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总成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8025发布日期:2022-10-29 02:5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冷器总成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总成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的温度。而且,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会升高,这必然也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为了解决增压后的空气升温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装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中冷器将高温高压空气分散到冷却管外和散热片充分接触,而冷却管内有常温介质高速流过,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3.现有的中冷器当扩大冷却量时则会造成中冷器结构较大,不利于船用。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将两个中冷器串联集成在一个壳体内以实现冷却的目的,两个中冷器能够抽拉出壳体,尽管该种设置方式能够实现冷却的目的,但是该种设置方式造成中冷器的尾端与壳体之间缝隙较大而不能满足振动冲击比较大的应用要求。
4.因此,亟需一种中冷器总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中冷器总成及发动机,在提高冷却效率的前提下能够适用于振动冲击比较大的应用场景。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中冷器总成,包括:
8.外壳,设置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所述外壳的内侧壁设置有一环状凸起;
9.中冷器主体,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两个所述中冷器主体的尾端相向设置,且每个所述中冷器主体的尾端均与所述环状凸起密封连接,每个所述中冷器主体上均设置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
10.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与所述中冷器主体的尾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11.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内侧壁或所述中冷器主体的尾端设置有容纳所述密封圈的容纳槽,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12.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13.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形成有容纳中冷前压缩气体的中冷前腔室,所述中冷前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
14.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冷前腔室具有弧形侧壁,所述弧形侧壁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下方,且至少部分所述弧形侧壁正对所述第一进气口。
15.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形成有容纳中冷后压缩气体的中冷后腔室,所述中冷后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连通。
16.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冷后腔室的横截面的面积由所述第二出气口向所述第一出气口方向逐渐减小。
17.作为上述中冷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冷器主体能够抽拉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18.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中冷器总成。
19.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20.由于中冷器主体的尾端与环状凸起密封连接,环状凸起起到了减小中冷器主体尾端与外壳之间的间隙的作用,同时环状凸起的设置能够起到将中冷器主体尾端固定的作用,这样当中冷器总成受到较大的振动和冲击时,两个中冷器的尾端不会因较大的振动而与外壳产生强烈的撞击,如此可适用于振动冲击比较大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总成第一视角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总成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25.图中:
26.1、外壳;11、环状凸起;12、第一出气口;13、第一进气口;14、中冷前腔室;141、弧形侧壁;15、中冷后腔室;2、中冷器主体;21、尾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1.现有技术中的中冷器结构,为了适应不同场景需要,多是在一个总得壳体内设置有两个中冷器,但是两个中冷器串联连接,造成待冷却的气体需要经过两个中冷器实现才能实现冷却的目的,这样造成冷却时间长,且两个中冷器在不适用于振动冲击较大的应用场合。
3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总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3.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中冷器总成包括外壳1和两个中冷器主体2,其中外壳1设置有供中冷后压缩气体流出的第一出气口12和供中冷前压缩气体流进第一进气口13,且外壳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环状凸起11;中冷器主体2设置于外壳1内,每个中冷器主体2的尾端21均与环状凸起11密封连接,两个中冷器主体2的尾端21相向设置,但是二者不连接,每个中冷器主体2上均设置供中冷前压缩气体进入的第二进气口和供中冷后压缩气体流出第二出气口,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连接。
34.由于中冷器主体2的尾端21与环状凸起11密封连接,环状凸起11起到了减小中冷器主体2尾端21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的作用,同时环状凸起11的设置能够起到将中冷器主体2尾端21固定的作用,这样当中冷器总成受到较大的振动和冲击时,两个中冷器的尾端21不会因较大的振动而与外壳1产生强烈的撞击,如此可适用于振动冲击比较大的应用场景。
35.另外,第一进气口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二进气口的数量也至少为两个。当两个以上的第一进气口13的进气量不同时,由于每个第一进气口13分别与第二进气口连通,这样压缩气体可根据实际气量流入不同的第二进气口内,压缩气体可进入不同的中冷器主体2进行冷却,中冷器主体2独立工作,压损气体不会经过两个中冷器主体2进行冷却,节省了冷却时间,提高了冷却效率。
36.为了实现外壳1与中冷器主体2之间的密封连接,外壳1与中冷器主体2的尾端2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设置能够使单个中冷器主体2与外壳1形成密封,防止增压后的压缩气体从缝隙中旁通。
37.更为具体,在外壳1内侧壁或中冷器主体2的尾端21设置有容纳密封圈的容纳槽,密封圈设置于容纳槽内。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圈部分设置在容纳槽内,部分外露于容纳槽,如此可保证密封圈能够分别与外壳1以及中冷器主体2接触,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举例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价格便宜,制造简单,功能可靠,并且安装要求简单。
38.由于外壳1具有一个第一出气口12,因此中冷后的压缩气体均需要从第二出气口进入到第一出气口12后方可流出中冷器总成,这样可能会造成第二出气口压力增大的情况发生,为此外壳1形成有容纳中冷后压缩气体的中冷后腔室15,中冷后腔室15分别与第二出气口和第一出气口12连通。中冷后的压缩气体先进入中冷后腔室15内再流出,如此可避免外壳1内部受到的压力较大而增加对外壳1强度的要求。
3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中冷后腔室15的横截面的面积由第二出气口向第一出气口12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可为中冷后的压缩气体提供一个导流,使中冷后的压缩气体尽快从第一出气口12排出。
40.为了能够实现将第一进气口13流入的压缩气体合理分配到第二进气口内,外壳1
形成有容纳中冷前压缩气体的中冷前腔室14,中冷前腔室14分别与第一进气口13和第二进气口连通,即中冷前腔室14实现将任一个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目的。这样从第一进气口13进入的压缩气体先进入到中冷前腔室14内,压缩气体均匀分布在中冷前腔室14内后再流入到每个第二进气口内,如此可保证任一个中冷器主体2的进气量不会过少,充分利用中冷器主体2的制冷能力,提高压缩气体的冷却效率。
41.压缩气体进入到中冷前腔室14内时,若中冷前腔室14为类似矩形的腔室,则会造成压缩气体进入中冷前腔室14的阻力增大,为此,如图3所示,中冷前腔室14具有弧形侧壁141,弧形侧壁141位于第一进气口13的下方,且至少部分弧形侧壁141正对第一进气口13。这样不仅弧形侧壁141能够减小对压缩气体的阻力,弧形侧壁141还对进入中冷前腔室14的压缩气体起到了导流的作用,
42.中冷器主体2能够抽拉的设置在外壳1内,可以理解的是,中冷器主体2的外壳1形成类似抽屉式的结构,如此可方便维修中冷器主体2,且该设置方式能够适用于空间较为狭小的场合,在不降低制冷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对中冷器总成的合理布置。
43.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总成。
44.由于包括上述的中冷器总成,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优点和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45.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