而且更换润滑油时,可以滑动塞子本体31并通过传动丝7使得板体41发生滑动,以对集热片5和刮板4进行清洁。清洁后,由于拉簧8连接于板体41的一端位于刮槽411槽口和卡环412之间,以便于板体41设有刮槽411的表面能够脱离油底壳2的侧斜面23,以降低板体41使得油底壳2侧斜
面23上的杂质沿远离放油口滑动的概率,从而提高清洁效率。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