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8004发布日期:2023-03-01 00:18阅读:24来源:国知局
油底壳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底壳总成。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该油底壳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2.自动变速器是一种能够根据汽车车速和发动机转速来进行自动换挡操纵的变速装置。在自动变速器底部一般设有油底壳,油底壳用于储存油液以供液压系统及润滑使用。
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长上坡、长下坡、侧倾、颠簸以及紧急刹车等工况,在这些工况下,油底壳会随变速器一起发生倾斜,导致油底壳内部的油液集中于油底壳处于较低位置的一端,如此可能导致油底壳内油液的液面低于油泵吸油装置的进油口,造成吸油装置吸空的情况。
4.在此情况下,会影响变速器内部各零部件各动作指令的油液需求,进而影响变速器的性能。此外,变速器内短期缺油会导致变速器摩擦副受损降低使用寿命,长期缺油将直接导致变速器出现严重故障,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油底壳总成,以利于防止吸油装置吸空。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油底壳总成,包括油底壳本体、挡油件和吸油管;
8.所述挡油件位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围构形成有吸油腔;所述挡油件靠近所述容纳腔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并使所述吸油腔朝向所述容纳腔的另一端形成敞口;
9.所述敞口构成所述吸油腔的进油口,所述挡油件上设有与所述吸油腔连通的出油口;
10.所述吸油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吸油装置。
11.进一步的,所述挡油件包括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间距设置的挡油板。
12.进一步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自所述吸油腔的中部至两侧,所述吸油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变大;
13.所述进油口呈月牙形。
14.进一步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挡油件的中部。
15.进一步的,所述进油口处设有油滤;和/或,所述出油口处设有油滤。
16.进一步的,所述底壁上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中部,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位于所述分隔件前后两侧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7.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均设有所述挡油件和所述吸油腔;
18.所述吸油管为两个,两个所述吸油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油腔的出油口连通。
19.进一步的,所述分隔件由所述容纳腔的底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凸出形成。
20.进一步的,相对于两个所述吸油管的连通所述出油口的一端,两个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三通的另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吸油装置连通。
21.进一步的,所述吸油装置包括机械泵或电子泵。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底壳总成,通过在油底壳本体内设置挡油件,形成吸油腔,并将吸油腔的进油口设为敞口,在油液较少时,能将油液汇集于吸油腔内,可利于防止吸油装置吸空,该油底壳总成应用于变速器上,可较好的保证变速器内摩擦副的润滑,以及变速器各动作指令的油液需求,从而有效保护变速器,延长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24.此外,挡油件采用挡油板,重量较轻,占用容纳空间较小。将进油口设置为月牙形,在车辆遇侧倾、颠簸等工况,吸油装置可较好吸取吸油腔两侧的油,可利于防止吸油装置吸空的问题。而将出油口设置在挡油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同样利于吸油装置吸油。在进油口和/或出油口处设置油滤,可对油液起到较好的过滤效果,从而防止油液中的杂质进入变速器,同样利于保护变速器。
25.另外,分隔件的设置,相当于将底壁的面积减小,车辆在长上坡、长下坡、紧急刹车等工况下,油底壳内的油液汇聚至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可使得油液的液面升高,由于设有两个吸油管,无论油液汇聚至第一腔体还是第二腔体,都利于吸油装置顺利吸油。
26.同时,使两个吸油管通过三通与吸油装置连通,在长上坡、长下坡、紧急刹车等工况,无需借助外部控制元件,而利于保证吸油装置顺利吸油。
2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油底壳总成。
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应用如上的油底壳总成,可防止吸油装置吸空,而可有效保护变速器,并利于延长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底壳总成应用状态下的主视图;
31.图2为图1的俯视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底壳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挡油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底壳总成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底壳总成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油底壳本体;101、容纳腔;1011、第一腔体;1012、第二腔体;102、底壁;103、分隔件;
38.2、挡油件;201、吸油腔;2011、进油口;2012、出油口;
39.3、吸油管;301、第一吸油管;302、第二吸油管;
40.4、吸油装置;5、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油底壳总成,以在车辆遇特殊工况时防止吸油装置吸空,特殊工况例如可为长上坡、长下坡、侧倾、颠簸、紧急刹车等工况。其可应用于需要设置油底壳的装置上,例如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变速器,下文在对油底壳总成进行描述时,是以将其应用于车辆的变速器上为例进行说明的。
46.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油底壳总成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主要包括油底壳本体1、挡油件2和吸油管3。为了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油底壳总成,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前后上下等方向与驾驶员在车内面向车辆头部方向时的方向一致。
47.本实施例的油底壳总成,在整体构成上,挡油件2位于油底壳本体1的容纳腔101内,并与容纳腔101的底壁102围构形成有吸油腔201,挡油件2靠近容纳腔101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并使吸油腔201朝向容纳腔101的另一端形成敞口,敞口构成吸油腔201的进油口2011,挡油件2上设有与吸油腔201连通的出油口2012,吸油管3的一端插入容纳腔101内,并与出油口2012连通,吸油管3的另一端用于连通吸油装置4。
4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例如图4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挡油件2优选采用挡油板,重量较轻,占用容纳空间较小。实际安装时,挡油板与容纳腔101的底壁102间距设置,如图1中前侧的挡油板,其朝向车后的一端与底壁102间距设置形成前述的进油口2011,而挡油板的另一端和其余两侧均与容纳腔101的对应部位的内壁焊接相连,从而形成吸油腔201。
49.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自吸油腔201的中部至两侧,吸油腔20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变大,使得进油口2011呈月牙形。如此设置,在车辆遇如图6所示的侧倾或颠簸等工况,图6中所示为地面5一侧高一侧低时,使得吸油装置4可较好吸取吸油腔201两侧的油。
5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出油口2012开设于挡油件2上,其位于挡油件2的沿车
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同样利于吸油装置4吸油。
51.为了防止油液中的杂质进入变速器影响变速器的使用寿命,进油口2011处设有油滤,或者在出油口2012处设有油滤,油滤的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以对油液起到较好的过滤效果,同样利于保护变速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油滤的设置位置除了可为进油口2011处或出油口2012处,当然还可在进油口2011和出油口2012处同时设置油滤。
52.如图1中所示的,后侧的挡油板与前侧的挡油板关于油底壳本体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面对称,后侧的吸油腔201与前侧的吸油腔201关于油底壳本体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面也对称,在此不再详述。
5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壁102上设有分隔件103,其位于容纳腔101的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中部,使得分隔件103将容纳腔101分隔为位于分隔件103前后两侧的第一腔体1011和第二腔体1012。
54.在此,分隔件103的设置,相当于将底壁102的面积减小,车辆在长上坡、长下坡、紧急刹车等工况下,油底壳内的油液汇聚至第一腔体1011或第二腔体1012内,可使得油液的液面升高,由于可参照下文描述的设置两个吸油管3,无论油液汇聚至第一腔体1011还是第二腔体1012,都利于吸油装置4顺利吸油。
55.本实施例中,分隔件103由容纳腔101的底壁102向容纳腔101内凸出形成,并且凸出部位的形状近似梯形,凸出部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中部至两侧向下倾斜,倾斜角度在40
°‑
50
°
之间,以在特殊工况例如图5中所示的情况时,图5中所示为地面5为坡状,利于油底壳内的油液向第一腔体1011或是第二腔体1012汇聚,从而便于吸油装置4吸油。
5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腔体1011和第二腔体1012内均设有挡油件2和吸油腔201,且对应的,吸油管3为两个,为了便于描述,在此称前侧的吸油管3为第一吸油管301,后侧的吸油管3为第二吸油管302,第一吸油管301和第二吸油管302分别与两个吸油腔201的出油口2012连通。
57.相对于第一吸油管301或第二吸油管302的连通出油口2012的一端,第一吸油管301和第二吸油管302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的两个接口连通,三通的另一个接口用于与吸油装置4连通。在长上坡、长下坡、紧急刹车等工况,无需借助外部控制元件,而利于保证吸油装置4顺利吸油。在此所说的吸油装置4可采用现有的机械泵或电子泵。
58.本实施例的油底壳总成,通过在油底壳本体1内设置挡油件2,形成吸油腔201,并将吸油腔201的进油口2011设为敞口,在油液较少时,能将油液汇集于吸油腔201内,可利于防止吸油装置4吸空,该油底壳总成应用于变速器上,可较好的保证变速器内摩擦副的润滑,以及变速器各动作指令的油液需求,从而有效保护变速器,延长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59.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车辆上设有如上的油底壳总成。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如上的油底壳总成,其与前述的油底壳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