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5152发布日期:2023-02-14 14:2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管连接结构,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活塞式机械(汽车内燃机、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等)需要在进气口安装空滤器,用以过滤空气中灰尘等杂质、避免活塞沾染微粒杂质,导致机械工作不稳定、影响机械使用寿命。同时,为延长空滤器保养间隔时间、避免空滤器吸入热源发动机附近密度较高的高温空气、影响发动机进气量,进而影响发动机功率发挥、增加排放污染,空滤器前端,通常在车身上安装进风口,使进风口远离路面灰尘杂质较多位置,远离发动机附近高温空气流经位置。进风口与空滤器进气口之间用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与进风口、空滤器进气口之间需要连接可靠,并具备密封性、不能漏气。由于进风口与空气滤清器分别装配在不同位置,连接进风口与空气滤清器的空滤器进气管需要具备一定柔性,用来吸收进风口与空气滤清器之间振动,避免进风口、空气滤清器或空滤器进气管损坏。
3.在现有技术图1中:汽车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2-1连接进风口x与空滤器进气口y,而现有空气滤清器进气管2-1采用橡胶管结构,受制作工艺与材料特性(硬度和强度等)限制,通常需要制作空气滤清器进气管2-1壁厚4-6mm,不具备太多柔性,这样不但重量较重,从而车辆行驶时产生较大振动冲击,而且也容易从进风口、或者空滤器进气口脱出,因此现有情况下的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2-1两端必须用钢带式环箍固定,显然造成零件较多,装配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简便、使用可靠,密封性更好的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有利于减小振动,提高可靠性,降低装配难度。
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包括车身上进风口、空滤器进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空滤器进气口分别具有相同的接头,该进气管前后两端设有相同的套合段,所述进气管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套合段对应卡套入进风口接头、空滤器进气口接头上且构成卡套式连接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上各套合段由外至内对应有限位端面、扩口、第一内凸圈、第二内凸圈、内凹圈,所述限位端面、扩口、第一内凸圈、第二内凸圈、内凹圈具有同一轴心,第一、二内凸圈直径相同,第一、二内凸圈直径小于内凹圈直径;所述扩口均匀向外侧扩张至其外壁与内凹圈外壁相齐平,致扩口最终呈喇叭口形状。
7.进一步的,各接头呈中空圆管状,其两端具有限位挡圈、防脱凸圈,限位挡圈与防脱凸圈间连接有直段,其中各限位挡圈对应与进风口、空滤器进气口固接;当进气管的一端套合段连接进风口时,其套合段套合进风口接头,致限位端面与限位挡圈端面贴合a1点后,
进气管的一端完成装配,其中同时第一内凸圈、第二内凸圈与进风口接头直段配合,防止进气管晃动,使进气管与进风口接头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b1点密封性,进风口接头的防脱凸圈卡在进气管内凹圈内,防止进气管脱出c1点;当进气管的另一端套合段连接空滤器进气口时,其套合段套合空滤器进气口接头,致限位端面与限位挡圈端面贴合a2点后,进气管的另一端完成装配,其中同时第一内凸圈、第二内凸圈与空滤器进气口接头直段配合,防止进气管晃动,使进气管与空滤器进气口接头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b2点密封性,空滤器进气口接头的防脱凸圈卡在进气管内凹圈内,防止进气管脱出c2点。
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圈直径大于进气管内径,起到限位作用,用于控制进气管在各接头上的装配深度,防止进气管在与接头装配过深或过浅;扩口直径比防脱凸圈直径大0.5-1毫米,便于进气管套入接头上;两道内凸圈直径比直段直径小1毫米,使进气管与直段紧密配合,并且两道内凸圈能防止进气管在接头上晃动,保证进气管与接头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密封性;内凹圈直径比防脱凸圈直径大3毫米,使防脱凸圈卡在内凹圈内,防止脱出;扩口直径比空滤进气口接头的防脱凸圈直径大0.5-1毫米,使进气管套入空滤进气口接头上。
9.进一步的,所述接头采用刚性材质,各接头分别与进风口、空滤器进气口形成一体成型结构。
10.更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中间部分为波纹管结构,波纹管左、右侧为光滑管,所述波纹管与左、右侧光滑管为一体连接。
11.再进一步的,进气管采用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塑料材质,其管壁厚度为1毫米。
12.该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采用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塑料材质,在与空气滤清器进气口处的刚性材质接触时更具吸附力,能通过进气管套合段与进风口接头、空气滤清器进气口接头进行牢牢卡紧,不仅提高了密封性和可靠性,也降低了装配难度;工作中,由于进气管中间设置波纹管结构,使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又产生更好柔性,使该进气管能够吸收进风口与空滤器进气口之间振动、且具备较高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4.图1为现有技术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进风口与空滤器进气口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该实用新型进风口或空滤器进气口上接头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该实用新型接头连接进风口示意图。
17.图4为该实用新型接头连接空滤器进气口及其被放大示意图。
18.图5为该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结构以及其上构件放大示意图。
19.图6为该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套合段套合在进风口示意图。
20.图7为该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套合段套合在空滤器进气口示意图。
21.图8为该实用新型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完成装配后示意图。
22.其中:x-进风口,y-空滤器进气口,t-套合段,1-接头,11-限位挡圈,12-防脱凸圈,13-直段,2-进气管,21-限位端面,22-扩口,23-第一、二内凸圈,24-内凹圈,25-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一
24.本实施例一的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结构,其如图2—图8所示,包括车身上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分别具有相同的接头1,该进气管2前后两端设有相同的套合段t,进气管2两端分别通过套合段t对应卡套入进风口x接头1、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上且构成卡套式连接结构。
25.结合图2:各接头1呈中空圆管状,其两端具有限位挡圈11、防脱凸圈12,限位挡圈11与防脱凸圈12间连接有直段13,其中各限位挡圈11对应与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固接,如图3、图4所示。
26.结合图5:进气管2上各套合段由外至内对应有限位端面21、扩口22、第一内凸圈23、第二内凸圈23、内凹圈24,限位端面21、扩口22、第一内凸圈23、第二内凸圈23、内凹圈24具有同一轴心,第一、二内凸圈23直径相同,第一、二内凸圈23直径小于内凹圈24直径;扩口22均匀向外侧扩张到其外壁与内凹圈24外壁相齐平,致扩口22最终呈喇叭口形状。
27.结合图6:进气管2的一端套合段t连接进风口x时,其套合段t套合进风口接头,致限位端面21与限位挡圈11端面贴合a1点后,进气管2的一端完成装配,其中同时第一内凸圈23、第二内凸圈23与进风口x接头1直段13配合,防止进气管2晃动,使进气管2与进风口x接头1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b1点密封性,进风口x接头1的防脱凸圈12卡在进气管2内凹圈24内,防止进气管2脱出c1点;又结合图7:进气管2的另一端套合段t连接空滤器进气口y时,其套合段t套合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致限位端面21与限位挡圈11端面贴合a2点后,进气管2的另一端完成装配,其中同时第一内凸圈23、第二内凸圈23与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直段13配合,防止进气管2晃动,使进气管2与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b2点密封性,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的防脱凸圈12卡在进气管2内凹圈24内,防止进气管2脱出c2点。结合图8:空气滤清器进气管2将完成其两套合段t连接工作。
28.实施例一:限位挡圈11直径大于进气管2内径,起到限位作用,用于控制进气管2在各接头上的装配深度,防止进气管2在与接头装配过深或过浅;扩口22直径较防脱凸圈12直径大0.5-1毫米,便于进气管2套入接头1上;两道内凸圈23直径优选118.2毫米,小于直段13直径优选119毫米,使进气管2与直段13紧密配合,并且两道内凸圈23能防止进气管2在各接头1上晃动,保证进气管2与接头1之间具有双重密封效果,提高了管路密封性;内凹圈23直径优选124毫米,防脱凸圈12直径优选121毫米,使防脱凸圈12卡在内凹圈23内,防止脱出;扩口22直径较空滤进气口y接头1的防脱凸圈12直径大0.5-1毫米,使进气管2方便套入空滤器进气口y接头1上。
29.实施例一还要求:接头1采用刚性材质,各接头1分别与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形成一体成型结构;进气管2中间部分为波纹管25,波纹管25左、右侧为光滑管,波纹管25与左、右侧光滑管为一体连接,进一步使进气管2产生柔性,减小空滤器进气口y与进气管2之间振动,如图5、8所示;而且进气管2采用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塑料材质,其管壁厚度仅为1毫米,显然该进气管2重量轻,从而车辆行驶带来的振动较小,该进气管2也不容易从进风口x,或者空滤器进气口y脱出;通过该进气管两端的进气管套合端分别与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套合,取消了原结构钢带式环箍固定型式,降低了装配难度。
30.以上不难看出,该实用新型进气管2不需要卡箍、其它管夹或支架等固定,利用进
气管自身两端套合段分别直接套合在进风口x、空滤器进气口y上即可。较现有技术以及图1,简化了装配,不仅有利于减小振动,而且进风口x和空滤器进气口y不易脱出,更好地确保密封性和可靠性,明显体现便利和实用性,同时也能提高空气滤清器使用寿命。
31.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